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7/891

  整整五十多天,袁绍就这么被耗着,指望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
  当然,袁绍在这五十多天里,也不是什么都没干。因为前方的部队被歼灭了好几部,他不得不趁着冬季农闲,让负责后方工作的监军、谋士加快征兵进度,强征新兵加紧训练,试图填补一部分缺口。
  毕竟,如果没有在之前一连串战役中损失掉五万人的话,这个冬天,在河北战场袁绍本该是用三十万人对付刘备十五万的,开春后形势会更加有利。结果硬生生被关羽和诸葛亮压到了二十五万打十五万。
  此外,说句题外话,袁绍此前虽号称四十余万战兵,但是在河北战场能投入的,也就是三十万了,被歼灭到只剩二十五万,一时也真没后备队可以抽调上来。
  主要是剩下的十万人里,黄河以南与刘备接壤的司隶地区,怎么着也得至少留七八万人,这些人要驻防从雒阳到许昌的绵延战线,绝对不能再少了,否则那两个边境接壤郡也有可能出事。
  跟雒阳和许昌袁军对峙的,是刘备阵营一方驻扎在南阳宛城的高顺。本来197年秋天的时候,高顺承受的压力还要大,尤其是秋末孙策刚对李素动手、导致李素把荆州军大部分主力都抽去南线了。
  当时黄河以南袁绍的前线常备驻军一度是超过十万人规模的,甚至还一度袭扰了高顺防区的南阳郡鲁阳等县,一如八年前董卓驻雒阳时、派西凉军反推关东联军时的态势。
  好在关羽和诸葛亮的强势战果,让袁绍军在黄河以南的强势只维持了不过半个月,然后雒阳许昌的总兵力就从十几万被抽调到只剩八万。
  一度易手的河南尹与南阳交界山区隘口县城鲁阳,也在当年十一月底之前,被高顺重新收复。所以雒阳和宛城之间地区那点军事摩擦,最后等于是没打,袁绍一开始稍微往南推了几个县,很快高顺又推回来。
  这一切,都注定了袁绍必须在这个冬天加快征募和训练新兵扩军的工作。
  ……
  扩军工作一开始是交给头号谋士沮授干的。但随后有其他谋士诸如许攸田丰谏言,说注意到前方将领麹义、张辽文丑不合,之前他们有“互相见死不救”的恩怨,还有一小撮流言攻击那些将领中某些人可能通刘备。
  必须借助威望够高的沮授,到军前督军诸路,安抚众将。
  所以,统筹后方征兵的工作,沮授只干了不到二十天,干到197年年底,就被优柔寡断的袁绍又调职了。
  袁绍给沮授加了司空头衔,与刘备那边的李素一个级别,让沮授亲自去前线怀县坐镇、节制协调诸将,顺便监军。
  沮授走后,袁绍把后方协调一切扩军、军备后勤的工作,交给审配总揽——在这个决策上,袁绍倒也没有犯浑,算是人尽其用。
  因为袁绍知道许攸虽然是自己帐下仅次于沮授的第二号谋士,但许攸这人性情贪鄙,又只擅长出谋划策,而不擅长具体钱粮征兵等施政。不如让治民征兵有一套的审配来干。
  审配此人私德比许攸好得多,也不怎么贪腐,还嫉恶如仇打击舞弊,忠诚度也绝对可靠。虽然没什么奇谋,做堂堂正正的种田规划征兵统筹还是很好用的。
  但审配此前职位太低,为了方便审配开展工作,袁绍就给审配大司农头衔、录尚书事,兼领内廷的尚书户曹、兵曹。
  大司农不值钱,只是清贵。九卿制度到汉末这个时候,已经渐渐形同虚设了,要掌实权还得多录几个尚书事。
  所以,审配升官真正让人嫉妒的点,就在于袁绍让他同时录了中央级别的兵户两个曹的尚书事,实权大增。
  许攸听说之后,据说暗地里也是气得不行:这可是袁绍幕府中最肥的两个缺了,能兼管法外加税、向地方摊派军饷征收,还能负责军需调度供给。
  要是让许攸及其家人子弟多掌握一点这方面的差事,许攸能贪到多少钱呢!富可敌国都有可能!
