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6/891

  唯一不幸中万幸的是,曹操在崩溃时没有放火烧毁谯县这个最后的大本营,所以谯郡最后被汉军夺占的那几个县里,还有累计八十多万石的军粮。
  这些粮食当然是曹操末日动员的时候从百姓那儿抢过来的,按说也就够五六十万人勉强吃到三月春荒。
  从曹操的规划也看得出,他当初压根儿没打算让他集结的五六十万人都活到今年新一轮秋收,他得死掉一半士兵,才能撑到五六月份、有春夏蔬菜补给。
  所以,刘备现在也得主动疏散,把陈、谯地区的兵、民总人数压低到三十万,多出来的都疏散撤走,才能确保不会成规模地出现饿死人事件。
  缴获的八十万石军粮,还得分出至少三分之一,给本地被曹操抢光了的残余百姓。这种战后重建恢复秩序的工作,刘备就暂时交给了鲁肃。
  鲁肃之前已经是荆州布政使,还做了多年,政绩非常不错。现在被丢到苦哈哈的新光复区,而且控制的地盘还是豫州,这实在不能算升迁。
  所以刘备在任命之前,也是找鲁肃恳切地谈话了很久,表示朕这是相信子敬安抚百姓恢复秩序的才能,情况紧迫,只能由子敬这样的内政大才来临危受命。
  等一年后,这儿的秩序恢复,就让子敬入朝,先补足之前缺失的九部尚书履历,两三年内就可以升为三公!
  鲁肃其实也配得上这个待遇,毕竟他跟随刘备的资历仅次于李素,而比诸葛瑾和法正都还早。诸葛瑾法正都是九卿,鲁肃其实是可以先到三公的。
  之前只不过鲁肃在地方上任职比较久,都是在南方最大的两个州当布政使,工作也很重要。而且鲁肃毕竟功劳方面比李素还是差很多的,不可能三十岁就到三公。
  如今鲁肃也已经年过三十,钟繇也会退居二线,到时候只挂个西京留守,到时让鲁肃顶替年老的钟繇,非常合理。
  鲁肃本人倒是不太在乎,他知道这都是早晚的事情,刘备不安抚他他也乐于在豫州挑战一下自我,便接下了差事。
  ……
  正月十六,初步休整完的谯郡二十余万驻军、二十余万俘虏,便开始了分批开拔。
  正月十八,刘备亲自带着全部六万骑兵,由关羽马超陪同,陆路北上梁郡(包括把曹军最后两万骑兵俘虏后,缴获的马匹拿来给汉军装备,扩编了一部分骑兵。至于虎豹骑的俘虏,不能立刻用,要加以改造)
  高顺则按部就班地每隔五天组织几万人往后方疏散。同时对俘虏加以甄别,对于本性并不凶恶好斗的壮丁,就直接遣散归农一部分,恢复民籍在陈郡、谯郡就地种田。
  马上二月初就要春耕播种了,现在归农还来得及,不会耽误农时。这两个郡一共才十五万平民,田早就多出来了,容纳十五万遣散壮丁都绰绰有余。
  不适合遣散的人马,就先军事化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农具,走军屯的路子过渡一两年。
  正月二十一,刘备抵达梁郡的睢阳,在他抵达之前五天,睢阳的官员就已经投降了。
  又五日之后,继续北上抵达济阴的定陶,那里更是在半个月前,就被赵云分出的一支偏师迫降了,赵云还留下了一个无名副将张著分兵数千驻守定陶,等待迎接刘备。
  至于赵云自己,因为刘备给了他占领青州的任务,所以没有亲自留下。
  刘备得张著迎驾,在定陶略作休整,继续北上,终于在二月初一抵达东郡最东部的鄄城,也是刘和伪朝的行在所在。
  除了鄄城之外,其他沿途郡县,都是直接投的,没有丝毫军事冲突,毕竟曹操的死讯已经被充分传播、被当地官员确认了。
  但鄄城没有直接投降,倒也不算离谱——毕竟曹操名义上最后也没“篡汉”,他只是关东伪朝的丞相。
  而且这个丞相曹操从头到尾也只做了一年半,再往前他只是历任车骑将军、太尉。
  法理上来说,天下断没有一个朝廷的丞相死了、皇帝就得直接投降的道理。
  反而是在曹操死后的这二十天里,傀儡皇帝刘和第一次短暂地意识到了一阵轻松,没有人来制约他。
  虽然刘和心里清楚,这是昙花一现,回光返照结束后,刘备会如何处置他,前途怕是愈发渺茫。这种迷茫懵逼的状态,让刘和没有选择在敌军兵临城下前、就主动下旨投降。
  ……
  大军抵达鄄城之后,看城内没有直接投降,刘备便轻松随意地询问李素:“丞相以为如何处置?还要再造杀孽么?”
