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9/891

  听了李素的方案时,桥蕤第一反应果然是跟被人一样惊讶,随后先质疑:“右将军大手笔啊,你们有那么多钱么?搜刮长安府库,也不能这么搞吧。”
  李素毫不意外地见招拆招解释:“我可以在上庸与南阳郡之间的边境,设置榷场邸阁,以盐铁瓷锦作为质押,卖米到长安的,回程在南阳边境榷场邸阁凭盖着京兆尹大印的钞引批领上述物资,如均输故法。
  如果南阳的粮食都不够,其实我们在上庸的汉水中下游数县,也有一些屯粮,只是这些县的物资走汉水逆流回汉中、再运到关中,太浪费了。不如顺流而下到筑阳、襄阳。到时候,贵军的商人,可以再买那些平价粗粮,补足南阳本地的粮食缺口。”
  然后,自然是解释钞引法的技术细节,具体不再赘述。
  桥蕤的经济智商,显然要更久才听懂。
  他当然不肯自己承担风险,但既然李素大包大揽提供担保,还提供一部分比例的长安府库现钱,桥蕤觉得自己只是帮李素宣传一下,应该是有利无害的。
  反正商人运来粮食多了,他治下的五个县军民也能有口饭吃。
  原则上同意了帮忙宣传之后,李素也继续劝了桥蕤一句:“桥将军,我劝你也早早把杜陵县、蓝田县等地的粮价涨一涨,官方出面统一涨价,这样,商人的积极性会更高,你的地盘上也可以少饿死些人。”
  桥蕤警觉否决:“你的办法,盘剥百姓太甚,常年三百钱一石,你敢涨四五千,桥某仁民爱物,不忍如此。还是静观其变吧。”
  桥蕤内心想的,则是:反正你这招要是真有效,到时候引来的粮食超过预期,我再降点价买,或者让百姓自行去你治下的县买,也来得及。
  反正只要李素吃不完,多出来的他可以便宜吃。要是李素不够吃,那就说明李素的办法不够好使,也不差那一点了。
  跟风最稳。
  对于这种没有远见的咸鱼,李素也是仁至义尽了,冷笑不再劝这个话题,而是转移到了其他抗灾经验交流上。
  比如,李素今天也特地让人炸了一瓮蝗虫,都是无毒的伏蝗阶段就抓来炸的,去了小腿翅膀头,绝对干净。为的就是请桥蕤一家和部将尝尝,请他们也配合持续灭蝗。
  哪怕杜陵县和蓝田县其实没多少蝗虫,但架不住灭蝗是一盘棋的大局,几个县略有漏网之鱼,到了秋末又是一大季,划不来。
  除了炸蝗虫,李素还专门让厨子烹饪了鲜笋老鸭煲,用的鸭子也是养来灭蝗的鸭子,全程以找田间活蝗虫为食。李素无非也是让桥蕤一方的人意识到这种鸭子非常好吃,值得灾年多养。
  介绍这些经验的时候,李素自己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挺伟大的,似乎为了抗击蝗虫,可以突破诸侯军阀之间的门户之见,以为了“全大汉人民命运共同体”的综合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把一些技术手段交给未来的假想敌。
  毕竟蝗虫没有疆界,在袁占区的那几个县繁衍传播开来,还是会反向输入回刘备辖区的。
  李素简直太高风亮节了。
  这种姿态,搞得桥蕤一方的人都有点不好意思,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另外有什么阴谋。
  桥蕤还算好,他的小妾杨氏愈发头发长见识短。
  在旁边女眷野餐的亭子里,杨氏看着周樱劝她们一家吃炸蝗虫、鲜笋老鸭煲,一阵心惊肉跳。
  女儿大桥小桥忍不住炸蝗虫和老鸭煲的香味,年少好奇尝了几个,杨氏还在背后掐女儿的腰,用微不可查几乎是咬耳朵的音量告诫:“吃别的!这些是毒虫和毒虫喂的鸭子!不能吃。”
  小桥才十一岁,比姐姐还小两岁,贪嘴不懂事,被庶母不小心掐在腰肉上,疼得眼泪逛逛:“李夫人自己都在吃,吃得可香了!”
  周樱一抬头:“桥夫人,你们说什么?可是哪道茶点烹调不得法?”
