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9/891

  张绣这才不说什么,而贾诩也告诉他别跟樊稠多哔哔,真到了那一刻,他另有别的办法以利诱说服樊稠配合、坑董越当炮灰。
  一行人快马加鞭疯狂追了一百多里,中间也突破了三道汉军迟滞的寨墙、木石堵路,还有小股藏在山上伏兵的摇旗呐喊迟滞,最终还是没能追上鲁肃。
  尽管鲁肃的人步兵居多,而西凉军先锋有不少骑兵,可提前大半个夜晚跑路带来的路程差、配合山道上马匹跟步兵速度差不明显等利空因素,樊稠张绣翻过抵达河池县前最后一道山梁时,居高眺望,居然就看到远处不到十里地外,鲁肃的大旗以及最后一两千人,正在蜂拥进入河池县城。
  “快冲!”西凉军蜂拥而往,趁乱夺取城门的期望无比热切,可最终当骑兵冲到城门外时,鲁肃已经全军进城紧闭城门。骑兵无法攻城,部分冲动的士兵冲得太近没收住脚,还被城头的弓弩箭如雨下,杀伤了几十个人,才连连后退。
  “可惜!没能野战杀了鲁肃!”樊稠忿忿然把头盔往地上一扔。
  贾诩和张绣策马上前,贾诩说道:“也还可以接受,至少鲁肃因为我们追得太急,知道自己跑不到阳平关了,所以半道躲进河池县,如此阳平关守兵定然更加空虚,他这几千人支援不了阳平关正面战场了。
  我看了地图,河池这边有分叉,沿着西汉水上游西进,可到武都郡治下辨。所以,河池能攻下是最好,还能补给我军军需,让后续攻打阳平关的部队无需从陈仓运粮而来,如此便可久驻。
  如若一时攻不下,只要拒守西汉水东岸,不让河池那点敌兵渡河东进断我退回陈仓后路,也是无碍的。可以继续分兵南下直扑阳平关。拿下阳平关后,河池县就是枯藤死果,没必要硬啃了。”
  樊稠眼珠子一转:“那谁南下攻阳平关?谁分兵在这儿把守要道不让敌军断我后路?”
  贾诩:“攻关死伤必多,然成功者收益也极大,从此可以做汉中之地的土皇帝,与世隔绝。樊校尉素来不恤士卒性命不怕伤亡,不想要这个机会么?”
  樊稠气哼哼地说:“我是不放心把后路交给你这种阴损不可靠之人!”
  贾诩长叹:“樊校尉为何疑我同盟之诚?我明明是让给你一场富贵。再说樊校尉若是受挫,我会有好处么?这样吧,我以人头作保,确保十日之内你后路无忧。
  而且,我会写信告诉董中郎汉中平定在即,让他亲自领军前来。到时候樊校尉觉得死伤多了划不来,可以让给董中郎率嫡系亲自立此大功。你虽然没了首功,但未必也不能实际镇守右扶风与武都——董中郎亲镇汉中之后,右扶风乏人守备,你还不是能接替他的位置?”
  贾诩说得非常诚恳,给樊稠规划了一条怎么都地位不会亏的安排,贪婪而莽撞的樊稠这才答应。
  不过他还是不肯第一时间就亲自南下攻打阳平关,而是让部下一个别部司马带着几千人探路先行。而樊稠自己决定带着骑兵督战,跟张绣、贾诩一起试探性地猛攻一天河池县——不亲眼看到河池县“短时间内难以攻陷”这个现实,樊稠总是不甘心的。
  幸好,他这个愿望仅仅一天之后,就被鲁肃彻底杀了念想。
  因为鲁肃以大散关撤下来的残兵防守河池县,防守得仅仅有条,一天之内西凉军根本没攻破。更让西凉军有危机感的是,开始攻打河池之后的第二天傍晚,从西边武都下辨方向,居然来了一些刘备阵营的援军。
  贾诩看了旗号之后,发现居然是南匈奴单于于夫罗的!号称有南匈奴单于的一万亲卫精锐骑兵!
