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891

  明年形势就好了嘛,千万不要担心这些工匠“造完了蜀地所需的弩梭织锦机、水力缫丝机之后就没活干”,就算三年后,蜀地的大规模手工业建设暂时告一段落,天下的活儿还多着呢。
  我们完全可以把一部分技术工人移民到关中、凉州、荆州,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工农并重的口子一开,这是刹不住车的,百姓富足、国泰民安之后,需求总会慢慢被发掘出来。”
  诸葛瑾想了想,总觉得还有点不踏实:“能说具体点儿么?伯雅兄你见多识广,心里自然是不担心的,我就见识这一亩三分地,不踏实啊。”
  李素拍了拍诸葛瑾肩膀,然后想起个事儿,招呼过来一个侍女,附耳说了两句。侍女很快走到后堂,然后又拿回来一个盒子。
  李素打开,里面放着一些棉花,还有一小块他府上婢女做的充棉垫子,他就指着棉花介绍:“这些是今年培育的身毒棉桃和西域白叠花的收获吧?没让你们大规模种,只让你们育种,也是因为我知道,蜀地潮湿,日照又少,不适合这种东西。
  此物需要阳光极多,用水却少,我早就想过了,将来平定了凉州,完全可以在西凉推广种植。说不定能让咱大汉的凉州之乱,找到一个永久平定的长治久安之法。
  现在造缫丝机织锦机的工匠,三年后就可以调到长安造棉布织机、到天水和金城造纺纱机、水力纺纱机。河西走廊缺水,但又能够生长耐旱草本作物,如果作物还喜阳需要大量日照,那就更合适了。西北种棉,岂不是天赐其便?”
  李素此言一出,倒是让诸葛瑾和黄权,乃至隔壁桌的杨洪,都好奇了起来,连忙聆听州牧的高论教诲。
  “这白叠花还能跟蚕丝一样抽丝织布?拿着花直接填充也能御寒?这块垫子便是样品么?还挺暖和的,不过那也只是解决了一些衣料来源和御寒,如何能说跟让西凉长治久安有关呢?”诸葛瑾好奇地接过李素盒子里的棉垫。
  这块棉垫是李素的婢女绣瑟这个月刚做的,从纺棉纱到织棉布到缝塞了棉花的垫子,她一手完成。不过因为工序繁多,工具也还不趁手,花了很久的时间,才做了这么一块小样。
  诸葛瑾的问题其实挺刁钻,但幸好李素前世读书需要读地缘政治史,所以他还真对历史上西北羌乱始末的经济分析有所了解。
  众所周知,河西走廊的羌乱,在汉朝是很严重的,南北朝时只不过北朝自己也是胡人,经常杀来杀去,所以就算不消停也不显眼,而到了隋唐依然有点麻烦。宋以后虽然有党项人,但党项人主要是在宁夏割据,河西走廊却是渐渐没有了强大能闹腾的政权。
  这就跟李素读地缘政治史时,看到的一本专著《游牧者的抉择》揭示的真相有关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西羌式的游牧和蒙古式的游牧,走上了两条路,兵最终渐渐汉化。
  李素前世读研究生还是挺认真的,现在就可以对诸葛瑾和黄权卖弄:“我问你们,你们觉得羌人和鲜卑、匈奴,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有区别么?”
  同桌三人立刻回答:“不都是游牧么?有牛羊养着就吃肉喝奶穿皮,受灾了就抢呗。”
  李素伸出一根指头摇了摇:“你们看问题太不细致了。这截然是两回事,羌人生活在河西走廊,那是高原边缘,跟匈奴鲜卑那些在辽阔大草原上的,怎么能一样?
  我问你们,匈奴自头曼、冒顿开始,就有一个大单于,统一了整个草原,可是翻遍《史记》、《汉书》,西羌以“无君”著称,哪怕是段颎、张奂、皇甫嵩平羌的时候,每次都是几个部落几个小蛮王作乱。
  而且羌人自相图害,朝廷大军前往征剿时,往往还会有有仇的部落帮朝廷打那些叛军,时间久了简直敌我难分——这些特性,匈奴和鲜卑有么?”
