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891

  “这份是三辅世家门阀的名单,后面是邓芝调查的、他们跟王必以及其他几个跳出来质疑抗旱灭蝗成本靡费的官员的交情往来。子初,咱合计下,对这些门阀哪个要警示,哪个能拉拢,哪个该用来杀鸡儆猴。”
  每个地方有多少门阀,这个都不用调查,一问都知道。只不过刘巴是外地人,刚来没多久,才需要专门了解。
  那场景,倒像初来乍到的贾雨村在看“护官符”。
  汉末时期,关中的豪强问题并不是很严重,后世几百年后赫赫有名的“关陇门阀”,如今一个都没形成。
  总的来说,就是“京兆韦杜、去天尺五”,加上隔壁的弘农杨氏有一部分分支往京兆蔓延,还有冯翊郡对岸的河东,有些世家分支因为白波贼蔓延而迁移过河,比如河东卫氏。
  而且,董卓、李傕郭汜毕竟是疯狂抢劫杀戮的主,三四年统治下来,这些世家也有不少代表人物被杀,家里积蓄的财物也有不少被强抢作为军饷,元气大伤。
  但因为董卓李傕这些人都不种田,也不重视抢夺田地,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倒是没有如何缓解,几大家族手里依然握着大量尘封的地契,名义上拥有极为广大的土地。
  从这一点来说,刘备进入了关中,反而是减缓了关中的洗牌——说来道理也是挺悲催的,因为如果继续任由李傕屠杀百姓,那么不用两年,贫穷的佃农人数就会暴跌,到时候地广人稀,世家门握着大量土地都只能抛荒,没有足够佃户租中。
  到时候他们就得降低地租,土地持有方互相竞争吸引人口来依附。甚至就算那样吸引都吸不到,因为佃农们说不定能找到无主之地白种,一丁点田租都不用交给地主。
  但现在刘备提前四年结束了李傕的祸害,关中平原这不是多保下来两百多万人口么。
  一个地方人口多,房地产市场会涨,这是自然法则。抢着租田种的百姓也会相互竞争,地主在收租比例上也能开高价。
  刘备多活了两百万人口,还得为这多出来的人解决租种土地的问题。
  李素跟刘巴逐条商议:
  “我们分开来一条条看,目前看来,跟王必走得比较近的,主要是京兆韦杜,韦家第一,杜家第二。跟张义走得比较近的,是河东卫氏迁移到冯翊郡的分支,而弘农杨氏在京兆新丰、郑县也多有土地,自成一系。
  韦家起源于前汉宣、元二帝,是京兆第一世家。始祖韦贤自宣帝元帝时为丞相,而后其子韦玄、其孙韦赏继为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历仕成哀平孺子婴,至王莽方歇。
  光武中兴后,至明、章二帝,韦家第四第五世继为九卿,而后多任关中地方长吏,也有出过京兆尹,但离雒阳朝廷权力中枢渐远,算是“三世三公加两世九卿”。在京兆尹境内有田地数千顷,主要集中在京兆西部。还有数千顷在右扶风的槐里周边,横跨两郡。
  不过目前韦家有韦康、韦晃多个分支,对我们的态度也不一样。必要的时候,可以一拉一打,跟我们在蜀中时对付杨家、陈家一样,把族中心向我们,可以改造的旁支扶起来,就像扶持杨洪、陈实。这样也避免人心惶惶,以为咱要彻底找借口清算圈占田地。
  排名第二的京兆世家杜家,起于先汉御史大夫杜周,其子杜延年也位列三公,与霍光同列宣帝时“麒麟阁十一功臣”,而后数代九卿,算是“两世三公四世九卿”,也是到本朝顺、和时才在官场衰落,但在关中始终人丁田亩势力庞大。
  而且杜家最复杂的地方在于,其势力多在本郡东南,核心据点在杜陵县,如今是袁术所表的伪京兆尹桥蕤治所。杜家田地,有将近半数在袁术占据的京兆五县。
  我们要是顺着王必、韦家这条线,后续对杜家的人也搞强行摊派抗灾赈灾、平抑粮价、反对兼并土地,他们有可能逼急了投奔桥蕤,带着人口家财私兵成为袁术治下的子民。所以我们就算要设法动手,还得先稳住他们,不能给他们机会投袁。”
  说完了韦杜两家之后,李素继续分析哪些本身根据地不在京兆、但是从邻郡渗透过来,在本郡也有势力的家族。这些家族也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没法彻底逼急了,逼急了他们还有退路,可以退到刘备的统治范围之外。
