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5/891

  那岂不是在诸葛亮的规划之下,敌军将士和汝、郾本地民夫,真的三个月就挖成了此河?这是何等的宏伟浩大?
  若是让我主持如此大业,甚至换了丞相麾下任何一个文官来筹办,包括程仲德,都绝不可能做到!而且必然会导致汝阳百姓因修河而死伤数万!
  可刚才进城时,连寻常汝阳百姓中,都未见面有菜色者,这岂是被无尽徭役折磨的样子?”
  荀彧越观察越觉得怀疑人生,还有点信仰崩塌。
  谁让他这些年是帮曹操处理后方内政的呢。他确实知道不少关于敌方的内政情报,但那些都是纸面数据。
  他的工作性质,导致他对“敌占区”的直观认知是最匮乏的,一点都没亲眼见过。
  一个自命王佐之才的文官,心中暗暗以萧何自居,以框君辅国、让前方足兵足食为任。哪怕知道对面更强,但只要没被直观羞辱,总是会心存侥幸。
  最后,却发现自己在足兵足食方面,被对面如此完爆,那心态,当然是爆炸无比。
  汉军给使者提供的饭食还不错,但也不算刻意隆重款待。
  荀彧和司马朗司马懿待遇一致,每人一个食盒,里面有一条切段蒸的草鱼,盖着姜丝葱丝祛腥。还有些腌渍的肉脯,也是蒸熟的,下面垫了菘菜、蘑菇、竹笋。
  主食就是粗糙的籼米蒸饭。
  荀彧却丝毫没有胃口,他只想多解开一些疑惑。于是吃着吃着就离席,去屋门口巡视他带来的那些曹军侍卫骑兵。
  然后荀彧就看到那些普通骑兵,吃的米饭和蒸肉跟他们这些当官的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文官吃的鱼是新鲜的,蔬菜也是新鲜的。骑兵吃的是腌菜,没有鱼。
  荀彧以此度彼,看来汉军官兵之间,待遇差距也不大。
  这已经让他愈觉震撼,就想出驿馆走走,但被陈到的人拦住了。再三申请,陈到才派了骑兵保护,让他们在街上走动,但不能去军事禁地。
  荀彧择机询问了一些本地百姓,和基层士兵,主要是挑那些一看就是参加过前几个月挖运河劳役的,了解他们的生活——
  荀彧精于内政,所以对民夫是否有长期服役,还是很容易一眼就看出来的,实在不行拉过手看一下手掌的老茧都知道。
  连续几个月高强度挥铲锹的人,手都明显不一样。
  荀彧问他们:服役的时候,官府有没有完全提供伙食?是否要民夫自备一部分干粮?徭役有没有耽误秋收?
  得到的回答,都是官府会集中提供伙食,没秋收的时候,所有人抓紧挖河,到了非抢收秋粮的时候,连士兵都会帮着收割。
  时间统筹非常好,百姓生活受到的影响也有限,只是服役了两个月——而正常情况下,百姓本来就要每年服徭役至少一个半月,这是法定的。
  然后,与百姓的交谈中,荀彧还惊人地得知,刘备组织几十万人干活,居然还能尽量保障前方人员吃新鲜蔬菜,还是最近冬季严寒越来越明显,新鲜蔬菜实在短缺,才让士兵们都吃腌菜。
  荀彧当然知道,在农村,在原产地,菘菜萝卜这些新鲜蔬菜,成本是比粮米还低的。让民夫多吃杂菜少吃饭,也是节约开支。
  但是,这是前方战地!当地聚集了那么多人,物资是需要别处集中转运过来的!蔬菜笨重,同样分量体积不顶饱,那就意味着运输量会加大!
  而运输都是有路途损耗的!蔬菜更是容易腐烂,要是运送路上时间超过半个月,绝对全烂光了!
  刘备怎么做到的?!确切地说,是诸葛亮怎么做到的。
  可惜,这些问题普通民夫也回答不了。荀彧走访了半天无果,最后还是回驿馆的时候,陈到把荀彧一行的企图上报,得到了许可,才由陈到亲自为荀彧解惑。
  “荀公,看来曹操治下,民生凋敝呐,也没什么爱民贤才帮忙统筹。在朝廷光复治下,这些都是很基本的,丞相和诸葛尚书家,都深谙调度之道。
  今年陛下出兵之前,整个南阳郡和河南尹的田土,乃至一部分襄阳郡的田地,都被官府担保、要求全部种植蔬菜。而种粮是后方远离前线各郡的任务。
  加上有南阳运河和讨虏渠先后疏通,这点水路转运算什么。诸葛尚书说过,他复盘过丞相去年的研究,多吃鲜菜对于大军长期驻扎集结、减少疫病也是有好处的。
  虽然具体怎么个好处还不知道,但既然惠而不费,以陛下之仁民爱物,肯定是尽量调度周全。曹操冥顽不灵,想跟陛下相持,一旦日久,都不必陛下动手,曹操的军马也会多生疫病,自行溃散!
  你们此番来,若真是能迷途知返,那算是你们幸运。所以咱也不怕把这些告诉你们,因为曹操但凡敢再抗拒下去,须臾便会灭亡!也没机会见贤思齐、模仿陛下的德政了!”
  荀彧面如死灰,竟忘了对面只是一个校尉级别的中层武将,在对方面前颓然叹息:“丞相……不,曹公,这次是很有诚意的。”
  荀彧此言一出,跟着他闲逛刺探的司马朗,顿时都微微觉得有点不妥。
  而看似人畜无害跟着的司马懿,就更是心生一分鄙夷:
  就这也算王佐之才?怎如此没有城府?身居尚书令高位,替丞相为使,居然真情流露暴露了己方的底牌,这不是纵容刘备苛刻压价么?就算曹操真心投降,这还怎么谈得出好价钱?