  诸葛瑾他们这才陷入了沉思,他们都是读过史书的,知道西羌无君长这个特点确实是史书写了的,但他们居然从没问过“为什么”。
  诸葛瑾叹道:“那这是为什么呢?莫非右将军平素读史,都是这般带着穷究天人的疑问思维在读么?您想明白为什么了?”
  李素得意一笑:“不敢说想明白了,只能说一家之言,我把这种差别,叫做“地理决定论”——游牧要形成大的部落联盟,关键就是要方便互通有无地抢,强者征服弱者。
  可是你们去河西走廊看过没有?那儿的适合农耕和长牧草的土地,都是一块块临羌高原边缘褶皱山区的河谷平原。黄河沿着河西走廊山地最低的地方流淌,一条条从南侧流入黄河的支流,从雪山高原上流下来,汇入黄河。
  而这每一条支流之间的河谷平原,两侧都是雪山高耸,要从黄河的一条南岸支流流域去另一条南岸支流流域,交通非常不便。除非你先往北进入黄河、再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到上一个河口、然后再顺着支流逆流回去。否则,哪怕两个羌族部落的河谷平原直线距离只有五十里,他们也无法直接往来,除非你翻大雪山。
  因此,西羌无君长,是建立在他们每个河谷部落与另一个河谷部落来往很不方便的基础上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导致他们没法跟开阔大草原上的匈奴人那样,谁受灾了就立刻去隔壁抢,去隔壁的路绕太远了。
  如果去了,那就不是跟匈奴人那样抢点东西,而是要彻底把邻居灭了,把邻居那条河谷的草场农地彻底占领,去了就不再回来。因为他们缺乏可以轮着游牧的草场,他们只能‘牧而不游’,邻居之间因为争夺草场,经常你死我活,数百年来结成宿仇,最后两个邻居部落可能不死不休。”
  西羌人的“内卷”,可比匈奴和鲜卑严重多了,没地方给他们游。但这也导致西羌人除了放牧之外,也会从事一部分农业,因为农业的单位土地出产肯定比放牧要高得多。四十亩地作为草原放羊,只能养活够一个人生活的羊,用来种田却能养活至少全家人。
  所以羌族部落往往是常年没有战乱、人口繁殖得多了,憋在一条黄河南岸支流河谷里出不来,就开始种田,把河边两岸最肥沃的土地从草场变成农田。
  除非哪天部落跟邻居发生了战争,人口被屠杀掉一大半,马尔萨斯人口爆炸危机降下来了,人均土地占有量又上去了,通过杀人减缓内卷,那他们又会恢复懒惰的放牧不种田生活方式。
  羌乱的本质,就是人口繁殖得多了,资源有限,两边都是雪山没地方发展,而朝廷还收人头税,人多了税更多,生产资料却没多。没有地方拆借腾挪释放压力,所以东汉羌乱前后乱了一百多年消停不了。只要人口在繁殖,税制不改革,就一直乱。
  ……
  “没想到羌乱与匈奴鲜卑作乱,竟有如此深层的区别,我辈一贯视诸胡为一类,朝中掌大鸿胪的衮衮诸公也是这般见识,真是误国数十年。”诸葛瑾听了李素的分析,忍不住发自内心地赞叹。
  黄权更离谱,拍马屁拍到了这种程度:“唉,要是右将军早生数十年,朝廷也早几十年任命您当大鸿胪,大汉天下怎会被羌乱拖到这步田地。想想中平年间朝中还有三公建议放弃西凉,甚至放弃关中。满朝宰辅不如右将军高见呐。”
  杨洪也拱手道:“难怪右将军当年年仅十八,便能被故燕王慧眼识才,拔擢为护乌桓校尉拥节长史,次年又转授使匈奴中郎将,对外番诸胡事务,右将军可谓洞明烛照矣。没有直接让您当大鸿胪,是先帝的损失。不过,右将军既然知道西羌与匈奴鲜卑不同,又该如何治理呢?刚才说的白叠花与棉布,与平羌乱又有什么关联?”
