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9/891

  “十户之邑,必有忠信,今日方信,可惜了。”吃晚饭的时候,李素情不自禁地感慨。
  这句话是《论语·公冶长》里的,属于子曰。
  诸葛芷也是读过书的,李素低声吟哦,她当然听得懂,不由有些不安:“使君,可是妾刚才所筹划,还有什么缺漏?”
  李素若有所思地答道:“哦,没有,别多心,我只是感慨,贤妹一介女流,也有如此调度之才。若是男子,怕是从政负责北伐大军的后勤军需调度,都能一展所长了。”
  历史上给诸葛亮北伐提供钱粮后勤统筹的长史杨仪,李素估计也就这种水平了。诸葛芷要是男人,有如今这几年历练经验,可不是也能做个后勤长史。
  诸葛芷倒是对自己的处境很满足:“身为女流又如何?从商又不是做官,妾从商数年,觉得颇能一展所长,又不被家人拘束,想做多久就做多久,岂不美哉?何须使君为我惋惜?”
  她还以为李素是在惋惜她身为女人所以不能做官呢,殊不知李素是觉得女人在后世哪怕是在商界,也能更容易创造成就。
  李素笑笑,这事儿没法解释,也就不说了,他随口岔开话题:“确实,是我拘泥了,先秦之时,巴清一介女流,为天下豪商,同样能得始皇帝封君之遇、列侯之礼。
  方今天下大乱,要彻底重振汉室,既要文武忠志忘身,也要财货军械支持。太平时那些商人不得重视拉拢的境遇,如今同样有可能彻底改善。”
  巴清就是秦始皇时候的大商人“巴寡妇清”。秦国自变法之后,立二十等爵,奖励耕战,所以封爵的来源本来就是有两条途径,一个是军人在战场上斩级记功,一个就是平民积极纳税捐粮拜爵。
  所以中国的卖官传统,其实古已有之,商鞅之后秦人就这么干了。当然秦一开始只是“鬻爵”而非“卖官”,也就是给待遇不给实际职。从“鬻”这个字的造字都能看出,上面是个粥,下面是个锅,就是指给国家捐军粮。秦始皇的时候巴寡妇清这种级别的大豪商,能捐几十万石军粮帮助国家征战,直接就能买到彻侯。
  这番话让诸葛芷挺受用的,觉得使君很理解她,也支持她的事业,比那个古板的大猪蹄子哥哥诸葛瑾好多了。
  她也就投桃报李地说交代了一些内容:“使君若是有暇,可以稍微多留一两天,看看我们家的全部工坊,指点一二。另外,我们今年冬天之所以能让水车全部不闲置,除了改为纺纱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调整,有兴趣也能一并看看。”
  李素放下茶杯,好奇道:“哦?还有哪些改良?我倒是一时不察了。”
  诸葛芷组织了一下语言:“那事儿说来也有点话长,也是秋收之后,大王年初刚提拔的将作左校丞张裔,跟家兄商议‘水车产能过剩’的时候,出的主意。”
  诸葛芷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李素的反应,以便确认李素是否熟悉张裔这个官员,如果不熟她就介绍几句。
  张裔是益州本地士人,今年三十岁。历史上在刘璋治下做鱼复县长、益州兵曹从事、州牧司马,后来跟随刘备后执掌整个蜀地的兵器、农具锻造工作。
  这一世,张裔省掉了给刘璋效力的经历,刚举孝廉刘焉就完蛋了,他直接就给刘备效力,从基层民政官开始做起。干了三年多,很快就表现出在监工营造管理方面的才能,所以后来李素把“水力锻锤锻造骑兵胸甲”的营生呈报给刘备后,刘备就把这事儿也拨给张裔管理。
