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891

  沮授一愣,居然被问住了,不过他觉得这事儿不重要:“我只是别驾,又不是簿曹,如何记得住钱粮!”
  李素却是自从汇报张纯贼情时,就开始了解周边情况了、也尽量用一切渠道搜集,看朝廷的相关公文、历史文档,所以他是做足了功课来的。
  李素信口拈来地叙述:“熹平年间,朝廷每年划拨给幽州的佣兵军饷,平均为两亿钱,冀州出一亿两千万钱,青州出八千万钱。
  光和年间,进一步上涨到每年两亿七千万钱。多出来的七千万钱,由徐州摊派……”
  李素大致把数据报了一遍。
  原来,汉末也是存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就跟后世让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多收税、然后去养老少边穷省份扶贫,一个道理。
  只不过汉末的“财政转移支付”,是为了国防需要,让内地的、富庶的农业州,出钱给对口的边州养兵。
  他刚才提到的那笔每年两亿多钱的支出,还是专款专用的,用于雇佣幽州的内附乌桓骑兵服役,作为他们的军需开支和军饷。
  并州也有同样的专项经费,只不过是给并州的南匈奴雇佣兵的。汉末对内附的汉化游牧雇佣兵,需求其实一直很旺盛。
  乌桓和南匈奴两族,也是真心给大汉拿钱卖命的,这一点跟羌、氐、鲜卑截然不同。只是发钱少的年份,雇佣兵士气就会低落,逃亡很多。
  最典型的就是去年也就是186年,朝廷其实已经征调过一批乌桓突骑去凉州,但就因为才发了两三成的军饷,所以骑兵都不肯卖命死战,稍微打一打装装样子,就都当逃兵了。
  而且,也别看每年两亿多钱,似乎挺多,但凭良心说,这点钱其实不算贵,因为大规模讨伐羌乱的花费更大——熹平初年,当时的太尉段颎攻打羌人,前后延续一年多,一共花了44亿钱的军费,朝廷国库几乎为之一空(1)。
  后来汉灵帝不得不几千万一个职位地卖官,也跟段颎花光了国库有关。
  沮授平时对此没什么概念,听李素说得这么细,他也有些沉默。
  李素察言观色,看对方神态谦虚,就继续说道:“可是,从前年开始,据我所查的朝廷文告,冀州给幽州的那一亿两千万钱,就断了。去年,连青州的钱,也因为黄巾余孽的蔓延而断了,如今只剩徐州还在给这笔钱。
  那些乌桓突骑,常年给朝廷打仗吃粮,不会耕作经商,没有别的谋生技能。第一年拿一半钱,勉强还能求存,大不了吃往年的积蓄。可是第二年再如此,而且只有三成的军饷,能不反么?
  我做督邮书掾时,曾看过张纯的某些文书,只恨没有拿到书证,都被烧了,上面就有张纯问计于幕僚,要如何笼络乌桓突骑为他所用,而对策也很明白:只要允许乌桓突骑掠夺便是。别驾,换做你是乌桓难峭王或者丘力居,你会响应张纯么?”
  现代人跟古代人思维模式上最大的差别,就是现代人会加入科学思维和数学的定量分析。
  水门事件中的“深喉”,给追查者们爆料的那句最关键的话,不也是“跟着钱查”。
  这世上,很多表面上看不透的东西,只要跟着钱的脉络走,都容易真相大白。
  沮授虽然也是文人,但他不管钱粮,只管大局,让他算账他还真没这个敏感性。
  李素这番头头是道的分析,就正好击中了沮授的短处。
  “你出身书掾,竟也有如此算才?只论算学,恐怕簿曹从事都不如你。而且能如此触类旁通,见微知著,着实难得。”沮授叹息几声,已然信了七八分。
  他已然承认,李素在某些方面确实比他还强,算是一个专才。
  “所以,还请别驾决断,我此番绝对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让朝廷平叛能够更加雷厉风行。相信你带上我,定然对使命有所裨益,我也不会抢你的功劳。”
  沮授闻言,像是受了什么侮辱,傲然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沮某岂是嫉贤妒能之人!你若真有实学,我自当向使君明言。若是真能立下大功,哪怕求使君今年举你茂才也无不可!
  不过,我还有一言问你——你来之前,是不是给了辛仲治好处?不然他为何如此帮你?他这人,我太了解了。”
  李素:“确实给了一些,但是不多,主要是吃喝玩乐而已。这也是为了正事,只要我本心是为了帮助朝廷,又有何不可?如今这世道,如果不花钱,八成的事情,恐怕都做不成吧?谋大事者,不拘小节。”
  李素就差把马基雅维利那句“只要动机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的台词,给搬出来了。幸亏他考虑到了汉朝人的道德接受度,硬生生还是忍住了。
  “唉……”沮授也知道李素说的都是实情。
  寒门子弟,没有名望,要想报国,不使点手段,连表现机会都没有。
  “罢了,看在你确实对正事有所裨益,我会向使君力求带你为副的。”沮授挣扎再三,还是决定以平叛大业为重。
  ……
  第二天一早,沮授就被贾琮叫去,安排了差事。
  沮授巧妙措辞,力陈带上李素、刘备等当事人人证同行的好处。
  贾琮一开始还有所疑惑,怕带的人多了,说错话的风险反而增加,不利于“统一口供”。
  但沮授说他已经盘问过李素了,力陈李素口才,还为李素上洛期间的言行作保,贾琮这才改变主意,授李素为副使,一并上洛。
  一路无话,一行人舟马轮换,不过三四日,在孟津渡南渡黄河,抵达雒阳。
注释:
(1)笔者注:东汉末年,全国一年的正常赋税,大约也就30几亿钱,卖官收入不算。
第二十三章
这点破事也想见陛下?
