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891

  说完之后,袁绍、曹操、吴匡、袁术,居然都是觉得一阵安心,一块松了口气。
  尤其是袁绍,他彻底洗脱了“保护何进不力”这颗定时炸弹反噬的可能性,一时惶恐感恩。
  “多谢太后宽仁、怜恤下情!臣不胜受恩感激!”袁绍居然感动得流泪下拜。
  曹操则是又在一旁牙酸:这李伯雅……明明占了本初那么大便宜,将来本初恐怕都会因此被活下来的宦官排挤而做不了京官,但他居然还有本事让本初感谢他!而且要知道本初之前跟他并没什么交情!这是何等泣鬼惊神的操弄人心!
  何太后说完,忍不住用眼神看了李素几眼,想问他“我这几句台词没说错吧”。
  李素怎敢当众与太后对视,只能是眼睛看地微微点头。
  没办法,谁让他在“让对方解除戒心”方面,是最专业的呢。那是上辈子几百次说服亡命徒放弃抵抗、练出来的实战经验啊!
  最终结果就是,除了董卓以外,人人都得记他的好。
  何太后看大家都安抚好了,最后说了一句:“那你们自行商议,尽快救出皇儿,本宫有些受惊,先回去歇息。”
  ……
  后续救皇帝的环节,因为之前刷了太多人情,袁绍、曹操、吴匡不得不都尊重一下李素的意见,问他和卢植该如何指挥。
  但李素已经心力交瘁,关键事到如今他也不想阻止少帝落到董卓手上,所以他就推脱自己精力不济,又是外将,不便亲临一线争功,只是说“十常侍如若不敌,有可能会继续向北直接逃出城”,让大家留点兵力,考虑在北门围困或者设伏。
  曹操听了也深以为然,第一个附议。
  当天上午,他们就一边继续攻打北宫,一边分兵出城从各个城门包围皇城的出口。
  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张旗鼓,上午时已经到了雒阳西门而不得入的董卓军,在绕城了小半圈之后,终于在北门外发现了同行。
  董卓的人立刻拿钱开道、京军高级将领不肯家丑外扬,总能收买到几个肯开口的知情中级军官。所以董卓也很快就知道那些在城北各门设伏围困的兵马,是为了防止十常侍守不住北宫后往北出城逃窜。
  既然如此,董卓当然是毫不犹豫的加入了他们,一起“并肩子上”。
  这种白捞护驾之功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哪怕是个跟别人平分护驾之功的机会。
  又是一天的攻打之后,撑到八月二十四夜里时,张让等人终于撑不住了,明知北门外有兵马,但也想趁着夜色不打火把,万一可以从空隙里溜出去。
  而且他们也并未大模大样走城门,而是在北宫北侧城墙上掏了洞钻出来——他们也是在赌那些兵马只注重看守城门,而忽视了没有城门的地段,所以死里求生试一试。
  可惜,这一把显然赌输了,因为雒阳皇城北面的守军太多了,尤其是狡猾的董卓白天时兵力部署并不十分密集,入夜后却加密了密度,防止视野不好被偷越。
  张让一行果然一出城没走五百米就被抓住,张让也不敢谋害皇帝,就在军中被士兵们杀了,十常侍中有四人昨夜在南宫就被杀了,剩余五人和其他一些比常侍低级的职事宦官,全部死在城北军中。
  少帝刘辨只是被挟持出宫旅游了没五里地,就被重新送回去了。
  “臣等奉旨救驾!幸陛下无恙!”董卓、袁绍、袁术、吴匡个个都蜂拥上来,以示自己并非没有出力,之所以在董卓的防区区段上撞见张让,只是分工运气问题。
  这一次少帝身边没有弟弟帮他回答臣子的提问了,所以只能一声不吭地回到宫中。
  董卓来了一趟也没听到什么对救驾之功的感谢、嘉奖,救了个闷葫芦,也是有些郁闷。
  但当他跟其他军队一起护着皇帝回城后,董卓就听到了更多内幕消息。
  “听说了没?其实本来北宫都不用再遭战火的,也不用死那么多人还折腾大军调动。昨天清晨的时候,卢尚书原本出奇计,可以在南北宫甬道那儿就把帝后诸王都救下来的,非常稳妥。
  可惜陛下太过怯懦不敢跳,以至于太后和陈留王都被救了,连唐妃和公主都救了,唯独陛下又被十常侍乱命挟持了那么久。这要是真到了战乱之时,被贼寇挟持了这样懦弱的陛下,让他下令朝廷大军投降,不知他是不是也会真的认怂——咱西凉勇士可是从来没听说过主帅被俘会认怂劝降全军的。”
  “不是说陈留王才九岁,陛下都十四岁了么,怎么白长了年纪胆子那么小,九岁弟弟都敢的事儿他不敢。不过这种话大逆不道,咱私下里说说,千万别外传啊!小心治罪!”