  杨氏一阵尴尬:“啊,没事没事,小孩儿馋嘴,见笑了,唉。”
  周樱得意微笑:“这有什么,别的不敢说,吃到我们郫侯府菜肴的客人,还没谁能忍住不贪嘴的。说句不敬的话,汉中王也好,诸位将军也好,万年公主、其他皇亲国戚也好,就没忍得住的。”
  周樱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皇帝的御厨也没李素家的厨房花样翻新,她这道鲜笋老鸭煲,那也是加了土法火腿、用汽锅蒸出来的,这世上别的鸭子怎么能和这道菜比。
  她早就习惯了初次接触的客人吃到侯府美食后那震惊的表情了。
  “吭哧吭哧~吭哧吭哧~”大桥小桥趁着庶母吃瘪无暇阻止,连忙各自干掉了一条鸭腿和鸭翅,几块火腿滴油和笋块。
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高三尺”李府尹
  李素和桥蕤的唇枪舌剑指点江山,一群女眷根本听不懂。加上离得稍微有点远,她们忙于吃东西也懒得听。
  不过,哪怕只是偶尔一眼,远远观其神色声势,大桥小桥看得出:父亲似乎有些理屈词穷,时常处于拧着眉头两难的神态,偶尔两手一摊,似乎在强调自己的难处。
  “姐姐,父亲和李将军不是谁也管不着谁么,为什么这么没底气,哼。要我说,不管谈啥,气势不能丢,吹牛谁不会啊。”
  小桥嗦了嗦手指头上“丹阳鸭油酥饼”残留的油渍,有些不甘心,就悄悄跟姐姐说。她太年幼了,屁政治不懂,也就稍微认了点字,还没读过任何经典。
  在这种小姑娘看来,只要双方不属于同一个阵营,谈判还不就是看气势,输出靠吼。
  “他们聊的好像是抗灾救民之类的话题吧,具体听不清,也不懂,父亲好像是没钱没粮学不了李将军的做法。”大桥毕竟十三岁了,好歹飘过来几句大致知道在说什么。
  小桥眼珠子一转,就问周樱:
  “周姐,你们家是不是很有钱啊?看你吃得穿得用得那么好,李将军是不是拿自己的钱出来收买人心做官,所以才这样?小时候一直听母亲说,先帝的时候,有钱就能做官,一个郡守一年给两千万,收不上来税都没关系,只要他自己赔得起……”
  “芷儿不得无礼!而且你该称李夫人,没大没小。”杨氏恰到好处地喝止,让小桥不许再胡说。
  另一方面,杨氏也乐得压一压周樱的辈分,所以也就是骂给外人看看罢了,点到即止。
  周樱有些不快,但更多只是哭笑不得,不好跟还没读书的小姑娘计较,淡然说道:
  “我们家将军,确实家资巨富,这点倒是不假。我一个妇道人家,不懂政务,说不定他就是贴钱做官,也未可知呢。不过,肯贴钱做官,也算是爱民如子了吧,我不觉得有什么错处。”
  以周樱原来在娘家,跟着周毖受的教育,肯定是说不出这种炫富的话的,也不可能有“有钱有什么错”的立场。
  但跟了李素那么久,耳濡目染,周樱的金钱观也比那些纯粹做作言义不言利的君子要开明些。她觉得既然是利国利民,有钱也没什么不好。
  大桥小桥听她说得这么坦荡,一时语塞,无法再继续这方面的话题。对李家人的认知,也瞬间鲜明了不少。
  “连李将军家的女眷,都这么敢说真话的么?那倒也算君子坦荡荡了。”大桥如是暗忖。
  至于小桥,还没学到《论语·述而》篇呢,还不知道这句话。
  另一边,李素和桥蕤很快也谈完了,李素拱手,起身告辞,让桥蕤别误了事儿,记得尽快把京兆粮价暴涨的消息传回南阳,这也是为了双方共同的赈灾利益。
  周樱也有些不耐烦应酬那些不懂事的小姑娘了,她眼色尖,看李素起身,也陪着笑准备送客,双方各回各家。
  周樱拉着夫君,要李素陪她一起坐车,李素拂了一下袖子,笑道:“天色尚好,坐什么车,玩了个把时辰,来回路上倒要两三个时辰,岂非本末倒置?正好走马观花。”
  李素这人是很讨厌办正事儿没花多久、却在交通上耗费很久。
  就好比后世他报旅游团,最恨的就是那种坐车半天、下车玩半小时的,那简直就是花钱找罪受。来的时候,为了怕耽误时间谈正事,也怕精神状态保持得不好,才坐车,回程反正没事,自当策马闲观,兴尽自返。
  周樱扯着袖子撒娇:“人家不常骑,骑不快嘛。”
  李素翻身上马,一把搂过周樱的腰,往上一拎,放在自己的马鞍前面,再啪地打开折扇,护在妹子身前:“我们共乘,行了吧?”