  李素:“也罢,毕竟是伪朝行在,还是料敌从宽,先让士卒扎营围城。再让人传达陛下的处置态度,给他们两三天时间考虑。
  曹操都死了,孤城是守不住的。他们心怀疑虑,估计是怕陛下不肯饶恕他们当中某些人的性命,既如此,说清楚就行了。”
  “那就派个使者进城,说清楚刘和的罪状,以及列出曹营众臣有罪不赦之人。”刘备点头发话,觉得这办法也不错。
  他已经把守信义执行到底了,不差最后这一丁点。既如此,直接宣布哪些人可以饶恕、哪些人不予赦免。
  说清楚后就信守诺言切实执行,免得有些人投降了之后你还要问其罪、多杀人。那还不如让对方死扛到底,至少是弃军逃亡。
  而且,刘备这种表态,毕竟是很克制的,跟十年前王允杀董卓后、大范围打击西凉军将领,不给人自新机会,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而且刘备握着绝对武力,所以王允不该干的事情刘备可以干,甚至还有利于长治久安。
  很快,大军一边扎营围城,一边刘备就派出了使者荀彧入城。荀彧投降后本来就被随军带着,负责剩余劝降工作,由他传话对方也不会乱来。
  鄄城守将张郃打开城门,放荀彧入城,很快见到了刘和。
  行在大殿之上,两旁还有三公许攸、华歆、孔融,和新任伪尚书令程昱,一起陪伪帝接见。
  荀彧这些日子念头也扭转过来了,直截了当跟刘和摊牌:
  “嗣燕王殿下,陛下宽仁,念及故燕王仁德,不愿多造杀孽。愿您开城归降,陛下可保您性命,封为违孝侯,不再追究过往罪行,并改封您的庶弟继承先王王爵。”
  荀彧一开口,刘和就心中升起一阵悲凉,荀彧在关东朝廷任职多年,现在已经改口叫他“嗣燕王”,可见刘备是只承认先帝时期、封给刘虞的燕王爵位。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还认先帝时的任命。
  刘和只是心中还有不服,反问荀彧:“自古成王败寇,朕为袁绍、曹操裹挟,身不由己,但朕自身有何‘罪行’可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荀彧:“殿下为何没有自知之明!陛下与丞相,都是是非分明,先王在时,谦退仁德,信誉素著。十年前,先帝再时,派遣殿下东出函谷,向先王求援、匡扶朝廷正朔。
  可殿下当时是怎么做的?进退失据,不辨忠奸,途径逆贼袁术地界,便招摇过市、谋求袁术援助。
  结果还反被袁术扣留,要挟先王与袁术同流合污、最后阴差阳错,导致了袁术和公孙瓒逆贼的联合!
  身为人子,因为自己不辨忠奸愚贤,故陷贼手,成为逆贼要挟君父的筹码,这不是违孝是什么?殿下多年来所行,虽然后续多有情有可原、身不由己,但自始而来,便因殿下交往不慎、有眼无珠,结交二袁所致!陛下今日饶恕您性命,封为违孝侯,得其所哉!”
  荀彧这些年来,虽然必须为朝廷办事,但他心中对于刘和这个傀儡的道德瑕疵,也是有点认知的。
  尤其这次被俘后,被李素分析改造了一番,愈发觉得之前的认知还不够透彻,有些悔恨。
  具体到刘和这个傀儡皇帝的身上,最明显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和真的是完全无辜么?
