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7/891

  只不过幽州穷困,是搜刮尽了周边各郡,才凑死凑活凑那么多给公孙瓒糟蹋,而江汉平原富庶,基本上只是靠江汉本地产出就攒下那么多。
  张松看了账目之后,也是心中有些不甘:“城内居然有三百万石粮!运走四十万,还有足足两百六十万呢!明天就是最后一锤子买卖了。
  哪怕明天别的值钱的运完了,所有牛车船只全部运粮,最多也再装七十多万。至少要留给孙策一百八十多万了。孙策吃是肯定吃不到吃完的那一天的,司空也不会容许孙策占领江陵那么久。
  只求孙策这人还有点人性,最后事到临头要撤出时,别把城内吃不完又运不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他要是敢放这把火,司空绝对不会饶他性命的。要是不放火,或许还能看在他这一念之仁,最终留他一命。”
  张松这样思忖着,第一天的货基本上都装好全部启程了。江陵到当阳一百里,往返就是二百里,张松给所有车夫和押运兵马都开了重赏,务必一天走到当阳、晚上再连夜赶回来、第二天再装第二批。
  不过,就在张松这样忙活的时候,倒也有一位江陵城内可以话事的高级官员弱弱地质疑了张松的举动。
  这人正是朝廷正牌的南郡太守刘琦。
  刘琦这人看起来脾气果然懦弱,听说李素要征调江陵的物资给北线作战,也丝毫没敢直接反抗。但是后来看到张松连金银和贵重品都开始搬家,才狐疑憋不住了。
  毕竟李素要打仗,你把府库里的黄金都搬走算怎么回事?
  面对刘琦请他吃午饭、问起这事儿,张松也不好多说,他只能是仗着李素的势,又想了想李素的立场,比较强硬地表示“司空有关于后勤军需的事儿要跟刘府君商议,请刘府君即日去一趟襄阳”。
  刘琦微微有些吓到,但他一琢磨自己两个月前已经去过一次襄阳了、给刚上任的李素接风。如今什么大事儿都没发生,再去一次也不见得就被扣为人质。
  再说现在整个荆州都是李素控制的,他就是想抗拒也没机会啊,只好垂头丧气跟着张松走。
  而张松这么安排的目的,也是因为李素告诉过他,加上张松自己的观察,发现刘琦这人确实懦弱没有任何威胁。
  如果蔡瑁作乱、却把刘琦害了,这事儿怎么都说不过去,会有人觉得刘备卸磨杀驴、对那些投降他的诸侯逐渐剪除异己。
  还不如留下刘琦,至少多活几年,说不定以刘琦的虚弱好色自己也会慢慢病死。只要死亡时间跟刘表降刘备别太近,多过几年,就没人乱想了。或者要是真有人挟刘琦之名搞事情,除之未迟(虽然肯定没人那么傻打刘琦的名号,刘备可是开国君主)
  当天晚上,刘琦就跟着运输队,安全撤到了当阳,张松提前吩咐了,也没让护送刘琦的护卫继续带着刘琦北上襄阳,而是就在当阳城里镇守了下来。
  走之前,张松劝刘琦用自己的名义,再开仓放一波粮。刘琦还怕张松是陷害他,但又不敢不从,所以又巧立名目把很多粮食发给了城内城外百姓。
  至于张松本人,因为明天还要最后运一批,还要跟可能出现的蔡瑁周旋,所以他今晚住在江陵城内,养精蓄税。
  顺便再想想如何对城防设施做些惠而不费、临时效果大、将来修复成本也不高的破坏。这样就算江陵暂时落入孙策之手,下次拿回来也方便些,拿回来后修复也便宜。
  刘琦没有张松陪他来,走到当阳又不走了,不由心中惶恐,却也无可奈何。
  好在,刘琦只是在当阳城内忐忑到半夜、最后抵不住疲劳迷迷糊糊睡去。第二天上午辰时末刻才醒来。吃过午饭后,也不知又过了多久,刘琦被告知北边又有一小队快马斥候、由一名新晋校尉带领,出示符传印信要进城接管城防。
  张松留在当阳的巡城军官验了印信,立刻放来将进城,并且遵照司空府钧令,把当阳县的防务交给来人。
  刘琦忐忑之间,请来人见面叙话,这才发现竟是自己认识的老人、当初堂兄刘磐的部将黄忠!
