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891

  毕竟董卓在雍凉经营多年,而且他掌权之前并无害民劣迹,董卓那些变态恶行基本上是跟袁氏玩妥协谈崩之后彻底失控的。而古代百姓可能一辈子生活范围都不会到百里之外,董贼在河南尹有多残暴,这儿的人根本还不知道呢。董卓迁都过来后的好处,三辅的城里有钱人却暂时看得明明白白。
  另一方面,哪怕从人口、经济的角度来说,历史上董卓到长安后,整个191年,甚至192年,长安乃至周边三辅的经济、人口总量,肯定是增长的。
  别的不用说,就算一个最简单的数字:河南尹被迁徙的人口接近两百万,就算沿路烧杀抢掠死掉二十万甚至三十万老弱,实打实在关中落户的,也有至少一百五十万人。
  之前因为凉州战乱持续了多年,整个雍凉之地的总人口规模,早已没有秦朝和西汉时候关中的富庶程度了。
  凉州目前整个州只剩不到十万户、五十万人口。灵帝熹平年间的统计,诸如陇西郡、北地郡、金城郡、安定郡这四个郡,户数都少于五千户——注意这是郡,不是县,按照汉朝官制,五千户以下的县只配设县长,五千户以上才能设县令。这就相当于上述四郡每个郡还不如一个能设令的县人多,其中祸害最惨的金城郡只有三千多户。
  三辅之地比凉州要好不少,毕竟是富庶的渭河平原,但三辅总人口相加,也不会到三百万。如此一来,整个关西之地的人口,也就是三百五十万。
  董卓注入了一百五十万河南尹迁徙人口后,关西总人口一下子上涨到了五百万。
  按照《后汉书》的统计,一直到董卓死后一年的193年,关西总人口都是比迁都之前多得多的。真正让关西后来十室九空的,是李傕郭汜的混战,以及兴平元年(194)开始的连年地震、蝗灾、大旱。
  这里必须为董卓说一句:董卓彻底摧毁的只是雒阳,他到长安后还是指望把长安建设成根据地的,或者说他还没来得及过分残害长安就死了。李傕郭汜才是真正把长安也彻底残害了的人。
  从194到198这五年,李傕郭汜几乎是在用“每年比上一年度减少四分之一人口”的速度在糟践三辅之地:
  193年底还有四百多万人的关中,到194年底就跌回三百多万,195跌到两百多万,196献帝东归跌到一百多万,198李傕被杀时跌破一百万,只剩下几十万人。
  谁让李傕郭汜的后勤保障就是两条:没粮食了就人吃人,不用收税,需要花销就劫掠,老弱者杀吃,青壮者充军,这是一套没有经济基础的打法。
  所以,李素既然开了上帝视角,他必须帮刘备拿捏好出手的时机,你不能让董卓或者李郭把关中祸害得太惨,毕竟将来这些土地人民都是自己要收编的。
  另一方面,也必须等他们“恶迹昭彰”,让关中人都盼望有人赶走他们,不能对方还一点坏事都没对老乡做,就直接来解放他们,那样说不定关中人还会把凉州军视为自己人、同仇敌忾对付刘备呢。
  “唉,匡扶汉室的节奏真是难把握,为了救后续的四百多万关中百姓,只能忍受董、李先示范性祸害几十万人、把民心失尽,咱才好动手……
  罢了,实在不行的话,到时候在陈仓道设一些接应,让那些被祸害劫掠的百姓好歹可以逃亡有口饭吃,哪怕组织他们挖运河修梯田,也比被董李直接饿死好。”
  李素思之再三,也只想到这样的初步解决方案。
  刘备自己应该一两年内也腾不出手北伐,去年今年打了整整两年仗,才把汉中和成都平原拿下,府库存粮消耗巨大,后续肯定需要休养生息种田恢复。
