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2/891

  而且张飞比较尊重士大夫,可以比较好地拉拢被曹操清洗过后的冀州大族的效忠。
  最后就是考虑到张飞在跟夏侯渊的决战中受了伤,虽然被射裂了耳朵、划了道疤脸这些伤势不算多严重,可战后两个月就再次投入连续运动战,也不太好,就让完全没有伤情的将领担任一线工作吧。
  至于赵云,其实原本也可以被调来河南战区,但赵云之前一直是沿着渤海岸边的渤海郡往南打的,他的防区距离豫州前线比较远,周转机动迟缓。
  所以非要赶来兖豫正面的话,理论上也会比其他部队晚个把月才能抵达。
  综合考虑之后,刘备也就不让赵云赶来正面了,而是就地留在刚刚光复的平原郡。
  一旦河南战场下一阶段有了新的突破,比如可以杀进东郡腹地、击溃曹操主力,威胁濮阳、鄄城。到时候,赵云就能利用平原郡对岸的曹军防守空虚,直接从平原南渡黄河,侧击曹操主力。
  换言之,赵云被分配了一个正面拉扯决战打开局面后、从侧翼进场收割的角色。
  也因为河北战场支援到河南的部队,主要是骑兵为主(五万人里有三万骑兵,麹义那两万是步兵),所以最终以关羽、赵云、马超来带兵的构成,也算是非常契合实际需求了。
  关羽率领那两万步兵,赵云马超分统三万骑兵,各展所长。
  关羽马超他们的参军文官,如徐庶、邓芝,也会跟着一起支援正面战场。而张飞的参军庞统等人,则会留在冀州临时处理内政。
  另一方面,从淮河流域往颍川流域支援的李素军,带兵武将主要是甘宁,文官谋士则基本没有调动。
  因为李素这一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本来就少,还要处理反复无常刚刚投效不久的孙权、朱治,李素可不放心只留下武将镇守。
  李素本人将坐镇寿春一段时间,初步完成战后秩序重建,并且控制孙权朱治吕范。
  诸葛亮则被派去最东路,督导周泰沿着泗水威胁彭城、琅琊。
  周泰那一路本来就是牵制为主,其实有没有顶级谋士随机应变都无所谓。
  但刘备和李素也希望给诸葛亮一个额外恩赐,好让他衣锦还乡,亲自收复自己的老家琅琊,这才有了如此安排。
  将来等正面战场分出胜负后,诸葛亮就可以完成对徐州北部敌占区的收割工作。
  ……
  或许有人会奇怪:既然从深秋到初冬的那两三个月里,刘备军在不断扩大实力和地盘、腾出手来往正面调度更多作战部队,充实中路军。
  那曹操为什么不趁着这段时间、对刘备转守为攻呢?
  曹操可是已经下定了决心,知道相持固守没前途,只能孤注一掷一波流了。
  要是在刘备只有十七万人的时候就反击,不比多等了两三个月、耗到刘备总兵力回升到二十六万时,更有把握?
  这一点,以曹操和郭嘉、荀彧的智商,当然也是早就想到的。
  所以,曹操没那么干,不是他不想,而是真的做不到。
  曹操自己的部队,把秋粮收割、运输、加工、转囤,都要时间。
  从新沦陷区刚拉来的壮丁,整个十月份都在忙活这些工作,完全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军事训练。
  至少进入十一月后,那几十万民夫才刚刚开始简单的训练,时间太紧也就只能练练阵列、纪律、持枪前进,或者是简单的弓弩使用。
  而且所谓的弓弩训练,基本上也就只能练会弩,那玩意儿可以速成。
  而弓需要的训练时间很长,几个月才能勉强入门,臂力都不一定能拉开几次强弓,几年才有可能成为比较精锐的弓箭手。
  但曹操阵营的军工生产也陷入了困顿,弓兵虽然难练,但武器制造简单些。弩需要的机巧关窍比较多,生产很慢。
  哪怕不考虑牛筋弩弦的材料缺口,光是木材和金属机关件的加工能力,以曹操剩下的两个半州的工业产能,整个冬天也就生产两万多把粗制滥造的弩木架。
  而牛筋的巨大缺口,导致这些弩里只有不到五分之一能张上质量合格的弦,剩下五分之四,只能是用动物皮革代替动物筋腱为弦。
  而且这些皮革都无法保证都用牛皮,到后来连弹性不太好的猪皮都全用上了,才填补了这个缺口。
  皮革都拿来造壮丁新兵用的劣质弩了,曹军在这个冬天的军备器械扩充阶段,皮甲的制造也就被彻底放弃了,以至于新扩那么多部队,却完全没有增加任何士兵甲胄供应。
  最多是给屯长以上的新扩军军官配了甲,至于什长伍长和普通士兵,都是全员无甲,或者说“布甲”。
  皮甲都没有,铁甲扩产就更不用说了,哪来那么多钢铁浪费。所有的钢铁都被拿去给新兵造长矛枪头,或者是弩的关键机关件。
  还有少量钢铁被造成了箭簇,但占比也极低。好在民用的“卷笔刀型”木杆车床在关东地区也略有普及,曹军车木头枪杆箭杆的产能倒是足够,可以再生产数百万根没有金属箭头的木箭。
  这些木箭的尖端,就是跟刚削尖的铅笔一样,然后用皮弦而非筋弦的劣质弩射出去,能有多少杀伤力就完全听天由命了。
  因为这种弩也只能紧急生产两三万把,所以曹军里不少新兵弩手上战场的时候,都被要求只是先配个铁头短矛、拿个木盾站在前排弩手战友身后。
  一旦前排弩手被对面射死了,出现了缺口,就让后面的临时弩手顶上去,捡第一排死了的弩手的弩继续输出。
