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1/891

  ……
  在跟徐晃等人分析河东战局时,诸葛亮还有最后一点考虑没对他们说。主要是诸葛亮觉得,那些政治上的考量,没必要跟纯军事将领分析。
  诸葛亮意识到,如果李素对袁绍的个性分析没问题,眼下这个东西二帝即将称帝的节骨眼上,袁绍既然知道自己没有把握短时间内再扩大战果,就肯定会趁着自己领土面积最大、短时间内胜仗打得最多的时候,让刘和正式称帝。
  因为要是将来再被刘备阵营反推回来一些地盘,袁绍再拥立刘和称帝,不成了“趁败称帝”了么?
  就好像历史上刘裕北伐光复两京后,急吼吼就回去取代东晋,但刘裕刚称帝,他收复的长安就重新丢了,又被北朝占领。
  诸葛亮虽然不可能知道后世已经不会发生的史料,但道理是相通的,任何军阀要称帝,都要趁军事威望上升期的风口把事儿办了。
  所以,袁绍现在就更不会分心让嫡系部队增援张辽了,就好像刘裕忙着称帝的时候连长安雒阳的守军都没工夫增援。
  一切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张辽虽然为了转运后撤物资,死守了闻喜好几天,但也不过是堪堪拖到了六月初一。
  而就在六月初一这天,在河北邺城,袁绍在邺城行宫为燕王刘和举办了登基大典,国号当然还是汉,也依然以雒阳为国都,以邺城为战时的行在所。
  这样的设计,也是考虑到雒阳过于靠近东西对抗的前线,不如邺城安全。而且把皇帝控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也便于更好的傀儡。
  很显然,袁绍为刘和挑的登基日期,比刘备计划的登基日期,早了刚好一个月——谁让刘备在筹备期时,仓促遇到了关羽被偷袭这个利空因素,为了防止大喜之日有噩耗或者打击士气的因素传来,他不得不稳妥一些。
  邺城这边,新帝登基之后,第一件国政大事,就是再次重申“九品官人法”为大汉官制的基本国策。
  这一政策还是非常得世家子弟人心的,加上雒阳城确实是投降了袁绍,最近半个多月里袁绍把雒阳的旧朝百官大多迁移到了邺城。
  之前刘协死的时候,朝廷里那些没什么实权只有虚名的吉祥物型官员,还足有三百多人(四百石级以上,更小的不算),袁术昙花一现控制雒阳的时候,杀了几十个特别不合作不识时务的愣头青,所以袁绍接手朝廷时,还有二百七八十人。
  这二百七八十人里,有超过二百二十人归顺了袁绍,继续在刘和这儿做官,只有五六十人在袁术控制期间逃离了朝廷,辗转投奔刘备。可见那些“朝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的家伙有多么被九品官人法吸引。
  旧朝廷的吉祥物百官八成都投了袁,这让袁绍很开心,觉得自己愈发正统了。
  刘和称帝次日,就颁布了好几条重要的册封:
  封袁绍为大司马,总统全国军政;封沮授为尚书令,执掌内朝六曹诸事;
  许攸为司空,杨彪继续为太尉。重设御史大夫之职,以田丰为之,主监察百官。
  其余冀州布政使审配、青州布政使郭图、幽州布政使逢纪,均为袁绍帐下谋士升迁兼任。
  而袁绍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高干),也各自先担任一州观察使。
  麹义、文丑、张郃、高览分别得前后左右将军。
  外镇将领方面,吕布为骠骑将军,曹操为车骑将军,孙策为卫将军,此三人地位尊崇,以笼络诸侯,但实际上并不带来额外实权。他们的权柄还是靠实际掌握的地盘决定,该领的州牧也继续照样领。
  爵位方面,袁绍本人被创设性地封为公爵,封地为渤海郡,称渤海郡公——这是刘和称帝后,明显改变了汉朝祖制的一个册封。不过,受到的阻力却没有原本历史上曹操封公时那么激烈。
  主要是袁绍也让了一步,没有要求这个“公”设祖宗祀庙。
  因为公爵汉朝虽然没有,但严格来说也不算违反高祖皇帝的白马之盟——白马之盟只说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至于公爵因为本来就不在汉承秦制的二十等爵之内,压根就没提及。
  都四百年过去了,要学周天子时旧制重设公爵,也不是不能商量。
