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5/891


(1)马超之所以每次都在漆县转向南方,是因为到了漆县以南,陇山山脉就到了尽头,再往东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的交接地带就变得比较平缓,不需要翻陇山。
第四百三十四章
长安疑云
  杨弘见袁术的语气神态终于爽朗了一些,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连忙把他那条临时想出来的、用来推卸塞责的三脚猫计谋胡乱说了:
  “主公,我以为,咱既然担心此前情报有误、被长安的某些人利用了,那咱也不如顺势反其道而行之,让派系林立的西凉军内部发生内讧!”
  袁术脸色又冷静了下来,似乎是因为觉得无法想象具体怎么做,也没那么期待了,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沉着脸问:“哦?是么?具体怎么做?”
  杨弘:“既然此前我军得到的“长安空虚”的情报,有可能是假的,或者是引诱我军进攻的,那就要看这个假情报有可能是谁放出来的——刘备离得太远,不太可能是刘备放的。
  那么就得从这个假情报放出后,谁受益了来分析。凡是长安城内西凉军那些原本非李傕嫡系的将领,只要是在我军进攻后权柄大增的,都有可能是放出假情报的人。
  我们虽然算不出具体是谁,大不了就多猜疑几个——明天派些死间,从峣关两侧山险之处翻山偷越,带着送给杨彪、段煨、董承、张喜、皇甫嵩、皇甫郦的密信,责问他们为什么此前情报有误、答应好的里应外合没有发动。
  纪灵此败之后,也不算白白损失,至少打探出了目前峣关当权的守将换成了李别,听说这李别是李傕的侄儿,那是最不可能背叛李傕的,所以李别不可能是其他派系的人。
  到时候,我们联络内应的死间,故意让李别的人截获,也不管到底截获多少、截获其中哪几封,只要每一封书信内容都不尽相同,前几个仓促之间总能骗到。
  等李别截获得多了,发现是我们的反间计,恐怕也已经晚了,说不定已经杀了好几个有可能掌兵的长安其他派系重臣。那些还没被杀的也人人自危,长安城与蓝田、峣关等地的兵马不就自相残杀起来了么?
  而此前试图利用主公火中取栗的人,多半也在其内,我军此策一用,定然叫那些不自量力之徒身死族灭!”
  杨弘的这番谋划,看得出非常的粗糙,连情报来源都不确,他甚至都还不知道皇甫郦已经死了。因为皇甫郦是半个月前在皇宫里被秘密杀害的,没有宣扬——
  不过也幸亏杨弘好歹还知道太仆韩融已经被李傕公开处决了,否则他要是连韩融都寄,那肯定瞬间穿帮,李别一下子就看出反间计了。
  而袁术在听完这个谋划之后,瞬间眉头也舒展开来了,不管这事儿是否可行,至少他听着觉得很符合自己的风格——故意记错信给内奸或者假内奸,借敌人的刀杀害朝中重臣,这事儿袁公路熟啊!
  演义上,董卓掌权时期,张温不就是因为袁术一封勾结信、快递员只认识一个“温”字,结果错寄到“温侯”府上,导致张温被斩首的么。
  这样自己随随便便寄寄信就能让敌人内讧乱杀的事儿,让袁术的智力优越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咱又轻轻松松成功利用了别人!
  谁敢利用我,我就让他死!而且是被反利用而杀!
  “好!就依此计而行!”袁术想到美处,当即拍板。
  杨弘终于松了口气,他这一番也是拼凑出来的,话赶话为了找台阶下,其实根本没多想此计的深远影响,只求眼下不被领导追责就好。
  不过,坐在袁术另一侧、此前始终看戏没有发话的阎象,却相对冷静。他虽然暂时也想不出什么计策,但旁观者清,看出杨弘谋划的缺点还是做得到的。
  阎象大急劝道:“主公不可鲁莽啊!此计虽然可行,而且能导致长安内讧,但万一杀戮过多,积怨太深,将来不利于主公取天下、得朝廷旧臣人心啊!
  而且,无论是段煨、董承、杨彪,他们若要暗暗反李傕、借着我军进攻揽兵权,他们多半会……假借天子之名。这一点虽然我们没有抓到真凭实据,但想当然耳也是如此。
  所以若用杨弘之计,万一李傕郭汜暴怒,清洗内应时不计后果,伤及陛下,岂不是给天下诸侯攻讦我们的借口!到时候他们就会说‘是袁公路的反间计逼得李傕杀害陛下’,不可不查啊!”
  袁术眉毛一挑,拍案怒道:“李傕与其他诸将内讧,关陛下什么事?董卓、王允得势时,哪个没有假借陛下之名下令?那些反董、诛王允之人,无论成功失败,又有哪个不是假借陛下之名讨贼?
