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4/891

  李素向何进汇报之后,就暂时回到自己住处,准备先盘桓数日,了解京师最新的情况,静观其变,何进一时也没再派人找他。
  也是为了打烟雾弹掩护,李素居然还在这个节骨眼上,在雒阳买了一处宅邸。而且每天住在自己家里,明面上不去跟蔡邕走动。
  汉朝雒阳的房价虽然没宋朝汴京那么贵,但也是很夸张的。何况李素要稍微讲究点排场,演给别人看,得买好一点,所以足足花了三百万钱!
  而这座府邸,用不了一年多,就会被董卓连着全城一起烧毁了,即使如此,李素还逆市买房,纯粹是演戏逼真所需。
  其他官场朋友问他,他也都是笑称:“等刘焉事毕,朝廷说不定还会召我这等名士大儒回京任职,早点置业免得慌乱。”
  做戏如此做全套,当然没人怀疑他了。
  而且李素的官职是使中郎将,他之前跟着刘备去益州,名义就是“游说于夫罗迁徙安置”,而这次去的理由将会是“处理刘焉善后”,从头到尾,在皇帝和大将军眼中,李素都是朝廷之臣而非刘备部曲。
  李素买房,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跟刘备只是比较要好的临时同事。
  而刘焉处理意见的小道消息,虽然还没公布,但李素还是在董扶死后两天得到了。
  听说刘表居然玩了这么一手补充侦查时,李素心中也是微微一惊。
  他没想到刘表这个原本不该出现在此次事件中的家伙、这个被李素一直忽视为NPC的老好人,居然也挺有手腕的,竟用这样的姿态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
  果然不能随随便便把人当成NPC啊,历史上能单骑入州坐镇一方的诸侯,就没一个省油的灯,个个都是人精。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刘表跳出来了,李素把这个新变量纳入推演模型,一切就还在粗略掌控之中。
  董扶死后第四天,时间已经进入八月初。
  八月初一的朝议讨论应该是结束了,李素身为外官暂时不用上朝,也不知道说了什么,但估计该讨论的赏罚应对措施肯定都讨论好了,只等五日后下一波正式宣召公布。
  但八月初二这天,一场横生枝节的召见,让李素微微有些意外。
  是大将军何进忽然急招他说事儿。
  李素匆匆赶到大将军府邸,行礼拜见:“末将参见大将军。”
  走进将府大堂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何进端坐堂中,旁边一个武将居然肉袒请罪、负荆在背,何进则在那儿出言宽慰他。
  见到李素,何进脸一板:“李伯雅!你好生放肆!让你把全部证据交出来后就别多事,静候奖惩,你为何还要挑唆宗伯扩大打击,莫非刘备想诛锄异己?”
  李素一脸懵逼,暗忖何进这耳根子软有一出没一出的,又是哪里听风是雨了?难道又是袁绍打小报告?
  李素:“大将军何出此言?这是从何说起。”
  何进一摆脸,示意那个跪着的武将自己说。
  八月初天气也不冷,不穿衣服负荆也不会着凉,那武将就转向李素,拱手陈情:“末将吴匡,素来对大将军忠心不二。舍弟弃世多年,舍侄女被刘焉威逼下聘,我在京城也绝无所闻。若怀疑末将与刘焉勾结,愿放弃京师兵权,随镇西将军与李中郎入蜀劝回刘焉,以明吾心!”
  李素眼珠子一转:“原来是吴将军,我等呈递朝廷的证据,并无任何解读,句句都是刘焉原话,至于如何判定,乃是朝廷权限,末将岂敢置喙一词?吴将军从何处听来有人要以此生事?定然与我等无关。”
  吴匡:“是宗伯查案时,处理完董扶三族后,提到末将,故而来大将军处负荆请罪。”
  李素这才知道,是刘表那家伙又开始演一碗水端平了——刘表既然严查了谶纬涉案的董扶,还把董扶吓死了,那么跟谶纬有关的“命中该当皇后”的吴氏家人,肯定也要查一查。
  这样刘表才能洗清自己全部的倾向性,不落下“查了一个没查另一个”的话柄。
  而吴匡因为害怕、为求自保,就直接来何进这儿负荆自证清白。
  李素想明白后,直接对何进说:“大将军,此事易耳,末将敢以名声作保,绝无挑唆宗伯牵连查证吴将军一门的言行。此番行事,以理度之,当是宗伯为求稳妥,面面俱到。
  至于族中晚辈女眷被谶纬之言所误伤,这如何能怪吴将军呢?请大将军明鉴,昔日魏豹之妾薄氏被许负相面,言其当生天子,莫非高祖得薄氏之后,还要因谶纬罪及薄氏一门不成?