  而且刘备目前只是益州刺史,没有拿到朝廷授予的益州牧,名义上只是监督各郡,无权直接统治。
  这种情况下,南中四郡的南蛮,未必对刘备心服口服,他们或许不会跟孟获那样直接造反,但“公事公办不听刘备调遣”估计还是做得出来的,而且他们想不听调,名分上还非常说得通。
  这种事情肯定要恩威并施敲打,而且迟打不如早打,早打至少还不用面临两线作战,也不用担心“辛辛苦苦种完田了再打内战,种田成果付之一炬”,彻底肃清内乱才好搞建设嘛。
  种种因素算下来,估计只能看着董卓在长安被王允所杀了。
  ……
  李素脑中瞎几把想着,一路跋山涉水,进入秦岭也走了整整四五十里,已经过了残破的大散关故址——汉朝的大散关,大约在陈仓西南,进入秦岭后四十里,关墙一直是有的,但已经年久失修,只剩残垣,连城门城楼都没了,直接从残垣里经过。
  而且因为常年没有战乱,不需要额外防备巴蜀和汉中地区的军阀,朝廷一贯觉得有陈仓城堵住谷口就够了,也就没必要在进山四十里远的地方再维持关隘。毕竟这儿每一块修城的大石头,弄过来代价都不斐。
  要说这路,李素已经进进出出往返走了四五次了,根本不会再觉得陌生,但这次的难度却依然不是以往任何一次可比的,主要是公主得坐车,而且运输了沉重的青铜器。
  很快,他身边的士兵就累得半死不活,临时客串后勤管理的法正,了解了下情之后,也不得不劝谏陈情:
  “中郎,这路太难运了,再往上车根本走不了,只有骑马,可这些鼎,两匹马并排也驮不动啊。那个承露盘更是有五六万斤重,一路上二十匹马拉装盘的车,实在是过不去了。
  还有,您的五百卫兵,从长安离开时,又假借给公主的护卫领取兵器,在长安武库领了五百套鱼鳞玄甲、五百套斩马剑和蹶张弩,士卒负重本就太沉了。”
  法正说的当然是汉斤,汉武帝的求仙承露盘面积大约有十个平方米,青铜足有半尺多厚,也就是十几公分,将近两立方米的铜,可不得十几吨重,折五六万汉斤了。
  李素其实也不想把承露盘一路运回汉中,太远了,现在走了五十里山道就受不了了,后续还有三百里路呢,哪怕只是到河池县存着,也还有超过一百里路。
  而且,等将来刘备重新光复长安、还于旧都,承露盘还是要弄回来的嘛,又不可能定都汉中,往返运费多浪费。
  李素擦了擦汗,先关照公主在小车里歇一会儿,不要担心,然后他和法正在护卫的搀扶下登高观望地形。
  看了一会儿之后,李素发现,前方不远处,就有一片山区小平原,而且似乎也挨着山谷最低的临时河道,应该可以种田开发,弄个落脚点。
  李素忽然就想到后世看史时的一些掌故:南宋抗金的时候,也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大散关边就是宋金割据的最前线,为了防备陈仓方向的金兵,南宋名将吴玠兄弟不就打过著名的“和尚原之战”,就在大散关附近。
  这块区区几里长、不足半里宽的平原,莫非就是后世的“和尚原”了?
  考虑到汉朝的大散关故址比唐宋时更靠北,和尚原被包在关内一侧也是很正常的。
  李素就指着那处小平原说道:“孝直,我想建议主公在这处和尚原新设一县,也好在河池与陈仓之间,再多个落脚点。此处进入秦岭不过五十里,距离陈仓城池也不过七十里,只要把大散关修复一下,在这里让百姓屯田修路,将来也好为大军出关讨董做更好的准备。而且,修复了大散关,也显示我们惧怕董卓、怕董卓讨伐,示弱于敌,孝直以为如何?”
