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4/891

  董卓这厮不讲武德!不愧是禽兽野蛮人啊!
  不过,董卓倒也没有立刻动手,他不在乎再等两三天,等他的两万主力彻底控制雒阳。
  李素不会等董卓控制局面的,他已经把蔡邕蔡琰、还有甄家的二公子和那群小姐,统统安排好了,明天一早就出城,走崤函道去长安、陈仓,回汉中。
  之所以要挑这个日子,李素也是算好了的——他希望董卓的两万后军已经出了函谷关,离开弘农郡进入河南尹后,李素自己的人才离开雒阳西进。
  因为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在狭窄的崤函道里跟董卓军主力正面撞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嘛。
  不过,他没想到的是,就在离京前夜,何太后再次召见了他,幸好只是临时给他一个使命,而非强行留他。
  李素和赵云忐忑地赶到宫里时,看到的何太后已经比四天前憔悴了不少,似乎心中害怕以泪洗面。但她已经没有实力对抗外朝的众多复杂决策了——她如果再想留李素,就不仅要说服李素,还得对付丁原他们的共同决策。在身边懂政治的宦官一个都不剩的情况下,太后一介女流根本不可能操作。
  何太后幽怨地说:“李卿,赵卿,京师真的不会被董卓搞乱么?这几天,我愈发心神不宁,朝中犯错被调动的旧将,是不是很多?本宫还能信谁?”
  李素只好耐心搪塞:“请太后宽心,若是太后实在不放心,将来我们完成了招抚刘焉的使命后,自然还会入朝效力的。”
  何太后凄然一笑:“我虽读书不多,却也知狡兔三窟,这几日,宫中宫女又有一些失踪了,宦官剩余不足十之三四,宫禁宿卫也是漏洞百出!想追责都不知问谁,长秋官自赵忠以下,全部被袁绍杀了——
  所以,我今日已经跟司徒求情,让万年公主就藩封邑吧。李卿,我要你护送妙儿去长安,反正你也要带兵西行了。”
  何太后就一子一女,儿子是天子,那是跑不了的。女儿的封地万年县,在长安所在的京兆尹,大约是新丰县更西北一些的地方,距离长安大约一百多里地吧。
  她显然是基于母性的紧张嗅觉,尽量狡兔三窟了。
  李素愣了一下:“太后……公主就藩,一般都是大婚之后才会回到封地,这符合礼法么?何况太后只是不放心董卓,可恕臣直言,董卓自西而来,京兆三辅之地,恐怕董卓也多有势力,不一定比京城安全。”
  何太后忽然回光返照一样目光冷厉一凝:“我已与三公商议求情,让驻扎右扶风的左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兼镇三辅。听说董卓平羌乱时,作为皇甫嵩手下多年,他总不会对皇甫嵩下手吧?我会让车骑将军保护妙儿的。”
  皇甫嵩在陈仓,部下还有三万精兵震慑羌人和韩遂,确实是关中之地对付董卓的极强臂助。
  但李素知道,历史上诸侯讨董之后、在董卓动了西迁长安念头的时候,他为了解决后顾之忧,就设计把皇甫嵩召回长安,还试图斩杀。只是皇甫嵩威望人缘太高,董卓才不敢动手,但也把皇甫嵩贬为城门校尉。
  只能说,皇甫嵩这人对大汉太愚忠了,哪怕董卓如此倒行逆施,但只要董卓以天子名义宣召,皇甫嵩还是乖乖奉诏放下兵权白给送死。
  唉……可惜这些是不能跟何太后说的。
  罢了,太后觉得这样行,那就先走一步看一步吧,否则要是拒绝了她,再整点幺蛾子强留李素和赵云保护皇宫,那就玩崩了。
  “臣领旨!臣告退。”李素领命退下。
  何太后:“等等!”
  李素回头:“太后还有何吩咐?”
