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91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义录》开卖后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门里点卯,处理了些事务,等着逮到公务的空闲,就翘班溜出来。溜到甄家商号,向管事张亮查问一下卖书的情况。
  张亮对李素的态度,着实比较两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发明了这门新生意(虽然现在还对甄家人技术保密),看起来整体行业前景很开阔。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这本书,质量确实不咋地,卖得不太好。
  张亮便如实相告:“先生,自昨日起,来这儿看新鲜的人不少,很多人试读了之后,也觉得故事精彩,也颇有教化之功,发人深省。但很多人觉得这书价钱太贵,于仕途经学并无补益,舍不得花钱买。”
  李素对这个暂时的结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他没想到,大家不买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价格贵。
  他便耐心问道:“这书价格还贵?光是卖纸,这样一张长卷,蔡侯纸都要十几钱,左伯纸更是要三十钱。我造的左伯纸,比寻常左伯纸质量还好,光卖纸卖四五十钱,因为稀缺,恐怕也不为过吧?
  我还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钱一卷,贵么?这一卷好几千字,找个文书抄写,手慢也得抄几天,读书人的时间,一天不得至少当得百钱工钱?”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为是甄家的人不会做生意,不会给客户找参照对象说服,才导致客户不肯掏钱。
  另外,或许有人会觉得一张纸卖十几钱到几十钱太贵了——但实际上,这个时代的纸是非常长的,也就是跟后世宣纸一样宽阔,比宣纸窄一些,但更长。
  因为汉朝的人写书的习惯,还没脱胎于竹简,竹简就是很长一排竹片卷起来的,有纸之后旧习难改,也就依然做成长长的卷轴。所以书才是以“卷”为单位的,一张长纸写满卷好就是一卷书了。
  没有蔡侯纸之前,这样面积的一条绢帛,至少要几百钱。纸只卖十几钱到几十钱一卷,已经比写在绢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几倍了。大家的心理价位对标的是绢帛,所以对纸的售价也是很认可的。
  面对李素的分析,张亮耐心解释:“先生,你这书,算纸钱和工费,确实不贵,说到底还是题材。读书人花大钱买书看书……目的终究是要有益于仕途,只是故事的话,看过记个大概也就罢了。
  你要是肯卖经学书籍的话,我倒是可以保你销量至少涨几十倍。以雒阳城读书人的数量,只要我们一家独揽,《春秋》一天卖出几百卷都没问题。”
  销量暴涨几十倍,也才能保证一天卖出几百卷。可见李素这个《孝义录》,如今只能每天卖出十几卷,攒一个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盖到如此少量的读书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后手。
  他拍了拍张亮的肩膀:“别急,再观望两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会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数日,这套书就会大卖的,到时候,定然会有贵人相助。”
  张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读书这种事儿,就算有贵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买吧?除非是太学都规定孝子人人要读此书,那倒是有可能卖出去。但太学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贵之人怎么会关心这些污浊俗务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这张亮倒是个做生意的福将嘛,弗莱格立得不错。
注释:
(1)笔者注:安喜县尉是三百石,要升到比四百石、再到四百石。
第三十八章
钦定人教版
  张亮并不知道,自己的弗莱格立得有多准。
  李素走后,第二天,也就是三月初六,又是大朝会的日子。
  这次的朝会上,讨论了很多千头万绪的日常公务。但其中也夹杂了一条,便是对五日前那个“任命刘备为广昌县长”敕命的反馈。
  三月三号的时候,有司就已经知道刘备弃官了,但今天才算是在朝会上提到了一句。然后知道这事儿的范围,也就从有关部门,扩大到了整个朝堂。稍微有点品级的京官,都确保听说过了刘备这个名字,不少人暗暗赞叹其孝义足以为楷模。
  还有些对汉朝孝廉造假比较敏感的人,则觉得将来肯定会冒出一股新的孝廉行径跟风潮。
  说不定从此以后,那些异地做官、还是做不值钱小官、没有正经孝廉出身的人,都会拼命发掘一下,自己家里有没有什么长辈亲戚、是生活在如今有乱贼猖獗的战乱地区的。然后就会找个借口,弃官去贼占区组织乡勇抗击、博取孝义名声。
  当然了,不管怎么说,刘备这种孝义行径,好歹是有门槛的。正如当年刘繇刘正礼的孝义行径,也是有门槛的。
  你首先得知兵、能打仗,才能模仿这种孝行。
  不然到了张纯、区星、或者将来的葛陂黄巾军地盘上,打不过对方,直接被反贼一刀砍死,孝义的戏也就白演了。
  而且,模仿者终究是需要观望一段时间的,所谓不见兔子不撒鹰。
  得大家都看到刘备因为这个弃官孝义的举动,得到了更大的好处,落袋为安了,大家才会放心跟风。
  所以至少今年上半年,是绝对不会有人跟风了。
  ……
  大朝会次日,三月初七清晨。
  张亮作为甄家商号在雒阳的大管事,并不用亲自起早去各处商铺、工坊巡视。
  所以他按照往常的作息时间,睡到卯时末刻,才施施然起床,然后在辰时吃过早饭,正常节奏出门做事。
  然而,大约辰时过半,他刚穿戴洗漱整齐、还在家中吃着羊肉汤饼,属下一名管账的伙计急吼吼上门,跟他通报了一个好消息。
  “管事!西城那家卖纸的商号,都挤满了客人了!早上才开门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出去几百卷《孝义录》了。
  店里摆的存货都卖光了!连带着李先生在咱那儿造的那批左伯纸,有还没拿去印的,也都有不少太学士子买了去,说是要自己传抄!咱赶紧从库房和工坊里调货过去吧!”
