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8/891

  船的重心如果在水面以上,斜了之后就很难靠浮力的左右压差自动回正,所以传统楼船太高就容易翻沉,因为被风浪吹斜靠自己的重量回不正。
  诸葛亮毕竟早在凉州的时候就跟着李素发明水陆两用大篷车了,所以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学习如何精确计算一个航行设计物的重心、浮心、稳心,确保三心尽量重合。
  一开始的大篷车体积小,长度不过三丈多,就几层木板,很适合诸葛亮练手。关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大篷车上试手之后,诸葛亮发现“三心合一”这个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东西确实是最稳的,也就信心大增。
  从此知行合一,设计一切水上开的东西都坚持这条原则,这条原则如果通不过,首先就从底层把设计推倒、从头再来。这就跟其他诸侯那些造船工匠造船只是为了满足甲方的外行需求、要水面以上部分看起来战斗力强大防御强大,有着本职的区别。
  诸葛亮“毕业旅行”那一年的下半年,李素带他回荆南,去交州,诸葛亮这才接触到五牙战舰,乃至海里航行的大福船的设计。而已经被物理科学加持过的诸葛亮,当然是严谨而又一丝不苟地贯彻了李师教他的那些有用概念。
  所以,李素的五牙战舰,五根拍杆和撞角装在什么位置、重心如何配置,那都是精心设计过的,其实已经比历史上隋朝到南宋的五牙战舰都更稳一些。
  周瑜小觑五牙战舰的稳定性,以经验主义来揣度,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更重要的是,这次决战之前,李素把所有五牙战舰船侧的拍杆都拆了,拆下来之后还没扔,而是能装到船舱下层压舱就尽量压舱,不好搬运的就砍断了再压舱。
  压舱的位置也不是随便选的,是严格摆放在诸葛亮造船前设计测定的重心浮心位置附近,确保压舱后船的整体重心依然不偏离中轴,而且还在水线以下,可以被浮压回正。
  更重要的是,李素对压舱物的要求很严格,要求全部用长铁钉把带木头的压舱物跟船体钉在一起。如果是没法钉的压舱物,比如石头这些,也要确保把所在隔舱塞满、并且缝隙用稻草等填充物塞严实了,杜绝压舱物的晃动滚动。
  毕竟作为一个有物理常识的人,李素很清楚车船重心设计得再好,真到了用的时候未必能保持住,这里面最大的变动因素就是车船里的货物在倾斜的时候会倾倒滚落。
  压舱重货一旦滚起来,哪边倾斜后比较低、就滚到哪一边,只会加剧重心往倾斜的一侧转移,变本加厉愈发恶化,最后翻船。
  后世哪怕没有物理常识的人,只要看看抖音上那些车祸视频,都能理解其中物理原理:
  为什么板车拉钢卷要固定住,为什么不懂物理的人会吐槽油罐车清洗麻烦、油罐里面要做那么多隔离挡板而不是一整个直筒的罐子。
  不理解的人,刹个车,重新投胎,下辈子就理解了。
  所以,李素一个文科生懂这些,并不奇怪,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识,但凡是个男人刷刷抖音都能懂。(女人的抖音估计刷不到物理常识……不是歧视,这个锅应该归张某鸣,给男女的初始推送算法就不一样)
  至于那些高深的部分,也不用李素操心,他把概念启发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自己去变高深就行了。
  君子坐而论道嘛,给个大概就行了。
  李素懂得了设计船的时候重浮稳三心合一,还知道使用的过程中压舱物要固定、拍杆要拆掉,让船倾斜的时候都不会乱滚。
  做到了这两点,扛个周瑜苦苦等待的六七级风力,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只能怪周瑜自己该死,连重心浮心这些物理学概念都没掌握透彻。
  海军是一项科学的兵种,拥有科学的一方杀没有科学的一方,天经地义。
第七百六十一章
周瑜覆灭
  “看来李素这是仗着他的五牙战舰为先锋,哪怕只有三万人进入太湖湖面,也依然敢顶着我的九万人打?他对五牙战舰很自信呐。”
  随着双方战舰越来越近、李素的汉军舰队似乎对周瑜的背信弃义提前偷袭毫无回避之意,仍然是针尖对麦芒地硬拼,周瑜心中隐隐然那股期待,也变得越来越炽烈。
  周瑜有点近乎神经质地狞笑:“只可惜,李素身为北人,就算拼命熟悉南方的水性,却不可能跟吴会之人那样,清楚沿海之地夏秋之交的大风有何等威力。他敢倚仗,咱就送他上路!