  何太后揉了揉太阳穴:“不是说你!我知你手无缚鸡之力,我是让赵校尉留下——宫中连夜丢失宫女,又无长秋官严肃纪律,我不放心。赵校尉既为北军校尉,一天都不曾为京师卫戍履职,岂非失职?今天让他守卫宫禁,明天自然放他跟你回去。”
  李素无奈摇头:“子龙,那你今晚就警觉些,不要再让宫女丢失了。”
  第二天,所有人准备停当,赵云也赶上了李素等人,全军一共四千五百人,加上其他一起西进的官员、家属,外加临时决定回京兆封地的万年公主刘妙,一起出城。
注释:
(1)笔者注:也就是玄甲,表面是氧化层所以黑。
第一百九十八章
何去何从
  九月初二,清晨。
  离开雒阳西行了一天的李素军,已经走出了整整一百里路,抵达了河南尹与弘农郡的边界。
  因为部队绝大多数都是骑兵,而陷阵营之类的步兵也可以分到马匹或者大车赶路,所以部队行军比较迅速。
  加上是奉皇命而来,京城各方都各怀鬼胎希望李素早点走,给他的配套做得也非常好,李素只要拿出敕命给地方官员,各地都要支给粮草,这就省去了李素军大车小车运粮了,只要带两三天随行口粮即可。
  队伍里走得最慢的,还是那三百辆牛车——四千五百人的军队,就带了足足三百辆牛车,这辎重比例也是非常高了。
  其中一百辆装的是口粮、日用杂物,一百辆铁甲,一百辆书。
  非战斗状态下,穿着铁甲行军是很累的,所以就装车,每车二十副铁甲,就五六百斤载重了。
  至于书也很沉重,李素和蔡琰规整成线装书和折页后,依然有两万册大部头、十几万个轻薄折页,一口四尺长、两三尺宽深的大木箱,只能装两百部大部头,折页的话大概可以装一千多册。
  如果没有当初的操作把书小型化,今天光书就得装三百车、所有行李起码涨到五百车。
  昨夜,大军驻扎在崤山最东边的余脉缓坡上过夜,往北俯视远眺,就能看到函谷。
  万年公主刘妙闷闷不乐地坐在一两车轮包了猪皮、车厢内都有软衬的舒适马车里。
  昨晚她就是在车中睡觉的。刚刚离开母后和皇兄一天一夜,来到这种地方,身边只有一些日常服侍的宫女,这让她对前途很迷茫惶恐。
  好在车队中也不是没有女眷,所以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刘妙就邀请其他小姑娘一起说话。不算那些宫女、婢女,整个车队中能跟她说上话的,一共有蔡太守的女儿,还有甄从事家的五个妹妹。
  刘妙稍微聊了几句之后,就钦服于蔡琰的才智颖慧、眼界见识,蔡琰比她年长四岁,但各方面的聪明程度不知超出多少。
  而甄家五姐妹当中,老三老四跟刘妙年纪最相近,让她可以找回一些同龄人面前的优越感,一路上最玩得开。
  至于老五甄宓,虽然年仅七岁,比刘妙小整整四岁,却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距离感。可能是待人接物太少年老成了吧,比她那个年纪大了一倍的大姐甄姜还要恪守礼仪、说话细声细气笑不露齿。
  刘妙读书不多,说不上来这种感受。但如果有个穿越者在此,亲自跟甄宓接触,就会瞬间得出一个印象:这是一个薛宝钗性格的女子!太会做人了,反而让人无法放心跟她交心。
  刘妙睡在车中,被北边一阵遥远但辽阔的嘈杂吵醒,她睡眼惺忪地掀开车帘瞭望了一会儿,看到源源不断的兵马从山谷中走出,她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兵马,比李素带的部队规模起码还大好几倍。
  刘妙心情不佳地推了推蔡琰:“姐姐快醒醒,那边好多兵马,难道是……”
  蔡琰昨夜挑灯读书,睡得晚了,一时迷糊不起,倒是旁边睡着的甄宓很有眼色,听到公主的声音立刻就醒了,闻言出去仔细看了一下,回来殷勤地汇报:“殿下,我看到旗子上写着一个‘董’,还有些字不认识,应该是官职吧。”
  “董”字虽然笔画较多,汉朝也没有《百家姓》,但古人自幼读书习惯先从姓氏开始念,七岁小姑娘只要学习努力,也能认识董字。
  此时,睡眼惺忪的蔡琰也已清醒,撑着身子说道:“那肯定是董卓的主力后军了,师兄之所以昨晚天还没全黑就下令宿营歇息,也是怕在函谷中撞见董卓军,生出事儿来。”
