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891

  樊娟也是这两天刚来的,原来,自从李素给赵云回信的同时,李素也给桂阳的赵范去了封信,告知赵范他批准赵云纳妾、跟当地豪强保持友善。
  赵范接到之后,为了拍马屁,当然是立刻派了一队亲兵,跟樊公说了,把他女儿送去泉陵。樊娟抵达泉陵后,才听说赵云病倒了,就到军前充当“护士”的角色。
  但赵云军法严谨,自从出现疫病后,军中卫生条件还是很注意的,饮食都要煮透,排泄物都要集中填埋,没病的护理人员要蒙面,少数有女人出没那就戴面纱。
  营浦已经接近后世湖南和广东交界。又是农历五月底的炎热天气、山区丛林。
  樊娟即使怕热,也不敢穿得暴露被蚊虫叮咬,只好全身穿着薄透的轻纱、戴上面纱,天天抹花露水驱虫,跟后世电视上那些薄纱装的阿拉伯舞娘似的。有这样一个人每天喂水喂药,也弄得赵云挺难受浑身燥热,只是因为病还没好,才没有轻举妄动。
  ……
  张机得到充分授权后,立刻在李严的协助下,在泉陵、营浦等县开展了租庸调法的宣传,顺带征集疫病药材。
  也别小看这项工作,因为刘度和鲍隆其实没多少战斗力了,阻止赵云彻底平定荆南的最后一道瓶颈,就是医疗卫生层面的。只要解决了岭南瘟疫热病,军事牌就能轻易胜利。
  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两天之后,李严就在泉陵县的太守府门前,贴出了告示,还组织了几十个文吏,下到各乡宣传政策。
  “乡亲们注意啦!都看一看,汉中王仁政啊,允许在租庸调法基础上,再实施更加灵活的便民均输,这是特事特办,只给零陵百姓的优待!
  从今年起,零陵百姓可以以蜂蜡、蜂蜜、黑白异蛇充抵租庸调。一条蛇抵三百钱,一条就免户调,两条就免丁租,三条就免庸役,一次缴六条租庸调全免!
  另外,伏波将军早就说了,今年租税全免,所以朝廷是花三百钱一条直接收购的,或者折一石谷。要满五尺长的大蛇才算啊,短一尺扣五十钱。缴纳蜂蜜和蜜蜡的,蜂蜜每五升折三百钱,当一年调,蜜蜡一斗折三百钱,当一年调……”
  李严的书吏吼了半天政策,下面就有山越族百姓起哄追问:“那蜂蜜和蜜蜡全免租庸调要多少呢?帮算一下啊。”
  那文吏有些错愕:零陵的山越族百姓这么文盲的吗?不识数?连一二三相加等于六都心算不出来还要问官吏?
  但文吏也只能接受现状,耐心解说:“当然是蜂蜜三斗全免一年租庸调,蜜蜡六斗!”
  又有山越族猎人吵吵:“那超过五尺的大蛇怎么算?得加钱!听说越大的药效越好也越难弄,每尺只加五十钱不干!”
  “……”小吏没有得到授权,当然不能答应,只好再请示。
  最后一闹二闹,花了两天工夫才把政策细节全部敲定下来,李严重新发布细则:超过五尺的大蛇每尺加一百钱,超过七尺之后每尺加二百钱。也就是七尺的五百钱一条,九尺的九百钱一条。
  零陵异蛇一般最大的也就九尺了,所以这个价钱封顶,真能抓到的话,一年两条蛇就免除全部租庸调了。
  百姓疯狂加入了抓蛇卖药的行列,奔走相告,李严手上很快就凑到了足够多的药材。
  百姓拿到钱还纷纷感慨:“汉中王仁政啊!租税猛于虎啊,缴蛇就能免税,太仁慈了。”
  “刘度逃跑之前开仓放粮,不过是一时收买人心,吃了上顿就没下顿的,哪比得上做汉中王的子民,年年有保障。咱昨天交了两条九尺长蛇,就换了值钱一千八百的两丈蜀锦,是五尺宽的那种,说是折抵一尺八窄锦一整匹呢,明年的租庸调全在这儿了。”
  “俺家也缴了蛇,不过俺家不缺明年纳税的钱,值两年租的蛇换了三石井盐,够全家吃好多年的了。这川盐果然比淮盐精细啊,往年扬州客商来长沙卖的,比这差多了,也不便宜。
  咱前阵子听说打仗、右将军封了巴丘,不让扬州商人过来,还怕湘民都买不到盐呢,没想到川盐更好,以后也不用买扬州人的盐了。真想不到,川盐什么时候多到益州人都吃不完的程度,居然还能往外卖。”
  诸如此类的民间反响不绝于耳,一时之间,刘度指望翻盘的民心基础也渐渐瓦解。
  ……