  李素继续给他们洗脑:“这都没想明白?那我问你,西羌之人,与如今陇西郡、天水郡的汉人,有什么区别么?如今天水的许多汉人,其实都是西羌汉化规划而来。他们生活的地区不适合游牧,只能牧而不游,按照自然发展,本来就是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自然而然彻底汉化,放弃牧民生活方式,变成汉人的农民生活方式。
  可他们为什么就是不能完全放弃牧民生活方式呢?说到底其实是一个字,冷!他们生存的地方比天水、安定更加西北,越是西北,越是寒冷,而且干燥之后昼夜温差更大。你们是南方人,没去过河西走廊不知道那里的苦寒,胡天八月即飞雪,何况他们生活在临羌高原边缘的雪山河谷中。
  他们也想像汉人一样种田,就算穿不起昂贵的帛,也穿穿廉价的葛布麻布,可是葛布麻布太冷了,他们必须穿皮袄才能冬天不冻死,所以哪怕他们再想彻底汉化种地维生,依然要确保放牧一定数量的羊,获取羊皮做皮袄。你去巡视一下羌人的生活方式,就知道他们吃羊肉只是添头,饮食是可以种粮种菜不依赖羊肉的,羊肉只是获取皮袄的副产品。
  有了白叠子花之后,长绒的纺纱织棉布,短绒高产的填充棉絮,而且气候又适合西北烈日干旱之地种植,耗费水量还少。二十亩地草场产出一套羊皮袄,换成种白叠花之后,同样的面积能造出十五套棉袄,穿上棉袄之后,羌人就渐渐彻底汉化成汉人了。
  到时候再辅之以税制的改革、疏导羌人耕地不足时组织迁移。加上他们游牧生活方式改掉之后,以劫掠维生的生活习气也会渐渐平复,更服从管制,何愁羌乱不平。”
  诸葛瑾听得热血沸腾,他忽然觉得自己这几年疯狂监工扩产缫丝机织锦机、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工匠,也并不是在为肉食者鄙的人的享乐提供方便,而是在为了大汉朝的长治久安打基础。
  “原来这些技术积累和工匠,还能发展棉纱棉布,长久平定羌乱,真是功德无量啊。自章和二帝以来,朝廷诸公都只想着以杀戮平羌。右将军竟然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想着根治,太不容易了。”
  诸葛瑾决定继续扩大他培训技术工人队伍的事业,再也不担心将来该造的都造完后、工人失业的问题了。
  有伯雅兄在,工人是不存在失业的。
第四百八十八章
太守随便封的感觉真爽
  听了李素描绘的“广种棉花、开发纺纱机飞梭织布机造棉布棉袄,让西凉羌人彻底汉化”的美好愿景后,诸葛瑾内心对于继续放开了手扩大技术工人队伍、不要担心蜀地纺织工业化完成后工人过剩失业,充满了信心。
  好多个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念头,在诸葛瑾内心涌现而出,可惜酒桌上一时也抓不住头绪,只能回去再慢慢想。
  幸好,李素很快主动把话题转移到了另一个方向。他看大伙儿都喝得差不多了,不少非嫡系的客人都散了,正好趁机交流一些私房话。
  李素端着酒杯,对诸葛瑾他们若无其事地说道:“自从大王带着众多臣僚北上,益州明年会空缺六郡太守。如今好多地方,都是原郡守人在长安,由长史、郡丞代行太守职务,此事偶尔为之倒也无妨,然非长治久安之法。
  大王此次派我回来,要我在新年之前,先把后方吏治整顿,拔擢幽潜,你们也都是大王心腹了,跟随大王短则三年,长的有五六年,有些事情也不瞒你们。我已经拟了名单,你们几个都是堪为一郡之守,务必继续努力,好自为之。另外几个人选,你们也帮着看一下。”
  诸葛瑾、黄权等人闻言,连忙拱手谢恩。
  李素一摆手:恩自上出,没什么好谢的。
  然后他就谈笑自若地公布了几个人选。
  蜀郡太守:诸葛瑾
  汉中太守:吴懿
  巴郡太守:黄权
  广汉郡太守:张肃
  汶山郡太守:杨洪
  诸葛瑾、黄权、杨洪三人都在座,各自领到了自己的职务。
  诸葛瑾还有些惶恐,虽然他跟随刘备出仕的年限是最久的,可他出道时才十六岁,如今六年了也才二十二。从郡丞、长史做到太守,总觉得看品秩来说升得太快了。