  三女聊着,旁边其他人陆续也醒,旁边车上的宫女连忙过来伺候洗漱,顺便让蔡琰和甄家小姐们也享受了一下删减版的宫廷待遇(1)。
  刘妙毕竟是公主的派头,即使是因陋就简的就藩,依然带了超过二十个宫女,不过她知道,其中有两个还算漂亮的宫女,已经被母后赏赐给了那位赵校尉,好笼络人心、让那位赵校尉路上多多用心保护。
  等到了长安之后,那两个宫女就不会继续跟她回万年县,而是从此失去宫籍成了赵校尉的婢女去汉中。
  擦拭干净后,喝了点水,吃着宫女送来的烤串,刘妙差点儿因为烟火气太重而流泪。
  “殿下忍忍,要不喝粥吧?野外宿营,实在没有更体面的吃食了。”甄宓很懂事地提醒。
  “没事,就是一时不习惯罢了,这些还挺好吃,气味是重了些,倒也盖了肉膻。”刘妙又吃了几口,就渐渐习惯了李素军中的激进派香辛料用法。
  李素可是往烤肉上放胡椒的奢侈主儿,哪怕皇帝和公主都没见过这种用法。将来他还要用孜然呢——汉朝时孜然其实已经和胡椒一样有从中亚和西亚传入了,只是孜然没什么市场,长期被当成杂草忽视,所以不刻意找西域商人求访还比较罕见。
  刘妙擦了擦眼泪,倚在车窗上看了整整一个时辰,才看到两万大军走完,李素军也等对方全部远去,才拔营而起,下山反方向进入函谷。
  刘妙不由潸然泪下:“唉……董贼!就是因为他势大,李中郎才不敢仗义执言,只能避其锋芒么。”
  蔡琰在旁宽慰:“公主别这么想,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我师兄也是没办法,他强行留在京中,岂不是他才成了不忠于朝廷之人?”
  几个妹子说了好些安慰的话,才把刘妙因为看到董贼大军而败坏的心情收拾回来。
  刘妙想了想,忽然八卦道:“姐姐,你懂得那么多,又那么漂亮,跟你师兄真是良配呢,你为何十五岁还不嫁人?李中郎也是二十未娶,最后反而被……诶,对了,你们家是你哪个姐姐要嫁给李中郎?”
  刘妙说着说着,显然是因为这一天来她对蔡琰更有好感,所以把话题引到了为蔡琰未能嫁给李素而抱不平和惋惜上了。
  旁边的甄宓听了一愣:“我家……三位姐姐,此番是跟征西将军他们定了婚约,并没听说和李中郎有婚约啊。至于四姐和我都还小,我们只是跟着去汉中当官的二哥一起住罢了。”
  刘妙:“不可能,他在我母后面前亲口说,他跟甄家的小姐定亲了。当初母后就看他年少有成,容貌也还算俊逸……他总不至于欺瞒我母后吧!我知道了,他就是胆小怕事,怕京中是非纷杂,所以怕母后把我表姐许配给他吧!
  号称如此忠义之人,也一个个急着往边郡跑。刘焉虽然是僭越自守之贼,我倒有些理解他们了,留在京中,便如时刻身在火坑,想逃,又有什么错呢……”
  刘妙本不太懂政治,也谈不上多聪慧。只是生在天家,见惯了宫廷斗争的残酷血腥,所以在趋利避害方面,有超于年龄的成熟嗅觉。
  旁边的蔡琰听到刘妙说出“李素跟甄家小姐有婚约”时,心忍不住就揪痛了一下,听完后半段后才舒缓了些,原来只是为了防止被太后说亲缠住说的谎,那也算事急从权了。
  毕竟京城多危险呐。
  蔡琰很有大家风范地安慰甄宓:“妹妹不要介意,公主是仁德之人,不会把这些话说出去的,你也不用担心你和四姐的名节有损。”
  甄宓温婉柔顺地低头:“姐姐言重了,小妹无德无才,就算有人妄传李中郎与我家……外人也不会信的。”
  刘妙在旁边,虽然说不上什么,但直觉告诉她,李素的婚事上肯定另有阴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还是看李素将来的表现吧,到底是忠是奸。
  ……
  三百里崤函道,李素让部队快马加鞭,三天就通过了,中间在渑池和弘农各自过了一夜,都是在城中驻扎,省去了野外露宿之苦。
  公主和女眷们熟悉了几天,也习惯了这种程度的颠簸劳顿,没有再生出事端。
  第三天傍晚,已经通过潼关、到了华阴,算是正式出了山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