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891

  “这些蛮兵武艺虽不如丹阳兵,却悍不畏死,士气犹在丹阳兵之上。张卫从哪里招来的这些兵?”
  因为没有心理准备,典韦的招数都是大开大阖攻敌必救的杀招,遇到一些跟他换命打法的敌将时,难免猝不及防。
  “汉狗受死!”一名蛮兵将校手持铁蒺藜骨朵,大开大阖当头朝着典韦猛砸。
  典韦反手一戟,本以为可以轻松戳死对方。可戟上小枝彻底扎进敌将胸腹之间后,那人前扑之力居然不衰,典韦连忙弃了一支戟后退,还是被钉锤在肩膀刺出两个寸许深的伤孔。
  幸好典韦身强力壮,这点小伤连行动都不太影响,他也习惯了这种跟敌军以伤换命的疯狂打法——历史上他在宛城之战可是负伤十几处还能大呼酣战呢。
  有了心理准备之后再战,典韦便没有再给敌人伤他的机会,血战半刻钟将来敌全部杀退。
  回到山头处理伤口时,典韦把遇到的情况跟李素汇报了,李素也有些诧异,幸好还抓了几个活口,就把俘虏拉来拷问。
  “你们是何处蛮兵,为何为张卫效力抗拒朝廷?刚才被典军侯击杀的贼将是何人?”
  小兵就没那么大骨气了,一番折磨后还是乖乖开口:“我们是巴郡板楯蛮,刚才被杀的是我们大族长何晃的侄儿何崇。”
  李素这才了然,他看过朝廷的通报,知道去年(中平五年)张鲁崛起的几乎同时,在汉中南面的巴郡,有七姓板楯蛮假托黄巾造反。
  造反的理由呢,其实也是老毛病了——朝廷征发蛮族当兵不给钱。
  早在桓帝时候,朝廷就有征发板楯蛮去打羌乱的习惯,但桓帝年间还是给军饷的。灵帝中平二年起,几乎是与断乌桓人、南匈奴军饷同期开始,灵帝也断了板楯蛮的军饷,但依然年年征发打白工。
  所以板楯蛮起义跟丘力居、南匈奴起义是一个道理。
  不过板楯蛮起义倒是没有波及整个巴郡,因为南方的江州一带(后世重庆)还是挺安定的,是汉人聚居区。闹板楯蛮的主要是巴西地区,包括宕渠、阆中。
  只是因为张鲁隔绝道路,朝廷不知道后来巴西地区如何发展,没想到板楯蛮居然跟张鲁联合了,两家一起反汉。
  他连忙吩咐典韦务必小心,不要轻敌,板楯蛮在山地战方面的实力是绝对不在丹阳兵之下的。典韦也表示吸取教训,一会儿打法收敛一点,别太搏命。
  后世蜀汉政权建立后,蜀战斗意志最强的部队“无当飞军”,就是由两部分蛮兵组成的,一部分是板楯蛮,另一部分是诸葛亮平南中后、孟获手下的五溪蛮。
  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王平就是出身板楯蛮,不过算算年纪王平现在估计还是个少年人,他得二十年后才当上校尉。王平就是板楯蛮第一大姓何家族长的外孙。
  典韦刚才杀了一个姓何的蛮将,俘虏说他是族长的侄儿,那就应该是王平的某一个远房堂舅吧。
  有了典韦组织的丹阳兵近战抵抗,张卫动用板楯蛮都没捞到好处,士气愈发低落,又冲杀了几阵之后,终于不得不转为围困。
  “罢了,山顶缺水,渴死那个汉使算了!”张卫无奈之下,如此决断。
  此后一天多的战斗,显得枯燥而乏味,知道日次中午时,张卫忽然得到了一条噩耗。
  数骑探马终于由北而来:“将军不好了!汉军主力奇袭了阳平关。我们走时杨昂杨将军还在苦苦死守,他让我们尽快来报信请将军回援!”