  李素拍拍他肩膀:“那有什么办法?主公每隔数年就能开疆拓土一大片,元从老臣都不够用了,总不能让不可靠的外人骤然出任方面。而且你们家也算忠君爱国,虽然有钱,屡次毁家纾难捐资助军、赈灾。快几年就快几年了,当得的。”
  诸葛瑾再想起自己家每次几千匹几千匹的宽幅蜀锦,每次货值折价都不低于三千万钱(六千钱一匹,一次捐五千匹就有三千万钱了),搁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都能直接买官一个太守了。
  当然了,灵帝的时候两三千万一年的太守,都是穷郡,而且是名为买实为租,任期就一年。蜀郡这种能搜刮到超多钱财的百万人以上富郡是绝对买不到的。
  但诸葛瑾诸葛亮兄弟毕竟还有那么多功劳,他这么一想内心也安心了不少。
  除了他们三人之外,其余张肃也算是刘焉败亡时投降较早的,本身资历和在刘焉手下时的官位,就在正县级到副郡级之间。最近两年,张肃的弟弟张松也跟着出仕了,可惜暂时还没捞到什么暂露头角的立大功机会,不管怎么说,张肃当个广汉太守还是可以的。
  而汉中郡,虽然在关中收复后军事价值就降低了,可毕竟刘备现在的封号还是汉中王,那是作为王府封地所在的郡,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吴懿不管功劳如何,他毕竟是正牌王妃吴苋的亲哥哥,作为“外戚”当个汉中太守,起到枢纽作用,还是没人会质疑的。
  这个人选也是李素回益州之前,就跟刘备通过气商量好的,否则李素也不敢自己决定。
  最后还剩下梓潼郡、武都郡两个空缺,李素心中也有点备胎人选,不过还没敲定,就跟诸葛瑾等心腹商量着来。
  主要也是够资格够才能的元从老臣用完了,李素只能从这几年新冒头的蜀地本地归附士人当中拔擢,所以才犹豫。
  李素的名单上,有孟光(27岁)、廖立(25)、来敏(31)之类的本地大儒名士,或者是周群(46)之类的谶纬算学名家,但是诸葛瑾黄权都认为这些人只配掌管礼法、历数,或者担任监察,不适合具体统管一个郡民政,商量后李素自己把他们否了。
  名士派否掉之后,李素又看了一些本地的实干派新晋官僚,有张裔(30)、王甫(25)、王累(22),这些人都以实干著称。
  张裔历史上执掌了蜀汉政权多年的工部营造事宜,帮助诸葛亮督造兵器铠甲、屯田农具,政绩都不错,最后是在南中叛乱时被投吴的雍闿俘虏了。
  王甫则是跟着关羽守荆州,提供后勤非常得力,关羽失荆州的时候很多留守派官员都投降了吕蒙,这个王甫还算有气节,在糜芳都投降的情况下坚持不降,但是寡不敌众被吕蒙杀害。
  这些事迹现在虽然还没发生,但看他们这几年的政绩,也看得出来他们在这方面有专长和才华。李素商量了之后,觉得还是放弃让他们当太守,而是让他们分别跟着国渊、王连那些屯田官、盐铁官去负责营造和后勤。
  他们的才能或许不在国渊王连之下,只是跟随李素做事来得晚了,没有时间接触核心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所以刚转型的时候需要跟李素时间更久的前辈带一带。
  李素名单上的第三批候选人才,是一些今年北伐开始后,为了逃离李傕辖区,才临时从关中逃入蜀中来投的人才。这些人理论上来源跟当年刘焉手下的“东州士”差不多,或者可以说跟法正出身类似,只是来晚了两年。
  不过这些人往往在长安朝廷里本身就有官职,所以也不能按白身起步,只要确有才干,直接给点中高层岗位也是可以的。
  但也因为这些人不是本地的,来投也不久,诸葛瑾黄权他们不是很了解,所以不好给意见。
  诸葛瑾还提醒李素:“使君,大王如今深得蜀地民心,在于蜀人都看到了本地人为官的盼头,故而连捐钱给关中赈灾之类的事情都能踊跃争先。这种时候,让东州士再来侵夺蜀地腹地的高官要职,恐怕人心会有动摇。
  就算非要在这批新的东州士里选一个太守,最好还是优先把悬而未决的武都太守给他们,梓潼就算了。武都毕竟接壤雍凉,又是山区相对贫瘠之地,张将军离开之后,给个东州士也不会有人介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