  他也是看在法正倾心来投,忠诚度应该没有问题,才跟他讨论这样的机密事宜。法正毕竟在郿县的时候就帮刘备筹措军粮,两人相性还是比较合拍的。
  法正听李素这么不跟他见外,也是有些精神抖擞,仔细观察之后,很负责任地说:“可是,我看此地长不过数里,宽不足一里,目测最多垦田万亩,能养活数百丁壮就不错了,数百人如何能设县?
  而且,还要从河池迁移百姓过来,未免劳民伤财。这里的灌溉也不足,每年只有冬春两季融雪会汇流成河,其余夏秋无河,全靠降雨灌溉、靠天吃饭,怕是不易耕作。”
  李素摆摆手:“田地的事儿,你不用担心,我在汉中,与鲁子敬摸索得一法,可以在山中缓坡种地,灌溉确实费事,要教导百姓多打井、多挖蓄水池积蓄雨季淡水。不过,养活一两千人口还是没问题的。
  至于人口来源,董卓乱三辅之后,还怕没有逃避董贼统治的百姓南下么?只要孝直肯助我,我就让主公先命你为散关县长,专门负责截留北来流民。我到时候也会留军屯士卒二三百人,一来防守散关,二来另筑府库,把这些巨钟巨鼎与承露盘存在此处,将来讨董成功还于旧都,也好就近运回长安。”
  反正那些单件重量五百汉斤以下、李素可以让马匹翻山驮走的东西,他肯定是不会留下的。留下的都是千斤万斤的大货,所以只要管理稍微规范一点,也不怕有人偷——贼根本就搬不动,就算搬得动也搬不出秦岭大山。
  五万汉斤的承露盘,你倒是偷一个试试。
  而且,设置了散关县之后,还有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李素将来在陈仓道里施工优化道路、再怎么种田折腾,外面的世界也不知道了,将来要出关的人都得接受刘备势力的严格盘查。非常有利于给董卓或者李傕郭汜制造突然袭击。
  法正想了想,他也才十六岁,当个新设的县的县长,不能说不重用。而且,人家用的就是法家身为扶风名门的号召力,能团结调度其他右扶风地区南逃百姓,也算是人尽其用了。
  如果不是这个县凭空设置,换个已经成熟的,法正刚来就当县长别人还不服呢。
  “既如此,卑职与家父愿滞留此处,为征西将军牧守散关。中郎留下诸物,绝对不会遗漏。”法正恭敬地满口答应。
  李素也赶紧吩咐:“那你们先分出一些人手,把货物卸下,然后趁着董卓军还未控制陈仓,到陈仓设法买些筹些粮草来。这散关县第一年所需的粮食,总要让董卓出才好。”
  李素可不想从汉中甚至河池千里迢迢运粮到这儿来囤着,损耗太大了,当然要直接从仅仅七十里外的陈仓买粮了。
  这里应该尽快修建粮仓,趁着如今才十月份,秋收后还不久,粮价也便宜,能买多少买多少。反正粮食放三年也不会坏,到时候就吃着从董卓那买来的军粮,填补一部分北伐所需,减轻翻山运粮的损耗。
  交代完法正之后,李素才带着典韦、刘妙,以及一小部分轻便的铜器,继续走了七八天回到南郑。
第二百三十章
三线战场联动
  吩咐法正驻守散关、看守礼器,并且给他留下一笔钱粮作为安顿的启动资金。
  又把其他相对轻便一些的鼎簋编钟、多余搜刮的兵器铁甲,都运到南郑县城存放、交接完毕。
  连带着万年公主也暂时安置在南郑县的太守府邸住下,暂时交给刘备的小妾糜贞和甄姜看管。分别之时,李素也把万年公主的身份和委托说辞交代清楚了,吩咐糜贞她们以“婶娘看护侄女”的礼法对待公主就好。
  办完这一切,李素才带着五百亲卫精兵和高祖皇帝的斩蛇剑,继续走西汉水-嘉陵江水路南下,去跟刘备他们汇合。