  “什么?汉军从何而来?”张卫几乎惊得从马背上跌下来。
  信使:“听说汉军强行军奇袭,走山路一天两夜之内从河池赶到的阳平关!”
  张卫不可置信地懵逼喃喃:“……这,那些北人走山路怎么可能这么快?这不可能!他们是神兵天降么!”
  张卫因为太过震惊,都没意识到封锁消息的重要性,以至于噩耗很快传遍了全军,整支部队都出现了震惊和哗然。
  山上的李素看到山下军队动摇不稳,已然知道得手,连忙命令典韦全力杀出。
  典韦趁着敌军自乱阵脚指挥不畅,带着全部丹阳兵如疯虎下山,狂劈猛砍,把在半山腰上设防的张卫军步卒砍杀了足足几百人,其他乱兵也纷纷杂杂滚逃下山,半山腰的包围圈支撑点被彻底拔除。
  张卫顿时觉得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
  是跟李素这个狗贼同归于尽,死前拉个垫背的出口气,还是全力回救阳平关?
  怎么看都是阳平关比较重要。
  再分兵的话,只怕哪一头都讨不了好。
  “留下两千板楯蛮,利用这两天修建的营垒,继续强化封锁,依营而守。山上这数百精兵精锐异常,野战和攻山都是打不过他们的,但我军守营让对方突围,还是可以一战的。
  你们不必求战,只要渴死他们就好!尤其派五百弓箭手,对准了下山往嘉陵江取水的山道,谁敢下山打水统统射死!”
  权衡再三之后,张卫觉得留下两千人守住李素困死,倒也不至于分兵让主力削弱太多,而且可以把这条阴狗杀了出一大口恶气,就这么决定了。
注释:
(1)进攻成都前,之所以要偷翻马阁山或者摩天岭,就是为了从嘉陵江流域切换到涪江流域。因为嘉陵江是从剑门关外横向流过的,留在嘉陵江两岸就始终绕不过剑门关。
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克阳平关
  话分两头。
  二月十四日,晨,阳平关外。
  攻打阳平关的第二天。
  昨日午前,关羽带着主力部队的数千先锋,率先抵达了阳平关下,并且立刻开始打造简易的飞梯,并施工破坏关前的护城河、陷坑和羊马墙。
  同时顶着大块藤牌对着城头疯狂放箭,丝毫不顾及远远亏于敌军的杀伤交换比。
  经过一个下午和整整一夜的血战,尤其是夜幕掩护下的高效率破坏,付出了好几百条人命,以及近千人负伤代价的关羽,用最快的速度把城河填出了好几道可供大军通过的缺口,也把外围障碍工事统统破坏掉。
  今天一早,刘备也带着剩余的主力来了,汉军集中了两万人,在关外扎营轮番猛攻。
  因为时间来不及,云梯这样的重型器械肯定是没法打造的,木驴车也没法用。只有简易的飞梯,和直接砍树扛着撞城门的简易冲城锤。
  刘备心里非常清楚,根据战前的侦查,这阳平关在非战时状态就至少有一万守军,占了整个汉中军力的一小半。
  所以,即使张卫带走了守关主力,攻城节奏还是必须加紧——只要关上守将发现了有人攻关,立刻往汉中方向求援,算上往返时间和紧急动员,最多三天后,汉中郡治南郑县城的援兵就来了。
  南郑兵抵达之前攻不破阳平关,关上守兵得到补充,调虎离山的计就白用了。充其量只是杀个张卫、打掉敌人数千有生力量,对大局于事无补。
  张卫这种垃圾死不死根本不影响大局,关隘才是重点!
  “今日已是第二天!明天日落之前必须破关!昼夜连攻不许给敌人喘息的机会!不要顾忌伤亡,全军都给我死命冲!