  随着医疗资源的渐渐充裕,赵云的病情在张机的亲手调治下很快就痊愈了,军中士卒也大多好转。
  不过因为耽误了时间,已经是农历六月初,赵云不方便深入山区作战,只好是沿着湘江两岸保持巡哨、稳固地方,等夏天最热的时候过去了,再给刘度最后一击。
  可以确信的是,刘度甚至张津是绝对不可能有翻盘机会的,他们唯一剩下的倚仗就只是天时,等恶劣天气过去就完了。之前诱敌深入没有给赵云军造成大规模瘟疫伤亡,就意味着刘度已经输了。
  李素本人因为来荆州本来就是另有任务,也不可能待到赵云彻底结束战斗的日子,就吩咐了赵云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告诉他六月中旬自己就会回成都,让赵云自己小心。
  赵云略感惶恐地记下了全部注意事项,自行安抚零陵、桂阳不提。
  病好之后,樊娟倒是一如既往地每天穿着纱衣给赵云端滋补的汤药,衣不解带,并无懈怠。赵云一开始也没在意,主要是生病的时候被伺候惯了,习惯成自然。
  但他毕竟也是二十七岁的壮汉了,家里一直有婢妾。之所以没娶妻,也是因为他性情谨慎,不太喜欢跟其他达官贵人家联姻。而刘备原本是跟私下里说过不少荤段子,笼络他,想当连襟,几次喝酒后都说把甄家还未成年的小姑娘,将来等长成了再给他一个娶。
  站在刘备立场上,他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甚至还觉得这是笼络兄弟的表现,毕竟关羽的妾甄脱和张飞的妻甄道是刘备小妾甄姜的二妹三妹。
  本来么,甄家的四妹甄荣今年也十四岁了,小妹甄宓才十一。刘备觉得李素入伙早,本来想让李素纳甄荣为妾,过几年再轮到赵云。在刘备看来,男人只要身边妾足够,三十岁再娶妻也没什么大不了,他自己就是死了第一个老婆后,只纳妾不娶妻,三十出头才再娶。
  那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刘备和李素私下聊过的事儿。但问题是,李素怎么可能答应纳甄荣为妾呢?所以当时就立刻以自己跟蔡琰成亲还不久、夫妻感情很好,不需要妾为由婉拒了。
  刘备当时反复确认,意识到李素不是在开玩笑,也就决定让赵云早点成亲,说这次回汉中就可以娶了,因为到年底甄荣也快十五岁了,再不嫁人更待何时。
  赵云心中当然还是不想靠裙带连襟,显得自己也“与外戚攀结一党”的。他甚至甄家的长女甄姜并非刘备的正妃,如果外戚太过强大,不利于社稷,会乱了嫡庶的娘家势力,说不定到时候吴匡都镇不住甄家人了。
  而赵云也知道,刘备将来说不定会让他执掌禁兵,怎么好跟甄家走近呢?所以他就若隐若无地想逃避,趁着被逼娶甄荣之前,自己解决了终身大事。
  只可惜,前些年那几个婢妾,虽然姿色不差,出身却太过卑微,实在拿不上台面,汉末也很少有人没娶妻就把妾扶正的,不合礼法。
  这次遇到樊娟之后,赵云心里就活动开了。
  “说不定这就是命数吧,虽然只是桂阳郡的地方豪强,但好歹也拿得上台面了……”
  心理防御松动之后,又有一天,樊娟因为炎热穿着薄纱喂赵云喝完养生汤,赵云心中一热,就任意施为了。
  樊娟嘤咛一声,自然也不会反抗。
  “我娶你为妻吧。”事成之后,赵云慎重地说。
  樊娟眼神忽闪了一下:“妾早就把自己当成将军的人了,不必勉强,做什么都行的。”
  “放心,我不是被你逼的,我是早就想好了,这事儿我做主。”赵云霸道地制止了婉拒推辞,他有自己的打算。
  只不过,回到汉中之后,要跟刘备解释两句,但愿别害得甄家四小姐嫁不出去才好。只要保密工作做得好,别让外人知道“赵云看不上甄家四小姐才娶的樊娟”,就没事。
注释:
(1)笔者语:触草木尽死是假的,古人不懂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们也没法判断蛇旁边的枯草是不是被蛇毒死的。
第三百七十章
岳阳楼单扇赴会
  赵云在零陵南部剿贼安抚的同时,李素在长沙城里也没闲着。
  这段时间,他主要把精力放在封锁长江航道、打探外界诸侯情报、顺带散播外交欺骗信息这几个方面。
