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1/891

  汉军的短矛不像罗马人的标枪军团所用的专用标枪、枪头特地造得很尖锐很细,以求最大的穿刺破甲效果、和落地后尖锐部分弯折受损无法回掷。
  汉军的短矛,是既可以刺击又可以投掷的,优点就是多用途,缺点则是空气动力学结构不如西方。至于耐久度的优势,见仁见智了,可以反复丢,也就容易被敌人捡起来丢回来。
  历史上马超的西凉骑兵,不仅擅使长枪,也是会掷矛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凉骑兵骑射不如幽州骑兵和匈奴鲜卑骑兵的劣势。李傕麾下的侦查骑兵,也跟马超的兵源系出同一产地,当然也会掷矛。
  掷矛的动能比弩箭大了好几倍,哪怕穿着铁甲的士兵也不一定扛得住,或者说挡住了也会有如钝器重击一样受内伤,关羽的前排铁甲兵和长盾手果然不能再不管不顾了。
  关羽的士兵一边积极防御,与此同时后排更多原本隐蔽部署的弩手也出列密集攒射,很快在李傕那些试探性掷矛的骑兵和车兵造成更大伤害之前,将他们纷纷射杀。
  李傕看到自己派去火力试探的骚扰部队被关羽的弩兵射得死伤惨重,一开始是微微一惊,但随后就反而欣喜起来。
  “关羽这是模仿的麹义的‘伏弩夹射’之法!让弩兵不要暴露在第一排,但又能平射!可惜,此法虽然对保护弩兵和发挥射力有奇效,却要牺牲一部分射程,难怪一开始我军以普通弓弩远远遥射,关羽的反击力量那么稀疏呢。”
  李傕观察了一会儿,眼神一眯,已经想起了十年前、他还只是一个中级军官时,从西凉军前辈中看到的神妙战术。
  那时候,董卓都还没崛起,只是皇甫嵩手下的戊己校尉,而籍贯武威郡的麹义,当时也只是皇甫嵩手下一个别部司马,跟董卓互不统属。
  李傕那时跟在董卓手下,见过麹义破敌的弩阵,印象非常深刻:一般正常人的弩阵部署,往往是两类,一类是把弩兵放在第一线,然后平射。另一类就是把前排放盾阵和重甲兵,弩兵在后排仰射抛射。
  弩兵的抛射射程更远,更安全,但是会失去火力密度,因为弩箭落下来的时候打击的只有一个点,这个点位上没有敌人弩箭就放空了。
  平射虽然近,却可以封锁一条线,瞄的第一个敌人没射中,只要他后面的投影面上还有其他敌人,也能蒙中一个。所以稍微带弩兵久一点的将领,都知道发挥弩兵平射时、命中率成倍提升的优势。
  而麹义的先登营,当年就是结合了这两个优势,既让盾兵或者车阵居前、挡住正面不让己方弩兵直接被对面的弓弩直射,同时己方的弩兵又是倾斜一个角度、交叉火力斜向平射封锁敌军冲锋路线。
  麹义破白马义从时的那个“夹射”的“夹”字,就是其中精髓。
  而关羽的部队,今天也在步兵阵列与步兵阵列之间,留出了很多宽阔的甬道,似乎都不害怕己方的结合部薄弱,现在李傕总算看出来了,关羽留出来的这些甬道,就是用来给弩兵斜射交叉火力提供视野和射角的。
  这样安排唯一的劣势就是直射变斜射之后,最大有效射程降低了。
  怪不得李傕的弓弩兵在最大距离上对射时,遇到的抵抗比较微弱,而投掷短矛试探的骑兵和战车、接近到敌军阵前直线距离七八十步之后,敌人的火力密度和命中率陡然提升了一个阶段。
  “听说关羽在破张举的时候,就跟麹义联手过。后来刘备独力破张纯时,关羽也学了麹义的战术破辽东鲜卑的骑兵,怪不得了,他这是尝了几次好处,上瘾了。
  既然如此,我军就要尽量保持己方弓弩兵在八十步到百步外压制,而步兵要集团冲上、尽快通过敌军阵前最后五六十步,一鼓作气投入!忍过这一波后,关羽就要为他‘阵与阵之间留出更宽的甬道’而付出代价了!”
  熬过一个短暂的敌军密集火力输出阶段,只要贴身之后,就是李傕的优势!
  阵与阵之间空档太宽,利于部署交叉侧射火力,但不利于近战!就算关羽最后仓促变阵,这些甬道地方也不可能快速堵口,肯定有薄弱容易被分割包围!
