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2/891

  这样一番土地确权的组合拳打下来,本地人总算是被安抚住了,河南尹与河内地区的政权过渡期也就平稳衔接。
  虽然刘备手上有刀把子,李素哪怕靠来硬的也能压住本地人。但毕竟作为未来的国都,还是治理手腕和谐一点比较好。
  移民矛盾被压住、暂时出现本地人和外地人的融合之后,刘备政权在雒阳地区的民心掌握率也是急速升高。
  毕竟雒阳本地人其实对于“谁代表大汉”不是很关心,天子脚下呆久了,都容易对皇权更替缺乏敬畏心。
  觉得这玩意儿不神秘,谁来了都能干,有种“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虚无主义心态。这种京油子心态,是外地人比不了的。
  但是,因为李素一张一弛、文武并施的移民融合策略,初期矛盾压制住之后,很快好处就显现出来了——移民过来的人,对于刘备政权的忠诚度和认同感非常之高。
  毕竟这些人都是在刘备仁政治理下生活了至少八年,还被刘备分了田,还享受了前些年益州的“工业化红利”。
  甚至他们还有家人父母在成都老家、拿着刘备给的“移民父母减免税”甚至是“移民父母退休口粮津贴”。这些成都周边移民来的人,怎么可能不死忠于刘备政权。
  诸葛亮还特地让本地人的分田乡村与外地移民的乡村错杂安置,一个本地人聚居为主的乡旁边,凡是垦荒设立新的乡,基本上都是外乡人。
  这样的交叉处理,还让本地人很难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意见抱团起来,长久来看,便于慢慢瓦解消化他们的京油子心态。
  防止持相同意见者形成“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觉得生活中遇到的都是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从而强化自己的错误三观。
  当然,诸葛亮肯定是不知道“信息茧房”和“回音室效应”这些卑劣的现代传媒诱导术语的。
  但李素知道就可以了,然后诱导诸葛亮去有实无名、只做不说地解决实际问题。
  用不了几个月,雒阳的人心向背就能重新回到首善之区的状态。
  天下军阀,也会很快注意到,刘备对雒阳周边的治理态度,跟其他所有“来了又走了”的家伙,完全不是一个心态。
第七百九十七章
新城选址是洛神显圣的意思
  “司空这一手“掺沙子”的节奏掌握得是真好,不疾不徐;阿亮的查漏补缺也可圈可点。居然短短半月之内,就能让雒阳周边的民风和民心,有可见的变化。
  而且还没引起本地人明着反弹,历史遗留的确权明责、定纷止争也解决得不错,还利用解决这些事儿,把本地人对官府的不甘,转移到了外地人身上。”
  正月十四,上元节前一天,之前短暂休假了几天、即将重新投入全力工作的诸葛瑾,再次来到了位于雒阳南宫的尚书台故址,对上司进行节日拜会。
  一路上走马观花,雒阳的气象人心,都比半个多月前有肉眼可见的变化,自然是令诸葛瑾叹服。
  今天这场拜会,还略微有些特殊,他特地带上了家属一起来拜年——因为诸葛瑾的妻子甄荣,是李素小妾甄宓的四姐。过年过节的,让女眷姐妹聚聚,于情于礼都是应该的。
  当年甄家那三个年纪大的姐妹嫁人后,刘备还劝过李素纳了老四,当时李素明面上找别的借口拒绝了,多等了四年。实际上就是嫌甄荣没五妹长得漂亮,没有别的原因。
  这事儿如今说来,或许会令普通人一想起来就觉得尴尬,娶的老婆是李素婉拒过的。
  但只要诸葛瑾自己不觉得丢人,那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他觉得李司空是要做圣人的,李司空的妾和他的妻是姐妹,完全不存在面子尊卑的问题。
  诸葛瑾若有所思的观望游览,很快就到了地方,原本南宫边缘的尚书台故址。
  当然,这地方早在二袁掌握雒阳时期,就已经被改为了别的官署。李素来雒阳后,重新整治修缮,又改成了未来的司隶总督衙门。
  李素也不算大兴土木,主要是粉刷一遍,去去晦气和凋敝的氛围。
  至于司空府或者丞相府,李素还没打算在雒阳立刻盖。
  一来么,在长安如今就有一座司空府,在刘备还没正式吧朝廷迁回河洛时,李素在雒阳另造司空府也有点忌讳。
  二来么,那玩意儿盖寒酸了不体面,一下子盖太好又劳民伤财。还不如再等个一年,等他正式当上丞相了、雒阳周边百姓也彻底安定闲下来了,再作打算。
  诸葛瑾的车驾,因为带着女眷,倒也没有在府门口直接下车,而是绕路走侧门直接驶入内院。
  这也是李素特许的,他跟诸葛兄弟都不见外。李素得到通报,亲自礼贤下士在内院接待。
  见到诸葛瑾一行,李素还面露喜色,似乎有好消息要显摆:
  “子瑜今日一定要多喝几杯,不醉不归,喝多了就住一夜,明天过完上元佳节再走无妨。”
  诸葛瑾谨慎陪笑:“司空逸兴遄飞,莫不是近日有什么振奋人心的喜讯?”