  这些军中流言到了董卓耳中,董卓顿时觉得理由也挺充分了——乱世怎么能立个懦夫当皇帝呢?
  不过,这次他的救驾功劳不够大,也就跟卢植、袁绍他们平分,废立之心还是先按捺几天,总要把其他功臣翘掉几个,或者是调离京师,才好下手……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吃完上家吃下家
  董卓进京后,会如何操作分赃、废立皇帝?
  这个问题很简单又很难。
  说简单,是因为哪怕只看过三回《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觉得自己能答上来。
  说很难,是当李素亲历其中,亲自在温明园参加了平十常侍之乱的庆功酒宴、在酒席上跟董卓稍微聊几句之后,他就发现这背后还有太多历史省略掉了的谜团。
  就说一点:董卓买通吕布杀丁原,这事儿地球人都熟得不能再熟了吧?
  但有没有想过:丁原被杀时的罪名是什么?居然没人答得上来,历史也没写。
  千万别说什么没罪名,董卓并不是一进京就践踏一切朝廷规则的野兽。他开始还是想跟旧秩序合作的——
  废立皇帝成功后,董卓执政的前三个月里,出于分赃摆平各方利益的考虑,封出去了多少州牧、刺史、太守?后来反董的韩馥、袁绍、袁术、刘岱、孔伷、张邈……都是那段时间加官晋爵的。
  这就是董卓尝试跟现秩序合作的表现,那么他杀执金吾就肯定得罗织罪名遮羞,哪怕是事后欲加之罪。
  只不过董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那些肮脏的乱命史书不会去写,省略掉了,只能让李素重新仔细观察发掘、避开雷坑小心脱身。
  ……
  “看来董卓慑于形势的变化,今天这次温明园酒会上,是不敢提废立之事了,估计他至少要等七八天,确保后续大军全部到京才敢继续推进。
  不过刚才喝酒的时候,他略微出言不逊、抱怨天子暗弱怯懦,那废立决心是不会放弃的了。”
  酒宴即将结束时,李素如是在内心总结今天的见闻收获。
  没有丁原吕布的剑拔弩张,也没有王允的说和。更没有卢植的直言敢谏、和蔡邕的力保卢植,一切都因为实力对比被暂时压住,走向了未知的方向。
  当然了,吕布依然来到了现场,站在门口护卫,没资格进来饮宴。但李素也不怵他,毕竟现在的吕布还是忠于丁原的,见到李素时还跟他问好。
  最关键的是李素也带了两个人站在宴会厅门口——典韦今晨已经带着剩下两千多骑兵进了伊阙关,在城南郊驻扎,典韦自己跟着赵云一起来护卫,李素还怕毛线。
  今天大家都打了半天仗,救了皇帝回宫安顿,本就累了,宴席散去各自无话。
  第二天是八月二十六,又是朝会之日。李素是外臣,不用上朝,不过他起床后不久就听到外面有挺大动静,让赵云出去查看,说是又有西凉军入城。
  李素微微哂笑,知道是董卓已经开始玩半夜出城、天亮再进的虚张声势把戏了。
  李素本人当然不会被骗住,但他也不方便提醒他人。而且他知道,这个把戏并不会决定废立的成败,只是给董卓稍微加强些权威罢了——
  董卓的这个操作,是《后汉书》明文有载,确是实情。但《演义》里面嫁接了一下,把它跟“董卓就是靠着这一手吓住京军、成功废立”套上了一层因果关系。
  但原本历史上董卓进京第三天就把废立搞定了,哪等得及这种慢工细活。
  不过,李素虽然无视了董卓的威慑,当天朝会结束时,宫里传来的又一条消息,倒是让李素有些意外。
  这消息是卢植散朝之后、来李素府上通风报信的:“李素,你可知道,今日朝上,丁建阳建议十常侍之乱已平,外镇兵马均可各归本镇。不过太后与陛下还未敢轻下定论。
  丁建阳希望我跟你透个气,你若是愿意带头,我即日便把子龙在城内那五百骑的指挥权交还于你,你带着人马回汉中吧。毕竟,你那些兵马被宣召进京是最晚的,而且手续上也不如丁建阳和董卓齐全——你意如何?”
