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4/891

  那些蛮族酋长们意识到问题,知道不得不组织突围了,但因为休息了一夜,他们赫然发现赵云的包围圈也变得更严密了——
  汉军居然一夜之间砍伐了树木数千棵,搭建了一批简易的拒马障碍,甚至还在沙土和河泥地形上赶工浅浅挖掘了一道才一尺深的壕沟,这就导致突围更难了。
  之所以只有一尺深,显然是汉军体力也不够,不能通宵劳作。时间不足,所以暂时挖这么点。
  这样的壕沟本身防御力和迟滞效果当然极差,但配合壕沟和拒马后面的汉军长枪阵列,显然比完全没有沟要好不少。
  面对新出现的困难,本该孤注一掷突围的蛮族各部将士,又因为蛮王区连已死、缺乏统一指挥、各个部落之间相互不服,出现了分歧。
  相对来说最认清形势的,是那些原先跟区连比较亲近的、都是黄肤直发的百越族人。
  他们毕竟有跟汉人接近的智商,有“预测未来可能走势”的脑子,知道围困下去是什么下场,知道越晚突围难度越大,所以死再多人都得不惜代价突围了。
  而那些虽然尚武却没有历史知识的漆蛮,完全不会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不会看趋势。
  那些百越部族的酋长跟漆蛮部族的酋长商议一起下死力突围,漆蛮酋长们还以为这些心眼多的百越酋长是跟区连一样心脏、想骗他们先当炮灰送死。
  无奈之下,一群百越酋长只好自救,商量了一下之后联合百越族人集中一个看似最薄弱的方向突围。
  结果自然是惨烈的,要是魏延在有工事的情况下还守不住这种突围,那他就别混了。
  打起来之后,杀伤数千近万百越士兵后,魏延适时让人喊话,汉军大吼愿意接受百越族人归顺。早已被杀得胆裂地百越部族纷纷顺势放下武器,全部跪地投降。
  魏延收编了这些人之后,让他们服苦役,继续在阵前第一线加固围困工事,表现好的才会发还武器,要求他们打在第一线,跟那些漆蛮部落自相残杀。
  好在,即使是区连活着的时候,林邑国内的部族矛盾也是不少的,百越人和漆蛮人本来就经常互相残杀。汉人来了之后,要求他们继续这种残杀并许给活路,那就干呗。
  在后方观望突围形势的漆蛮部族,见前面远处喊杀声渐渐停息,又没见百越族兵溃逃奔回,正诧异究竟是突围成功了还是怎么的,结果派人一打探才知道是百越人都投降接受改编了。
  漆蛮部族又被多晒多渴了半天,这时候也想诈降。
  不过刚刚一冲上去,就被汉军的箭雨和枪阵招呼了,他们面对的壕沟也加深到了两尺,更难冲过去了。
  汉军士兵一边放箭,一边让嗓门大的临时学蛮语喊话,让漆蛮不要痴心妄想诈降后逃回丛林。
  因为先降的百越顺民,已经把他们的狡诈无信劣迹都跟汉人将军说了!
  说漆蛮从来都是降而复反、不知信义为何物!