  之所以当初交给刘备直辖、亲自选人,李素也是怕惹上嫌疑,所以不会亲自掌管军工制造企业,他只要那些民用赚钱生意就行了。也正因此,这几年李素和张裔没什么交集,一直摆出“张裔是大王亲自提拔上去的,跟我无关”。
  张裔干得也不错,北伐之前,给赵云的骑兵部队提供了五千套以上的钢质锻造胸甲、斩马剑,效率、产能、减少材料损耗方面都管理得挺好,深得刘备信任。这才升了将作左校丞。
  汉制朝廷中央设有“将作大匠”,由秦朝的“将作少府”演化而来,仅比九卿中的正牌少府低半级,秩两千石。从秦开始就是执掌朝廷工程营造和国营工业生产的。
  “将作大匠”只有中央可以设,但下面有七校的属官,长官是校令,秩比千石,副官是校丞,秩六百石。自从灵帝死后天下大乱,诸侯们也都会各设自己的将作校令/丞,掌管自己的兵工厂、造船厂。
  李素当然是知道张裔的情况的,他就以眼神示意诸葛芷说下去,不用解说。
  诸葛芷心领神会:原来使君是为了避嫌,才假装跟张左校不往来。
  她便说道:“那是秋天的时候,家兄见水车产能过剩,蜀郡这边的都江堰,冬天水车都没丝可缫。犍为郡那边乐山堰的水车如今还在不断建成,新水车就更闲置了。家兄就跟张校丞商议,想看看他有没有别的军工需求,要调用更多产能的。
  说冬天时可以拨给他更多产能,让他也琢磨一下,如何给水车配两套后段的器械,冬天农闲时用于锻造军械,夏秋收蚕时再切换回来专注缫丝。”
  李素听了暗暗点头,看样子诸葛瑾在他介入之前,就为了产能调整、节约和充分发挥民力做了很多工作了。能想到根据军工与民用产业的季节性产能需求涨跌而调度配置,已经是非常聪明和勤政的行为了。
  要是后世的显卡厂商也能这么勤政,在矿难的时候把富余产能拿来多生产一点显卡囤着、等矿潮的时候保障供应卖给玩家,民用挖矿两不误,那该多好呢。可见黄仁勋还不如诸葛瑾有人性。
  李素好奇地追问:“那张裔那边后来是怎么调整的?他需要在农闲的时候用更多水车锻造兵器么?还是想出了什么新的兵器?”
  诸葛芷想了想,招呼自己的婢女过来,吩咐了几句话,让婢女去拿了一些金属半成品过来,然后介绍给李素说:
  “张校丞倒也勤谨,他听说可以在冬天拨给他数倍的水车用于锻造后,就琢磨有哪些确实需要更多锻造动力的精良兵器,可以精益求精的。然后他就有了个想法,想把如今武将用的鱼鳞甲,也用钢质胸甲的锻造法,用水锤一次性锻压成型甲片。
  不过试了之后,他又发现鱼鳞甲要大规模量产实在不易,因为就算借助水力锻锤锻打甲叶,也只是把甲叶的锻造速度明显提升了,而每一片甲叶还要手工用锥子打孔、用坚韧的麻线坠连缝制交叠成鱼鳞甲。
  所以军中安排不出比原来多得多的铁匠给甲片打孔,鱼鳞甲的需求总量依然不能上涨很多,也造不起,反过来也就用不掉太多的水车锻造产能。
  后来,张校丞似乎是奖励工匠、集思广益,大伙儿合力琢磨了一个新的思路:想看看能不能用水锤,一次锻压成型一个异形的甲片,自带钩角。要每一片形状完全一样,可以一锤锻成型,然后甲片与甲片之间用钩角互相嵌合,省去打孔和用麻线缝制交叠的损耗。
  若是能够最终做成,而且防御效果不输鱼鳞甲,那就可以不依赖打孔工匠,有多少水车就能海量锻造甲片了。找点不太熟练的普通工人,负责最后的拼接插合、再在内衬上用小锤砸平缝上皮面就能穿了。”
  李素听到这儿,心中陡然一喜:这不是宋、明才渐渐成熟的山文甲了么?