  曹操封魏公时引起那么大反弹,主要是因为曹操要建立一个“公国”,然后自建宗庙祭祀,那就犯忌讳了。
  袁绍现在暂时退了一大步,他只要郡为封地,不把那个郡改为国,也就不立宗庙,旁人自然不好说太多。
  说白了这个公待遇还是侯的待遇,只是普通县侯封地一个县或者几个县,而郡公的封地有至少一个郡。
  另外,为了运作这一切政治上的操弄,也导致了刘和称帝前最后这段时间里,袁绍的军事冒险变得收敛了一些。他不再给前方派兵孤注一掷扩大战果,也跟他需要分出精力稳住内部、压制反对有关。
  而袁绍成功设立了郡公爵位后,曹操、孙策依然暂时只是县侯,曹操被封为鄄城侯,孙策被封为吴侯(吴县不是吴郡),各领五县和三县封地,分别食邑三万户和两万户。
  袁绍为了换取曹孙的支持,也暗示他们将来只要同心同德好好对付刘备,只要从刘备那儿打下新的地盘,他们也有当郡公的一天。
  虽然曹操和孙策心里很清楚,这些虚名不值什么,哪怕他们将来有五万户甚至十万户食邑,那也是他们自己辖区领地里拿出来的、左手倒右手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形势注定了他们暂时还要跟袁绍抱团取暖,也都纷纷上表、欢迎支持。
  邺城之内,一时欢声笑语,张灯结彩,似乎天下重新太平了。谁也没想到,这边称帝封公一系列典礼还没演完,河东战场张辽已经丢了闻喜、只带了七八千骑兵灰溜溜撤回了东垣。
  闻喜县被诸葛亮徐晃等人光复了,刘备那边也攒够了称帝前的军事胜利——至少最后一战是刘备的反攻,还收复了失地。
  两军暂时实现了分陕而治的格局,双方在北方的领地,有崤山函谷关为界,过了黄河则以王屋山、中条山、吕梁山为界。因为各自都没有渗透到对方水系的跳板,暂时也没有骨鲠在喉的风险。
  袁绍军在吕布张辽吃亏、关羽逃走之后,也是充分意识到了跟刘备阵营的后勤差距,从这年秋天开始就疯狂钻研新式车船。
  一方面想从曹操那儿山寨一点好船,另一方面也根据复原战场上损毁的刘备军水陆两用大篷车,开始复制和改良,投入量产。
  以弥补袁绍军此前多年“从未离开老巢五百里以上作战”的后勤经验短板,为全面远征做好准备。
  刘备那边,等诸葛亮班师、把最后一战胜利的喜讯带到,再把贾诩老贼斩首祭旗,刘备也差不多可以登基了。
第六百二十九章
卫将军领司空事
  河东战场上,诸葛亮最后是在六月初三结束了攻克闻喜县、收复湅水流域全部城池的战役,并把张辽的残部逼退到东垣,双方隔着中条山对峙。
  略微修整了两三天,安民救火修复城池,把诸事安排妥当后,诸葛亮留下了张任守城,同时徐晃回到郡治安邑固守、为第一线的张任背后提供一个支撑点。
  之前带来的援军兵力,也大半留下,继续协助防守地方。诸葛亮本人只是带着典韦和一部分骑兵部队,回长安献俘报功。
  一行人六月初六启程,水路顺流而下两日即抵达蒲坂津,渡过黄河进入渭水,又走了三天,在十一日抵达长安。距离刘备的登基大典,还有将近二十天,时间很是宽裕。
  刘备现在还没称帝,在“礼贤下士”的问题上也没那么多避忌,所以亲自出城迎接。
  不过诸葛亮毕竟年轻,地位也不能跟关羽相比,所以不可能跟迎关羽时那样出城百里迎至新丰。只能是出城三十里,不渡过灞水,在灞上等候。
  刘备姿态诚恳地感谢了诸葛亮首战即获奇功、不但破了贾诩,还为关羽的成功撤退提供了决定性的辅助。
  言谈之间,刘备连连嘉许,这才想起诸葛亮因为还差几个月才十八,至今没有取字,便问起这事儿。
  诸葛亮也坦言,说兄长曾和他讨论过取字的事儿,只是年岁未到所以没用。刘备就问诸葛瑾和他商量的字是什么,让他赶紧用,诸葛亮才总算是正式有字“孔明”。
  拖不得啊,当初马超就是拖了许久,因为年纪不到没字,结果都立了两场战功,明明都能顶门立户了还拖着,逼得刘备给他赐了字。
  诸葛亮现在各方面都立过一些功劳了,眼看要身居显职,没个字成何体统。
  这一幕,看得其他陪刘备来迎接凯旋之师的文官颇为羡慕:因为上赶着要给高位升官发财,才火线取字,这是何等荣耀。
  聊完这些嘘寒问暖和感谢之后,诸葛亮才请示该如何交接处置贾诩。
  贾诩被押在囚车里,神情委顿,这些天都没怎么吃饭,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免当众弃市的羞辱,打算提前饿死自己。