  李素捻须微笑:“差不多吧,算意外之喜,情理之中。之前我不是一直张榜招贤,想找精通工巧的英才参与规划、设计新的贡院么,顺便夹带规划一下雒阳新城。
  原本一直有些技术难处违碍,所以迟迟不能下定选址决心。今日一早,工曹从事桓阶来报,说是似有合适的人选,还送来一套简略的示意草图和说明。
  我看了,确实有点东西,就召来府上详细陈述。午前应该就到了,来,咱先边聊边饮。弟妹也不必客气,宓儿早就在内宅等着了。”
  李素最后半句话,当然是对诸葛瑾的妻子甄荣说的。
  甄荣盈盈下拜,礼数不缺,带着侍女单独近偏院。
  李素和诸葛瑾自去饮酒谈论政务不提。
  ……
  甄荣来到偏院,内心还有些忐忑,既激动于快见到妹妹了,又担心自己因为激动,而在司空府其他女眷面前失礼,又怕万一遇到李素府上后宅不和谐,妻妾争斗。
  甄荣嫁给诸葛瑾之后,因为诸葛瑾的仕途履历,这五年历任蜀郡太守、益州布政使,一直住在成都。所以她跟其他四个娘家姐妹,都是整整四年多没见了——
  如今是199年正月,而刘备阵营194年正月底就出蜀北伐关中了、那年二月初拿下的陈仓,五月底之前拿下的长安,下半年秋收后就陆陆续续把朝臣女眷接去,算下来可不是四年多了。
  “但愿小妹没吃苦吧……不过记得当年在无极的时候,兄长们留蔡家人客居修书那段日子,姐妹们都跟蔡姐姐玩得不错,想来如今也不至于苛待小妹。
  那时候蔡姐姐跟大姐关系最好,毕竟其他姐妹都还太年幼,连他们当时修的《驳灾异论》、《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都看不懂。大姐已经稍有学识,又肯虚心听讲,蔡姐姐那时候可喜欢跟她聊了……
  唉,算起来都十二年过去了,那时大姐都才十三岁,小妹才四岁,真是恍如隔世。不过小妹如今的学问也不差,至少比大姐当年好些,她人又懂事。如果蔡姐姐还是当年那种以才交友的脾气,她应该过得不错吧……”
  短短几十步路的游玩观赏,甄荣脑子里居然有点“近乡情怯”之态,转了那么多念头。
  当然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府上提前悬挂的上元节装饰彩灯花灯确实绚烂夺目,让爱美的少妇数次不经意驻足。
  李府上引路的侍女也不催促,只当女客是贪看花灯。
  毫无疑问,甄荣这番纠结,完全是白费了。因为李素的后宅,没那么多龌龊事儿。
  主要是最近这段时间,蔡琰和甄宓,每天都在想着各自的事儿,大事业,心里头敞亮,没精力鸡毛蒜皮。
  这个时代本没有几个想大事的女人,但到了李素的府上,才有了环境。
  甄荣正在走神,忽然被一声招呼惊醒。
  “小桥,让你带诸葛夫人进去,怎得在此徘徊,失了待客之礼。诸葛夫人快请。”
  甄荣抬头看去,原来是李素的妾室之一周樱在发话,周樱旁边还站着一个更为美貌悬殊的少女,虽然四五年没见了,长相有很大变化,但显然是小妹甄宓。
  甄宓很会做人,虽然怠慢了外客女眷是该被训斥的事情,但这个外客是她的亲姐姐,所以她便不好开口训斥作为婢女引路的大桥。