  现在,他虽然挂着袁绍第二号文官谋士的名头,却只是虚职名分更高、地位清贵,钱和待遇方面的实惠没捞着。
  许攸对审配的忌恨和矛盾,也愈发深刻了。不过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很和谐,两人见面都是笑嘻嘻寒暄一点看不出矛盾。
  但不管怎么说,袁绍阵营内部的矛盾虽然在积累,但随着审配扎扎实实全盘接手了军备军饷和扩军的工作之后,短短一个多月里,袁绍军倒也勉强继续深挖战争潜力,把前线的损失稍稍找补了点回来。
  随着双方相持进入198年2月,南方战线传来的“孙策在沙羡-赤壁之战中被李素击毙”这一重磅消息,才算是震惊了河北对峙的双方。
  无论是刘备关羽诸葛亮,还是袁绍沮授吕布,都第一瞬间心中凛凛,意识到新的一颗足以拨动大势的沉重筹码,落到了“天下”这座天秤上。
第七百零五章
刘备飘了
  198年的正月底,长安未央宫。
  三兴汉室的章武皇帝刘备,最近这个新年过得很是滋润。从大年初一到上元节,每天不是大宴群臣,就是与后妃子女嬉游上林苑,享受李司空发明的种种享乐措施。
  朝中也不是没有耿介的直言切谏之臣劝他收敛、但刘备也就是当面礼贤下士听一听,稍微克制两三天,但后来就还是忍不住。
  张飞、荀攸等心腹和近臣偶尔私下劝他,他还大大咧咧暗示:
  这不是天下太平的势头很好,朕才享受享受么?这是为了与民同乐,示军民以信心,就像当年萧何劝高祖皇帝把未央宫修得巍峨宏大,是为了天子的气象威仪,让天下人心思定。
  皇帝都这么说了,身边的人也无话可说,懒得再纠结这些小事。反正皇帝就是每天多花费几十万钱,一年一个亿,皇家御用商人的收入也扛得住。
  如今大汉中枢的收入结构比较奇葩,皇室国营的生意和勋贵搞的工业工场收益,都不比朝廷的正税低多少。而且也不是那种与民争利的搜刮百姓生意,都是堂堂正正靠科技解放生产力。
  从蜀锦到棉布,到赚标准运费的大型物流运输商,再加上冶金锻造、工程承包、织机车船水车等机械产业,哪个行业不是每年几个亿到二三十亿的毛利?
  相比之下,租庸调输法框架内,刘备占领区一千七百万人口、折合一千一百万成年税龄男丁(八百多万纳税男丁,其他成年女性和十到十五岁男孩加起来折合三百万壮年男),每年的纳税也就三十三个亿而已,真不如上述最赚的两三项皇室/勋贵行业收益相加。
  当然,租庸调输法制度下,收钱和丝织品的部分毕竟不是大头。占领区人民每年还要提供价值六十六亿的粮食的价值一百亿的徭役劳动。这两部分实际上经常会多出来,折成钱来缴纳。
  皇室每年多花一两个亿,也就无所谓了。现在可不是灵帝朝那种没有大规模手工业工场的穷逼时代。
  而支持刘备如此信心爆棚、急于夸耀太平的外部因素,说白了主要也是因为南北两线战事的顺利。
  二弟和孔明很给力,去年冬天干掉了袁绍五万人,后来虽然相持了一个半月没有新进展,但暗地里却不断通过细作、传来那些不好拿到台面上讲的好消息。
  比如袁绍的部队因为冬季补给不足士气低落、袁绍为了扩军和整顿军需,内部人事矛盾又如何如何加深了,多少心腹谋士文官内部撕逼派系斗争激化……
  这些,都让刘备愈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他还一度准备在刚迈入新年的时候,让身在长安的几个近臣们商讨一下,给关羽和诸葛亮进一步加官进爵。
  比如,关羽之前是因为刘备登基称帝前、刚刚河东败退了一波,才没拿到大将军的位置,屈居太尉。刘备心里一直记着这事儿,就觉得是不是可以重新提一提大将军的事情了。
  至于诸葛亮,没必要单独去挖空心思想刻意封赏之法,因为关羽如果升到大将军,诸葛亮自然而然从太尉长史变成大将军长史。
  不过,最终还是在几个比较谨慎的近臣劝说下,暂缓了这个事儿,理由是对袁绍的作战还未全胜,只是先锋小胜几场,相持还旷日持久,不如有了决定性战果,再挪关羽这种已经身居顶层重将的位置。
  当然,诸葛亮官职还不高,只是他年纪太轻,不适合揠苗助长。所以本职不动,可以给他加个爵位。
  最终,刘备就在上元节之前,给诸葛亮加了“阳都亭侯”爵位,食邑是基础的三百户。考虑到他正月才刚虚岁十九,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断句是“阳都(县)亭侯”,不是“阳/都亭侯”。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
  与此同时,南边的伯雅贤弟,虽然去年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的时候,不如二弟和孔明那么给力,毕竟连南郡的江陵都被孙策夺走了。
  哪怕李素一再秘奏请刘备放心、说这只是他勾引孙策周瑜的计策、一切局势尽在掌握中。但刘备最多也就是不担心李素,绝不可能因为李素丢了地盘,反而欣喜觉得孙策败亡在即——