  他跟着董卓打了十几年仗的战术敏锐性,此刻也算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了,就算上天再给李傕一次重新考虑的机会,他也做不出更好的决策了。
  十万步军黑压压蜂拥而上,坚决执行了李傕的军令。唯独在左翼最边上,李傕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段煨的部队,居然行动迟缓,冲锋的时候拖拖拉拉,怯战不前。
  “怎么搞的!关键的时候怯战!回去之后就要好好责罚!关羽如此阵势,一鼓作气全部贴上去才是对我们最有利的,要是分开两批冲,还不是多挨一波两翼夹射!”李傕内心几乎出离愤怒了。
  要是段煨再拖一盏茶的工夫,他都想直接让人拿着宝剑去传令、然后在阵前偷袭斩了段煨、接管他的军权!不过考虑到这样有可能导致己方混乱、动摇军心,也就只能想想了。
  李傕犹豫之间,他的前军已经冒着夹射的箭雨,冲过了最危险的地带,一路上惨叫哀嚎不断。十几万人的冲锋,居然足足有几千人就倒在这连续数波的侧射箭雨中。
  关羽军交叉火力弩手的输出,疯狂地最大化。
  虽然可以射击的角度不够大、侧面宽度狭窄,但关羽数年练兵形成的军纪,让各队弩手交替到侧翼正面放箭、随后退到中央装填,形成绵绵不绝的火力,沉重打击了李傕军的士气。
  要不是李傕军全靠一口勇气撑着,而且知道己方明显人多势众,还知道“这时候往回退会死的更惨、前面被射杀的袍泽就白死了”,恐怕很难撑下来。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随着白刃近战全面展开,关羽军正中的高顺,带着三千陷阵营铁甲兵,率先爆发出了誓死决战的怒吼。
  为了掩护己方弩兵的正面,陷阵营这次被拉成了很薄的阵型,每一处不超过三排,三千名士兵正面足有一千人,后续是其他相对没那么精锐的步兵。
  斩马剑翻飞、重盾冲撞狂顶,一时间让李傕冲在最前面的近战兵,如怒涛拍岸、浪花碎在不动如山的礁石上。
  一时间断臂残肢纷飞,衣甲平过,血如泉涌。
  可惜,就在这一刹那,李傕听到背后爆发出了不和谐的呐喊。
  “李傕逆贼、要挟君父图谋弑君,平东将军与董国舅奉密诏护驾、与汉中王讨贼!”段煨的军中,这样的台词十传百百传千,很快由段煨的核心心腹向下逐级传递。
  段煨的三万人先是因为停止了前进的脚步、陷入了短暂的混乱,甚至有一小撮因为士兵事前不明真相导致的自相践踏。
  但很快段煨全军就弄清楚了情况,前后也就一盏茶的工夫,重新整队,然后准备往李傕的左后腰子上扎。
  不过,李傕的痛苦显然不止于此,就算段煨因为仓促倒戈自己陷入了混乱、一时无法背后捅刀,但正面的敌人抵抗强度,也在短暂的相持后,陡然提升了一个台阶。
  李傕一开始觉得“关羽阵与阵之间为了给交叉火力让出射击角度而留得过宽的甬道”,会是把关羽军阵一个个围三缺一分割包围的薄弱环节。
  但就在他的军队要冲破这些甬道时,他听到后方出现了一些让大地震颤的异动。
  开战前一直遥遥埋伏在阵后数里远的象兵部队,经过十分钟左右的缓慢加速奔驰,终于加够了速度,出现在了战场上。
  关羽是故意这么安排的,阵与阵之间留下那么宽的甬道,既是为了让弩兵获得更多的交叉火力输出角度,也是为了让大象从后排冲到前排的时候,有足够宽的路通过,以免踩到自己人。
  而李傕那些想要“分割包围关羽”而深入甬道的刀盾短兵,直接就跟冲上来的大象撞到了一起。
  关羽军甬道的两侧弩手早就退下了,换上的是列阵的长枪兵,为的就是以防万一大象冲偏了的时候,能够用长枪抵住大象,让大象严格沿着甬道往正面冲。
  李傕军的分割部队挤在中间,左右腾挪不得,只能选择要么继续硬着头皮往前冲,要么往回冲自己人、自相践踏。
  还别说,真有少数的李傕军步兵,奋死往前冲冲出去的——战象进入战场毕竟需要时间,而关羽军在战象即将进入战场时,必须提前撤出甬道内所有的防守士兵,否则这些士兵会被从背后踩死。
  所以李傕军中冲的最快的那些勇士们,在远远就发现的情况下,还有时间冲出甬道,然后进入关羽军大阵的后方、再往两边散开。
  有点儿像一坨机油粘在气缸里,在活塞刚安装到气缸上、往里猛压的时候,总有那么几小坨机油会被气缸逼近的风势逼得溅到气缸外面,逃过一劫。
  但后续九成以上的机油,都会被活塞压进缸体,然后在缸壁上被摩擦一辈子。
  那些逃出去的李傕军士兵,就像那几滴幸运的机油。后续的绝大多数士兵,就像被活塞撞了个正着的机油。
  “砰!”一群李傕军士兵就这么被左右长矛抵住、然后被大象撞踩成机油状,陷进土里揭都揭不起来。
  “见鬼了!”