  山文甲这种东西,他后世在逼站和抖音上也是看到过UP主们炫耀的,知道大致是怎么造出来的。
  山文甲如果做得好,防御力肯定是不比鱼鳞甲差的,又能兼顾鱼鳞甲的灵活。而且山文甲每一片甲叶都是跟相邻甲叶双向嵌合的,不存在甲叶外翻、被贴着甲划割的刀枪扎中缝麻线的缝、导致甲叶被挑落的问题。
  从生产方面,山文甲最大的优势就是不用在每一片甲叶上打孔,也不用缝了。
  缺点则是如果甲叶造型模具设计得不好,容易导致要么甲叶主体太粗大、相互之间无法扣上。
  要么甲片太细小,虽然可以相互扣上,但留出来的缝隙空档太大,以至防御力下降到类似锁子甲的程度、缝隙之间有可能被箭矢的锋镝刺入。或者被针头、枪尖、狼牙棒上的小钉子趁虚而入。
  可以说,山文甲是否成功,关键就在“开模”的环节,冲压模具开得好,才能兼顾既做到防御比鱼鳞甲强、生产工艺也比鱼鳞甲省掉两道工序。
  李素连忙问道:“那张裔做出来了么?他的想法挺不错的。”
  诸葛芷把面前一个小盒子给他看,里面有几十片甲叶的样品,其中一部分还嵌在了一起,看起来相互拉扯的强度确实不错。
  李素一看,就惋惜地说:“这张裔几何没学好啊!他应该请教阿亮的嘛。开模开成这样,扣倒是扣上了,根本不合缝。就这‘平面铁蒺藜’一样的人字形三角铁钩,也好叫甲片?造出来的成品缝比锁子甲还大,锋镝轻松从缝里射进两寸深。算了,我等此间事了,亲自去犍为看看,他怎么开的模具。”
  诸葛芷听得暗暗心惊:使君干啥啥不会,但看别人做出来的东西,横挑眉毛竖挑眼的本事倒是很毒辣,总是一句话就能说出别人干得不好的地方。
第四百九十四章
尤里卡时刻
  视察完诸葛家的工坊之后,李素又花了几天时间视察都江堰周边其他“工业区”的情况,给点整改意见。
  不过相比之下,跟杨洪家、甄家人和其他权贵家的工厂主,李素都没太多好说的。谁让这些富商都不配做一个好的乙方,让人根本提不起指点的兴趣呢。
  乙方如果不把工夫做到七八成、只差临门一脚的程度,甲方就是想骂两句、点拨一下,都无从骂起。
  这一切结束之后,李素想起诸葛芷说的张裔研发山文甲的事情还没搞定,就准备顺便去犍为看看。
  不过走之前,他还是先顺路回到郫县,把徐庶交给邓芝,让邓芝安排徐庶做点幕僚的适应性工作,了解情况。徐庶并非诸葛亮那种全才,对于技术工巧之物毫无天赋,他的特长就是参谋,那就该只专注做擅长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徐庶刚来投奔没几天,还不适宜看到那些军工机密。
  安排好人事工作之后,邓芝也已经帮李素准备好了快船和护航,李素带着些许随从护卫,顺着岷江而下,直奔犍为郡。
  蔡琰出月子也半个多月了,之前一直宅着休养,整整半年没出门了,现在身体好了一些,就求夫君带她一起出去逛逛。李素想了想,反正犍为也是后方腹地,两年前就去过,就把妻妾婢女都带上了。
  一路还是游山玩水老样子,看着江景弹着琴,蔡琰和周樱琴瑟合奏“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还有些别的即兴曲子,伺候李素把酒高卧,好不快活。
  短短三天,船队过南安、抵僰道,很快到达了如今益州最大的“重工业区”——如今益州主要的炼钢铁、烧瓷窑、火井煮盐等三大重工业,都分别集中在了僰道县和郡治江阳县,以及这两县之间偏东的自贡县。
  而僰道作为金沙江与岷江的交汇点,随着如今南蛮贸易的发展、南中特产源源不断运到益州腹地,所以航运业也非常发达,僰道的码头上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大船和近千的小渔船、摆渡船来来往往。