  不!他的被傀儡,也有自己的过错,不识人、乱交朋友、给君父添乱,就是最大的罪过。
  想想看,历史上袁术一开始凭什么要挟刘虞、最后还阴差阳错在刘虞不愿意就范的情况下,勾搭上了公孙瓒,在192~194年期间,形成袁术—公孙瓒—陶谦联盟和刘虞—袁绍—曹操联盟的对抗?
  不就是从长安出发、出武关路过南阳时,不低调,招摇过市、身怀使命时乱串门乱交朋友,被扣为人质威胁他爹。
  按照汉朝人的孝道,这种情况下儿子哪怕是自尽都是应该的!作为儿子怎么可以扮演别人威胁他爹的工具呢?而且这个人质是自己送上去白给的!
  顺着这个思路想,刘和还真是坑了好几次父亲。
  甚至最后公孙瓒矫诏杀害刘虞时,因为公孙瓒跟袁术当时处在一个松散联盟内,同时刘虞生前事实上是多次拒绝袁绍拥立的,总之刘和给父亲抹黑了很多污点。
  当然,这一世刘和的坑爹之路,具体细节有些变化,有些“支线剧情”因为蝴蝶效应而没有发生,但主干问题都一样。
  刘和听完,被荀彧的话术剖析带着回忆了一遍,埋藏在内心深处一些不愿意想的、被自己记忆美化粉饰过的地方,都沉渣泛起,不由脸色煞白。
  确实,刘备要封他“违孝侯”,还真说得过去。
  刘和心灰意冷之后,就要下旨宣布投降。毕竟刘备把法理脉络梳理得那么仔细,不像是打算说话不算的样子。
第九百四十四章
光复大汉全境
  “陛下且慢!”
  就在刘和绝望要下旨投降的时候,旁边终究是有一个重臣站了出来,还想搞清楚最后的关键疑点,再决定不迟。
  刘和都不用看,听声音就知道是新任尚书令程昱在发话。
  “卿有何疑惑?速速与荀……来使问明便是。”刘和也懒得计较了,直接摆手示意程昱和荀彧自己谈。
  程昱转向荀彧,说出了他最担心的问题:“荀公,看在曾同僚多年的份上,你归顺刘备,我无话可说。但昱有一个疑惑,请你如实相告!”
  荀彧也正色拱手:“但问无妨,彧自当坦诚。”
  程昱:“事到如今,咱也不说那些文绉绉的掩饰了。刘备知人善任,李素深谙治道,更兼创出“殿兴有福”神论,引导天道运行。他们不可能不知,平治之道,在于让野心者不敢蠢蠢欲动。
  所以“殿兴有福”背后最龌龊的本意,无非就是吓住天下人,让怀有反意之人不敢先出头。而且只要前面一轮谋反之人,没有把天下搅得分崩离析,后面的人还是不敢轻动。
  李素有如此见识,他会不知道把谋反和谋自立者斩尽杀绝有多么重要?他能忍住不借此震慑、以为后世教训?区区一句‘刘备不会效法秦始皇、高祖皇帝末降者杀’的口号,就想骗住天下人?”
  程昱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因为他的三观,就是停留在“反贼斩尽杀绝,是为了震慑,为了维持恐怖的统治”这个认知层面。
  这也不能说错,因为之前的历史规律就是这么运行的。
  别说汉末的人了,哪怕是21世纪站在上帝视角看的,但凡对政治历史造诣低一点的,也会停留在“反贼唯有无差别斩尽杀绝,没有别的办法”的认知层面上。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可惜,如果是一个月之前,程昱拿他的一贯三观来质问荀彧,荀彧虽然觉得不对,却也无法把道理说透彻。
  但现在不一样了,荀彧经过了二十天的学习改造,忽然发现原本的自己,认知水平还是太浅薄了。李丞相的天道哲理掌握程度,根本不是凡人可以想象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