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9/891

  但是到了《国语》里面,提到了少康庶子无余迁居越地,为越王后裔。显然,这个传说的形成,比吴太伯更晚,因为《国语》比《春秋》更略晚一些,太史公最后从《国语》里采信的这则材料。
  说明这是越人灭吴之后,为了压过吴人编的吴太伯,要找个比吴太伯更早更正统的祖宗。吴太伯是周祖,要再早就只能是夏商了,商为周所灭,不是继承关系,所以越人越商寻夏,成了少康之后。”
  蔡邕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在华夏正统史发展上,多次重演过,而且越是乱世越需要这么编。
  比如后世最有名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六次朝代更替,梁唐晋汉周,看国号字面都看得出,他们要继承的古代王朝一个比一个古。
  你认唐为祖,替代你的就认晋为祖,再替代晋的认汉,替代汉的认周——连最后替代周的宋,其实是追认的商,因为商亡于周之后,商的遗民被周改封为宋国。
  要正统融合,就要后打进来的政权,说自己比前一个政权的血统,高贵分支节点更早。
  也可惜李素今天不在场,他要是在的话,听了老丈人这番话,肯定也会瞠目结舌:
  卧槽!这不是《欧陆风云4》上面的“先打下领土,再拼命花外交点数造核心”么!
  要不说P社四萌才是最真实谋略的战略游戏——打下领地不难,但稳定扩张帝国版图很难,不造宣称则厌战爆表,不造核心则反叛爆表。
  造核心领土怎么造?就是让外交家和历史学家合谋酝酿“怎么样的自古以来证据最好用”,而且要配合考古出土来证明。
  所以,最高级的同化和融合,是要慢慢潜移默化到当地人都相信他们源自同一个祖宗,分离倾向也就弱多了。
  最优秀的状态,就是可以把其他西南夷,跟“蜀山氏之后”的益州本地人一样,都洗成觉得自己真是炎黄子孙,也就没人想搞事情了。
  刘备这时代,你去问一个成都人或者江州人,他们会觉得“因为我们不是尧舜之后,所以不是华夏”么?
  同理你去问一个吴郡、会稽郡的人,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么?
  不可能。
  这就是孔子左丘明司马迁造核造得成功的铁证!润物无声,当地人都不觉得他们历史上千百年前曾经被造核过。
  只不过,这种事情越隐蔽越好,所以哪怕这些人建立了对民族有百世之功的殊勋,但这方面不好细说,只能是变着法儿吹吹他们别的领域的成就。
  同时,也很可惜,历史上没有几个顶级的外交家兼文学家兼历史学家的人,能够走上政治舞台的巅峰,产生这个级别的贡献。
  所以司马迁之后两千年,华夏外交家史学家成功的“学术理论界大规模造核心”运动,非常稀少,新造的核心也不多,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后世李世民、朱棣虽然也算武功不错的君主,但是确实“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力打下来后不知如何细致地搞教育造核,否则后世还哪来的越南朝鲜?
  文事佳者,必以武略济之。
  武略强者,何尝不需要以文事继之、以建立对新增领地的稳固统治!