  黄忠在刘表投降刘备之前,也是都尉而已,跟蔡瑁平级。不过刘备登基后给他觉得有前途的武将都普遍升官了,所以黄忠现在是校尉。
  一个没立新功、全靠普惠性升迁才成为校尉的家伙。
  黄忠只带来了几十骑亲兵,规模极小。李素显然是十八日中午听到张松的回报后,才紧急如此部署处置的,之所以派黄忠,显然是看重了他曾经在南郡郡兵当中有一定的威望,有黄忠在,士兵不一定会跟着蔡瑁走,所以尽量把无辜的自己人多拉出来一些避免从贼。
  另一方面,黄忠只带几十个人就能上任,这个反应速度就比赵云还快了,几乎跟飞马信使一样快,大半天的时间狂奔了三百多里,马都换了几批,依然有跑死的。
  赵云的人马虽然也是骑兵,但几千人的大部队行军要顾惜马力,不可能这样一夜飞奔就到。至少会比黄忠晚一两天。
  ……
  当刘琦因为黄忠的到来而稍感心安、不再脑补李素要害他的同时。
  蔡瑁的先头部队,也早已在当天午前就抵达了江陵城。
  先行的是蔡瑁手下那些私兵——这些士兵名义上也是南郡的郡兵,只不过是蔡家筛选和养着的,等于是挂名郡兵实则私兵。
  至于蔡瑁的正牌家丁,还要过两个时辰赶到,这些人名不正言不顺,出场晚一些也是为了避免骚动。
  蔡瑁在私兵簇拥下进城的时候,遇到典韦保护的张松,蔡瑁还真是心中一寒,不敢撕破脸上前。
  他知道自己兵多,但典韦这种恐怖的武力,要是被逼近到几十步之内,不跟你拼群殴,还是很容易出意外的。
  所以,哪怕他知道孙策昨晚可能已经从长江江面上偷越了汉阳城、现在李素军在汉阳方向的周泰已经开始飞马回报敌情,也知道自己起兵夺城已经迫在眉睫,他还是不敢直接硬怼典韦。
  他觉得,一两个时辰还是能等的,一边搞搞清楚情况,一边等自己的家丁部队那三四千人也到了,合兵一处。顺便再趁着这点时间,进一步收买分化江陵城内原先值守的郡兵和军官。
  他并不知道,对面的张松其实也很紧张。如果江陵城不丢,孙策听到计策失败肯定立刻掉头就走了。要丢,就不能关城门把蔡瑁挡在城外。
  现在蔡瑁进城了,蔡瑁带来的私兵比城内值守的兵明显多,典韦再勇猛,也只是保护张松突围而已。
  于是,在双方都紧张的情况下,张松表示他受李素之命,说:北线刘备和袁绍已经在河东又打起来了,袁绍在河南尹地区的部队也开始南下进攻宛城。赵云的南阳战区需要极大的物资支援,所以荆襄的战略储备必须北运支援一批。
  蔡瑁紧张之余,也没工夫细细彻底分辨真假,他只是看到了后果:让张松再运走这一批,肯定会损失对不少物资的控制。但是如果张松和典韦这些人都撤走了,绝对亲李素一方的郡兵也都调走护粮了,他控制江陵城的把握不就更大一些么?
  这时候,蔡瑁也注意到连刘琦都不在江陵城内,这下他连傀儡刘琦的机会都没有了,只能先把江陵占住再说,以免夜长梦多。就算张松看出了些什么,只要他现在这一瞬间想的还是逃,那就让他逃吧。
  如果孙策来得快,张松还没回到襄阳,到时候再出兵半路上把张松的货劫回来!把他的人马也消灭掉!
  微妙平衡之中,十月十九日午前,张松又抢运出大批物资,所有车船都用上了,还没撕破脸,如期运走超过七十万石的物资。
  蔡瑁坐视城内的反抗风险都走了,在当天下午正式宣布举旗。带着大约总共八千多人马宣布改承认刘和为皇帝——包括六七千私兵、家丁,还有千余人脑子不太清楚最后决定投蔡瑁的本地驻防郡兵。
  蔡瑁之所以能忽悠住他们,一方面是这几天几个本地世家大族突击宣传了科举新法之恶、会选出道德败坏的贪官污吏,好多南郡世家大族、宗贼都不支持新法。
  另一方面就是渲染己方阵营的强大,告诉不识字的大头兵对面的三方诸侯联盟有多么人多势众,孙将军很快就会来接应我们,所以站在刘和和孙将军一方,可以成为胜利者。
  说来也是惊险,蔡瑁宣布起事的时候,其实周泰的报急快马都已经过了竟陵,再有一天就能到江陵和襄阳了。
  而孙策的部队,其实在十八日夜里,就已经偷越过了汉阳附近的长江和汉水江面,然后分兵两路、汉水快长江慢,直插江陵而来。
  蔡瑁占领江陵城的时候,孙策的部队已经入境九个时辰了。只是信息传递慢,导致蔡瑁动手的时候江陵本地人还不知道孙策位置。
  孙策北线走汉水、竟陵、当阳到江陵的部队,再有一天半之后,也就是十月二十一早上,就可以抵达了。走长江远路来的大船主力,也是二十四日就能抵达,误差不会超过一整个白天。
  同时这一路上,孙策当然也不会傻到完全不顾后路、全军都直扑到江陵。因为沿途除了汉阳这种周泰重兵守着的军事要塞外,很多小县城同样是没有什么防守兵力的。