  刘备还没到这种能够“以败为胜”的好心态,暂时的诈败也是败,连本带利赢回来、正式落袋为安了,才好扬眉吐气。期间赵云在长坂坡歼敌两万这种胜利,只能算是调节心情的点缀,让刘备不至于一想到江陵还在敌手就糟心。
  不过,进入今年正月之后,伯雅贤弟那边实打实的重量级干货好消息也多了起来。正月十二的时候,李素派出了使者,加急进京,从江陵出发三天就飞马赶到长安,为的就是赶上正月十五上元节,让皇帝和群臣过个喜庆的上元节。
  李素那份奏表里说他已经在近期内数次击败了敌人,包括甘宁的敌后海盗战围魏救赵、太史慈黄忠指挥的巴丘阻击战、乃至沙羡-赤壁之战,多次重创敌主力,搅乱敌后方。
  这份捷报李素当然是发得有点早了,而且内容有一定的夸张,毕竟正月十二那天他还没击伤孙策本人、并且将孙策的水军主力大半歼灭呢。所以他只是笼统写了个“重创”,只给皇帝图个喜庆,好好过个安乐祥和的上元节。
  捷报到的时候,刘备就立刻传示在长安的群臣文武,把上元节当天的庆典活动都加码了。
  临时让太仆寺和光禄勋会同皇室的内藏官员(管皇家内库钱财的)会商,拿出内库的钱在长安城施粥,确保救济每一个穷人,而且规格很高,规定麦粥里要加红豆绿豆、配上咸菜,不能有麸糠。
  太仓里积压的麸糠如果确实陈年,不吃就要变质了,那就拿去给太仆寺的皇家马厩里的马加料。连皇室和京城卫戍部队的战马都能享受到普天同庆的好处了。
  除了赈济舍粥,刘备还宣布今年秋税的时候,丁税按减征一个月算,也就是理论上把三辅地区今年正月的丁税给免了,也就是三辅每个壮丁今年少交二十五个钱。这样也算是相当于皇帝给大家普发元宵红包、鼓励百姓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消费庆祝,加几个菜几壶酒。
  最后,就是刘备今年第一次宣布在长安实施上元节灯会的庆典活动。活动上第一次用到了官方制造的火药爆竹,还有很多彩灯笼。让长安士民大开眼界,也算是皇帝与民同乐、昭示太平将至的一个举措。
  爆竹用到的火药,质量当然不咋滴,因为是从益州犍为郡那边运来的,是朝廷的军工工场生产的火药中、经过质检发现略微不合格,无法用于武器级用途。又或者是存放年限稍久、之前存储经验不足有些微受潮变质的。
  这种东西造兵器容易出事,李素之前为了造水雷,在腊月的时候从益州调火药,让人全面彻查了一遍库存和安全生产。于是将作监左校的负责人张裔就把这事儿彻底盘点了一下,报废库存送来长安送交朝廷处置,正好废物利用上了。
  因为放爆竹和放彩灯都是第一年,也没举办经验,为了防止长安城里失火,朝廷规定所有的爆竹和彩灯都是朝廷统一生产、统一放给百姓看的。民间不许自行生产和购买,不然也算是犯禁逾制。
  好在既然是第一年,民间本来就没这习俗,也就没人会弄,大家乐得先看皇帝出钱给大家看好戏,过几年懂行了再考虑自己花钱显摆。
  一时之间,长安城内这个上元节过得人心振奋,各种关于天下大势的玄学瞎猜四处乱冒。
  刘备本来是对于民间传播童谣、谶纬比较忌讳的,也不喜欢迷信和玄学。不过志满意得之下,加上这次的谶纬民谣都是对他有利的,稍稍懈怠以至于动摇,也是有的。
  或许得等李素回朝之后以正视听,才能把刘备从这个趋势上拉回来。
  至于这些谶纬民谣的内容,大致都是一个套路,也是从五六年前那套“西头一个汉,传一十二帝,东头一个汉,传一十二帝”的民谣说辞进化而来的,宣扬治乱循环。
  这次大意是说“先汉继承秦之乱世,秦以暴虐之法得天下一十五年,杀伐至极,人心思定,故归于汉,与民休息。
  后汉继承新莽乱世,新莽亦以暴虐乱法得天下一十五年,百姓倒毙于野,人心思定,故重归于汉,与民休息。
  如今陛下三兴炎汉,天命昭示也会在重新一统天下之前,经历十五年皇纲失统、朝权旁落的乱世。黄巾蛾贼并未倾覆大汉,按李司空的殿兴有福神论不当算在‘能吸走后来作乱者天谴的首倡’之内,所以应该从董卓废立、倾覆重器开始算起,也就是中平六年后战乱十五年,天下重归一统,扫清伪帝”。
  这种谣言,有些是民间无聊读书人自己强行归纳扯淡的,类似于后世那些想玩神预言求出名的键盘预言家。有些则纯粹是觉得有点巧合、可以利用,还能拿来拍马屁,结果就在上元节过完后,这样的流言在长安城内到处乱传。
  真按照这说法的话,董卓废立导致天下大乱,可以算是189年或者190年,那么加跟秦朝和新朝寿命一样长的15年,就该是204年或者205年天下一统、至少是灭掉东边被外姓逆臣傀儡的伪朝。
  这种说辞如果被李素听到,肯定是要斥责的,因为原本历史上的乱世,哪有那么快结束?可不得乱好几十年。
  但没办法,主要是这一世李素帮刘备反推逆臣进度太快了,大伙儿还真看到了貌似有可能天下只剧烈战乱15年久重新一统的希望,百姓也不想打仗。
  谁让前面的历史太巧合了,秦朝和新朝的寿命刚好是一样的,对于喜欢瞎总结规律的人来说,就开始乱喷乱传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