  以蔡邕原本的实力,他其实未必能对造核这事儿理解得那么透彻。
  但主要是他招了个女婿,前世专门修正统论,连大学里修的历史课地理课、一切“自古以来”的伎俩,都是为了服务于“领土造核”。
  蔡邕跟李素交流学问多了之后,这方面也就更加学坏、融会贯通了。
  蔡邕的文史底子毕竟比李素强多了,把思路一吸收,立刻如同一个原本就内力爆表的高手,借鉴了李素“独孤九剑”的招式一般,威力暴涨。
  而且,蔡邕今天跟刘备提到的事儿,其实也是水到渠成,外部形势到了这个份上了,需要有人去做这个事情。
  历史上,蔡邕被王允搞死了,他只是没时间,马日磾惋惜蔡邕之死时那几句话,普通人或许看不懂。
  但如果细细挖掘深意,马日磾说“如此恐不长久”,怕不是在说“不知造核造天命造正统,则仅靠武力怕是也不长久”。
  如果大汉重新统一,成为一个扩张的长期帝国,新一波的造领土核心几乎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蔡邕今天提的在《史记》的第一篇前面再加《史记索隐》、加《三皇本纪》,其实后世原本历史上,到了唐朝初年就有人干过。
  唐人为什么要这么干?那是因为汉到唐之间,几乎没有长时间的大统一王朝,分裂的南北朝自己的固有领土都收复不完,不需要新造核心。晋、隋都太短命,也来不及造核心。
  而唐跟汉一样重新实现大一统扩张了,所以要造核心,也来得及造。
  唐人的《史记索隐》加戏的部分,从动机角度翻译一下哦,其实就是解决了隋唐统治阶层的鲜卑化血统混血问题——
  汉朝人写的造核心历史书,不需要面对鲜卑人的问题,当时他们才刚出现,还是蛮夷呢。
  唐朝人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不然北朝统一南朝后的正统性危急就始终会有隐患,因为毕竟南朝才是“秦汉第一帝国”法统一直传承有序继承下来的。
  所以唐人重修三皇之后,就发现不论是鲜卑人还是高句丽人,都成了也是三皇以来某个犄角旮旯分出去的,这样大家就都是华夏,没有心理负担了。
  当然,唐人这么修了之后,高句丽问题倒是没有彻底解决,也留下了后来的一个历史隐患——因为你都说了高句丽也是华夏的一部分,是很古早分离出去的,然后到了现代,韩国人就说一切都是他们的。
  这是造核过促、文事佳而武略不济的典型了。书写早了,武力征服没跟上。唐太宗的时候觉得自己征伐高句丽成功了,可以一劳永逸吞并,结果后来没造完还是吐出来了。
  不过,这也跟唐朝人再来补史记造核、公信力有所下降有关。
  毕竟距离司马迁都七百多年了,你说你出土了新的证明司马迁当年缺漏了的竹简,世人也不信啊,这教育效果就差了。
  但现在不一样,蔡邕和李素,距离司马迁还不到三百年,都还是汉朝。而且有李素参与的话,这个“竹简出土”的过程肯定会更缜密,不容易被人看出漏洞。
  更关键的是,李素和蔡邕有这方面的操作经验——远的不说,这样的事情,李素和蔡邕其实已经干过一次了。
  那就是蔡琰缩编《汉书》为《汉纪》,并且新修《后汉书》。
  在《汉纪》和《后汉书》里,《西南夷列传》这篇就是蔡琰按照老爹和丈夫的暗示,调整过的,那些滇黔南中地区的民族,出身血统已经比一开始《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更高贵一些、也更融入华夏了。
  前些年,刘备还只是权摄汉中王、益州牧的时候,就已经让历任建宁太守、滇州布政使的顾雍,负责教那些蛮夷部落酋长家的小孩读书时,读的蔡琰写的新版《汉纪·西南夷列传》。
  效果非常不错,所以顾雍当上布政使之后,南中地区从未反叛过,也没武装抗税抗服役过。
  孟尝孟信这些老一代的酋长不识字、错过了读书的黄金年纪。
  但他们的子侄孟获等人,就是跟着顾雍学的蔡琰编的西南夷历史书。
  目前来看,同化效果拔群。
  蔡邕蔡琰李素顾雍既然操作过一次这事儿,再想模式复制、形成一套制度,就容易多了,总结之前的试点成功经验就行。
  ……
  “原来太傅和令嫒以及伯雅、元叹,你们之前已经潜移默化干过这事儿了!只是没有总结出成体系的经验教训,现在只是总结一下就能推广到各个异族身上了!”
  刘备听完蔡邕暗示的“历史记录操作经验”,这才愈发振奋,对这事儿充满了信心。
  他摩拳擦掌越想越兴奋,还推开车窗吩咐护卫队加速前进。
  “加速前进!争取车队日行二百里,不要担心颠簸,朕要早点到雒阳,跟伯雅商讨如何具体实施此万年大计!”