  都反覆了那么多次了,也没见皇帝被杀。就算这次真有西凉内奸被逼得狗急跳墙而临时起意劫驾,也跟我们毫无关系!何况我听说,今年关中大旱,有些县好像还有伏蝗的苗头,种种灾异非止一端。
  若是今年李傕真的暴虐弑君,皇帝年少无子,且自冲质桓灵以来,古已有三代天子是大宗绝嗣、小宗入继,且均为外戚一手遮天所立,根本不按宗法亲疏、全看外戚喜好,挑选年幼傀儡。如今且无威权外戚可定夺宗室入继法则,到时候定然刘氏诸子个个蠢蠢欲动,如此威德沦丧,此天亡汉也。
  我袁氏四世三公,恩泽布于海内,天下士林仰望。古有谶云:代汉者,当涂高也。吾字公路,正应其谶。若是果真到了那一步,我光复长安、诛杀弑君国贼李傕,岂不得为天子!只要做到了那两点,那就是天意授吾!”
  还别说,袁术这番话还挺有道理的。自从汉冲帝死了之后,从汉质帝开始,“前一个皇帝年少死了没儿子,谁来继任”,那就是外戚说了算,也不看谁血统更配,就看谁容易当傀儡。所以汉朝中央的继位法则权威性早就沦丧了。
  东汉一百七十年,只有前一百二十年算是传承有序、没有血统亲疏混乱,从跋扈将军梁冀开始算,后面乱了整整五十年了(1)。
  要是现在汉献帝再死了,别说汉献帝自己没儿子,连跟桓灵同源的河间王刘开一系怕是都绝后了,哪怕找最近的旁支血统,都得直接倒退一百年以上、另找一个汉章帝其他支脉的宗室——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个皇帝,光武帝的孙子汉明帝的儿子,都死了一百零七年了。
  袁术当然很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以平贼大功改朝换代。他相信只要自己走出那一步,他那个庶出的垃圾兄长就只能捏着鼻子认,为了袁家的共同利益放弃拥汉。而且孙策跟他也不算撕破脸,说不定也会改过自新给他当臣。
  要是整个东南与河北的地盘都算袁家的,再加上两京三辅之地,怎么不能算一个新的朝代?
  历史上他称帝之前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也是这么算的,把孙策袁绍的地盘都算成了袁家的,所以觉得自己非常占优。
  阎象反复苦劝,也无法阻止,只好作罢——毕竟袁术这次也不是直接表示要称帝,只是表示要立扫出长安逆贼的功劳,这事儿不好拦呐。
  ……
  袁术虽然自大,比他哥哥还是有一点好处,那就是鲁莽,说干就干,绝不优柔寡断。
  加上送信的加急使者行动迅速,每天可以轻松跑出三四百里,所以袁术四月十三定的计,当天就派人送出去,四月十五一早,已经有第一批送信的死间,在翻越峣关以东的冢岭山时,被李别的巡逻队捕获了。
  李别拿出信一看,心惊肉跳,连忙亲自带了一批骑兵,飞奔护送着信件回长安,跟李应商量。李别的马都是体力充沛的,报信也不用太多人,所以就带了数百骑、一人三马倍道兼程,中午就到了长安。
  而此时,李傕其实都还没回到长安呢,他还要一两天的时间才到,李傕的兵败信使都还没到,也没送回“段煨叛变”的消息,所以长安城内并没有处在惊惶害怕变天的状态下。
  所有人都还默认李傕郭汜有十几万雄兵、能够在正面战场上抵住刘备,董承等人也还没有举动。
  李别把信一送到李应手上,李应刚一看就吓了一大跳。
  “杨彪张喜董承段煨都有可能合谋劫驾?皇甫嵩不可能吧?他都老得卧病不起了,会不会是别人的离间计瞎写的?”