  沿着西汉水走出马鸣阁道的时候,李素才得知,原来早在半个多月前,张飞就已经带着刘备军一半的步兵主力,走涪江绕后拿下江油、梓潼,腹背夹攻剑门关的张任,把张任逼降了。
  所以,李素如果赶时间、想走剑阁道陆路直接去绵竹,只要再走直线距离三百里的山路就能抵达了,根本不用再沿着嘉陵江、涪江绕九百里水路。
  不过,李素想了想,一来是他不喜欢翻山走剑阁那么险要的地方,太辛苦,坐船的话自己不用费力气。
  更重要的是根据他北上之前跟刘备商讨好的计划,最后的绵竹或者成都,不用急着武力拿下,而是可以稍微围困刘焉两三个月,以利于解决后续的内部统治问题。
  而要让刘焉心甘情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配合刘备当这个恶人,非常关键的一颗棋子,就是刘焉那几个在外做官的儿子里,唯一有可能被弄到手的刘璋了——
  刘焉的长子、次子都有些手腕,年纪和官场资历也老,所以董卓是不会轻易放出来的。只有一个刘璋以懦弱著称,又是闲职都尉,官位不高,根据之前掌握的情报,似乎是已经被董卓放松监管,离开了雒阳,可以在河南尹范围内活动。
  后来,刘璋又趁着孙坚跟董卓打梁东之战时,从河南尹的梁县逃脱,进入南阳郡的鲁阳前线,被袁术控制了——
  其实这也很正常,属于蝴蝶效应的自然发展。因为这一世的刘璋想跑,肯定得找有讨董联军配合的地方、趁着混乱逃跑,否则根本出不了雒阳八关那些险塞。
  曹操已经被董卓打跑了,其他诸侯都在看戏,目前只剩孙坚还在跟董卓保持交战状态,刘璋肯定要拼命靠近跟孙坚接壤的辖区,才能逮到空子。
  刘璋是怎么逃出来的,李素不关心。但既然袁术肯以刘璋为交还筹码,换取关羽明年开春作为援军客将、帮孙坚一起讨董小打一仗,那这笔买卖刘备阵营还是可以接受的。
  反正关羽讨董是涨名声的事情,本来就有打算去打打酱油摇旗呐喊,也不算是为袁术打工。
  袁术动的心思,无非是觉得“我的地盘在南阳,只要攻入河南尹,关羽的根据地远在荆益边界,肯定拿不住河南尹的飞地,到时候打下来的地盘就白白归我”。
  但李素却知道,董卓撤退时会把河南尹烧为白地人口全部迁走,玩“得不掉就毁到”的劣迹,所以袁术这个算盘到时候肯定是落空的,他只能望着焦土状态的河南尹欲哭无泪什么都得不到。
  而且李素交代过关羽:只要打到了荆州的夷陵,确保了明年开春的出兵北上路线,就可以要求袁术先履约把刘璋送来了,别理会什么“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外交态度一定要强硬。
  李素相信袁术会接受的,因为袁术肯定想不通刘璋这种货色有什么价值,能如何妙用——袁术根本不知道刘瑁已经死了,更不知道刘焉的近况,他充其量只觉得刘璋是个可有可无的添头筹码,价值量远小于“关羽助战打一仗”,既然如此,当然要筹码相对不值钱的那一方先交付以取信于友军了。
  ……
  李素舟车劳顿,从葭萌顺江东下又走了五六天,才抵达江州。
  刚到江州,他就见到了久违的恩师、巴郡太守蔡邕。
  未婚妻蔡琰也跟着父亲一起来迎接,只不过是坐在车里,没有抛头露面。
  李素一上车,蔡琰才珍惜地窝过来:“夫君,这次来了,是不是就不用走了?等绵竹归降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绵竹了?还是直接去你的封地郫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