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9/891

  其中一间包厢里,此刻正坐着两个年轻举子。其中一个正是之前有些“蔡/弥同党”嫌疑的石韬,另一个则是他的哥们儿孟建。
  孟建担心哥们儿成了炮灰阴谋的牺牲品,也是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劝说:“石贤弟,你之前在弥衡痛骂司空的时候,多多少少沾了些嫌疑。刚才大家的偷偷议论,你也稍有耳闻。
  你要是真毛遂自荐到前线去做参军类官职,给你分到某个最危险的校尉、都尉帐下听用,如果被借刀杀人除掉……可要小心呐。”
  石韬拿着酒杯连续自斟自饮了三杯,舒出一口长气,这才果断地说:“李司空是干大事的人。你觉得,他会被周瑜区区几场小胜就击倒么?
  就算周瑜一直顺利,说句难听的:陛下雄踞天下之半,就是荆州丢了也还有翻盘的机会。陛下之势,便如四百年前的强秦,就算遭遇李信遇项燕之惨败,丢失楚地全境,也不过是再找王翦来重新收复南方。何况李司空不会伤筋动骨的。
  既然他是志在天下的,他难道不想千金市骨?我辈只要卖力做事,他报复我们这种蝼蚁的收益,远不如把我们树立成‘流亡北士,勤于王事’的典范。”
  孟建想了想,自嘲一笑:“我本来就无所谓,我不是担心你么,既然你连自己都不担心,咱就毛遂自荐,同去军前效力。”
  石韬孟建只是今科宾贡举子的一个缩影,这批人的报国热情好歹不算太难看,陆续招到了一些愿意到一线工作的官员,与常科的荆州本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能胜任、同时又主动愿意承担前线工作的人,终究不够凑满编,这期间,也有一些原本已经被授官的有识之士,或者只是单纯功名熏心、想要讨好领导抱大腿的荆州本地世家官员,愿意到军前效力的。
  比如今年襄阳郡明算科的杨仪,其实他在二十天前就已经被授予了官职。但是得到总督府的新公告后,他主动跑去找王累,表示愿意换个职位、上前线一线承担粮草调度工作。
  王累表示会把他的诉求上报,但这事儿不符合朝廷常法,得等李司空回来了亲自定夺。
  ……
  流亡北士举子纷纷向李素靠拢、得到更多高配任用的机会后,荆州本地世家的再一次担忧和分裂也是在所难免的。
  李素军事上示弱,人事上倾斜,很多世家大族都开始怀疑蔡瑁的选择究竟有没有道理。
  孟建杨仪求官的同一天,蒯良的儿子蒯钧在听取完了总督府的公告、打探了一些消息后,回到太守府,就想跟父亲商量个事儿。
  “父亲,那杨仪考明算胜过了孩儿,本来已经得官,他现在居然还希望通过请求去前线任职、加快升迁速度。那些流亡北士不如我们本地人惜命,再下去不用几年,他们都会升得比咱快的。
  而且,堂叔之前被李素抓去给周泰运粮,结果被周瑜俘虏了,这是不是李素在借刀杀人对付我们蒯家?拿我们当成蔡瑁的同党?要是再这样被钝刀子割肉,咱的富贵还能指望么?”
  “放肆!”蒯良这两天心情本就不好,闻言怒斥了儿子一声,然后把堂屋的门关好,才慢慢教训儿子。
  “你懂什么,李素要是有真凭实据,早就对付我们了。可见他不是一个因为猜忌就滥杀无辜之人,我们没有跟蔡瑁勾结,怕什么?
  至于你堂叔的事儿,我早让人打听了,今天已经有准信,周瑜也是体面人,不会杀俘的。总之,眼下我们不要急。李素现在没对付我们,那就意味着至少几个月之内、没有新的重大变故之前,他都不会对付我们。
  既如此,坐观李素和孙策成败好了。李素赢了,我们坚持帮他管好襄阳,证明了我们蒯家不会动摇,以后富贵依然能保住,无非没法传给你了。
  要是孙策赢了……估计你堂叔被周瑜抓住后,该招的也都招了,也算是在对面‘弃暗投明’了。咱蒯家哪边都有人,别当出头鸟,保住富贵再说。”
  蒯钧听了,这才暗暗捏了把汗,心说还是父亲想得周到。
  不管怎么样,现在蒯家已经是被逼着事实上形成两头下注了,那就等结果开牌呗。在形势明朗之前做任何多余的操作,都是在增加风险。
  做好本职,以待时变!