  全军并力向前!看见敌军船阵后面那条最高大的五牙战舰了么!目标就是那条船!大半年前,冬天那场赤壁水战,伯符战死的时候,李素都没敢亲自坐他那条最大的旗舰涉险,这次他是觉得自己稳赢了,居然敢亲临一线督战。杀了李素,一切都是我们的了!”
  周瑜本来就是打着决一死战、输了就了账的心态来的。李素居然给他搏一把大的的机会,周瑜当然要孤注一掷了。
  就好比两支队伍打篮球比赛,本来实力相差悬殊,如果打满场,肯定弱的一方要输。这时候强队居然跟弱队说:咱一球定输赢,瞬间死亡法,谁先进谁就赢。
  这种情况下,弱队当然会欣喜若狂,不计一切代价把所有赌注压上去搏这一把。毕竟稍微懂点概率论的都知道,样本越大结果分布越接近真实实力对比。样本容量小一点,好歹还能赌一赌小概率事件。
  那些战术细节的考量,预备队的投入节奏,周瑜统统都不管了,他眼里只有李素的中军旗舰。
  不过,就在他接敌冲锋的过程中,他身边的一些部将也注意到了一些潜在的隐忧问题,比如在周瑜旗舰上的孙贲就提醒他道:
  “大都督,我们的后军似乎在转向杀回去的过程中有点混乱!有些船还没跟上!另外,于禁将军那边也没立刻跟上,到时候可能没法跟我们同一时间接敌了!”
  周瑜也是忙中略微出错,顾不得了,看了一下,又看了看前面已经开始打起来的战线,一咬牙:“不管了!他们会很快跟上来的!不差这一点时间差!
  李素那边,后军要进入太湖,半个时辰都不够,我们这儿半刻钟就够了,无伤大雅!统统给我杀上去!”
  周瑜却不知道,他的后军反应迟钝,乃至于禁那边的略微脱节,都是因为内部被一些场外因素给限制了,出现了略微的混乱。
  ……
  不一会儿,两军船阵正面,就爆发出愈演愈烈的震天喊杀声,数以百计的艨艟,和数十艘五牙战舰、楼船、斗舰纷纷绞杀在一起。
  呈数道阵线一字排开,捉对厮杀,太湖湖面上,方圆数里之内东一滩西一片,都是火焰与泉涌而出的血迹,随后很快消散,被巨大的湖水量稀释。
  不过,在这种混乱之中,周瑜军很快发现一些不对劲,那就是大都督许诺的“李素的舰队那些大船,会在大风天难以施展”这种情况,似乎并没有出现。
  或者说,大风对于双方的影响,差距并不明显。
  但既然都杀红了眼,已经是全军压上搏命了,这当口大家也没太多心思去反省。来都来了,只能是想方设法加强自己的临场发挥,争取多点掉一点敌人。
  吴人擅长水战、在水战种善于应变、临危不乱的优势,也是彻底显现了出来。从周瑜道韩当陈武,再到各级将领军官,大家都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天赋,把这场后汉末年最后的宏大水战,打得淋漓尽致。
  “杀呀!所有飞火神鸦全部按照三倍装火药和油料释放!多捆两个药筒!今天风太大,普通装药量的飞火神鸦会被吹飞都降不下来的!”
  “投石机弹丸、火罐全部用重弹!”
  韩当带着的斗舰队伍冲杀在前,因为斗舰上搭载的重火力装备比较多,所以韩当在拼命指挥属下微调飞火神鸦和投石机的弹药使用。
  与此同时,负责前军艨艟队接舷战的陈武、宋谦等人,则是各尽其能想方设法创造优势:
  “艨艟上的挠钩队全部准备好!登船的时候只往敌舰一侧船舷搭挠钩跳板,尽量利用接舷的分量把敌船往一侧拖!”
  “看到前面那条五牙战舰和三条斗舰了么?敌船已经被大风吹得往左倾斜了,接舷的全部绕到敌舰左舷放挠钩,遇到比咱小的船就从敌舰右边撞过去直接撞翻!”