  漆蛮部族酋长们大怒,见己方阴怀的“先诈降,等汉军撤军后再反”的粗浅计谋被汉人识破了,便跟告密的百越战俘血战起来——这些百越战俘当然是刚刚才被汉军收编的,所以被监督着安置在前排抗伤害。
  汉军嫡系部队在后面远程输出,或者架设枪阵,把伤亡降到了最低,死的几乎都是新降炮灰和敌人。
  新降的百越兵如果不甘心被利用,想调转武器返身杀回,也会被汉军立刻督战捅死,魏延对这些人反复无常可能性的堤防,那是从来就没放松过。
  此后数日之内,为围困在这片血腥海滩上的蛮族,就以各种变着法儿的办法突围、等死,每天被烈日和缺水杀死上万。
  他们也派出信使划临时造的独木船(砍海滩上的树造的)甚至游泳趁夜突围去报信,去丛林深处的部族据点找人带船来救援。
  不过赵云的态度始终都是“对于小规模送信的一两条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对于百人千人规模的有组织突围则彻底予以歼灭”。
  于是乎,只有信使跑出去,没有部队成建制突围,被带回来运水接人的救兵,也都被汉军的巡逻船全部击杀在海中。那些躲在丛林里的野人,也失去了回丛林游击的可能性,被勾引出来在海边成批杀掉。
  如是相持了七八天,魏延总算是把困兽犹斗负隅顽抗的漆蛮/昆仑奴彻底歼灭了。
第八百一十七章
光复两千里
  随着敌军被彻底围歼在占城远郊的海滩上,赵云又花了三五天时间,总算是接手了占城周边地区的全部统治权。
  凡是所有的农耕区,有城邑村落聚集的地方,都被汉军清查了一遍。
  还按照风俗和瘟疫防治需要,把所有敌人的尸体尽量搜集起来,全部焚烧处理,灰烬拉去肥田。
  占城城内的伪陪都宫室、区连等家族的积蓄逆产,也全部扫出来作为战利缴获带走,也算是对林邑之前侵略大汉的战争赔款。
  毕竟林邑国都要灭亡了,战争赔款只能以这种缴获的形式解决。
  另外,区连的族人亲属,但凡是带在占城留在身边的,当然也全部明正典刑。并按照当地卫生习俗网开一面、先把头颅都焚烧后,再把骷髅骨插在尖木桩上示众。
  毕竟那么湿热的地方,人头带着肉示众太不文明卫生了。
  控制地方之后,因为赵云随军也没带什么像样的文官,只好暂且让步骘这个带路的向导,临时客串一些拉拢安抚百姓、分化瓦解蛮夷的工作,顺便统计一下战果。
  部队进入占城,休整五日,调养伤病。
  五日之后,已是十一月底。之前战役的战果也彻底统计出来了,被收编为百姓的人民户口也大致造册,步骘和魏延等人便来汇报。
  “将军,最初两天的血战,累计到那几个百越部族的酋长率军投降为止,我军收拢敌尸打扫战场,总计斩首是四万多级。”
  “后面又围了七八天,还歼灭了好多批从海上试图划船来接走救援族人的漆蛮,那部分估计也有几万人。现在彻底打扫被围困区的战场,数骨头应该有九万多级。
  算上海里捞到被沉船打死的,按照击沉的船数乘以理论运载量,大概两万多,所以被围困击灭的,一共是十一万。”
  魏延先把杀敌和打扫战场的结果说了,步骘再说齐民编户。
  “所以此次战役总共杀死蛮族十五万,百越丁壮两万,漆蛮十三万。投降的百越壮丁三万,连同其家人,愿意归顺为汉民的一共有十余万,这就是占城周边剩下的归朝廷统治的人口了。
  哦,还有些漆蛮的女人,她们没上战场,也没被勾引出来开小船来接男人回去,所以也不可能深入丛林去追杀她们。不过只有女人的话,应该也闹不出什么动静了。
  何况这些漆蛮已经跟归顺的百越人结下了死仇,百越人现在仅仅是稍有人口优势,被我们一战杀成了占城地区剩下的主要民族。
  他们肯定还要继续依靠朝廷杀漆蛮来压制报复,不敢坐视漆蛮重新增长起来的。部分百越酋长脑子灵活,已经看透这一点了,其余反应慢的,属下也设法巧妙暗示过了。”
  赵云听完后,也是点点头:“走到如今,也是无可奈何,不过朝廷大军无法在此驻扎到暮春,最多再有两个多月,我们就要彻底结束战斗。
  就算这些百越酋长被震慑,还跟漆蛮结下血仇,也不能指望他们就因此长期忠于朝廷。
  文长,你说说这几日探听到的军情,之前区连在占城被破灭前,可曾及时给区疆送出过求援信使?
