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6/891

  加上这两个县后,金华剩下的地区也全给了。李素的封地正式扩大到相当于后世三个地级市。至于浙南加闽地的剩下十四个地级市,那就要靠李素后续巧立名目立功再慢慢拿了,他还有的是时间。
  加封两县当日,李素也把拖了很久的娶妾事儿办了,正式去甄家大操大办,把甄宓按公爵夫人的礼仪待遇接来了。
  此后数日自然是日日欢宴,夜夜笙歌,连续消停歇息了五天,无须赘述。
  公爵府上每天的菜,无论荤素,都下了生蚝熬煮出来的真·蚝油调料,每天还有羊排鹿肉鹿血,东海进贡的海马,奢靡至极。
  李素趁着新鲜劲儿,纵欲舒坦了十几次,十一月初十才结束休假恢复办公,顶着黑眼圈和发青的脸色出门办公。
  公爵府上的丫鬟婢女们,看到被雨露滋润开发后的新小夫人,也是个个自惭形秽,难以想象女子姿色能到这种程度。
  她们也总算明白,公爵不是不好色,是要求太高。之前显得相对清心寡欲淡泊,是因为他几乎无色可好,所以注重灵魂交流。
  也就是大桥被罚为奴婢入府之后,公爵的丑态才渐渐显露,这次娶妾才开发到巅峰。
  ……
  休假结束之后,李素恢复办公,第一天回未央宫石渠阁议事,荀攸钟繇诸葛亮法正都不在,刘备都没让其他大臣陪聊,只是单独奏对,可见对李素的信任。
  没有外人,刘备也不在乎扯扯荤段子轻松一下。
  “伯雅你这厮,总算是被朕看透了,原来你这是眼光高,真放纵起来那么不知养身。”
  李素也是不在乎礼仪地笑着应对:“这不新鲜劲儿还没过么,过一阵子就又渐渐养身了。”
  刘备:“云长那边最近送来不少好消息,雒阳和河南尹大部分地区都安定下来了,这个月肯定就要派你去当司隶校尉,明年转兼司隶总督。
  在长安这些日子,你好好琢磨琢磨,还有哪些该帮朕办的事儿,不拿出个方案来不放你走。这几天不会人歇了脑子也歇了吧,有没有用心琢磨。”
  李素拿过手绢抠了抠鼻子,丢在一边:“其他都可以慢慢再议。反正到了雒阳,离长安也不远,陛下有什么要垂询的,都能实时来问。
  眼下关键的国家大政,就是把南阳与颍川之间那条运河的具体筹资计划给定了,后续该调度多少人力物力、调度征发哪儿的百姓扩大施工,给不给工钱怎么给、钱从哪儿来,都要筹划落地。
  顺带着,之前陛下年初跟臣聊的商税改革,现在也该确认了。毕竟这一年南北两线用兵,之前多花的钱,都是靠问勋贵和皇家产业的利润里要的和预借的。
  一部分是拿了“未来要加征的新商税的抵扣额度”,跟他们腾挪的。所以新商税怎么收、之前预借的怎么抵扣,绝对不能再拖了。
  今年年底定下,反对意见都收集好了、解决干净。明年夏秋开征,正好循序渐进免得民间反对。”
  刘备对这个总规划和思路并不反对,看来李素这段时间玩归玩,对国家大事的总方向把握还是不错的,知道每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战争即将进入休整停顿,内政和改革确实应该趁着军事胜利的威望加持赶紧推进。
  和平年代变法是很难的,世家大族和商业既得利益阶级在和平年代不怕刀把子的威胁,和平年代军阀的话语权也降低了,改革掣肘太多。
  而战时制度下,每次前方打了个大胜仗,都是后方趁机改革压制反对的良机。历史上曹操后期的三大征,用在了“每次前方胜利后就回朝,杀一批真心忠于汉室的反对派,同时给曹操自己加爵位,萧何故事、封公爵、封王”,巩固曹家的天下。
  刘备有正统,不需要这么干,但他也不该浪费军事胜利后的威望期。
  他以人为本,那就前方每打一个大胜仗灭一个诸侯,趁机推进一项改革好了,把军事胜利的凝聚力花在这些长远有益的事情上。
  刘备从谏如流地往下问:“那依你之见,建设南阳颍川运河的劳力,该如何征发?征发多少?如何补偿?如何筹资?”