  王粲赶稿的《英雄记》已经发售一个多月了,估计已经可以传到北方,有心之人无论在大汉的哪个角落,都能买到《英雄记》,读到这几年天下诸侯讨董讨傕汜的种种义举。
  李素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一个月前、四月底的时候,他就在巴丘遇到了一队海商,开的是河海两用的大沙船,正是辽东太守糜家的商队。既然连大汉最东北角的商人都买到《英雄记》了,其他没那么远的人只要想买就能买到。
  当然了,因为是刘备出钱刻印的,当然要宣传汉中王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书里面肯定是刘备的事迹形象最为光辉,多年的功劳事无巨细都吹了。
  曹操的事迹则是着重写了他跟张邈一起首倡义兵、以及后来的荥阳成皋之战。
  孙坚因为讨董比较积极,后来也不承认李傕郭汜朝廷,还打击那些承认李傕郭汜最积极的邻居,也有点戏份。
  而袁绍那些家伙就被王粲阴阳怪气喷得比较恶心了。
  跟随《英雄记》一起散播出去的,还有刘备阵营真真假假的外交姿态。如今周边所有的军阀都已经知道,刘备是时时刻刻把北伐中原、驱逐贼臣挂在嘴边的,只是自从去年中箭兵败之后就只喊口号不出兵。实际上却把兵力花在对付刘度、赵范甚至张津身上。
  明着说讨傕汜,实际上暗地里抢地盘!
  所以,阴阳怪气指摘刘备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名为汉王实为汉贼的权贵也不少。
  尤其是被王粲喷了的袁绍,更是为了掩饰自己,转移别人对他的不满,在各种场合多次表态说刘备是假仁假义、借着讨贼侵夺同为汉室宗亲、天下八俊的刘表的势力范围,还表示精神上支持刘表讨回公道。
  袁绍会这么表态,倒也不奇怪,一方面毕竟他是被喷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历史上袁绍和刘表就是关系不错的盟友。
  袁绍的态度虽然只是个例,但也足以代表其他“事不关己”的诸侯、甚至是一小撮长安伪朝中大臣的看法。
  而随着那些散播消息的商队卖完书和蜀锦、再回到巴丘进货,也多多少少会把他们一路上打探到的情报带回巴丘。
  李素当然是不吝重赏能够带给他有价值情报的商人,所以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很愿意为李素打听事儿。
  ……
  六月初六,巴丘港。
  在长沙城里住腻了李素,因为再有不到十天就要启程回成都了,所以提前离开长沙,把自己的驻所暂时挪回洞庭湖口的巴丘。
  他之所以来得那么急,也是因为他一个多月前,跟来进货锦书的糜家商队约好了,让糜竺算好日子,在他回益州之前,再来一次商队,给他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北方军阀的情报。
  算算日子,三五天后糜竺的人就要来了。毕竟汉末通讯和交通条件那么差,千里之外跟人约的事儿,差个十天八天都很正常,谁海船还不遇到点风浪延误什么的。
  李素在典韦和数百骑兵的保护下,缓缓策马抵达巴丘,就看到甘宁带着战船和水军前来迎接,阵仗很大,还卖弄地请李素登船检阅最近这段时间的封江成果。
  李素上次经过巴丘还是一个半月之前,所以在此抵达港口的时候,他自己也被眼前的繁荣景象吓了一大跳:
  “巴丘港的生意什么时候做得这么大了?就是我给子瑜公达他们写信,让他们组织官船运货来卖之后?”
  甘宁一脸与有荣焉地说:“正是如此,自从当初将军说“堵不如疏”,要阻止商人为利偷越走私,就要给他们尽量提供花样繁多的货源。后来诸葛郡丞就组织了几次商船队补货。
  虽然现在蜀锦卖得依然不多,但其他僰道特产的民用铁器、自贡的井盐、南中的翡翠玛瑙、还有听说是诸葛家工坊特产的青瓷,如今销路都极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