  当然实际上于夫罗此时已经病重了,是他弟弟呼厨泉拿了李素派去的使者给的价值五千万钱财货,答应从沓中带兵来打一两个月仗,当临时工赚一笔外快。
  南匈奴骑兵抵达后,在河池县更西边的地方沿着西汉水扎营,堵住往西的山谷,遥遥跟河池县成掎角之势,随时可以突袭攻打县城的西凉军。
  如此一来,西凉军只能彻底放弃攻打河池,改为在西汉水东岸布防,当道扎营避免南匈奴骑兵断其后路。樊稠一开始还不信邪,觉得自己人多势众,毕竟有好几万生力军,想野战跟呼厨泉狠狠干一仗。
  但不得不说,南匈奴虽然已经衰落,但这一万“单于亲卫”毕竟是最精锐的部队,居然野战中把数量更多的西凉军击退了。要不是呼厨泉其实也不想多死人,就想赚钱来站站场子,否则双方的伤亡只会更加惨烈。
  贾诩在樊稠跟呼厨泉的第一次接触、各死了好几百骑兵之后,连连劝住他:“别多树敌了,匈奴人不会真心为刘备卖命的。我素知李素喜欢花钱收买胡人,这是跟刘虞学来的老招式了。只要我们留足兵威慑这些胡人,他们也就有借口跟我们相持下去,不会太拼的。阳平关要紧!”
  樊稠想通了这个道理,才亲自带着本部剩下的全部人,去了阳平关。
  可惜的是,阳平关的险要显然比大散关更甚,而且守军的防备也更加严密。哪怕鲁肃那几千刚刚从战火里杀出来、稍稍积累了些守关经验的士兵没能回防,光靠阳平关上刘备的一千五丈原残兵、和新募民兵,都把关口暂时守住了。
  樊稠也知道这是关系全局的决战,非常卖力,把攻击烈度提高到了每天十二个时辰轮番强攻、一天就至少死两千人都不停手的程度,西凉兵简直就跟炮灰似地往上怼。三天决死猛攻打下来,居然死了五千人都没拿下,士气颇为受挫。
  幸亏仗打到这个份上,樊稠也不派精兵进行消耗战了,完全是拿刀子逼着刚刚裹挟入伍的新兵炮灰消耗猛攻。所以嫡系精锐损失还不算太大,就这样,因为炮灰伤亡过多,部队好几次出现临阵哗变,但都被后面的西凉嫡系精兵组成的督战队砍杀弹压了下去。
  幸好左中郎将董越也收到了贾诩画大饼的奏报,又从陈仓带了两万生力军和更多临时抓来的炮灰百姓,加上一批补给品,星夜兼程赶到阳平关下跟樊稠一起攻打。
  从攻阳平关的第四天开始,董越的部队就接替了主攻的角色。
  ……
  看着数以万计的西凉援军顺着河池县以东的谷道往阳平关方向开去,被堵在县城里的鲁肃,也是有点担心,他心中早就不知道把呼厨泉这个出工不出力的家伙骂了多少遍了。
  还是法正比较看得开,出言宽慰他:“子敬兄,消消气,要相信主公和右将军能守住阳平关的。人家呼厨泉也是拿钱威慑为主,不是真拿钱不要命的。
  他至少能拖住敌军两万人的后军跟我们对峙、不敢全军压上增援前线,这就是他最大的价值了。不然真以为拿了几千万铜钱,就要为你死几千个匈奴单于亲卫骑兵不成?一分钱一分货。最多四五天甘宁就到了,十天后张将军也到了。”
第三百一十九章
连弩送上路够牌面了吧
  密密匝匝破空飞逝的箭矢,与绵绵不绝泼洒周密的灰瓶金汁,都像是永远无穷无尽一般倾泻着持续火力。
  经过多日的猛攻,阳平关的关墙已然被血肉染得彻底变红,还有沥青一样粘稠的胶质往下缓缓流淌,每一块石头都快刷出包浆来了。
  关墙下死命攻打的西凉兵已经彻底怀疑人生了,虽然墙壁上的敌人武艺稀松孱弱,连一刀一枪都格挡不了,但他们的物资实在是太充裕了!