  当然了,他们要是真退走了,刘备虽然损失一些人力财力,但田是拿不走的,至不济还能直接没收田地分给穷人。但只要有希望,李素还是不希望走到这一步。
  人才和百姓,都是国力的一部分,能争取还是要争取。
  本地势力排名第三的弘农杨氏,那不用说了,要是论在全国的实力,弘农杨氏远在韦杜之上,只不过伸入京兆境内的就两个县,目前因为杨彪此前被李傕下狱受苦,伤病尚未痊愈,目前杨家在郑县、新丰的利益,是刚刚及冠的杨修在代言。
  杨彪杨修父子跟前大司农张义关系还都不错,张义被挪掉之后,李素得跟杨修打打交道,想办法让杨修别因为惧怕而彻底投董承段煨。
  最后的河东卫氏在冯翊郡的分支,目前的家主名叫卫觊(1),年约四十岁,家中势力主要也是在冯翊靠着黄河的数县,蒲阪津一带。他们是因为当年老家被白波贼诸帅反复侵夺,实在过不下去了,才从蒲阪津渡过黄河逃到冯翊郡。
  不过,因为几年前关羽在河东的时候,清查河东那些盐枭豪强,杀过一些人,还连带着弄死了卫仲道,充公了一些卫家的黑产以资军需。所以卫觊这一支也算是跟刘备阵营有仇,要拉拢估计是不太可能,说不定逼急了真会再回河东,要是不想面对白波贼,就只能邀请即将腾出手来的袁绍从河内光复河东、解放河东世家。
  反正世家大族最喜欢的肯定还是袁绍当权,毕竟代表了世家的利益。刘备做得再怎么好,对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吸引力,肯定不如袁绍。
  “形势很复杂啊,单找任何一家的罪过,都很容易,就怕打草惊蛇闹得人人自危。如此一来,倒是不好顺着王必的幕后直接深究了。”
  刘巴跟李素聊完现状之后,也是如此感慨。随后刘巴沉默思索了一会儿,建议道:“府尹,我以为,眼下不是用急的时候,还是应该先给这些世家看到希望。
  您身为京兆尹,又素有奢靡之名,如今虽然杜绝浪费,但不该做得不近人情。礼尚往来还是应该多些,要给他们探口风投效的机会。”
  刘巴一说,李素就懂了。
  这当然不是让李素腐败,而是让李素安定人心,稍微收点别人的礼物,礼尚往来层面的合法礼物,不是重贿。
  不然别人也不安心呐。
  先把可以拉拢的清单列好,透个气,然后才能进一步执行。
注释:
(1)笔者语:汉朝第一任太仆就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
(2)笔者语:我知道又有人肯定要说卫觊也是曹操属下的,所以提前堵个漏。卫觊是建安初年献帝东归之后才跟着朝廷投曹的。另外此人跟钟繇一样,都以老来得子著称。钟繇七十岁生钟会,卫觊六十五生卫瓘。
第四百五十五章
没有西瓜,葡萄也好
  五月底,一个例行的休沐日。李素结束了之前几天的连轴转,难得闭门谢客,连刘巴邓芝都不用来。他也不处理公务,打算好好歇一歇。
  顺便想想跟京兆世家礼尚往来套近乎的事儿。
  汉制五日一休沐,原先在益州,刘备根本不管他的作息习惯,有事儿办事儿,没事儿随便休假。
  也就是如今来了长安,那么多朝廷旧臣看着,实在没办法,才束手束脚演一演。
  尤其是中枢朝臣,逢一逢六要上朝,逢五逢十放假。既然名字里都有个“沐”字,李素这种洗澡爱好者当然更要沐了。
  上午刚用过早膳没多久,看个半个时辰书消消食,李素就让婢女们先烧了一大锅水,灌到水箱里凉着,时刻注意温度,觉得差不多温热了,再来喊他。
  毕竟农历五月底已经很热,今年又大旱,比往常更热,其他达官贵人就算沐浴,都直接洗冷水,也就李素这种讲究人,要先煮熟再放温。谁让他不信任这个时代的卫生条件呢,从渭河支流泬水里打来的河水,鬼知道有没有寄生虫。
  不过,李素的作息习惯,终究是和往日有些不同,这让最近几天刚刚适应主人新作息方式的婢女们都有些奇怪——五天前,主人可还是习惯看书玩乐到傍晚,精力不济了再来沐浴,作为提神解乏的手段,洗完了好再精神俩时辰。今天怎么还没到中午就沐浴了?这么早就精力不济了么?