  甄家在西城的商号,正是主营卖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以及其他一些文人常会光顾的珍玩雅趣之物,如今卖书也是在那家店。因为西城那家店的位置临近太学,雒阳有好几万进过太学的读书人,在那儿做这种生意特别附和市场定位,生意也好。
  张亮一听这好消息,惊讶得竹筷子都掉在桌上了。
  这不可能啊!前天还只能一整天卖十几卷呢,怎么才两天工夫,就忽然风向大变,一早上就卖出去几百卷了?
  这涨幅也太夸张了吧。
  “咱一共印了多少?”张亮连忙追问。
  “一共印了一千卷,当时您还是说,给李先生一个面子,多印点儿慢慢卖,哪怕砸一些在手上,就当是给李先生刘县尉卖个人情了。
  另外还有几千张大尺寸的左伯纸,也是这一批的,造好了放在那边晾着,李先生也没提走,说是卖完了随时让咱帮着加印。”
  张亮连忙吩咐:“快快快!立刻把工坊里的存货全部调到太学旁边那家店!剩下的纸墨也调度起来,召回匠人赶紧加印!我亲自去西城店里查看!”
  张亮捡起桌上的筷子,把汤饼碗中最后两块羊肉夹吃了,剩下就丢给家中仆人,自己急吼吼地带着伙计出门。
  仆人虽然没吃到肉,但能喝到淳厚的羊肉炖汤煮的饼,也是非常难得了。主人走后,立刻就端起剩碗稀里哗啦吃完,连羊汤都全部喝尽。
  半刻钟之后,张亮就骑着驴赶到了太学附近那家商铺——他倒不是坐不起车,而是作为商人,一贯要懂得低调。京师豪门太多,商人在城里坐车太过显摆,容易被人惦记。
  到了店门口,他就看到了惊人的一幕,起码还有好几十个太学生在那闲逛。店里存货的《孝义录》应该是卖完了,最后还有两卷也被其中两人买走,但其他没买到的太学生堵着他们不让走,让这俩人暂时当众朗诵,好让大伙儿听听书中讲的究竟是什么事迹。
  那俩抢到最后几本书的买家,怕拉仇恨得罪人,也就半推半就从了。
  一时间,店门口摇头晃脑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惹得旁边铺子的商人也都侧目过来围观。
  张亮帮甄家打理雒阳的生意还不满两年,雒阳富商藏龙卧虎。甄家在冀州或许是排得上号的豪商,但在京师却也未必压得过顶级的竞争对手。
  所以两年来,他从没见过这种程度的被同行羡慕的盛况。此时此刻,他内心当然是又惭愧又激动:
  “幸亏当初我还想卖个人情给李先生,答应让匠人多印一点呢……生意居然这么好,给甄家都长脸了,回去主母定然会愈发重用我的。”
  心中如是思忖着,他便看到与他同来的一名伙计,押着一批货送进店内,大约又有两三百卷,总算把围在门口的几十个人打发走了。大伙买到了书卷之后,纷纷准备散去。
  张亮趁机拉住一名准备离去的太学生问道:“这位兄台,你们今日怎得如此齐心、都来买这新书?可是听闻了什么商户的宣扬么?”
  那太学生用看无知者的眼神,上下打量他两眼:“你是读书人么?”
  张亮一尴尬,他当然不算读书人。
  但汉朝士人和非士人的衣冠差别也不大,也不像后世科举朝代那样,弄点儿方巾之类只有秀才才能穿的衣服礼制。此刻他穿着还算朴素大气,要假装读书人倒也能做到。
  于是他连忙托词:“小弟是外乡人,初来乍到不明所以……”
  那太学生立刻颇为骄傲:“原来是乡下人,难怪了——你可知,昨日朝议之时,满朝公卿都在议论幽州张纯作乱、渔阳糜烂的事儿。就有人提到上次朝廷征辟的一名平叛官员的孝义之举。
  那人叫刘备,居然为了救自己老家的叔叔、不从朝廷调遣,放弃了外地的官职非要回老家杀贼。满朝公卿都为之感慨,如今我大汉朝正在危机多事之秋,正要弘扬如此忠义之士,以家国为重!
  朝议之后,太常卿亲自嘉许,说要在太学弘扬其义举,将来说不定还要查问士子们的感想呢。子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我辈忠义之人,怎能不学这些忠义事迹?”
  说罢,那太学生就拿着买到的书,傲然飘然而去。
  张亮一脸懵逼,震惊久久不散。
  自己当初的瞎几把意淫,居然一语成谶了!
  那李素,究竟有何等手段,竟能让太常卿亲自嘉许他所写的书和事迹?
  要知道,太常卿就等于后世的礼部尚书,也就相当于管礼法和教育部门。
  用后世的话来说,李素就相当于一个初出茅庐、刚写了一点粗浅文章,想要去发表出版、赚点稀饭钱。
  但他的作品,刚上市的前几天,根本无人问津,至少是觉得“当故事读读还行,花钱买就算了”。
  但是,仅仅几天之后,这本书就被教育主管部门的大领导,直接钦定为“人教版”、要求全国教育部门学习。还是读完要写读后感那种、写你从这个先进事迹里学到了什么文件精神。
  这特么能不热卖么!
  京师累积的、上过太学的读书人,怕不有数万之众,难怪太常卿发话之后,第一天上午就卖光一千卷都毫无压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