  而且那些负责救火抢险的近战队伍,居然铁甲的着甲率那么高!就算陷入近战,防御的强化也足以弥补武艺的不足,让你先白砍两刀也不一定砍得死。
  更夸张的是汉军的弩手当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穿上了铁盔乃至一种奇怪的、胸口部位比护心镜大得多的整片铠甲,有着黑铁玄甲的色泽。
  在这种甲胄的保护下,弩手们就不用再跟大散关时那样只靠交叉火力躲在垛堞后面侧射了,而是可以大大方方露出上半身,精确瞄准后再射,往往对城下抛射箭雨覆盖城头的西凉军弓箭手造成极大威胁。
  这种武器,其实就是李素去年研发出来、准备未来配备给胸甲骑兵的整块铁皮胸甲。对于步兵而言,穿上铁胸甲会对行动产生很大的制约,负重也不一定扛得住。
  但对于站在城墙上站桩输出的弩手而言,就很舒服了——君不见后世一战时期仅剩的那些钢质铠甲,都是给火力点里的机枪手用的,就因为他们不用担心走不动路的问题。
  而之所以说西凉军士兵们至今没看清这种甲胄到底是啥,只能用“疑似”来描述,那当然是因为这些穿着铁胸甲的新兵弩手从未跟西凉人陷入过近战,所以没人有机会接近到近距离观察的程度。
  董越和樊稠杀得怀疑人生,都理解不了刘备为什么会给弩手特别定制一款只有在守城的时候才用得上的精良铠甲,莫非刘备已经富裕到这种程度了?那他之前怎么那么不堪一击?总不能一切都是演出来的吧?
  只可惜,投入的沉没成本已经太多,都死了那么多人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半个多月前的五丈原之战的战果数倍,现在要是再前功尽弃,前面就白死了。
  于是董越和樊稠就像是两个玩梭哈的时候、前四张牌已经跟了整张牌桌一小半赌注下去了的家伙,实在舍不得最后一张牌不跟。
  既然刘备的援军还没有抵达的趋势,那就再咬牙搏几天吧!
  董越唯一的后手部署,就是听了贾诩的话,攻关的同时,再分出一些兵力,去阳平关以南的西关驿附近再当道扎营、两边设伏。因为据说从马鸣阁道乃至嘉陵江而来的南线援军,肯定要通过西关驿才能抵达阳平关。
  只要西关驿的谷口堵住了,攻阳平关的部队就不可能被抄断后路,可以一直攻打到敌人援军抵达那天,再徐徐退兵。
  另一方面,西凉军还有一些新的、随着战局推进而逐渐暴露的困难,那就是他们的后勤。
  因为一路上的粮食掠夺都远远低于预期,又没有攻破任何一座城池劫粮。所以目前西凉军吃的军粮,至少八成是从陈仓城运过来的。哪怕只是支撑十天半个月,损耗也非常恐怖。
  事实上,哪怕汉军没有援军,光是靠阳平关这边死守,最多一个月,叛军就得分出相当一部分士兵用于运粮,从而渐渐不支。
  而现在,哪怕军粮不足的情况还没彻底爆发,但各种军需物资必须省着用的隐性掣肘,却已经作用无疑了:攻关的时候,西凉军的箭雨压制变得越来越短促,几乎只有在飞梯靠上城墙的那一刻前后,最多半分钟内,箭雨才敢敞开了射。
  其他耗材也是飞快地见底,以至于董越和樊稠一边拼命从后军的贾诩、张绣那儿抽调消耗品,另一方面得精确算好时间,比如再猛攻三天、五天。
  估摸着敌军援军快到的话,趁着这个之前收兵,而且最好是收兵之前把箭射得差不多用完,能攻破那是最好。这样运力也最划算,还省得用不完往回运。
  ……
  “杀啊!杀光叛军,保卫家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相比之下,阳平关关墙之上的状态,非常热忱,士兵们虽然武艺不精,士气却极为高昂。
  毕竟阳平关内的汉中腹地,武库规模远不是大散关可比的——当初李素建议刘备“精兵都留在成都平原和南中,练兵、以战练兵”,目的是节约粮食。