  二月十八,午后时分。
  冀州朝觐使团,在沮授的带领下,经过三天多的跋涉,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看着至少有六丈高的巍峨城墙,出现在眼前——而且是绵延完整的那种、不是后世旅游景点那种短短一段——李素的心情,也是颇有些激荡的。
  来到这个世界后,终于第一次来到了雒阳城。
  相比之下,倒是沮授和刘备原先就来过,所以没那么惊讶。
  “这便是煌煌帝都雒阳了么?真是幸运,来到这个时代,居然还能赶上雒阳城被毁之前,见识一下回光返照烈火烹油的盛景。可惜,只有两年了,一点基础都没有,恐怕是来不及发展出足够的势力阻止董贼了。
  能够从雒阳多救出一些文化瑰宝、保护文明传承,就算很不错了。如今的西凉军,是天下第一强军,根本刚不过他们。估计就算是董卓逃到长安后,如果其他联军诸侯不给力,我就算给刘备开挂,也依然单挑不了董卓。
  如果能在李傕郭汜内讧的时候,提前结果了李郭二贼,拯救朝廷,就已经是最好的状态了吧,而且还要看地理环境,能不能劳师远征够到李郭二贼的地盘。算了,不想那么远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从遥望见城楼,到穿过城楼,短短几里路,李素内心如是瞎几把乱想了一通。
  前世他也看过不少B站的纪录片,比如《假如国宝会说话》,里面有一集提到的“熹平石经”,便是熹平年间议郎蔡邕奏请汉灵帝出钱刻的、放在雒阳太学门口的广场上,一共46块大石碑,正反面都刻,总计刻了20多万字,囊括儒家七部经典(五经加上《公羊》、《论语》)。
  目的是使寒门子弟可以有一个经典书籍的正规抄写出处,传播文化、勘误通假。缓解世家门阀把书藏起来不让穷人抄的社会矛盾。
  虽然熹平石经只存世了短短七年,就遭遇董卓焚城而毁,但它象征的“打破门阀知识垄断”的意义还是非常重大的。
  虽然惠及的人数不一定够多,好歹你得有钱来一趟雒阳,你才有机会抄。
  熹平石经在这个时代,当然还没有文物价值,但是被董卓毁掉的文化古籍又何止石经呢?这只是个代表,因为是石头的,好歹两千年后还能留点残片(1)。那些纸质的和竹简、绢帛,连残片都不存在了。
  就算力有不逮,救不了雒阳城,至少拯救一些文化传承吧。
  “伯雅,想什么呢?刚才看到城楼起就没听你说话,咱聊天也不搭理,莫不是第一次来雒阳,被这规模震到了?”
  刘备看李素出神许久,忍不住拿马鞭的鞭梢捅了捅他。
  “哦,没什么,我确是没见过这等世面,一时失态。”李素也不以为耻,顺势承认了。
  一旁的沮授闻言,也摆出长者姿态点评:“伯雅,你这人见识不错,才学也广博。不过光读书是不行的,也要阅历天下,方成大贤。幸好你年轻,还有的是时间。”
  “多谢别驾指点。”李素应承了一句。
  路上这三天里,沮授对刘备和李素的态度也好了不少。
  李素自己自忖没那么强的结交朋友手腕,他只会公事公办当说客搞外交,所以交朋友这儿,完全要归功于刘备。
  刘备的交友情商是真的高,关键是李素也看得出来,如今的刘备,确实还没发展出多大野心,他就是真心匡扶汉室,所以在真诚推心置腹、仗义疏财之下,沮授对他们的印象才渐渐变好。
  后世袁绍手下那些谋士,大多数是只注重世家门阀利益、不太注重汉室的,不然也不会一门心思跟着袁绍走了。但田丰和沮授这两人,算是比较兼顾世家门阀和尊重汉室的——
  官渡之战前,只有田丰和沮授,对袁绍劝谏了战争的正义性问题,认为直接讨伐曹操师出无名,而应该先派遣使者向朝廷表奏“终于灭了逆贼公孙瓒”这个功绩,等曹操从中阻挠时,抓住曹操“租塞言路”的罪证,证明曹操是“挟天子”而非“奉天子”,这才好大举进攻曹操。
  只可惜,袁绍自己不尊奉汉室,也不在乎大义名分,没听田丰沮授的。
  所以,这几天接触下来,李素也开始考虑一种可能性:沮授如今地位比刘备还高,到底有没有可能利用他的尊奉汉室,最终把沮授拉拢过来呢?
  难度很大,但仔细想想,好歹没有之前拉张郃那么难,毕竟算是有一线希望。
  关键在于,沮授并没有当过刘备的直属领导,哪怕沮授目前官职级别高,但双方也是份数同僚。
  这有点像一家大公司里,刘备好比是个研发部副经理,而张郃眼下是正职经理。如果刘备立下奇功,研发出一个能够挽救公司的新技术,最终一步步爬到总监、总裁、董事长,那么张郃肯定是待不下去要跳槽的。
  因为研发部副经理靠研发出头一路当到董事长,那就意味着正职经理无能,是踩着人家脸爬上去的。
  但是,沮授就好比一个销售部经理,虽然目前级别比刘备高,但双方属于不同系统。一个销售老总,当然更有可能接受研发线的草莽英雄崛起、最后当到董事长。
  沮授这条线,还是要继续花功夫结交才对,不该放弃。
  ……
  一行人缓缓策马又走出百十米,沮授忽然想起个事儿,追问道:
  “不对!伯雅,你说你是第一次来雒阳?不可能吧,我见过你写的文书,那字明显是蔡伯喈的体。你若是没来过雒阳,又从何处抄学到太学石经上的字体?”
  李素听了这个问题,心中也是微微一凛,没想到这点小事,也会留下破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