  而如果前排弩手是被敌军近战冲锋、贴身砍杀了,那后排的“预备弩手”也就没远程输出的机会了,直接拿着短矛木盾肉搏上吧。
  没办法,谁让曹操的拉壮丁扩军需求那么急呢,只能粗制滥造到这一步了。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曹操刚刚对上刘备时,好歹曹军总兵力还有五十万。
  后来豫州战场正面一年相持下来,至少折损五万以上。
  冀州战场上的曹军倒是有一半多曹军在程昱、张郃的指挥下撤回了黄河南岸,只有夏侯渊为代表的半数兵力被歼灭,所以河北方面曹操算是“丢地盘多,有生力量损失相对少”,最后损兵也在四万多。
  淮南战场李典和曹真是成功撤退的,这两部人马逃了出来,曹仁和曹休才是被全歼、刘勋为代表的袁术旧部则是投降。所以淮南总折损也在五万人以上。
  整个华夏战场加起来,曹操一年被歼灭的有生力量超过十五万人。
  所以在深秋的重新拉壮丁扩军之前,曹操的正规军兵力,从年初的五十万下降到了三十五万。
  不过,这一次最新的冬季扩军规模着实夸张,还几乎把从河北裹挟到河南的青壮年男子,全部充军了。
  扩军后曹军的总人数,反而还远远超过了年初时的五十万,但质量也随之暴跌。
第九百二十九章
荀彧的和平谈判建议
  章武五年初冬的这一波疯狂扩军中,曹操究竟扩充了多少乌合之众新兵,这笔账着实需要费不少神才能算得清楚。
  新兵里面,人数最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曹仁生前从淮南往淮北撤退掳掠的那批人口。
  当然,由于曹仁自己都死了,这些人最后是跟着李典和曹真且战且退被裹挟走的,主要是靠曹真,毕竟他那一路的撤退算是相对最有序的。
  这些民夫一开始被征的理由也不是当兵,而是押运淮南的早稻到淮北。服完运粮徭役后,就直接拉壮丁转为充军。总人数大约有五六万。
  新兵中最多的一个构成部分,则是从河北被拉的民夫,他们的性质跟淮南民夫是一样的,但规模大了三四倍,足有近二十万人,大多数是今年刚分到田的贫农。
  这项工作之所以能完成得如此效率、拉丁规模那么大,主要是因为其实施者执行力非常强,是由程昱这个历史上能想出某脯军粮的狠毒之士操办的。
  程昱在节节撤退过程中,有序地实施焦土政策、强制迁徙、还欺骗那些被曹操分了田的贫农,让他们对刘备政权产生恐惧,乖乖暂时来给曹操当壮丁。
  最后一部分扩军兵源,就是指望曹操自己剩下的两个半州继续强行征兵了,但这些百姓都拖家带口,不如从河北掳来的无家可归者那么容易管。
  加上兖、豫百姓也不是去年那波分田的主要受益者,不像河北贫农那么容易被曹操政权欺骗,他们对地方上也更熟悉,遇到拉壮丁还能背井离乡逃跑。
  所以最终加起来,曹操在自己固有领土上,反而只拉到了十万壮丁,大约是河北的一半。
  就这,还导致豫州三郡和徐州的彭城、琅琊两地,有超过二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偷偷越过边境往刘备占领区流亡。
  一时之间,双方占领区边缘的个别县城,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逃亡规模。
  给下一阶段要扮演进攻角色的双方,都制造了严重的后勤困难。因为军队打过去的时候,都没有百姓给你服徭役运粮了。
  而这也是导致曹操只能对河北来的民夫竭泽而渔、对河南百姓却无法那么高比例征发的重要原因:
  河北民夫来了之后,人生地不熟,想跑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而且这些人已经被强运到河南,想回乡中间隔了一条黄河,所有船只都被官府搜走控制了,老百姓没有交通工具是不可能重新泅渡过黄河回乡。
  相比之下,淮河北岸已经有不少土地在李素的部队占领下了,豫州三郡和徐北二郡的曹操治下百姓要跑,不用考虑渡过淮河的问题,当然逃亡比例成倍提升。
  种种因素作用之下,当历史的时钟最终拨到章武五年腊月这个点时,曹军的总扩军达到了三十五万!
  这一恐怖的数字,几乎与原有曹军的总规模相当,也就是曹军直接扩了一倍!
  这七十万曹军中,195年官渡之战前就从军、拥有六年以上役龄的老兵,进一步下降到了五万。
  197年杀袁术之前从军、拥有四年以上役龄的老兵,大约是六万。
  199年袁绍中风后从军、拥有两年役龄的老兵,也是六万。
  还有十八万人是今年年初才扩的新军,服役期限大约在十个月。
  最后的三十五万,则是冬天才刚扩的,服役期限只有一个多月。
  基本上就是四分之一的老兵,四分之一的一年新兵,二分之一的一个多月壮丁。
  人数虽多,战斗力和纪律、士气实在是无法保证。
  另外,考虑到赵云始终在黄河对岸的平原郡伺机而动,海路还有太史慈的舰队在东莱沿岸骚扰,曹操留下至少八万新兵镇守后方,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