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891

  而且好在刘备这人的脾气比较宽容,哪怕将来统一天下了,也绝对不会像朱元璋那样翻旧账为了空印案疯狂屠杀。
  除了上述源于王累的意见,张松也提出了一条谏言,他说道:“司空,对那些世家大族派来围考的不学无术之辈,褫夺其来年再考的资格,确实可以压制世家大族。
  不过,也有少数考得差的,未必都是来围考的,或许是确系寒门、以品行闻于乡里,被秉公断事的郡守举为考生。如果一次成绩考同郡最后一名,就终生褫夺,会不会过于严苛?还是要给年轻时学问差的人以发奋自新的机会才好。”
  李素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那就多给点机会。幕僚们群策群力,最后改成:
  凡是一次考试考到同郡同科举子最后一名的,下一届禁考,不许再举荐。但隔一届之后如果品行确实被乡里所称道,可以再给一次机会。
  但是如果一个人连续两届都考同郡同科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三次考最后一名、或者一生中累计成绩处于同郡考生后三分之一五次以上的,则褫夺终生再考资格。
  虽然有点残忍,但这也是州郡两级保送制情况下的最优解了。
  除非几十年后,天下太平,科举制再次大改革,把基层考生资格的获取也考试化选拔,否则这个条例就得一直执行下去。
  ……
  九月二十日,短暂数日的调研优化之后,李素把上述两条科举实施过程中的临时优化,也公布明发给荆州众文武。
  这也不算朝令夕改,因为都是对今年考完后的下场、以及来年资格的限制,所以对政府公信力并没有损伤。
  蒯良、蔡瑁为代表的荆州世家大族,看了之后也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意识到明年他们的日子会更难过。
  不过好在蒯良今年已经给自己家族加赛了一个弟弟一个侄儿,还有一些虽然不姓蒯但也是唯他们马首是瞻的亲信党羽家的子弟,所以明年就算暂时收紧,他们家短时间内也没什么重要人物需要加塞了。
  相比之下,蔡瑁这些家族,因为之前的蝴蝶效应,刘表执政时期就没有进入荆州权力核心,今年那么拥挤他们也没围到几个举,后面几年还积压着不少族中子弟呢。
  所以蔡瑁几乎是郁闷欲狂,亲自登门拜访,旁敲侧击与蒯良互通消息、诉苦求情:
  “蒯兄,这李素一来,对荆州士人的压榨,远比刘使君在时,这是真不拿咱当回事呐。刘府君在时,我们何等优渥?他现在不但征税要搞租庸调输,还把原本就属于咱的晋身之阶越卡越死。
  咱要当断则断呐,否则数年之后,还不是被他慢慢掐死,最后什么都不剩了。到时候我们就是想反对,怕是也无力反对了,荆州官场上被李素绝对掌控的官员只会越来越多。”
  “蔡贤弟,你说的我也知道,这不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么。李素这次是拥兵十万来此,谁敢造次?忍忍吧。”蒯良倒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他跟蔡瑁暗中表达了对李素不给人留活路的不满,也表达了“荆州世家大族同气连枝”的义气,但不做出任何实质性承诺。
  蒯良自己其实也知道,他就是安慰一下蔡瑁,真要他下狠手做点大事情,他是真没那个胆子——他弟弟蒯越还在长安做官呢,这摆明了就是人质。他要是真敢乱来,他弟弟立刻人头落地。
  虽然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真关系到整个大家族的利益,死个亲弟弟也只能忍了,但现在不是还没到这一步么。
  蒯良也是想全家好好善终的,哪怕以后世袭做官的机会会越来越少,不能乱当出头鸟。他快五十岁的人了,没蔡瑁那么大野心,蔡瑁如今才三十几岁呢。
  蔡瑁见蒯良不见兔子不撒鹰,见左右无人,不至于泄密告密,也稍稍豁出去了一些,进一步说道:
  “蒯兄毕竟是襄阳郡太守,真要是豁出去有想法,未必没有机会。首先您也算位高权重,小弟在荆州世家之间也颇有号召力,真想做的话,我在明,兄在暗。
  咱来文的,可以想办法暗中逼迫、诱导一些外地迁来荆州的世家大族、天下名士,鼓励他们别再住在荆州了,搬家好了。
  反正荆州也不是刘使君雍容坐镇时那个荆州了,名士的生存条件很恶劣,李素也从来不卖名士面子不会用名士做官,他们留着也没意思。
  只要稍微鼓励一些大人物离开襄阳、南阳、南郡,去投奔袁绍、曹操、孙策,刘备就不怕荆州人心惶惶扫了他的正统性么?到时候,能打击了李素的治绩,引诱得刘备动摇,换个手段宽缓一些的人来总督南方数州,咱的日子也好过些。”
  蒯良闻言摇摇头:“你想得太容易了,刘备对李素之信赖,远非外人可以揣测的。那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可谓推心置腹。就算李素的治理地方之才不足,甚至办砸了事儿失了荆州人心,刘备最多也就派个亲信的功曹官户曹官来辅佐李素,不会把李素调走的。”
  蔡瑁狐疑不信:“真有那么神?自古从未见天子如此无条件信任人臣,蒯兄你可别道听途说自己吓自己啊,机会错过就没了。”
  蒯良直接拍桌子了:“我知道我在说什么!刚才这番话好歹你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就当没听见,但这一条你是别想跟我商量了,要找死你自己去!”