  蒯良坚定了这个信念之后,依然保持跟襄阳郡的蠢蠢欲动的世家划清界限,不参与任何事情。
  有两三个因为最近人心浮动而试图联络蔡瑁的家族,但凡被蒯良觉察到了,或者他们主动来联系蒯良,都被蒯良暗暗拿下证据,然后通过第三方曝出来。然后他才“不得已而为之地”动手抓人。
  一言以蔽之,就是只做事,不邀功。不光不邀己方阵营的功,也要避免在敌方阵营那儿拉到更多仇恨值。
  如是三天之后,十一月初八,就在蒯良的忐忑中,他居然得到一个消息:李素从宜城-当阳军前,带着几千护卫突然杀回了襄阳。
  蒯良连忙带着襄阳官员出迎,蒯良率先表情讨好地问:“听说前线战事正急,周瑜兵势锋锐,司空为何竟亲回襄阳了?”
  李素拍拍蒯良的肩膀:“是么?原来周瑜这么咄咄逼人,我怎么不知道。我回来,当然是因为天冷了,宜城和当阳那种小地方,不如襄阳暖和。前线交给子龙子义他们就够了。”
  反正大仗打不起来,李素那么骄奢淫逸的人,怎么能在野外军营驻扎到十二月呢,太冷了。等夏水枯水断航再出发不迟嘛。
  蒯良不明所以,愈发觉得上威难测。
  李素像是想起个事儿:“我不在这些日子,这襄阳城内的流亡北士,可没为实授官职的事儿闹事吧?别的有没有什么不长眼的。”
  蒯良后脊背微微一凉,哪还顾得上“履职却不邀功”的信条,连忙表态邀功:“司空神算,自从听说周瑜小儿略取小胜后,襄阳确实有些意志不坚之人,所行实在无耻……不过没关系,凡是确实犯禁的,我都处置了,案情清单在此。”
  蒯良内心已经意识到,李素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程度远超他的预料,恐怕周瑜暂时的得意都是他设计好的。
  还特么想啥两头下注呢,赶紧多上一个投名状吧。
  李素笑呵呵地接过:“你堂弟的事儿,真是不好意思,不过我听说他还活着,等击败周瑜后,会为他记功的。”
  蒯良:“属下不敢期望。”
第六百七十一章
迟必有变
  自从李素把孙策和周瑜牢牢骗住、安心在南郡战场与汉军相持之后,一个半月的时间倏忽而过。
  双方不断高垒深沟、加强防御,整顿自己内部的交通线和补给,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战役。
  孙策一方,周瑜把己方后路几个重要的水运后勤节点都进一步加强,在江津、汉津、洞庭湖口北岸都修筑了坚固的水寨,这一个半月里疯狂伐木破坏绿化、拿砍来的木头强化工事。
  这样,周瑜才能确保每个水寨只用更少的兵力就能防住李素的突然袭击,就算遇袭也能坚持更久拖到水军主力前来救援。
  李素一方,也在这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修了一条长长的陆路甬道,绵延近百里,从当阳到宜城,中间还连缀着李素那座跟江陵城遥遥对峙的大营。
  甬道的材质,无非是挖土形成长长的壕沟、挖出来的土堆到沟后面形成夯土墙,这样只要挖个三四尺深的沟,就能确保沟底到墙顶相对高度超过一个人的身高,对于保护粮道已经够用了。
  重点的要害哨位还能用木头修削尖了的栅栏和箭楼、望楼补强。
  在李素修筑这些工事尚未彻底完成前,每当李素试图从当阳运粮到江陵北大营,或者是运到宜城时,孙策也小规模派出过试探性的劫粮、烧粮队。
  但李素的防守都很严密,赵云亲自带着骑兵巡逻护粮,孙策失败了几次后也就放弃了。
  随着双方的士气渐渐懈怠,孙策有时候也忍不住想:“汉阳城里周泰的余粮还能吃多久?原本说是至少够吃到春荒结束,这应该是不假的。但肯定吃不到明年秋收。
  眼下战斗开始已经两个月了,周泰的粮食莫非还能吃四个月?那就真得再至少相持五个月,把周泰逼死了,再腾出手考虑究竟是集中对付李素,还是回头对付甘宁……
  现在绝对不能轻举妄动,李素的兵力相比于我们也谈不上绝对劣势。五万对九万,我们要是强攻李素任何一个坚固要塞受挫、士气衰弱、攻坚时伤亡过大,再被李素找准时机驰援,那五万人也是有可能击败九万顿兵坚城之下的疲惫之师的……”
  这种痛苦的相持,直到腊月十七日,才随着一条新的军情进展,而略微掀起了点波澜。
  这天,负责夏水-夏泽防线日常巡航的黄盖,在再一次从汉津口巡逻回到江陵时,向孙策汇报了一个他觉得有点危险的情况:
  “主公!末将前日巡视汉津口水寨后回航时,遇到了一些麻烦。我军两条吃水较深的艨艟、分量介于艨艟和斗舰之间那种,居然在夏水主航道最深的地方,也依然搁浅了!
