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0/891


(2)笔者注:方形平板玻璃现在还造不出来。
第二百零五章
内行打仗看后勤
  躺在没有蒸汽、温度刚刚好的桑拿房里,带着一夜之间登dua郎的神清气爽醒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问题,只有现身说法的李伯雅可以回答得出来。
  “疼么?”
  “妾身已经是夫君的人了,还说这些作甚。哎呦,天都亮了,羞死人了,快快更衣,妾身亲自下厨准备朝食才好,被婢女们看见可如何是好。”
  蔡琰修长的玉腿刚一着地,就是一阵缺血的酸麻与牵扯到伤处的痛楚夹杂袭来,害得她重新腿一软,跌回夫君怀中,麻布浴巾也几乎散乱。
  李素体贴地服侍她换戴体面,一边宽慰:“怕什么婢女,她们半夜还在外面轮流值守烧火呢,不然你我早冻僵了。朝食自然也有她们准备了。”
  “亲手调羹汤作朝食,那也是新妇之礼嘛……”蔡琰羞红着脸,为自己的失职失礼不好意思。
  “我这里没有礼,只有率性而为。”李素自己洗漱收拾好,直接霸道地抱着蔡琰回餐厅。
  前些日子,蔡家人虽然住在李素府上,但饮食还是分开的,蔡家人在吴郡住了十年,也习惯了喝点粥粥水水的,李素根本吃不惯,也不符合他自己对发育期的营养管理。
  所以,这居然还是蔡琰第一次跟着李素用早餐,看着端上来的炸虾子、牛肉丝拌面、煎蛋,点缀着菘菜叶、葱花和腌大头菜(榨菜),蔡琰也是挺意外的。
  李素要长个,当然要吃摔死的牛肉,还要吃虾补钙,别看只是巴郡小面,炸牛肉丝盖浇几乎铺满了面碗最上层,还加了两个煎蛋。
  没有炒锅那就靠厚壁的大铁锅油炸,每次炸很多,跟油条一样过一下油就捞起,可以脱水保鲜好多天。
  今天恰好赶上了李府每五天起一次大油锅的日子,有新鲜出锅的盖浇,而不是凉透了之后煮拌面时再回锅加热的,味道格外新鲜。
  夫妻俩吃面的时候,蔡琰还看到有刘备和关羽张飞等人府上的仆人,来李府上打秋风,每人扛走了几十斤刚过好油的油爆牛肉丝和油爆虾。
  原来,自从李素回到南郑,折腾出这个生活习惯后,刘关张也养成了每月一块金饼,到李府上搭伙大油锅食材。
  没有薄铁锅的时代,起个油锅不容易,油温热了之后不好马上放凉,哪怕撤了火力光靠锅子的余温还能炸很多东西。所以最划算的办法就是跟大饭店一样,起个大油锅一次炸个痛快,弄上百来斤分给众人。一锅油炸三次,半个月就换掉,换下来的老油就赏赐给婢女仆人们做菜了。
  李素还靠着前年在辽东发明出来的老面,发过发酸的稀面炸油条,不过他自己觉得油条不健康,很少吃。倒是被他带偏了的其他朋友很喜欢。
  刚刚成为女人的蔡琰,吃着夫君亲手给她盛的丰盛盖浇巴郡小面,内心幸福得冒泡泡。
  她凑到李素耳边悄悄地说:“嫁鸡随鸡,妾身以后朝食也不喝粥了,跟夫君一起吃小面。早知道夏天在京城的时候,就做夫君的女人,这些年一定憋坏了吧。”
  李素刮了一下妻子的鼻子,微微正色教训道:“我今日还有公务,一会儿要去找子敬看看屯田的安排。以后到了人前,咱还是要持之以礼,进了蜀郡,才能明媒正娶,懂么?”