  其他南郡东南部的好几个县城,还有诸如汉津、江津这样的渡口要害,都是有蔡瑁家和另外一些荆州内应世家大族的人打点过的,不出意外可以轻易拿下。这样孙策军入境后,还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战略纵深和战略支撑点的,进可攻退可守。
  另外,孙策还自信非常充足,因为他也已经得到了“袁绍已经主动向刘备再次开战”这个利好消息,也正是这个利好消息促使他最终下定决心的。如今既然已经撕破脸,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第六百六十章
贪心不足望当阳
  “袁绍已经和刘备再次开战”这个利好消息,是孙策最终铤而走险的强心剂。
  可他并不知道,事实上,袁绍跟刘备在北线之所以真的战事再起,也是李素前几天得张松搜集分析情报、彻底意识到跟孙策开战无法避免后,建议刘备先发制人。
  这样才能为刘备主动选取未来的北线战场制造条件,刘备想让北线战役在长平打就在长平打。同时这个消息确认之后也好进一步坚定孙策的决心。
  好在刘备在北线也确实是有余力牵制性地以攻为守,所以李素这边打起来的时候,关羽和诸葛亮在北线也重新开打了,连马超都调到关羽的正面协助关羽。
  北方的事儿暂且不多说。
  且说信心十足的孙策,目前的一切计划都是有惊无险,入境之后,十九日当天他就趁守军被偷袭不备,拿下了汉津口和竟陵县,初战很是顺利。
  还在汉津口的夏水河口位置设了一个水寨,不是很大,但非常坚固,短小精悍,留兵数千守卫,并在夏水河口设障,可以由守兵人工控制河道入口通过性,也防止后续的李素军水路追兵从这儿由汉水转入夏水——
  这个立营位置的选择上,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因为大半年前李素北伐袁术、过境南郡时,也在这个位置的夏水航道里搁浅过几条大战船,然后以此为借口让部队滞留驻扎建设营寨威胁刘表刘琦。
  懂水战的名将都看得出来:要取江陵,控制汉津到江津之间的夏水河道两侧出口、连通长江和汉水,是多么的重要。
  拿下这两处后,孙策本人带着几百亲卫骑兵继续轻装急进,比大部队走得快得多。二十日夜间就星夜兼程奔驰抵达了江陵城。
  其余的孙策军北路主力,也先沿着汉水过了竟陵县,然后走夏泽北岸直线插往江陵城,但是运载他们的船只,会在把部队在汉水岸边卸下后、往回折返几十里,再从汉津口开进夏水、蜿蜒曲折绕到江津再到江陵。
  这个“人船分过”的操作,不熟悉当地地理的看官或许会纳闷,觉得多此一举,想不通有什么必要性。
  但实际上,孙策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的抢时间。因为水运有个最大的麻烦就是河道不是笔直的。
  偏偏夏泽、夏水这一带水网迂回严重,相当于河道要先往南到后世湖北监利县绕一下,再往北到华容县绕一下,算下来总路程起码比陆路走直线远一百多里地。因此在孙策急着赶时间接应蔡瑁偷江陵的时候,“人船分过”更稳妥。
  当然这些运兵船只也不能丢,所以大部分士兵上岸直线强行军后,船还得往回开一点,慢慢走夏水迂回,比陆路部队晚两天时间差才能到江陵。
  事实上,孙策这次的总兵力十万人,有三万五千人坐小船走汉水、夏水,还有六万五千人坐大船走南面长江主航道。这北线的三万五千人的主要价值,就是抢时间。
  要是不抢时间的话,集中全部十万兵力都走迂回更远的长江江面,省事儿多了。
  ……
  孙策风尘仆仆好不容易当先赶到江陵,蔡瑁已经在城内易帜坚守了十八个时辰了,也就是整整一天半。
  孙策倒也谨慎,先让一小撮部下骑兵进城确认、由一名“肉侦”先锋官凌操带领,控制了江陵城北的城门、瓮城、内城门,还请蔡瑁本人到北门瓮城城楼上相见、问了情况。
  然后凌操才给孙策喊话,孙策才亲自带着剩下的数百骑进城。
  这次孙策军的北路三万五千陆军,是孙策本人作为主帅直辖统领的。下面还有韩当、程普(残疾,当年轘辕关围攻吕布的时候致残,所以程普从此只能领兵不能亲自冲杀。)、凌操等武将,也有诸如吕蒙、宋谦等中级武官。
  南路走长江的六万五千大船水军,孙策托付给了周瑜,周瑜麾下校尉级别以上的高级将领有黄盖、董袭,中层将领有陈武、潘璋等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