  现在是阳平关最虚弱的时候,经过昨午和一夜的激战,如今城头剩下的活人已不满两千!先登者立封别部司马!原本就为司马者立封都尉!都尉先登封校尉!”
  刘备亲冒矢石挥舞着双剑在阵前督战,身边几十个丹阳兵拿着大盾遮护,汉军蜂拥着往上冲。
  不过刘备还是讲究策略的,他知道攻关这种毫无花哨的战斗不容易凸显武艺,一开始消耗的士兵就纯粹是炮灰。
  所以自己的嫡系部队,也要分三六九等:
  幽州兵不善攻城没必要乱消耗,就只负责对射放箭压制。
  丹阳兵是攀援奋战的精锐,可以作为预备队,在形势比较焦灼的时候突然加码冲击。
  而大部分时间,就要指望关羽入川前刚刚从白波贼俘虏中挑选的河东兵来当炮灰了。
  谁让他们原本从贼时间久、反正资历短呢,这种时候只能这么安排。
  为了鼓舞士气,关羽也摆出一副跟河东兵同进退的姿态,下马步战在那儿监督。不过实际担任箭头指挥登城的还是徐晃。
  “这是拿原先的老弟兄不当人填呢,此战之后,五千河东兵不知能不能有三千人活着回来。唉,谁让咱当过白波贼呢,但愿战后镇西将军能彻底信任咱活下来的人。”
  徐晃内心也是矛盾不已,但知道这理是抬不过的,只好奋死作战以求立功。
  他已经三次率兵亲自持盾登城,亲手砍杀十余人,但最终都被杀了回来。
  徐晃本人仗着武艺精熟没被敌刃伤到,但每次都是顶着盾被蜂拥的敌军从五丈高的城墙缺口处推落。甚至为了把徐晃这样的猛将推下来,敌军还有收不住脚跟着一起滚下来的。
  幸好城墙根下也已铺满了厚厚的尸体垫背,十二米高处摔下来竟然只是轻伤。
  那些乱战中被击落墙下但还活着的米贼士兵,为了绝境求生,在地面依然挥刀酣战,但无一例外都被汉兵乱刀砍死。
  城下已然堆起了双方至少一千多具尸首。
  城头就更不知有多少死者了,不断有尸体填满了女墙的垛堞,被守兵觉得碍事而推下来。连自己人的尸体都推,可见双方已经是打得彻底急红了眼。
  鲁肃在阵前看着战况如此惨烈,也是有些无措,虽然他有名将潜质,终究还是太年轻,见识太少。跟了刘备以来,还没见过这种程度死磕硬碰的血腥战斗。
  他忍不住劝说:“将军,如此徒耗人命,未免……不如攻心为上,请关将军分骑兵南下,夹击追杀张卫,顺带救援李中郎,只要张卫被杀的消息传回,怕是城头士气很快就会崩溃。
  反正这关墙正面太过狭小,我两万大军也展不开,或许还能让闲着的士兵寻路攀援,就算谷口两边的山无法翻过阳平关,至少可以吸引一些守关敌兵的注意,让他们疲于奔命不能轮番歇息。”
  刘备正忙着,一摆手招呼:“子敬你不懂,你是书生快快退后避箭。”
  鲁肃拱手:“将军亲冒矢石,幕僚岂有避箭之理。”
  刘备挠挠头:“行,我与子敬一同避箭。”
  说着,他拉着鲁肃一起往后额外退了五十步左右,盾阵也跟着后退,这才好整以暇地分析:“张卫熟悉道路,我军不熟道路,欲速则不达。就算要速杀张卫溃敌士气,还不如让云长以逸待劳。
  不过子敬后半句倒是说得对,我军正愁两万人排布不开,无法同时涌上。分疑兵翻山造势、或于山腰抵近处对关墙放箭,好歹可以分敌军势。”
  鲁肃这才恍然,意识到自己的计策有些想当然了。在具体细节执行层面,终究不如刘备这样已经带兵打了五年仗的老油子懂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