  李别:“儿也不敢确定,不过此事非同小可,父亲一定要慎重啊!稍一疏忽,有负伯父重托。”
  李应焦躁地在府衙大堂里转来转去,最后仓促决定让人先找李儒来商量。
  一刻钟后,李儒接到通知也匆匆来商议,李应又把袁术寄给“内应”的责问信函给他看了,问他怎么处置。
  李儒摸着鼠须想了想:“这个太拙劣了,怎么看都像是反间计……不过,袁术这人的性情,我倒是有所了解,此人不见好处不出兵,等闲也不会让纪灵刘勋等人协助刘备。他居然反常与我们死战,多半是真有内应了。
  这样吧,还是由我以侍中的身份设宴,招待城外驻扎的董承,以及段煨的部将们赴宴。我是文官,宴请他们不会怀疑。将军再派小李将军带刀斧手,在我府上幕后埋伏。
  如果担心没有宴请借口,就说是我要透露他们一些前方军情、就说车骑将军与刘备交战略有失利。可能还要从长安再调兵去助战,想调他和段煨的兵去,然后请小李将军驻扎弘农防守崤函,为这事儿得跟他们商量。若是董承等人这样还推故不敢来赴宴,那说不定他们真跟袁术有过勾结。”
  李应点点头:“好,就有劳侍中借口请董承等人来赴宴。”
注释:
(1)笔者语:这要从145年汉冲帝死、汉质帝7岁继位算起。
第四百三十五章
夺宫前夜
  四月十五午后。
  这个时间点大致是个什么概念呢?那就是距离李傕的密使回到长安还有不到一天,距离李傕本人的骑兵部队回长安还有两天,距离李傕的后军步兵回长安还有三天半。
  驻防长安东门、以及城东临时大营的董承,以及段煨属下的部将梁兴,都收到了侍中李儒的请柬,让他们到侍中府上参加夜宴,说是有要事相商。
  隐约是关于前线战事不利、要添兵增援李傕。
  梁兴是个没见识的,遇到这种事儿也没法自己决断,就找了董承一起商量,想要共进退。
  历史上,段煨麾下的部将,留下名姓的也就张横、梁兴二人,都是武威郡的同乡。历史上这两人跟着段煨一起,在建安初年受诏出兵诛杀了李傕。
  只不过在李傕死后,曹操顺势用计,以朝廷名义分化段煨的势力,给梁兴、张横额外加官,让他们不再统属于段煨。而那时候的段煨也已经年老没了雄心,加上他名义上得忠于汉室,无法抵抗曹操的分化瓦解,也就认了。
  数年后段煨老死,梁兴、张横却作为凉州本地小军阀,加入了马超的反曹联军,让曹操搬起石头砸了一次自己的脚——因为反而是段煨的嫡系部队,始终跟着钟繇驻扎在长安周边三辅,没有加入马超。被曹操用计分化出去的反而反了。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梁兴、张横二人都是忠于段煨而对李傕不太感冒的。要是段煨有令,时机成熟,让他们对付李傕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张横被段煨带去泾阳前线,此刻其实已经跟着段煨倒戈了。梁兴是被段煨作为函谷关守将而留下的,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直属领导和同事已经反了李傕。
  ……
  董承与梁兴稍微商议了几句,就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李儒府上不能轻易去,说不定会有点危险,比如被夺了兵权。
  至于被杀,他们倒是还没觉得迫在眉睫,虽然李傕系此前的历史记录信用就不太好。
  董承说道:“梁校尉,李傕夺人兵权、削弱同僚的事儿可没少干。这次段将军主力被调走,还不知道在泾阳吃什么苦呢,说不定危险的、死伤惨重的硬仗都让他打。咱不过是跟着陛下混一场富贵,可不能白白给人火中取栗啊。”
  梁兴点头:“董国舅所言甚是,那为今之计,我等如何回复李侍中的邀约呢?”
  董承深呼吸了一口:“梁校尉若是信我,倒是有一法,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有办法联络上小女与陛下,让陛下今日临时召见我等入宫,躲避李儒的邀约。
  然后,我问安之后,顺势奏请陛下,说李侍中今日有军务相商。陛下定然会顺势留饭于我,再让李儒就到宫中偏殿商议。如此,我也好借故请校尉入宫,在宫中与李儒相谈。
  虽然宫禁宿卫皆掌于李应之手,但安排临时变更,想必他也来不及埋伏。如今蓝田、西北战场皆一夜数惊,昨天西边还有急报说王方已经弃守郿县、武功,直退槐里。郿县兵马大半被张飞歼灭,之余数千轻兵残部逃到槐里。局势如此危机,李应肯定也要调度各处防务,不可能随叫随到听李儒调遣的。”
  梁兴听董承说他可以找机会面君,那当然是喜出望外,无有不从。知道在皇帝面前,李应李儒也不敢随便对外镇将领轻举妄动。
  此前皇甫郦倒是在君前被杀,但那是直接顶撞触怒李应,加上皇甫郦并无兵马。
  而且董承作为国舅,进宫的时候带几十个护卫,还是可以做到的,反正只要瞅个李应本人不在的空挡,又没有宦官乱传什么“余者不得擅入”的乱命,就不会发生宦官谋杀何进时一类的乌龙事件。
  “如此,有劳董国舅了,梁某全听国舅安排!”梁兴表态道。
  董承最后略有深意地看了对方一眼,深呼吸了一口,暗示道:“梁校尉,我知你是忠义之人,对段平东恩遇也颇为感戴。不过,如今国难之际,要是真有人要你我送死,你不去,却有可能连累故主、连累段平东被李傕责罚,你当如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