  纵然吴氏果真有皇后之命,那也于吴将军一门毫无罪衍。刘焉若逆天而行,强行妄应天命,最终无非是魏豹、刘歆之辈,徒为后世笑柄,不足虑也。
  何况听说刘焉为刘瑁娶妻,以天家之礼约期一年,至今还远未过门,吴将军愿表忠心,让镇西将军将其侄女接回,送入宫中为宫女,则‘命中大贵’之谶岂非不攻自破?”
  李素提到的魏豹,就是刘邦时代的诸侯,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最初是魏豹的妾,魏豹让人看了相之后,说他这个妾将来要生出天子,魏豹就欣喜若狂叛汉自立,结果被刘邦攻杀、老婆也被抢走。最后是刘邦日了薄姬生出汉文帝应了预言。
  而他说的刘歆,是西汉末年的大经学家、西汉末朝中重臣,后来他因为不想跟汉哀帝刘欣的名字同音不同字,改名刘秀。但王莽篡汉后民间又有谶纬流言说刘秀当为天子复兴汉室,已经在王莽手下当太中大夫的刘歆(已改名为刘秀)恐惧,想要谋诛王莽,事败自杀。
  但改名刘秀的刘歆死后,又有原名刘秀的真刘秀重兴汉室。
  李素这番话,无非是告诉何进和吴匡放宽心:命里不是你的,强行凑天命也没什么好怕的。不就是吴氏女命中为皇后么?你们要是害怕,把吴氏弄回来送进宫,看吴氏自己的造化,不就全部解开了?
  何进是个耳根子很软的杀猪汉,他一听李素说得这么有道理,立刻相信李素对吴匡并无恶意。
  刘表象征性查吴匡,应该不是李素挑唆,而是刘表自己的本意。
  “如此,倒是误会你了,我想你跟吴匡也不该有过节,原来是刘表战战兢兢怕落人话柄。那就没事了!
  对了,既然你来了,我也不妨提前跟你说一句,后天朝会时正式宣布的使命,到时候,朝廷会让你持节至蜀郡,宣读旨意,召刘焉回京担任太傅,明升暗降削夺其兵权为先。
  你也别嫌弃这个处置轻,他毕竟不同董扶,已经盘踞天下边陲一隅,手握钱粮兵马,直接降罪万一逼反,反而劳及朝廷征讨。能用软的就先用软的。
  但是,到时候也会给你两道旨意,第二道便是万一刘焉警觉,拒不奉诏,那就命镇西将军武力讨平刘焉!”
  “末将领命!定当谨记在心,末将告退!”李素态度谦恭地答应。
  不过,李素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要告退的时候,大将军府的管事又进来通报:“大将军,拟巴郡太守蔡邕在门外紧急求见,说有要事陈情。”
  李素往旁边一退:“大将军,末将不如回避……”
  何进一摆手:“诶,不必!听说蔡公不是你恩师么,师生之谊有什么好回避的,素知伯雅急智,一起听听也好。”
  李素就眼观鼻鼻观心站在旁边。
  蔡邕很快就进来了,然后直接当着何进的面请求:“大将军!邕早知大将军与王少府美意,愿以巴郡太守过渡留中,任我为侍中。
  但邕昨日听闻前任董侍中竟以侍中之位,妄称知天命,狂悖行谶纬,邕不愿与此獠同列,还请大将军明察!又闻近日蜀道已经复通,巴郡可至,不如就请大将军将错就错,让邕去巴郡盘桓年余,再做打算。”
  李素在旁边听了,都暗暗赞叹。
  这两天他跟蔡邕没有新的勾结,这一手是蔡邕自己想出来的。
  原本他也是可以去巴郡上任了,但是利用“前任侍中是个反贼,我觉得侍中这个职位名声暂时臭了,我不想接班”来加大筹码,也是一步好棋。
  何进果然不好拒绝,当着李素、吴匡的面就许诺:“谁能想到董扶竟如此大逆不道,蔡公爱惜羽毛,不愿与此人污秽之人同列,也是情有可原。
  我本意也愿放蔡公外任,不过久闻蔡公所长,在经义文章,让你治理一方民政,还是南方酷暑之地,苦了蔡公了。”
  李素闻言,忽然觉得可以利用,眼珠一转,假装出于公心建议:“大将军,侍中属少府,位在尚书上,本当兼掌东观、主著史理学。蔡师也常年精通经义,先帝称其知天命,本当扫清董扶余毒。
  既如今以侍中之位污秽不愿就任,不如请大将军特旨恩许其身在外任、兼掌经史,允其从门生故吏中挑选并无高第品秩之人,随行去巴郡修治经史。反正学问在哪里都可以做嘛,也不拘泥于京师。”
  何进耳根子软,又刚好被吴匡、李素、蔡邕轮番说服了好几次,正是趁热打铁的时候,不由越听越有道理,但他还是疑问:“可东观修书,所需借阅典籍众多,如何是好?”