  尤其甄宓也知道大桥虽为罪官罚没女眷出身、沦为奴婢,可也是被夫君宠幸过的。府上诸女,包括妻妾侍女在内,论姿色,只有大桥仅次于甄宓。
  甄宓平时连普通婢女都不苛责,要是唯独苛责这个除了她之外最美貌的,也容易被下人背后说闲话。
  而周樱就不存在这层亲疏顾虑了,她可以得体地主持起李府的礼节体面。
  另外,周樱喊大桥“小桥”,这也很正常。
  就像一个姓王的婢女被主母喊“小王”。哪怕在娘家的时候排行老大,也是“小王”,都沦为奴婢了谁还管你这个。
  甄荣僵硬一笑:“是我自己贪看府上花灯美妙,不用怪桥姑娘。”
  甄宓这才逮住机会开口,一边上来拉住四姐的手:“姐姐喜欢,明日带回去一些便是,我们这花灯都挂满了,有些是一次性的,中间还装了烟花筒,夜里点起来才好看呢,不过点过就烧完了。”
  甄荣触手之处,还恍惚了几秒,感受小妹的手背,那鲜滑水嫩的柔荑,幽兰清淡的香味,哪怕她是女人,哪怕面前的是熟悉的亲妹妹,依然有些不真实。
  甄荣心中暗忖:“小妹四五年没见,竟能出落如此,真是匪夷所思。虽然当年就觉得她将来定然是仙露明珠、品貌不凡,但也想不到竟会到这种程度……”
  她恍惚之间,已经被拉进内室,然后就看到蔡琰若有所思地坐在案头,凝眉提笔,跟旁边的黄月英有一搭没一搭地商量着什么。
  甄荣怕打扰对方正事儿,也不开口。但黄月英眼快,立刻跟她问好,也提醒了蔡琰。蔡琰收回神思,温言示意甄荣随便坐:
  “阿荣快坐,几年没见了吧。诶,月英你也别忙活,今天你也是客,让侍女给你嫂子倒茶就是了。”
  黄月英却要放低身份,不肯让蔡琰的侍女沏茶,而是暗示服侍她的小桥给甄荣倒了茶——这个小桥是真小桥,也就是诸葛亮的妾侍。
  甄荣接过茶,善意地求教:“李夫人写些什么呢?李夫人真是举世闻名的才女,真是上元佳节临近,都笔耕不辍呢。”
  蔡琰摆摆手:“什么李夫人长李夫人短的,大家都认识十几年了,还是叫琰姐。这些事儿,说到底是他们外面男人的事儿,我也不想多聊的——
  前些日子,夫君天天在想着雒阳新城选址要最终敲定,他是打算选在成皋东郊、洛水入黄河口子的北岸,靠近邙山东坡。
  但是让人勘测了那么久,有些难题始终是解决不了。邙山东坡倒也不崎岖,地势平整起来很容易。而且也不占用适合耕田的好地,能把河谷平原还城于田。
  唯独新城会盖在高于洛水不少的台地上,未来数十万甚至百万人的用水不好汲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就迟迟不敢拍板。
  至于选在河边狭窄的低地,也是不妥,而且不光光是怕占耕地的问题——虽然那样取水是方便了很多,但黄河不比洛水,每年水位涨落很明显,黄河两岸还要修堤。城造在低洼易取水处,便宜是便宜了,容易遭水患,还要天天担心堤坝。
  今儿可不是有好消息了,说是有一些金城郡的凉州名工巧匠远来雒阳揭榜。还说那些人几年前参加过金城郡的刘家峡水利,还寻访到几个西域名工切磋、中西合璧,能解决雒阳新城盖在高处、依然便利取用百万人生活用水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