  “洗淋浴就是没婢女搓背不好,还是泡着好,她们也不尴尬。”李素一边淋,一边内心稍稍还有些怨念,随后就用粗麻布巾自己在背上来回搓拉了几下,洗完收工,自己穿上中衣,才回凉榻上斜着。
  这凉榻还非常与众不同,是那种藤制的摇椅,底部用粗藤烤制弯曲,形成弧度和弹力,可以在上面晃悠。后世之人对这种摇椅太熟悉了,汉朝人却是从未见过,将来说不得又被传为泡澡侯发明的一件享乐器具。
  锦瑟绣瑟听到动静,拎着素纱轻袍进来,给李素披好,又拿过陇西产的葡萄,锦瑟亲手剥给李素吃——葡萄是从天水沿着渭河用小船运到陈仓的,然后在陈仓装上给长安运粮的粮船,顺路抵京,所以也没什么额外靡费的运输成本,就是量少,只有顶层的达官贵人吃得起。
  今年关中大旱,陇西和整个河西走廊的降水也同样略有下降,这对百姓是灾难,不过种出来的葡萄瓜果倒是因为糖分更浓缩而口味极佳。
  至于另一种消暑佳品西瓜,其实现在西域已经有了,只是西瓜沉重、水分多,又不像葡萄能酿酒,从楼兰、龟兹往长安运太贵了,骆驼商队的商人们都不会这么干,所以汉朝并未传入。
  历史上一直到唐朝,西瓜才被更有商业头脑的西域阿拉伯商人,以携带种子的方法从新疆传入内地,然后汉人自己在河西走廊种植。
  李素吃着甜腻的葡萄,怀念着更消暑的西瓜,心中暗忖:今年咬咬牙把荒年扛过去,明年要是平了西凉,可以再重点跟一下这些利国利民的物种大交换。
  虽然没到大航海时代,但物种交换的潜力始终是很丰富的。大汉朝还有很多西南夷和西域诸胡的特产没有引入呢。
  吃了一会儿葡萄,锦瑟又给他剥了一颗,送到嘴边,李素却轻轻抓住锦瑟的小手,往回一带,往妹子自己嘴里塞。
  锦瑟微微一惊,下意识樱桃小口一张,把甜丝丝的葡萄吃了。她居然有些惶恐:“听说这些葡萄,位列九卿、郡守才有分些,妾身份低微,怕是折福。”
  李素摸着妹子的黑长发:“想什么呢,你们原先也是尚书、长史之女,还是被董贼所害,如今西凉贼一扫而空,你们也该振作起来。哪怕族中没了男丁,光凭你们,也能展现家族的门风修养。”
  锦瑟稍稍敏感,意识到了些什么,脸色微红地旁敲侧击:“我们只要在后宅伺候好先生,便是尽到本分了,先生何出此言……可是要我们抛头露面了么?”