  李素:“不如允许蔡师外任之时,明列账目,与卢子干交接,借阅一部分。其余可能用到、又实在不便外界的,也可誊抄一份带走。部分所需量大、有必要刻印的,还可择其紧要请书商刻印一些。只要调拨人手足够,不用半月便可准备妥当。”
  何进摸了摸脑袋:“此事我并无异议,不过这并非军务,我与袁太傅共同辅政,此事你们还是带着我的手书,去袁太傅处再确认一下,他说没问题,那兰台、东观藏书,你们尽可誊抄、或记账取用。”
  理论上,何进如今还是跟袁隗一起辅政的,先帝死后的格局,是文事不决问袁隗,武事不决问何进,所以流程还是要走一走。
  但蔡邕也知道,只要何进答应了的事情,袁隗是不会去故意枉做小人阻拦的。
  李素心中暗喜:这么一挤兑,终于把兰台和东观藏书典籍的借用权全部拿到手了……
  反正李素这两天已经知道丁原已经进京,那算算时间差董卓也不远了,何进估计都活不到这个月底。
  等董卓来了,这种大老粗又不会驳回之前关于文化事业的旧诏书,蔡邕大大方方抄完搬走就是了。
  甚至董卓的人都不会想到去兰台看一看,蔡邕把抄写本留下把真迹拿走董卓都不知道。少掉一些就更不知道,反正最后董卓一把火,这里什么都没了。
  蔡邕既当巴郡太守,又借书兼管朝廷修经史,这种招数居然都被蔡邕想出来了!
  不过这么一来,以后江州(巴郡郡治,后世的重庆)恐怕未来会成为一个蝴蝶效应分叉出来的“大汉学术中心”了……
第一百八十八章
征西将军南郑侯
  何进这人虽然耳根子软,但对待名士的礼数气度还是懂一点的。
  奏报完正事,何进留他们一起用了个晚饭,才放各自回家。
  李素这段时间在公共场合一直避开蔡邕,免得让人看出他们之间的幕后交易。但今天既然是同时从何进府上离开,倒也没什么好避讳的了,不然反而引人怀疑。
  李素年轻,又是中郎将,是骑马来的,蔡邕则是坐车,回程时蔡邕大大方方邀他蹭车,李素欣然从命。
  上车后,左右无人,正好说些密语。
  “好计谋!以董扶妄言谶纬、侍中之职一时不详为由,主动请求出镇巴郡、实则兼修国史,如此一来,倒是可以在东观、兰台借走不少古籍。
  此事小婿定当全力相助,找人手帮忙抄写、刻印。中山甄氏乃海内第一印书豪商,跟我合作多年,这几日我便去抽空找他们一趟。我也借此在京师多留几日,不急于立刻回益州复命了。”
  蔡邕听到此处,双眼忽然睁开,眼神也闪过一丝不安的狐疑:“贤婿之前劝我外放太守时,也别忘了修著国史、担负太学经义校正之职,我虽不以为意,如今倒也找到施为的办法了。
  但你可是朝廷的使中郎将,另有职责在身,怎好以协助我抄录借用东观、兰台藏书为由拖沓留京?而且你还带了赵云的五百骑在伊阙关外,听说另有两三千幽州骑兵在鲁阳。这带了外兵的人,多留京师可是大忌,你让我装作一片公心装了那么久,现在又要变卦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