  司马懿愈发觉得这次的谈判荀彧不会成功,不过他也没必要帮曹操争取。只要回去之后悄咪咪复命,让曹操知道荀彧的真实表现就行了。
  曹操估计也没多久了,司马懿都跟着大哥打了一年半杂,一直没有求什么显要官职。
  倒是大哥司马朗如今已经做到了大行令,相当于杨修六年前在刘备那儿时的官职。司马懿自己,只是挂了个大鸿胪丞,才六百石,混混日子而已。
  司马懿可不想最后关头被贴上曹操死党的标签,他想的是安安分分干到曹操完蛋,大不了回老家读书隐居就好,将来等风声过了,再另找机会做官。
  ……
  荀彧的表现,以及曹军使者的士气氛围,这些情报,当然是很快就传到了刘备耳朵里。
  刘备没有连夜接见使者,不代表他很累,无法连夜办公,他只是需要先搜集情报、让属下做个预案。
  深夜亥时,汝阳行在之内,刘备的书斋烛火通明,鲁肃、法正、徐庶、黄权等文官都在。
  刘备把一个卷宗摆到众人面前,卷宗上的内容,正是陈到刚刚上报的、关于荀彧、司马兄弟的表现情况。
  简单传阅后,刘备挑明话题:“众卿以为,荀文若此次出使,其意如何?是否诚心?曹操是不是真想求和?他愿意答应什么条件?”
第九百三十二章
“文若无能,丧权辱国”
  面对刘备的提问,思路比较王道的文官,普遍还是觉得曹操有可能是真打不下去、得求和了。
  这部分幕僚,包括鲁肃、沮授,他们纷纷进言,希望刘备慎重考虑如何设计谈判条件、让曹操能相信朝廷接受谈判的诚意。
  哪怕争取到一两分让对方放下武器的机会,也是好的。
  当然,有“王道派”就会有“怀疑一切派”,这方面以法正为代表,他是怎么说都不相信曹操肯相信朝廷的,觉得以曹操之多疑,除非曹操死了,否则没戏!
  两派文官都简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还在御前稍稍辩论了一番。
  法正最后甚至撂下话:他不是鼓吹杀戮、不喜欢和平统一,只是觉得曹操这人没救了,多疑是会随着众叛亲离而愈发强化的。
  真要和平统一,还不如指望战场上堂堂正正击毙了曹操,然后再展现诚意,哪怕答应给继承曹操剩余地盘的曹昂封个侯,换取最后一两州的和平接收,也比现在靠谱。
  法正觉得,至少曹昂还年轻经历少,没有被曹操的猜疑链脑污染。建立互信,只能另起炉灶。
  刘备听着帐下五个文官讨论,一时沉吟不语。
  不过,最后大伙儿还是给了一个挺有用的共识结论:那就是双方都觉得,明天的谈判得好好讨价还价,不管最后是否谈成,对方是否有诚意、是否有诈。
  这个结论刚刚抛出的时候,刘备还小惊讶了一下,他忍不住同时问鲁肃和法正:
  “卿等恰才一派支持和谈,一派觉得和谈无望,为何最后在这个问题上,却意见如此统一?”
  法正看了鲁肃一眼,见鲁肃没打算抢答,他才拱手道:
  “陛下,无论是否谈成,正因曹操多疑,才不能直接答应其开出的条件。否则,那不是显得朝廷仁德宽容,反而像是假的,根本没打算履约。”
  刘备也瞬间就想明白了,这点人情世故待人接物他还是很懂的。
  只是最近一两年来,他一直以仁君要求自己,在苦读李素写的《儒法论衡》,已经把世界脑补得可以靠信用感化,有点理想主义了。
  法正和鲁肃的规劝,很快让刘备恢复了理想和现实的认知统一。
  他立刻对法正鲁肃认错:“是朕一时疏忽,只想着曹操派人来谈,定然内部也是阻力重重,瞻前顾后,所以朝廷要尽量安抚展示仁德。却忘了不还价的话,倒像是假的一样。”
  刘备倒也干脆,虚心纳谏之后,很快让众臣讨论一下明日谈判的具体细节,决定到时候就摆开朝议的架势接见荀彧,让面前这些文臣都列席。
  ……
  次日一早,卯时三刻,荀彧和司马兄弟就被召见,来到了汝阳行在。
  过了三层院门,进了正厅,行在的屋宇本就不大,县衙改的嘛,所以正厅也不可能有大殿的气派,能站下几十个人就不错了。
  厅中两侧各站了十个头戴白毦盔的虎贲卫士,门口廊下也是左右各十个,总共才四十个,加上陈到站在阶下统领这些人。
  陈到旁边,两侧各站了三个文官,左首是鲁肃、沮授、黄权,右首是法正、诸葛瑾、徐庶。
  荀彧进来之前,还拿到了一份名单,明明白白告诉他今天列席的有哪些朝臣、如何排班。免得谈正事前还要给他介绍人,反而不庄重。
  所以荀彧是知道今天这场合,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在,连钟繇和荀攸都在后方。
  说不定有机会趁着刘备麾下最才智超群的几个文官不在场,为曹操争取一个相对更好的条件。
  荀彧站定,行礼表明来意之后,还没进入正题,先被陈到打断,训斥他为何不拜。
  拜当然不等于跪,但至少是一个九十度以上的长揖,必须伸直手臂躬身。
  不管怎么说,汉朝大臣面君肯定是应该拜的,除非是有不拜不趋的额外恩赐。
  陈到如此训斥,当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他也是被提前交代了的,荀彧这次来见,求和,法理上的定性应该是“乞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