  而且我回航的这两天里,也观察到水位还在持续下降。除非我军现在征发士兵不惜体力,以挖掘运河的工力、疏浚深挖夏水较潜的河段。
  否则以冬天干燥少雨、长江上游来水水位下降,直到明年二月之前,我军的艨艟都无法通过夏水了。我军目前依靠夏水快速沟通江、汉两大水战战场的局面,也会被打破。
  到时候,我军只能选择要么把主力全部集中到江津一侧,要么分一部分兵力再在汉津口、堵截李素的战船顺流南下给汉阳的周泰运粮。
  否则,如果汉水航道一侧完全不留兵设防,之前封锁周泰粮道的尝试不都白费了?这种事情不做到底,就是功亏一篑的下场啊!如果没有把握围死周泰,说不定我军就此撤兵也不是不能考虑……”
  孙策刚听到这个风险时,也是比较重视的,也确实有点出乎他的意外。
  一方面,东吴主要的水战将领还是靠周瑜、黄盖等人,孙策自己乃至同为北方人的韩当,其实水战并不是很有天赋,孙策也不需要亲自指挥水战。
  二来么,就算孙策黄盖熟悉水性,也懂水战,对荆州的地理环境也了解,可一个地方的航运水文,偏偏是最难快速掌握的,需要多年的本地实践经验积累。
  如果不是在夏泽、夏水开船多年的本地人,也不会去刻意记住“这条河的某一段每年哪些月份能开吃水多深的船”这种专业知识。
  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要是那么容易掌握,后世的航运公司也不用专门花大钱找港口引水员了。
  孙策这是真的第一天意识到这个问题,连忙派人去召见周瑜。周瑜当时不在江陵城里,而是在江津水寨——这段相持期间内,周瑜的主要任务是盯住南面的洞庭湖口,不让甘宁偷渡运粮支援周泰。
  所以,又过了一天时间,孙策才把周瑜匆匆召回。
  周瑜到了之后,孙策跟黄盖一起坐下来,三方讨论这个风险。
  黄盖把担忧描述清楚之后,周瑜也是楞了一下,暗暗自责自己的水文功课做得还是不够算无遗策,没有把夏水这条航道每一处有多深提前彻底摸清楚。
  不过,即使是在目前新的客观条件基础上,重新推演敌我双方战力,周瑜还是很快得出了结论,觉得完全没必要退兵,而且也依然可以兼顾继续断周泰的粮道,直到汉阳被彻底围下来。
  周瑜自信满满说道:“伯符,这两个月来,敌我数有交手,无非是我军试图断李素的陆上运粮甬道、隔绝其三处据点之间的沟通。而李素也试图骚扰我们的各处水寨,给周泰运粮。
  总战绩是我们陆战小败三场,敌军水战小败两场,不分伯仲。由此看得出,北军与我江东拼水战,劣势依然很大。
  就算现在夏水、夏泽有断航之逾,我们也不用担心分兵后无法继续对北人的水军保持优势。而且,这两个月里我们在不断加固水寨,现在守住汉津等地需要的兵力,已经比两个月前少得多了(1)。”
  孙策听了周瑜的豪言壮语之后,沉吟了一会儿,最后终究是年轻气盛敢冒险的劲头占了上风,决定跟周瑜一起赌一把。
  如今天下,已经是刘备最强了,如果一点都不敢冒险不赌,那迟早是慢性失血被渐渐蚕食。
  以弱胜强,虎口夺食,怎么可能一点险都不冒?
  孙策不是孙权,他的血性和冲动非常强烈,属于那种如果给他两个选项:“选项一30%概率得到整个天下、70%概率输得一无所有。选项二80%概率割据一方,但没有机会问鼎天下”,那孙策是绝对会选一的。
  大丈夫就是要轰轰烈烈为至高权位搏一把。
  孙策霍然道:“公瑾,说吧,你觉得,汉津口这边要分兵多少?留不留大船?留多少?江津口和洞庭湖口那边,又如何部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