  反正李素清瘦,又没穿铁甲,周樱也是苗条到极致。李素的马匹向来是最上等的健壮良马,骑这样两个人也很是轻松。
  这一幕,着实看得大桥小桥审美标准刷新不已,一时引为时尚风向标。
  周樱往后一靠,感受到夫君宽阔温暖的胸膛,很是沉醉,一时耍点小性子,抬头凑到李素脖子边说悄悄话:“夫君,昨日我才听妙姐说,你给她写了一首乐府诗呢,是写游华山的,她喜欢得不得了。
  我怎么不知道,你都不给我写。论亲疏,更亲的琰姐姐有得写,非亲非故的妙儿也有得写,就我没有——人家也想要嘛,就游乐游苑好吧?”
  好么,合着给谁写诗都成了能吃飞醋的事儿了。
  李素当然能应付过去,但他也怕显得太容易,以后经常被求着写,那就容易被榨干,穿帮。他又不像那些文抄公穿越者靠这个混进身阶梯,需要卖弄换取利益。
  所以,他等周樱求了他好一会儿,才摆出一副“心神耗竭,下不为例”的样子。
  “哎呀,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今天是来谈国家大事的,神思耗费,哪有精神想那些靡靡之音——就稍微凑几句啊,下不为例。嗯,乐游苑……就这个吧: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如今天色还不如三天前周樱和刘妙来玩的时候那么晚,今天的天色反光也不如那天的云层反射效果好,只能看到夕阳,看不到火烧云。
  周樱听了,一开始还觉得跟景致不是很贴切,但代入一想,反而觉得如梦似幻,似乎那天她跟刘妙同游,夫君就在旁边看见似的,颇有穿越之感。
  “虽然简洁,却颇为隽永呢,就是暮气了点,不像咱这年纪的感慨。算了,就这样吧,只要是夫君送我的,什么都开心。”周樱若有所思点评几句,展颜赞美。
  杜陵在东南,长安在西北,李素周樱策马而归的方向,正向着夕阳,那种激扬文字随兴而至的潇洒意态,着实让渐行渐远的大桥小桥羡慕不已,虽然诗句已经不太听得清了。
  “回去之后一定要做几套李夫人那样的襦裙和首饰,真是看着飘然欲仙、飒爽得很呢。”妹子们心中如是幻想着。
  ……
  会晤结束后第二天,李素就下令开长安府库官仓,开始不限量向普通百姓卖粮。
  当然,为了确保买粮的人都是急需、救急,粮食定价是非常高的。
  在李素开卖之前,长安城里的粮价还是白米一石一千六百钱到一千八百钱之间,李素直接标到了白米五千钱,比目前已经很畸高的粮价还高出三倍。
  此价一出,第一时间果然全城大哗,所有百姓都不敢置信,尤其是那些原本对李素报以青天期望、觉得他是救民清官楷模的,一个个捶胸顿足,恨铁不成钢状。
  不过,这个价钱倒也没有人马上买,毕竟其他粮商那儿还有更便宜的在卖,还可以买便宜货。但这些便宜货也涨价涨得非常快,看到官府撑腰,最便宜的白米瞬间涨到两千钱以上,大部分停留在两千二三百钱,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但很快,这些便宜货也消失了——十六日午后,李素宣布官粮涨价后仅仅半天,他就开始亲自派人拿出府库金钱,在长安市场上的粮商那儿扫货。
  理由嘛,也是怕灾年京兆秋收不足,影响勤王大军军粮供给,这一点暂时还很正常。
  然后李素的买盘从两千二百钱扫货扫到三千钱,散出去铜钱数亿钱,买进粮食数十万石,把长安城里便宜过三千的统统买断了。
  三千再往上的,李素倒是没收,他只管无限量三千收然后挂五千卖,指导价中间留下的区域,由商人自己跟风涨价——这也是李素不希望将来损害政府的公信力,不希望真相大白之后依然残留盘剥百姓的无辜恶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