  吴兵对风向和湖浪、船倾的利用可谓是到了极致,把他们能发挥的全发挥出来了。
  可惜,战术发挥得再强,也不能指望违背自然规律。
  就好比驱逐舰开出花来,只要没有鱼雷水雷,光靠那几根小水管,撸逆天也撸不沉战列舰。
  一次次地尝试,一艘艘艨艟吧挠钩往敌人大船侧倾的方向拉扯、试图加大倾斜,一艘艘斗舰试图拿出直接撞击的姿态猛撞翘起来的那一侧船舷。
  最终,李素摆在前军的将近十条五牙战舰,久久都没有哪怕一条被风浪和撞击倾覆。
  倒是前仆后继的吴军小船,被千钧铁斧状的撞角,撞得七零八落,李素的五牙战舰只要开起来,挡者披靡,短短一刻钟的厮杀就撞沉了周瑜几十条大船。
  接舷战更是一边倒的屠杀,相对高峻的五牙战舰船舷,虽然在这个台风天看起来变得稍稍低矮了些(李素加了压舱物,所以吃水变深了,但也更稳了)。不过大风同样会对攀登的士兵造成障碍。
  吴军接舷战勇士都如风中残烛一般,至少有两三成都没能爬上甲板,就被吹落湖水。
  唯一让人庆幸的是,这样的大风天,双方的弓弩命中率都极大的降低了。箭矢的羽毛在这种天气下根本无法稳定飞行方向,也就谈不上瞄准射击,有效射程也降低了至少三四成。
  但李素的部队富裕,本来就没指望瞄准射击,都是密集火力覆盖,受到的影响便不大。至于射程降低,那是对双方都公平的,双方都得贴得更近了打,对于船舷高的一方其实优势更大。
  而且李素对这个细节也早有认识,所以他加大了连弩配属的比例——诸葛连弩射出的箭矢是没有尾羽的,平时全靠木杆上的刻槽导流气流来稳定飞行。
  但是在这种大风天下,没有羽毛的木杆箭被风力削弱射程的影响也更低。普通弓弩射程降低三成,诸葛连弩或许也就降低一成多。以至于连弩虽然基础射程短,在这种天气下跟其他弓弩的射程差距反而缩小了。
  时间,站在李素这边。
  周瑜一开始集结了超过两倍的局部优势兵力,都没有把李素啃下来。
  与此同时,李素的后军还在源源不断从中江河口以长蛇阵驶入太湖湖面、填补到防线正面。
  李素的前军,在太史慈的率领下,即使在交战状态下,都还在往前挺近、不断扩大己方阵地活动空间,给后方驶入湖面的友军腾出位置。
  偏偏周瑜还阻止不了这种事儿的发生,连堵都堵不住太史慈——七八条五牙战舰一字排开往前冲,船头还有千钧铁斧的撞角,你拿什么阻挡?
  不开眼的恰好拦在正面的,统统都撞沉了。
  血腥厮杀持续了一刻多钟,太湖湖面上的李素舰队规模,已经接近了其总兵力的一半——也就是不算此战新增的伤亡的话,至少够四万五千水军乘坐的战船,都已经冲到湖面上了。
  周瑜渐渐力不从心,才发现自己的后军贺齐部,乃至曹军于禁部,始终在兵力投入方面不够竭尽全力,后军脱节似乎有些严重。再这样打下去,周瑜没等到李素的前后脱节,他自己竟然要前后脱节了。
  “后军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投入战场那么慢?为什么让他们掉头返冲划得那么慢?他们还顺风呢!”周瑜逐渐慌了神,觉得屋漏偏逢连夜雨,怎么什么衰事儿都集中冒出来了。
  ……
  原来,这事儿也得怪周瑜等台风、又多拖了两天交战日期,也给了对面的李素更多的准备时间。
  李素一开始就料到,周瑜有等大风天的意图。
  后来他故意下战书试探周瑜、看周瑜肯不肯答应“暂时后撤让出交战战场,双方来一场君子之战”。周瑜答应了之后,李素对这一点就更笃定了。
  李素熟读历史,既然眼下的局面跟淝水之战时那么相似,那么即使李素不需要谢安对付苻坚那些花活儿,也能干掉周瑜。
  但人哪会嫌弃自己优势太大的?有因素能利用,那就尽量、充分利用。
  “周瑜治军严谨,他的部队凝聚力和士气肯定比苻坚的部队强。但他现在穷途末路风雨飘摇,内部人心思变肯定也是有的。
  而且,周瑜也要面临“部队构成为联军性质”这个弊端,于禁的部队肯定不会完全跟他一条心,不会同时舍生忘死压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