  “那是自然,公事为重,妾等你回来。”
  她挣扎着帮李素穿戴好饰品,还亲手从香囊里拿出一块鸡舌香,亲口喂给夫君含着,免得聊公务的时候口气不够清新。
  ……
  神清气爽地离开府邸,坐着马车,跟初中生转笔一样玩着合拢的象牙柄折扇,李素吹着口哨,就到了汉中长史的衙门。
  冬天嘛,折扇也没个鸟用,只能是当转笔一样玩。
  “呦,这不是伯雅兄么,难得好兴致来办点正事,今日有什么公干么,自从主公纳妾之礼,都十几天了,见你天天如在醉乡,不会是在家中跟师妹每日吟诗作对吧。”
  鲁肃忙得脚不点地,似乎是在跟一群文官讨论各处山区屯田效果的试点,眼看着就有郑玄门生中的国渊、孙乾。似乎这俩人还比较好学,愿意管理普通民政财政,不比郗虑、程秉那些绣花枕头,只会礼法教化。
  看到李素来了,鲁肃也不得不起身招呼。
  “什么吟诗作对,我与师妹在家修书呢,《齐民要术》,写完你们就知道了,对你们组织百姓屯田也大有裨益。我今天就是来看看,你们组织百姓屯田规划得如何了,谁的试点比较成功。”李素毫不脸红地撒谎,根本不用打草稿。
  原来,自从那天和蔡邕、吴匡无功而返之后,刘备军虽然知道今年是没法南下攻打刘焉了,但民政方面的准备工作却是一刻都不得闲,全部在为“如何把西线剑阁的战略资源调度到东线钓鱼城”作着准备。
  这个准备,可能需要一个冬天,再加上一个春天,也不一定能建设完。未来还要长期种田改善蜀中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
  讲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部队都打到剑门关外了、而历史同期原本在巴郡那边也不存在钓鱼城,那么,后世攻下汉中后的钟会、邓艾,为什么没想到从剑阁转向江州攻击成都呢?为什么非要耗着,或者是偷渡阴平呢?
  别人做不了,就说明其中自然有难度,这里面最大最显眼的难度,就是部队、武器和军需物资转运的损耗。
  刘备派张飞打巴西的时候,调动的兵力并不多,所以可以带少量军粮翻过雨山(大巴山在南郑以南那一段)山脊陆路运到宕渠上游,再走宕渠水路下运。
  但对付刘焉在江州方向的两万大军、坚固城池,那就不是速战速决,而是长久围困了,需要的粮食消耗会非常巨大,只有当时关羽绕后甘宁、张鲁那条嘉陵江水路,才可以满足运输的损耗。
  因为嘉陵江的支流西汉水,是通过阳安关关前的,汉中盆地征收的粮食,不用翻过任何诸如秦岭、大巴山级别的险恶高山,可以走平原陆运,也就是南郑-阳平关-阳安关,一共一百六十里相对平坦的陆路运输,后面就都是水路。
  在蜀地,船运的成本至少比平地陆运便宜五六倍,比山地陆运便宜几十倍。
  所以只要嘉陵江能通航,哪怕从葭萌县先到垫江、再到江州、再逆长江而上到成都,绕那么大一个圈子,最终的总运输成本依然比陆路从剑阁道、江油道、绵竹关、成都的陆路便宜好多倍。
  尽管前者这个大圈子的水路总航程超过一千五百里,而后者的山路、陆路运输距离只有五百里。
  水路成本优势那么大,刘备军现在却没法用,历史上后来钟会邓艾也没法用,那唯一的问题就出在了嘉陵江的航运条件上了——
  沿着大剑山往南山区流淌的嘉陵江,落差太湍急,之前关羽速战速决时顺流而下,很多船都是有进无退,不空载拉纤根本回不到上游,只有“一波流”的情况下才能走。如果一波带不走敌人,要持久战,把船拉回上游二次装货成本就极高。
  李素一开始也想模仿上庸那边、解决汉水中游过于湍急、船放下去回不来的问题,搞船闸,但后来发现嘉陵江比汉水水量多太多了,这个时代的工程技术根本搞不出船闸。
  然后鲁肃就结合李素的提议,又综合考察了蜀地本地人的经验,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嘉陵江各段河谷最为湍急的地方,设立流民移民点屯田,确保当地有足够多的本地劳动力。这样当船队抵达落差太大的险峡时,就可以组织民夫拉纤,让空船盘滩而过。
  别说,这一手还真是蜀地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积累出来的经验,一直到民国的时候,长征路上金沙江老君滩以上无法通航,蜀地人民还是拉纤盘滩而过(1)。只不过到了清末民国,蜀地人口比汉朝时更密集无数倍,有很多百姓都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形成商贸集镇,整个镇的百姓壮劳力可能都是职业纤夫,帮商船队过险滩。甚至抗战的时候把沿海省份的工厂都内迁到蜀地,都还靠纤夫把上千吨的商船拉过长江三峡。看看著名爱国实业家、民生航运的卢作孚的事迹就知道了(2)。
  鲁肃被李素提醒后、所想到的思路,当然也是对的,至少比历史上几十年后诸葛亮的思路还要先进了。
  因为诸葛亮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也没能鼓捣明白“从成都水路运粮到汉中”的办法,不得不扛着“成都四斛粮运到汉中只剩一斛”的后勤惩罚北伐。
  要是能打通水路,虽然路程远了三倍,但成本暴跌,四斛粮至少能有两斛半能运到汉中,成都平原的国力和民力动员效果,也会翻上两三倍。
  但要在沿岸不便于无外力行船的险滩山谷附近、常年驻扎那么多本地民夫,首先就要在这些地方开屯田,确保移到那儿的流民能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这个具体方案,鲁肃和国渊、孙乾也是没少费脑力。
  李素觉得,自己刚好可以拿出这些天跟蔡琰整理好的“梯田”之法了。
注释:
(1)把船里的货卸下来,用人力或者车马运过险滩段,然后把吃水变浅的空船拉过湍急险滩,再把货重新装船。“盘滩”是蜀地独有的水路运输方式,成因就在于落差太大了。
(2)卢作孚就是江州钓鱼城人士。
第二百零六章
发现一个屯田都尉
  “统计过了么?要从阳安关把粮船运到垫江,一路上需要设置几处盘滩的集镇、安排百姓平时种田,忙时拉纤。如今都建得怎么样了?”