  但练兵是不需要足额配置武器的,三个兵一套武器也能练,拿个木棍也能练。而武器本身又不需要吃粮食消耗补给品。所以为了缓解将来的战时运输压力,刘备在李素的统筹下,和平年代就已经陆续把大量未来北伐所需的武器储备在汉中。
  董越樊稠这次来,可不是等于一脚踹到了一座“精兵不足但武器堆积如山”的军火库上了,内线守城作战还不用怕“打扫战场的机会落入敌军手中、导致武器装备被缴获”,所以当然是把好武器给农兵可劲儿用。
  当然了,因为武器精良,所以阳平关之战时汉军也绝对不给西凉军到城墙根下收尸的机会,西凉兵任何时候敢靠近城墙都是无穷无尽的箭雨招呼。
  要么汉军自己收尸掩埋,要么汉军在战斗稍稍停顿间歇的时候,从城头丢下大捆的稻草麦秸秆、然后丢火把引燃,焚烧尸体消毒也免得瘟疫流行。如此一来就彻底断绝了西凉军收尸捡精良装备的机会,贾诩在大散关时用过一次的收尸战术,董越和樊稠根本没法模仿。
  刘备每天数次披挂全身铠甲、到关后视察战场、鼓舞部队,听取最新战况。
  看着这几天的胜利,他此前因为五丈原几乎全军覆没而蒙上的阴霾,也终于一扫而空,开始变得每天能稍微喝得下一些酒解乏,脸上也常见笑容。
  对外胜利总是最好的疗伤药,可以弥合内部的矛盾,也可以为统治者的偶尔失策遮羞。
  刘备不止一次地在李素面前炫耀:“我当初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咱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只要我军做好准备,来日再战必胜!”
  而李素也很知道这一点,所以最近几天的守城战都没有亲自去一线指挥——反正守城又不需要多少智力值,死守硬拖就是了,那么好的捞功劳的机会,他这种不缺功劳的人凑什么热闹呢?就做好后勤调度、查漏补缺就行了。
  不过,这种低调和分寸,却是让一些李素身边的嫡系心腹、尤其是战前担心阳平关守不住而赶来帮助的嫡系心腹,颇有一些郁闷。
  又到了一天攻城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残阳如血,渐渐西沉。李素结束了一天的办公,准备离开署衙早早回他在沔阳县城的临时寓所歇息。不过,就在住处的门口,他被一个访客拦住了。
  这个访客正是刚来汉中还不到十天的、年仅十三岁的学生诸葛亮。
  刘备给张飞的求援信抵达的时候,张飞在犍为的南安县,而诸葛亮在成都,跟当郡丞的兄长一起见习一些蜀郡的种田内政。
  听说汉中危急,而诸葛亮这一年来因为鼓捣李素交给他的那些“飞梭织锦机”、“水力缫丝车”等机械,又潜心研读李素教他的粗浅物理、机械知识,偶有所得,觉得自己改良了一种新式军械。所以诸葛亮就求了兄长,带了几十个李素侯府上的卫兵,快马赶来汉中献宝。
  因为都是骑马赶路,而且是小股使者不用自己带粮食,路程又比张飞近几百里,所以诸葛亮一行来得比大部队快多了,在大散关刚刚被鲁肃放弃时,诸葛亮就已经进了南郑。
  跟李素一见面,诸葛亮就少年心性地献宝了一个图纸,便是从蹶张弩改良而来的“元戎连弩”。
  李素刚看到那玩意儿设计图的时候,简直吓了一跳:阿亮这厮……莫非被我带偏了,十二岁十三岁这两年,经义文章兵法政务都不读,光读了两年理工科?那也不至于十三岁就提前发明出连弩吧?
  后来跟诸葛亮聊了一下,了解其想法,才知道果然是从之前李素跟他推敲“飞梭织锦机”的自动往复投梭接梭机械结构的时候,诸葛亮就积累了不少启发和思路,这才提前搞出了连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9/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