  李素已经想好了答案:“让这两年扩军的新兵兵源来服役搞建设,按照战时给军饷和给养,以军法管理。
  去年我军扩军了八万,可机动远征的主力军,从三十二万扩军到了四十万。这八万人其实只是打了没几场仗,明年闲下来可以继续去服工役,带高额军饷。
  别的闲置下来的部队也可以抽一部分,保持军事化管理。
  而且,今年歼灭了那么多袁绍和江东的部队,可以劳役之后加以改编。民间再继续加大对南阳郡周边人口过于稠密、人多田少地区的征发,正好再凑十万新军。
  如此,朝廷可以长途远征的精兵,扩充到五十万,未来作为一统天下的基础,相信未来彻底消灭袁、曹的过程中,都不用再扩军了。
  未来数年征袁曹时再有俘虏,就遣其老弱归农。精壮者转为地方卫戍、民兵乡勇、工程徭役兵。大汉朝未来太平之后,保持五十万朝廷直属的精锐常备军就足够了,甚至还能逐步转一部分到二线,到时候视情况再定,要看四夷的威胁强弱而定。”
  李素从来不认为一项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更晚、就一定比出现时间更早的制度有优越性。
  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后世他看到一些历史网络小说写手,喜欢为了降低读者认知成本,就吹嘘“后出现的更先进”,但这事儿真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六朝到唐初的府兵制,当然有制度上的先进性,在兵力动员效率和节约国家财政方面,也确实有优势。
  但府兵制对于形成军阀这个问题上是有弊端的,藩镇的出现跟府兵制的残余也有关系。唐朝人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到唐中期、后期,租庸调和两税法等措施缓解财政压力时,朝廷也试过改募兵制。
  宋朝有钱之后,吸取唐朝藩镇和军阀教训,宁可多花钱也要募兵制。
  汉朝严格来说,中后期一直是有募兵制的,只是因为天下太平、四夷威胁也小,所以常备军规模不大,募兵制花钱多的缺点也就不明显。
  到汉末四夷威胁大了之后,募兵常备军规模要简单倍增,财政一下子就垮了,这才有段颎平凉、一年多花掉桓帝朝廷44个亿军费。
  说到底,中国古代是在征兵和募兵之间反复横跳,不存在一种绝对比另一种先进,看朝廷的主要矛盾是军阀分离倾向还是缺钱。
  军阀分离威胁更大,外敌军事威胁少,那就用不容易分离但费钱多的募兵。
  中央军事权威很重、皇帝威望高不怕军阀分离倾向,同时外部环境长期战事重、要保持的军队规模长期维持在高位,那就征兵府兵省点钱。
  李素觉得刘备的统一战争没几年好打了,而且现在的四夷也比较弱。所以把东汉一贯的募兵现在再去大刀阔斧彻底改掉,也没必要。
  就算未来要搞扩张型改革,也找别的契机再说了。
  相比之下,还是想办法搞钱,把募兵制费钱的麻烦扛过去,就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当然了,“改兵制”这个说法,还是可以拿出来提一提,威胁一下目前的政治既得利益阶层。
  最后你可以虚晃一枪,提了之后不改,再拿出商税改革摆到她们面前:你们看,陛下都从谏如流,不动桓灵以来的募兵制老办法了,但是继续募兵制就要解决军费问题,所以商税改革大家还是支持一下吧。
  改革不都是靠进两步退一步,这样妥协艺术拉扯出来的么。
第七百八十一章
改革就是要极限拉扯
  李素跟刘备非常随和地侃侃而谈,没有任何外人旁听,就这么聊了一个下午,丝毫看不出任何君臣尊卑礼仪的束缚。
  刘备听到心有戚戚之处,也是不由自主地频频点头。当日刚把李素召来的时候,他还担心李素南下将近一年半,双方生疏拘谨了,不习惯这样直接面谈交流顶层的国家大事。