  蔡瑁连忙换了个表情:“好好好,小弟说别的,小弟这不是言不传六耳,拿蒯兄你当生死兄弟,才以此策相托。
  若是文的不行,武的办法……李素在南方数州,听说总共拥兵十余万,可他也得同时提防袁绍军从雒阳、许昌南下,提防曹操军经汝南为袁绍助战,进攻昆阳、叶县、博望。
  真正能让李素随便调动的预备兵力,能有一半就不错了,或许也就五六万人。黄祖如今过的日子,可比蒯兄你好得多啊,江夏世家大族,也是跟着孙策分地盘。
  听说江东之军几乎都是各大世家的私兵,当初孙坚被吴郡陆氏暗杀之后,孙策只是屠了陆氏报仇,但随后也听周瑜之劝适可而止了,与江东世家大族渐渐形成分赃默契。
  黄祖移封豫章郡守之后,在豫章几乎仍然是土皇帝,而且东有天目山、武夷山,西有罗霄山。洪泽肥饶之地,钱粮予取予求,只要能吸引到百姓就能开垦出肥田。蒯兄现在虽然是襄阳太守,哪有黄祖的日子逍遥?”
  蒯良越听越怕:“蔡瑁!我蒯良素来讲忠义,你再口出胡言,我可就把你绑了送李司空那儿了!你别以为我没有凭据就不敢送你走。”
  蔡瑁盯着对方眼睛看了一会儿,求和地谄笑:“小弟知道,兄长是想等今科考完,结果也全部出来了,等石头落地再想其他。那就请兄慢慢考虑吧。
  你要是现在抓我,我固然是一死,但你也没有证据,我要是到了李素那儿,熬刑不住胡言乱语攀咬出些什么,兄长可别怪我。”
  蔡瑁知道蒯良是肯定不会直接抓他的,因为蒯良已经安排了今天的秘密会见,没有旁边的人证在场,蒯良也无法彻底洗脱自己的嫌疑。毕竟肯跟蔡瑁密谋这个行为本身暴露就是犯忌讳的。
  蒯良要抓他,要翻脸,也得等下次机会,比如蔡瑁再来拜见时,蒯良提前开诚布公不搞秘密会谈,甚至请个李素身边的亲信躲在幕后做个见证。所以蔡瑁目前的人生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蒯良不肯用文、武两招,蔡瑁只好自己先去悄咪咪地准备文的那一招,至于武的,现在完全没法想。
  半个月后,考试结果出来,或许能让蒯良进一步动摇——当然关键也得看李素对文的抗争的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第六百四十五章
祢衡语录:李素,误国庸奴耳!
  蔡瑁没有在蒯良那里求来他想要的支持。
  但他仍然选择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趁着科举考试前的最后十几天,尽量用不会暴露、潜移默化的方式,给李素添堵,破坏荆州士人与新统治者的团结。
  蔡瑁这人智商还是稍微有一点的,只不过不往正道上使,专门往歪门邪道泼洒。他很快就想到,要暗中抹黑李素的统治,最好的办法就是“逼得一部分之前躲避战乱而流亡荆州寓居的名士重新愤而离开”。
  当然这事儿不能做得太直白,如果对方移居的可能性不大,就不能直接劝说,免得漏出破绽马脚、对方直接去李素那儿告密,事情就麻烦了。
  只能是先试探、看对方有点意思,再慢慢和盘托出,把对方变成同一条绳上的蚂蚱。
  偏偏蔡瑁这一手,一开始还真有点效果,很有可能成功——这是李素之前制定的科举制度的条款决定的,李素的科举,天生有一个硬伤,很不符合荆北地区的具体情况。
  那就是目前的科举,相比于战时的唯才是举,乃至原本的察举与唯才是举的结合使用,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对于非籍贯地的人才的任用和提拔,有很大的阻碍。
  说个最简单的,原先的察举制,郡守要推选一个祖籍是外地来的游学学者为孝廉,或者州牧要举他茂才,阻力相对还小一些。反正大家各凭本事看人脉,地方保护主义相对没那么严重。
  而唯才是举制更是长官意志君主好恶就能用人,在选才的籍贯问题上自然是最灵活的。
  但围标式科举开始后,地方上要确保“朝廷改革后,事实上依然承诺这个名额由本地大族影响控制”,就得围得更彻底,要防止捞过界,比如防止一个世家大族把隔壁郡的名额也占了,政府肯定会严格限制举子的籍贯。
  说个容易理解的:选才越是偏向于公平的考试,对于考试的移民打击就越严格。后世对高考移民的打击,绝对比汉末李素刚搞出来的科举制更严格。
  而且李素今年因为时间仓促,还建议刘备搞了南北分场考试,这样籍贯严查就更厉害了。
  得防止北方雍州凉州河东汉中的士子在本州郡举不上来后、托关系假装移民到南方举。
  还得防止有人利用南北场考试难度竞争烈度可能有差异。
  还要防止有北方人学了北榜友人的应试经验后、立刻赶到南方再考、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
  这种种纷繁复杂的行政堵漏考虑,结果就彻底把“外地人”的利益全盘牺牲了,你的籍贯不在这儿,你就考不了!