  子山,你说说,大军走后,又该如何建立稳定统治,羁縻控制这些百越酋长。”
  魏延首先奏对:“那天决战开始后,区连军势颓败,应该是来不及再派出求救信使了。不过战役开始前、我军登陆后,可是拖延了几天才发动决战的,所以在拖延那段时间应该就已经求救了。
  而且区连在决战当天就被赵将军杀了,我唯恐敌军后续的求救信使,把区连的死讯传远。导致他儿子知道父亲已死、占城全灭就懒得回来救了,所以特地安排了战船在靠北数十里外的沿海巡逻。
  当时凡是去南部和内陆丛林漆蛮部落求援的,都放过去,凡是想沿着海岸往北数百里送信的,全部截杀。区疆肯定还是会分兵旧父的,正好让太史将军在海上将他们截击全灭。然后,我们可以顺势让太史将军接应,海路回返再破林邑城。”
  魏延汇报完之后,步骘继续跟上:
  “朝廷大军因为炎热撤走之后,要想继续保持对本地百越酋长的羁縻,我看可以以贸易为主,应该建议朝廷未来设置有海军护航的贸易船队。
  避开每年最炎热的几个月,一年往返航行三趟,提供当地土人中原的先进生产和军用器械、物资,收买换取南洋特产的珍货。
  我们还要建立永久贸易商站,以为打探耳目,驻军少许,以交州兵为主,气候也勉强能适应。以确定各部落在朝廷商船队走后的表现,拉拢其中表现最好、请剿漆蛮最积极的部落,少量的武器贸易仅跟这些人。”
  赵云摆摆手:“行,都按你们说的办。对了,子山,既然要建立前哨,留下可靠之人监视宣抚,本地可有汉人士人可以利用?”
  赵云实在是想稍微找出几个汉人读书人,帮朝廷常住于此分忧。
  在中原读书人争夺朝廷的做官机会能争得头破血流。
  但在这种距离文明至少两千里远的地方,只要有个读书人,简直立刻就能有官吏做。但就这赵云至今还没见到。
  他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不过步骘不愧是这两年来林邑搞通商刺探挺用心,居然还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禀将军,这占城之地,实在是没有听说什么汉人士人,学问可以为官的。不过,属下去年曾打探到,在林邑城、也就是曾经的大汉日南郡辖区,听说还有一些前代被朝廷贬斥流放的罪官后人流落。
  虽然不知道这些人学问如何,但出身名家,应该纵然到了蛮夷之地,也还有自励家学吧。等将军再攻破林邑城,把伪王子区疆剿灭后,当地士人自然会拨云见日前来投效。”
  赵云大奇:“日南郡故地,还有朝廷的犯罪官员的流放家属?是谁的后人?有名么?”
  步骘一笑:“说来也是讽刺,这些人祖上大大的有名——是三十多年前,第二次党锢之祸中,被宦官陷害的“三君”之二,窦武和陈蕃的后人。
  第二次党锢之祸时,王甫、曹节谋害大臣,窦武兵败自杀,陈蕃遇害。窦武后人被宦官流放朱吾县,陈蕃后人被宦官流放比景县。
  虽然其中有陈蕃的幼子陈逸和窦武的长孙窦辅等被其他朝中大臣救助,但也不过是导致其中一部分本该来日南的族人,被改流相对离中原近一些的零陵郡。
  因为知道这些人都是中原君子之后,区连控制日南郡全境后,也不敢加害,当地蛮夷也不敢动他们。”
  赵云闻言倒是非常惊讶,虽然他不算什么读书人,但当年党锢之祸前,“三君”的名号他还是知道的。
  如前所述,桓灵时器天下名士,三君为首,其下依次八骏、八顾、八及、八厨,三君那可是最顶层的存在了,属于一代道德楷模。
  当然了,窦武当年私德还是不太好的,他只是因为作为外戚、大将军(何进之前一代的外戚大将军),掌握了诛杀宦官的谋主,才被天下士人推为三君。
  陈蕃的个人道德确实没得说,而且当了多朝太傅、遇害时已经八十多岁,也没见他为个人谋什么私利。
  当初宦官把这些人的后人发配到那么远,其实就是打算让这些人的族人都死光的,也压根儿没想到大汉有朝一日有可能光复日南郡那些沦陷的县。
  (第二次党锢之祸的时候,区连已经在日南郡造反,但当时还只占据了象林县一个县,还没占领朱吾县和比景县,所以宦官想把要害的人送到叛乱区边缘,借反贼的刀杀。)
  赵云便好奇追问:“当年发配来的窦武、陈蕃族人,居然还都活了下来?”
  步骘:“只是区连没敢杀,也犯不着杀,但不能说都活下来。毕竟气候与中原迥异,因为水土不服而死便十有七八。不过三十多年都过去了,他们也会开枝散叶,总有活下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