  李素看着鲁肃面前那幅被涂抹得乱七八糟、几经修改的地图,问道。
  鲁肃指着图比划:“这两个月,我和公佑、子尼(国渊)可是把嘉陵江上上下下亲自跑了个遍,马鸣阁道这儿,就有险滩,得设一个屯田点。葭萌县稍微好些,船轻载可以返回,但我也规划了屯田点,将来流民多了没处安置,再考虑。
  下游阆中以南、南充以北,江湾湍急之处,是第三个点,安汉、垫江,也都需要,要到巴郡郡治江州,八百多里水路,一共有五处要盘滩转运,不容易啊。
  今年韩遂被皇甫嵩大败,没怎么为害雍凉,只组织到雍凉流民两千户,近万人,每处屯田点三四百户、一千正丁,第一年以种萝卜、薯蓣(山药)为主,不过河谷深狭之处,往往两侧山壁本就陡峭,平地太少了,很难找到足够高产肥沃的土地给屯民耕种。就算开了山田,也是产量最低的。”
  李素耐心听完,补充问道:“在这儿对着图上看也看不明白,既然我有闲暇,主公让我一并过问屯田事宜,亲自走走吧——各处情况都类似吧?挑一处最近的视察够么?”
  鲁肃:“够,够,情况都差不多,能解决一处,其余几处也能依葫芦画瓢推广。”
  李素一挥手:“去看看吧,对了,这本《齐民要术》草稿,你们也看看,关于为何要屯田、如何管理、如何配合军事运输战略、如何修治梯田,上面都有详写。那些涉及技术的,不得外传啊。”
  李素这些天宅家也不是真完全闲着,而且蔡琰也闲不住啊,所以此书也算是新鲜出炉。
  鲁肃、国渊稍微看了一会儿,就觉得颇有收获。
  尤其国渊这人,在演义上提都没提过,但《三国志》里面却是曹操麾下有名的屯田官,所以对李素提出的不少观点都非常敏感。
  当然了,正史上曹操手下因为屯田管理才能而崛起的名臣不少,从枣祗到任峻都比国渊有名。但枣祗他们的功劳主要是定策,而国渊却长于执行——
  史载此人对于制定给百姓和管理小吏的绩效考核制度、奖惩激励非常在行。可以理解成一个“周扒皮级的人力资源部KPI制定者”,老是“分次普请”挑动屯民互相竞争。
  国渊仔细按李素的图示算了算:“这……梯田之法,是把山地分层平整么?这工程量巨大啊,我看种二三十亩熟田的民力,还不一定能开垦出一亩山田。
  就算开出来后,将来常年耕种,效率也会比平地田亩费事一些。估计平原上百姓耕作极限是占田百亩,这些梯田能种六十亩就不错了,牛也不方便用。”
  李素微微一笑:“到了地方才知道,你这个估计不准。”
  国渊资历太浅,一时也不多质疑。
  倒是鲁肃看了书,对细节不感兴趣,却对书名颇有想法:“兄为何将此书取名为《齐民要术》?此书可不仅仅涉及耕作增产之法,还有很多是给屯田官看的,甚至对所有治理民政之人都有裨益,我看不如叫《农政要术》好了。”
  李素一想,似乎挺有道理,他原本只是懒得起名字,南北朝时将出现《齐民要术》,他就直接借了名字,实际上内容完全不相干,很多《齐民要术》有的东西他没有,很多他书里有的东西《齐民要术》没有,还有一些直接抄了《四民月令》稍微汇编整理修改。
  倒是后世明朝徐光启写农书时,取名《农政全书》,那是因为他撷采历代农书之长,而且不光涉及怎么种地,还涉及怎么处理相关民政,有很多给当官的人看的内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