  “昊天太一这什么神兽!”
第四百三十章
被踩得怀疑人生
  众所周知,西凉兵擅使长枪。
  但也正因为长枪的笨重累赘,枪兵在武器长度、移动速度和持盾防御这三个方面,只能取舍兼顾其中两点。
  要么跟斯巴达人或者马其顿人那样,一手超长枪一手盾牌,但只能摆好架势缓缓推进,放弃速度。
  要么就是一手短枪一手盾牌、飞奔前进放弃长度优势。或者干脆双手握持长枪端平了飞奔、放弃盾牌。
  想要三者兼顾是不可能的,单手端超长枪还想冲锋,杠杆原理分分钟教做人,还会自相践踏绊死一大堆战友。
  李傕也是打了十几年仗的积年老将了,他既然在指挥冲锋之前,就已经观察到了关羽军的弩兵交叉火力犀利,他当然不能允许双手持长枪、放弃盾牌的士兵打前阵了,那还不被射成刺猬。
  所以冲在最前面的士兵,无不是拿着短矛加盾牌的轻步兵,或者是环首刀配盾的刀盾手。
  刀盾手是近战主力,短矛加盾则最为灵活,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配盾标枪兵,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时还能丢一波杀开一条血路。
  刚才为了突破关羽军各阵之间的甬道,这些持盾短矛手的突击爆发力可没少发挥作用。哪怕是穿着铁甲的陷阵营士兵,在极近距离上被西凉兵全力灌注的投枪扎中,都会被巨大的贯穿力所伤。
  可惜的是,这一切的“兵种相克优势”,在战象进场的那一刻,全部瞬间逆转了。
  如果此时此刻,贾诩能亲临一线督战指挥,以他的智商,或许能看出眼下西凉军要抵住战象,仅有的两个战术就是:
  要么用带有巨响或者火焰的远程武器吓走大象;要么用海量的两丈以上密集列阵的超长枪抵住大象前进的方向,利用枪林攒刺逼着大象绕路甚至倒退。
  但这两种战术所需的兵器,西凉军的一线兵种全部不具备。
  短矛和环首刀的攻击距离,要想砍中大象,士兵本身就得克服巨大的恐惧,突到象腿旁边半丈之内,或许一刀还没砍出,就直接被撞飞踩扁了,能有这种勇气的人,怕是百无其一。
  当然了,人过一万,形形色色,脑子不好使非要尝试一下的人也不是没有,但他们很快就白给了,并且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告诉了战友:
  贴近到半丈内、用环首刀强砍大象身上挂着的竹席甲也不好使,作用力矩角度太小了,刀刃只是在光滑圆弧的竹筒上划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除非进一步贴近到三尺之内,而且双手持刀要有一个舒服的收臂发力空间,才有可能割破大象的皮肤、再崩碎扯落几片竹甲、砍断几束扎竹的麻绳。
  但一条人命才换几节竹筒几根麻绳也太亏了,所以当那一小撮热血上头的愣头青士兵死光之后,剩下的就唯有潮水决堤般溃散。
  “嘎吱!喀喇!”一声声闷响,那是士兵们被踩进土里,踩碎全身骨骼的动静。还有各种哀嚎不绝于耳。
  “噗嗤!撕拉!”一声声矛头入肉贯穿而过的声音,那是一群又一群西凉刀盾兵想要往左右两侧夺路而逃,最后被益州军的长枪攒刺扎成了刺猬。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无数的刀盾手在疯狂地往甬道两侧飞扑,似乎是宁可迎着如林枪尖冲杀,也不想被踩成肉饼,或者是被挑在象牙上刺杀抛飞。
  至少,被枪林扎死还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不存在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不过几分钟时间,一百头战象分成五路,在关羽军四段阵线之间的甬道里,硬生生蹚出五条血路来,满地直接踩死撞死象牙戳死的尸体,就足有一千多具。
  之前试图从这些薄弱点突击分割的西凉兵,全部被赶了出来,一点不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