  僰道县城的人口已经从三年前的区区一万四千户、九万多人,暴涨到了四万户,二十多万人。光是扛苦力的码头工人,加盘滩引水的纤夫、领航,一共就有四五千户。
  蔡琰是两年前来过这里的,但如今再来,远远地船队刚刚靠上僰道码头,眼前的繁荣变化就让他颇为诧异惊讶。
  络绎不绝的船队和码头还在其次,毕竟两年前也有,只是规模没那么大。
  关键是远处县城里可以看到的累计数十处冒着黑烟的大烟囱,那是两年前看不到的奇景。
  毕竟,僰道的地界上,新式预热空气的炼铁炉就有十几座,再加上烧瓷的窑口和烧耐火砖提供生产资料的窑口,都要大量用煤,可不得处处黑烟——在汉朝人眼里,一个窑口一年用上千石煤就算超级大户了(1)。
  “怎么会如此繁荣?这么多烟囱要生产多少钢材瓷器?”蔡琰忍不住问。
  李素傲然用折扇一指:“小看了吧——光和年间,天下钢铁锻冶需求最重的时候,朝廷年产铁料不过四百五十万到五百五十万汉斤。我们没有改良锻冶技术之前,整个益州一年也就七八十万汉斤,占天下的七分之一。
  但现在今年益州一年已经能产铁二百四十万汉斤了,光这僰道县就一百五十万斤产能。全天下其他诸州的产能加起来依然还是五百万斤,仅比太平年月增长约一成。如今益州一州的产铁量,已经达到了全天下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其他各州之和的一半。
  再加上荆南的长沙郡也略有冶炼,交州的南海也稍许有产出,这两处加起来产三十万斤,关中的西都武库作坊,也是朝廷原本冶业的重镇,关中地区能继承四五十万斤。大王治下之地,一共有三百二十万汉斤铁产量,其余诸侯相加也不过四百三十万。将来在关中与南海郡也以益州之法改良工艺,增设百万斤级别的冶炉,大王治下产铁可以轻松超过其他所有诸侯之和。”
  这就是划时代科技进步的力量。一旦炼铁从“固体和固体反应”的化学模式,进化到“固体和液体反应”,总反应效率速度提升何止两三倍?
  这是质的变化。从汉到初唐全国铁产量始终每年一千多吨,就是被百炼法炒钢法那些工艺制约。到了宋朝一下子每年三四千吨,差距就在这儿。
  铁料如此富足了,国家才会舍得在铁制农具上更加下本,在制造兵器时,张裔也不用再拘泥满足于钢质胸甲,而敢动山文甲的脑子了,显然是想打造更多全甲精兵。
  蔡琰听了这个恐怖的钢产量数字,也是骄傲叹服莫名,再看这些大烟囱直冲天际的黑烟,居然情不自禁诗兴大发,要赋诗一首。
  “黑烟起前百业凋,黑烟起后俱待兴。扶摇直冲九霄去,会当邀日铄五金。”
  李素在旁边听得直抚额,都想找个地缝钻下去了,这尼玛简直是人生耻辱啊,千万不能把这种连打油诗都不如的辣鸡记录下来。
  不过,想想看哪怕是后世20世纪50年代,刚刚工业化有起色的时候,也有诗人唱赞歌赞美大烟囱的。狄更斯之前的西方人也这么干,伦敦刚成为雾都时还引以为荣,丝毫不觉得污染环境有什么耻辱。
  “行了少说两句,该干嘛干嘛去,让小樱陪你嬉水不好么。”李素都忍不住要捂老婆嘴。
  蔡琰:“嗯,随口扯的,是差了点儿,不过还可以慢慢改字的嘛,谁写诗一下子就到位的,看我改这几个字……”
  李素:“不是字的问题!这个题材就不适合歌颂,何必写这些粗鄙之语。千万别记下来。”
  他都觉得丢人,把老婆丢给小妾,自己带着从事和保镖进城直奔衙门,找张裔等人公干。
  “莫名其妙,人家好心想方设法歌颂他治国富民有方,居然吼我。”蔡琰恨恨抓了一把旁边插的花,辣手扭断花茎揉作一团泄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