  而且这问题看似无解,科举仓促实施的第一年,只能如此,暂时牺牲这部分人为大局的制度建设让路。
  这一点牺牲,如果是在别的州,问题倒也不大。但是在荆州,尤其是刘备刚控制的荆北地区,却引发了大问题:
  历史上,荆北地区的中原流亡名士、士子特别多!刘表可是以“得士而不能用”著称的。
  随便掰着手指头数数,都知道有很多宛、雒、颍川、汝南的士人,之前因为袁术的残暴统治和战乱逃到刘表辖区。现在李素为了制度建设,让这些人今年没法考试没法被举,再被蔡瑁煽风点火一下,肯定会有人忿忿不平移民离开。
  蔡瑁选择的最初几个目标,是居住在襄阳郡北部、跟蔡瑁老家比较近的朋友。
  第一个拜访的,名叫赵俨,是个籍贯豫州颍川郡人士。赵家在颍川算不上大族,但也略有名声,是读书人家,如果回到颍川的话,是有可能被当地诸侯提拔做官的。
  而且事实上,赵俨这人也是在原本历史的建安初年,看曹操平定了颍川建都许昌,就回许昌投曹了。曹操也让赵俨从县令开始做起,可见此人做官的才干也确实是有点的。
  除了赵俨之外,蔡瑁顺路拜访的第二个名士名叫石韬,也是颍川流亡来襄阳的,也是历史上建安初年回去投曹做官的。如今看刘备希望更大,他们才没回去颍川投袁绍(颍川目前是袁绍攻占,不是曹操的辖区)
  但如果刘备改革选官制度后不给这些外地人机会,那他们显然也是会走的。
  蔡瑁一开始比较谨慎小心,也不说劝他们走,只是先请他们喝酒、跟他们聊近况,同情他们“今科没得参考”的遭遇。喝着喝着,就感慨起李素这一套制度对于名士的不公:
  “二位都已经是如此名士,分别是隐士司马徽、大儒宋忠的得意弟子了,居然连官都没得做,还得考试,甚至还不给考试机会!”
  说到命运的不公,赵俨石韬当然也会忿忿不平,这是人之常情。可随后蔡瑁见对方渐渐入港,就借着酒劲慢慢提出:
  “大家数年好友,都是体面人,兄弟不忍看着你们蹉跎岁月,咱蔡家还薄有家资,可以赞助你们移民回乡的乔迁开支。听说袁绍、曹操如今气象也不错,袁公重名士,曹公重实干用人提拔快不走繁文缛节,贤弟何不另谋明主?”
  赵俨、石韬等人肯定会好奇蔡瑁怎么这么热情,蔡瑁自然也有一套准备好的说辞:
  “愚兄虽是荆襄豪门,但缺乏北地至交好友。如今天下形势举国中分,东西二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在对面多些至交好友,也好分头下注,无论谁胜出都保住富贵。”
  这个说辞是完全没有破绽的,毕竟只是劝走赵俨、石韬等区区几个名士,对刘备也没什么损失、对李素的改革声望也谈不上打击。
  蔡瑁真正的目的,是弄走一批士子后,再找个刺头把事情挑明闹大,把影响弄得天下清流圈子内人人皆知,让大家都知道“流亡荆北的名士纷纷逃离李素暴正”这个大新闻。
  这样,才能打击到李素的改革力度,让他投鼠忌器把爪子缩回去一点,或者是为后续武力对抗李素铺垫条件、也向潜在的新主子展示肌肉,让潜在新主子知道“我蔡瑁也是很有实力在荆北搞风搞雨的,只要我肯做内应,希望很大”。
  所以赵俨石韬倒也暂时没看出破绽,便接受了蔡瑁的好意,表示会考虑的,回去就收拾行李,看看能不能处置这几年在荆州置业的产业折现以便带走回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