  这里必须说一句,卢植提到的“手续齐全”问题,李素确实是不如董卓的,因为董卓本身就是一镇诸侯,他的兵是自己的,何进召董卓的钧命也是正式的。
  而李素只是适逢其会就在京城,他的兵的所有权是征西将军刘备的,何进当初只能事急从权借调。而最关键的是,董卓进京前给朝廷复命了奏表,说“臣请鸣钟鼓进雒阳扫清乱党”,而李素却没资格给皇帝回奏表章。
  这些道理,礼法上都没错,但他还是觉得挺意外的:“丁原居然比董卓更想调我出京?丁原这是找死呢?他不怕我走了之后,董卓更加碾压他?”
  但随即一想,李素就意识到丁原的盲区了:丁原是想借助朝廷规则的大义名分。因为他比董卓更早二十天到雒阳,以至于何进生前末班车封了他为执金吾。
  所以,董卓虽也进京,却没捞到正式京官,丁原却已经从并州刺史变成京官。他满以为李素带头做表率、就可以用“不是京官的都得走,是京官的才能留”挤兑住董卓!
  至于吕布会被收买叛变,这是上帝视角才知道的,丁原想不到这一点,他也就胆子很大。
  这妥妥就是“让李素放弃宣称,导致董卓也失去宣称借口”的P社玩家打法啊!
  “这个蝴蝶效应真是越来越崩了,丁原居然会有胆子这么想,感觉一切都没法推演了。不过也好,我本来就要抽身,看看怎么离开更体面一些吧。”
  想到此处,李素终于开口:“既然卢公也劝我如此,我并无异议——大将军生前本就只是准我半月假期,阴差阳错才在京师多留。如若我走能让董卓也走,何乐不为。不过,不知太后与陛下可准了丁原此奏?”
  卢植松了口气,开始时他看李素想了那么久,还以为李素有了别的心思,他连忙答道:“今日朝会上并未准奏,太后似乎觉得局势未定,不敢妄动。此事当然得你亲自面见太后,主动请求愿意离京,太后才好顺水推舟。”
  李素:“这样不怕多生事端?若是太后念在救护之功,觉得我与子龙可靠,留着我们宿卫宫禁,如之奈何?”
  卢植:“你就说这些兵马本是征西将军自募之兵,若久留于京中,则与先帝中平元年“令四方自行备御”明诏相悖,恐令天下聚私兵之世族豪强惶恐不安。
  今先帝大行不过四月,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大汉以孝治天下,幼主自然不可猝废先帝之法。”
  李素听得一愣一愣的,自己在纲常大义上做文章的本事还是嫩啊,在卢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到底是当了多年尚书的人,对于如何曲线制约皇权乱命太有经验了。圣人之言微言大义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难怪太后临朝称制还有那么多决策会被怼回去。
  五方各怀鬼胎,就这么试探着推进。当天午后,李素就主动借口入宫求见。理由当然是“说听说上午朝会时有人提议赶他走,他来向太后表达‘愿意走’的姿态”。
  因为前天才救了太后,太后当然很爽快地答应了李素的求见,李素也带了赵云典韦一起去。只不过典韦长相凶恶,李素不希望他吓到太后破坏心情,让他提前一道殿门就留在外面。
  何太后果然生出挽留之意,如李素所料想留他们下来保护宫廷,还承诺加官进爵,说什么中郎将吴匡无能,赵都尉都能加为中郎将云云。
  李素吓了一跳,连忙表示不可因一时不足为外人道之功劳升迁过骤,免得外朝觉得太后赏罚由心,然后李素就用卢植教的借口挤兑了一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