  她当然知道,“抛头露面”几个字意味着什么,这是当初在南郑辞别之时,就暗示过的,因为蔡琰不在,李素如今身居高位,也需要夫人外交笼络人心。
  所以少不了要她到时候给其他九卿、郡守或者各曹从事家的夫人请请客,收收那些夫人们送来结交示好的礼物。
  老公做官,老婆收礼,虽然是陋习,后世文明社会早已严查,但腐朽的封建时代是免不了的。
  锦瑟仅仅从李素几句话里,就大致揣摩出主人目前在忙的事儿,大约怎么个阶段了。
  李素怜惜地看了她一眼,又看了一眼更年少懵懂的绣瑟,从凉摇椅旁边的矮几上,拿过两个香木的盒子,塞到妹子手中。
  锦瑟打开,眼中露出一丝惊喜,原来是一只黄金掐丝蝴蝶的压发。蝴蝶的翅膀就跟真蝴蝶一样纤细轻薄,但实际上是用金丝掐成模拟蝴蝶翅膀的纹路。每一根金丝之间,还用极薄的云母片或者其他打磨成轻盈薄片的宝石,镶嵌在金丝纹路框架内,把翅膀填满——
  注意,翅膀上镶的宝石,并不存在一整片的硬基底,而是被金丝纹路分成一个个区域的,能够单独扭曲活动,所以非常的灵动。轻轻对着压发吹一口气,都能看到蝴蝶翅膀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曲率扑扇,微微颤动。
  这种东西,也就在屋里或者坐车才敢戴,要是在外面走路,风一吹都怕翅膀扇狠了。而做工怕是比材料本身贵出十倍不止。
  “这……这太贵重了,该,该给夫人才对。我当初到长乐宫做客,到南郑的王府别院做客,看妙姐都没几件这么好的压发。”锦瑟毕竟是尚书之女,非常识货,也怕折了福。
  李素坦然解释:“这是大长秋苗祀非要送给我的,大王劝我收下。毕竟这次宫女被李傕凌辱太多了,还有后妃被弑。这苗祀也是我五年前从袁术屠刀之下救出的,他念我的好,把这些本来就该做账算是被李傕抢走的,留下一些,也不算亏心。
  还有一些落难的宫女,也不想再跟着陛下奔波了,陛下舍弃后宫宗庙而逃,后妃也死得差不多了,也用不到那么多宫女伺候,如今也下明诏厉行节俭,遣散那些被李傕所羞辱的宫女,恩准她们自行散去。
  我执掌要害,大王也劝我让苗祀安心,装模作样收几个,以后你们负责带领。我知道家里婢女多了,也挺费事儿的,也耽误人,这几件首饰,也算是补偿你们日后要费心了。我家人口少,用不到那么多婢女的话,过两年风头过了,就许她们自由身嫁人。”
  大长秋是中常侍们担任的官职之一,职责是帮皇帝掌管后宫。比如汉灵帝的时候,灵帝之所以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就是因为赵忠是大长秋,负责后宫。
  如今宫廷遭遇那么多大乱,皇帝要罪己,而且确实是皇帝跑了对不起后宫,当然要放出宫女以示悔过。
  另一方面,皇帝的本意或许是“已经被李傕的乱兵玷污过的女人,也没必要留在宫里了,可以自己出宫嫁人”,以掩饰皇家的蒙羞。
  但实际上,很多没有被玷污的少女,也对皇帝的做派伤透了心,离心离德,趁机借故走人,或者是知道苗祀这儿要遣散一批人分给新贵,就恳求苗祀给个好去处。
  说不定,那些能被分给李素的遣散宫女,有不少还塞了好处。谁让李素少年得志,位高权重呢。
  锦瑟听了,本能微微有些吃醋揪心,但很快也收住了,她知道自己没有立场吃醋,自己不也是被救回来的么,要怪只能怪这乱世的薄命离乱红颜实在是太多了,而怜香惜玉能有实力救她们的良人又太少。
  而且先生只是收容她们,将来还是放她们嫁人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