  吩咐完之后,刘备依然闲不住地在车厢里来回踱步:“没想到元叹这人说话不多,教化蛮夷倒是潜移默化,每每切中要害。他在太傅诸弟子中、在伯雅到来之前,位列第一,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为大汉武力开疆拓土当封赏,让武力开拓的疆土上的人民,相信他们自古就该臣服于汉,这心治之功,也该封赏。
  太傅,到了雒阳之后,朕会劝伯雅与令嫒再多多努力耕耘的。令嫒若是再能诞下一子,就让他随母姓,继祧你们蔡家血统吧。
  《史记索隐》完善之日,若是果真能把朕这一生能征服的蛮夷全部纳入华夏体系,你们蔡家自当为陈留郡公。
  如今郡公五县起封,就以太傅故乡的陈留、汴梁、外黄、管城、雍丘为封地。”
  刘备这是把从陈留到后世开封、郑州这些地方都许诺封给蔡邕了。
  考虑到大汉的雒阳新城会东迁,经济中心已经到了虎牢关内的成皋。而从成皋再往东、在荥阳出了虎牢关后,基本就是蔡邕这个陈留郡公的封地了,也算是非常靠近中枢的肥沃富裕之地。
第八百二十二章
古今东西皆然
  一路向蔡邕请教“帝国的空间正统性”扩张问题,让刘备短短几天之内就觉得获益良多,开启了全新的认知高度。
  他也愈发迫切想要跟李素一起商量这事儿的具体落地,听听李素对他老丈人想法的查漏补缺,尽快开始着手。
  所以刘备也无暇观赏崤山险峻风景,从华阴到函谷关的路,两天就走完了,又赶了一天,就抵达了雒阳。
  当然,刘备去的是雒阳旧城,因为旧城始终是政治中心,皇宫也不会挪走。李素刚筹建了小半年的新区只是经济中心,疏解非首都职能。
  刘备也是十年没回过雒阳了,十年前他离开的时候,还是灵帝驾崩前几个月,当时他在雒阳当过宗正。
  后来北伐成功,在长安住了五年,虽然那也是大汉西都,含金量也不差,可毕竟是被董贼李傕郭汜肆虐过,跟刘备当年为朝臣时就待过的京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尤其,当年刘备在雒阳做官的时候,有对他推心置腹提携的叔父刘虞、还有恩师卢植,做京官的那几个月,刘备经常到刘虞卢植处走动,当时哪里想过那么多,谁会知道自己未来居然成了皇帝。
  如今,恩师卢植已故去七年,叔父刘虞被公孙瓒杀害也已六年——虽然刘虞不死,刘备还真不知道何以自处。
  这种极端复杂的情绪,让刘备一开始赶路飞快,但临走到雒阳城外,却踌躇犹豫了。
  六月初三,午后时分。车队与五千随行护卫骑兵,行进到雒阳城西的夕阳亭遗址时,随着雒阳城墙已经出现在视野中,刘备吩咐暂时停歇一下。
  夕阳亭在雒阳城西三十里,建在一个丘陵上,因为地势略高,加上雒阳城墙也有七丈高、上面还有城楼,所以在夕阳亭这边,是可以眺望到高出地平线的城楼的。
  从行政区划上来说,这也就是跟当年刘邦当过亭长的那种“十里一亭”歇脚点差不多。无非随着大汉四百年基础设施越来越好,邮驿速度越来越快。没必要再那么密集设为十里一亭,三十里一亭也够用了。
  所以这夕阳亭算是雒阳城西门出来后的第一个亭,性质跟长安城的人出远门送行到灞上一个概念。
  只是因为十年前董卓被何进召进京时,未得入城宣召时驻军夕阳亭,把这地方名声搞臭了。后来雒阳周边被破坏时,区区一亭也拆毁烧塌,始终没人来重建,觉得不吉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