  但很快刘备就适应了:伯雅贤弟毫无私心,还是原先那个做派。
  当然了,如果是在人前公众场合,有其他大臣目击,肯定还是要讲一点君臣礼法的,这点分寸双方都知道怎么掌握。
  “伯雅还是审慎呐,为了改革商税财制,居然还走一步想三步,连带着可能的征兵之法改革,都想到了。
  到时候让那些不愿意改革商税的人,去承担‘朝廷出不起钱养那么多兵统一天下,只好改革军制’的怒火,让反军改和反商税改的人相互去扯皮,朝廷自然安泰观望即可。”
  刘备把这些弯弯绕想明白之后,不由如是感叹。不过随后他又话锋一转,想大致把李素预想的那套拿来吓人的“兵源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梗概了解一下,看看演技方面够不够逼真。
  刘备自忖还是很知兵的,二弟三弟云长翼德他们也是非常知兵,对于如何征募军队这方面的事务,他们都应该比李素懂。所以,刘备觉得他可以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群策群力一下。
  李素一愣,他一开始只是跟刘备说了个推进变法的总策略总方向,没想到刘备对这些没打算用的虚招的细节演技都那么关心,他也只好花点时间大致讲解一下。
  “陛下,我打算用来虚晃一枪的这个新的征兵制度,大致可以叫“府兵制”或者“新郡兵制”。
  无非是朝廷利用天下战乱之后,田土荒芜、部分州郡地广人稀、朝廷可以重新给失地农户授田,然后要求这些拿了朝廷分给田地的百姓每户出人战时服兵役,换取所分良田战时年份免税——
  当然了,如果将来天下承平,到了和平年代,没有军事任务,所分田地该缴税还是要缴税,徭役也不能免,不过可以给一个徭役和兵役之间的稳固抵扣折减条款。
  总的来说,这个制度跟我们之前对巴郡板楯蛮等‘以役代税’部族用的有点类似,算是其继承与发展,同时推广到了所有民族,咱汉人自己也可以用……”
  李素把他前世读历史时,对府兵制的大致理解,与这一世之前治理那些兵役民族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侃侃而谈就说出一大通细节。
(后续具体内容就不凑字水了,搞府兵制改革的书一大堆,总的来说就是国家给你发田你就要给国家当兵,武器装备都要自费准备,兵源和行政区划、土地相连。)
  (总的来说,汉和晚唐、宋偏募兵制,南北朝到唐初和明朝偏向征兵制——明朝的军户其实类似府兵的一种变种,只不过明朝只给军户分田,南北朝是普遍授田。)
  (南北朝普遍授田后要按理论最大授田额征税/征兵,哪怕你实际上没那么多田也顶格征。明朝在民政部分可以借鉴晚杨炎开始的两税法,既然不给普通百姓分田,对普通百姓的田税也就按实际土地占有量征,“履亩而税”。)
  (所以明相当于是征税按晚唐和宋,征兵按南北朝到初唐,朱元璋把两边各取了一半他觉得好用的,拼接而成。)
  然而,就是这么一番深入解释,便让刘备又被震惊了一波——因为他知道李素根本没打算用这个“虚招”,还想着帮李素完善一下演技呢。
  可是,怎么一个虚招都听起来那么太逼真、细节那么丰富?说好的“朕更知兵”呢?
  这还有什么好补充的。
  他哪里知道,李素就是拿历史上本来就发生过的左右横跳政策来当虚招,自然细节丰富了。
  刘备叹道:“伯雅还真是……一丝不苟啊,朕听了,都觉得你这兵制变法是势在必得了,不然怎么会做那么细——那么,商税的改革,你准备如何施行?”
  李素:“只需如此如此……”
  具体细节太过冗长,到了朝堂之上,自然会另行公布。
  刘备大致听了一下,就觉得没有大问题,可以拿到朝堂上讨论。
  另外,为了配合李素这次的计划,刘备还临时进行了一番人事调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