  刘备看了一眼,义正词严地宣判:“此贼仅当年教唆李傕郭汜谋反之罪,便当族诛。竟被他诈死逃脱,且打入廷尉狱好生看押,不许饿死了,到六月底这天再当众弃市。”
  刘备称帝的最大合法性来源,就在于他平定了从董卓开始直到李傕郭汜的叛乱、北伐关中还于旧都。
  但董卓是死在王允任期内的,李傕郭汜都是死在战场上,没有被明正典刑。难得有个教唆主犯可以公开处刑,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宣示新皇合法性的机会了。
  因为刘备现在还没称帝,所以他也就没有设廷尉(雒阳那边的廷尉是华歆,现在去了邺城)。
  刘备这边廷尉系统下最大的属官只是廷尉正,秩千石,由法正担任,可以在没有廷尉的情况下代理廷尉的事务。
  刘备显然是最近两年总算认清了法正这人“睚眦必报”适合做“孤臣”的特性,想登基后搞点新帝气象、人事制度变法以对抗袁绍的九品官人法,所以让法正来执掌司法,到时候把反对变法的死硬者想办法搞掉,继续让他干得罪人的事儿。
  这样“低品秩、高实权”的授官情况在刘备目前的九卿、六曹班底中还广泛存在着,也为刘备麾下的很多心腹文武之前年龄不够、官位资历较低提供了缓冲。
  比如鲁肃、法正这些跟随较早但才二十五岁以下的年轻谋士,要直接当九卿是有难度的,刘备称帝前他们官职都不高。哪怕他们“从龙”早于钟繇荀攸,也比钟、荀这些四五十岁的人有劣势。
  鲁肃相对好一点,毕竟是一州的布政使了,法正却连秩两千石的太守都没当过,当廷尉正之前一直是右扶风长史,谁让他才二十二呢,又没有李素那么铁的功劳。
  不过只要后续登基变法实施得好,法正也是可以转正的,这就是刘备为他设计的快速升迁通道,用当孤臣得罪人的代价换。
  法正今天也在跟刘备来迎接之列,闻言立刻吧贾诩带了下去,保证好好看押绝对不出意外。当天回到牢里就让人把贾诩彻底五花大绑、牙齿全部敲了,每天灌粥,确保想绝食绝不了,想嚼舌也没牙嚼,养满半个月再砍。
  ……
  诸葛亮跟刘备回城、在未央宫参加了庆功宴后,就回寓所歇息。刘备给了他好多天的假,基本上能歇到刘备登基之前。
  诸葛亮因为如今不是京官身份了,在长安也暂时没有正式的府邸,只是买了些豪宅作为寓所,门口连匾额都不挂那种。他歇了一天后,想起该去拜访李师,顺便打听一下长安这边的政坛近况,就随便让家里仆役准备点礼物上门。
  诸葛亮已经很久没在长安住了,去年他跟着李素南巡、一直到武关战役逼降桥蕤,他才短暂回到长安。此后李素倒是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但诸葛亮很快又被派出去支援关羽,忙到现在才回。
  所以他对长安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派人去市上置办礼物的时候,才发现长安的市井气象都跟去年很不一样了。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商业氛围极为浓厚,哪怕是最底层的普通百姓,都得每隔两三天就出门购物,这种商业氛围原本是绝对没有的。
  事实上,自从刘备之前把租庸调法变为租庸调输法后,这些大型都市的商业井喷已经到了比唐朝还繁荣的程度,只是比宋朝弱。
  因为粮食交易不用额外交税,运费可以折抵硬通,长安周边二百里内的百姓都种蔬菜不种粮食了,粮食全部吃外地产运来的。
  买米可以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买一次,反正米面是干燥的保质期很长。买菜却不能隔那么久,因为新鲜的菜保质期很短。于是长安城里普通平民的商业交易频率都比变法前提高了十倍。
  而诸葛亮看到的新气象,就是去年同期,长安普通百姓只能吃便于长期储运的腌菜、干菜,现在基本上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了,而且新鲜菜的价格居然还比去年的干菜便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