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8/891

  真算算分量,我这个方案,上层建筑总重肯定是比楼船轻很多的,重心只会比楼船低。上层建筑的分量要用在刀刃上,以后只加船首船尾楼,却把中间部分的甲板做得尽可能低,节约重量省出来给首尾楼。”
  战船的上层建筑从中间一大坨城楼改为首尾两个虽宽但总体长度不长的小楼,也算是造船技术的进步。
  历史上华夏的楼船、曰本人的安宅船铁甲船,跟同时代西方进入大航海后的克拉克船,舱室布局科学性差距就在这儿,跟守城时造各种凸出部打扫死角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于李素而言,他也不是很专业,但毕竟后世“大航海时代”之类的游戏玩多了,一点小心得也够汉朝人琢磨很久了。
  大而无当还不如重点防御、好好设计一下射界效率,弄两个小巧的360度开火船楼。
  糜竺花了很久,又结合了守城的常识,才认识到了李素这个设计的妙处。
  “此计大妙,如此一来,就不怕敌兵登船肉搏了,就算他们要跳船,在双方水兵差不多精锐的情况下,至少也要付出三五倍的伤亡。”糜竺不由击节叹赏。
  李素也是真理越辩越明,忽然想到一个损招:“咱还可以推而广之——如今水师不都喜欢造通体城楼的楼船么,觉得越居高临下、放箭对射越有优势。
  咱将来还可以误导一下其他心怀不轨之徒,弄一种回字形船楼的楼船,在分量不变的情况下,让他们的船楼变得更高。谁要是学了这种造船术,在黄河长江中水战,居高临下的优势定然更明显,但要是敢来海上,一阵横风就能把这些船吹翻,如此辽东便愈发无忧矣。”
  李素这条损招,也是灵光一闪,想到了后世坐过的那些豪华游轮,上层建筑为什么能盖那么高——比如“钻石公主号”这种,真上过船的都知道,看上去十几层楼的客房,其实是U字型甚至回字形排布的,中间是空心的庭院。
  这样节约下来的排水量,才能让楼层更高、但代价就是船的整体重心也更高。
  后世大游轮动辄十几万吨排水量,所以重心高点也不怕海风倾覆。但汉朝的楼船本来就不能下海,再被误导到进一步追求放箭高度优势而抬高重心,下海后还不分分钟自取灭亡。
  反正汉朝人基本不懂牛顿定律,也不知道“重心”该如何利用的物理原理,把这种“河里更强而下海找死”的错误图纸献给袁绍、陶谦、孙坚,则辽东海军永无忧矣。
  ……
  李素就这般把他留在辽东的最后这些日子,花在点拨糜竺帮他设法强化海军上。
  一直干到十二月初,所有战船全部修葺一新、最初的一两条改装上层建筑的样板船也改好了,秘密试用后效果果然非常好。
  另外,太史慈的别部司马任命,也被刘虞批复了,正式得到升职。
  不过,跟随任命太史慈为别部司马的信使一起来的,还有朝廷的一份新的调令,是给李素的。
  “李校尉!朝廷急调,撤去护乌桓校尉之职,改任使匈奴中郎将,命你即日启程赶赴河东、约束河东都尉关羽与南匈奴单于于夫罗。”
  李素闻报大惊:“怎么?云长惹祸了?在河东驻留防守白波贼的时候,还跟南匈奴打起来了?我……我区区护乌桓校尉,何德何能直接升任使匈奴中郎将?”
  他后面半句话也是不好意思问出口,那就是“朝廷那边可要再打点”。
  护乌桓校尉是比两千石的,使匈奴中郎将是正两千石的。虽然都是全权负责大汉朝廷对某一部蛮夷的外交事务,但级别更高啊。
  难道真是非常重大的麻烦,导致汉灵帝都不让你加钱就给你再官升半级?
  幸亏,朝廷来的信使也算懂行,不跟人矫情,在李素接旨之后,就很大大方方地低声告诉他:
  “放心,关都尉在河东惹出的麻烦也不是很大,剿白波的过程中,跟友军摩擦是有,但双方都克制住了。朝廷也嫌弃河东势力太多,那么多大军离洛阳太近,陛下也需要人分忧调远一些外兵。
  也是宗正少卿玄德公为陛下分忧,近日张鲁勾结宗亲截杀汉使案查得也差不多了,是玄德公主动向陛下请命,言李中郎素谙胡务,善于招抚外夷,举荐陛下升李中郎为使匈奴中郎将的。”
  李素这下就秒懂了:肯定是如今在做京官的刘备已经主动给过皇帝钱了!
  他这个使匈奴中郎将,应该是灵帝驾崩前最后一次用钞能力升的官,而且既然陛下的诏书上显示的是“李素因才干而上任”,没要修宫钱,那么真相肯定是刘备实际上暗搓搓花了比原价更高的钱!来换取既买官还不损名声!
  偏偏这个恩旨还很有公信力,因为如今满朝诸臣都知道李素的才能确实是大汉第一外交家,皇帝说没拿他修宫钱、只求把事办好,大家肯定信。
  还会因此愈发感慨李素的出使口才就是牛逼,值得皇帝法外开恩。
  一个正牌的使匈奴中郎将,怎么也得两千多万,说不定刘备为他掏了三千万!
  而站在刘备的角度,他也是怕李素在辽东交接完之后,万一被皇帝另外找差事调走。
  毕竟刘备和李素都是汉臣,虽然李素向来跟刘备搭档、而且官位比刘备低半级,可皇帝毕竟没义务让李素一直跟着刘备干,想把李素调走也是天经地义的。
  所以刘备怕这种当世大贤临门一脚时被拉去跟了别的主公,才舍得这个三千万血本图个安心,只求让李素继续跟他干。
  说不定,刘备已经拿到了汉中太守的任命,即将被朝廷派去剿匪了,这时候把李素以使匈奴中郎将身份弄去跟关羽同事、处理关羽和于夫罗的冲突,可不就把李素又握在手中了么。
  说不定关羽和于夫罗那点冲突,就是刘备授意挑起演的!
  说不定这个计策还是早一个多月去雒阳投奔刘备的鲁肃想出来的!
  “好,反正辽东这边也交割清楚了,既然朝廷有紧急军务,我义不容辞,这便去河东赴任。”李素心领神会地带上典韦等人启程了。
第一百四十八章
衣锦夜行关长生
  话分两头,时间线回溯到两个月前,关羽初回河东郡。
  五千幽州精骑,坐船逆流而上,关羽仗刀立于船头,迎风捋髯,被河上的大风吹得双目越发眯缝。但他丝毫不敢眨眼,坚持在视线的尽头搜索着,似乎能望穿黄河的源头。
  恐怕这就是衣锦还乡者的近乡情怯之状吧。
  随着视线尽头,河面上出现了一座岛屿,关羽心中一凛,就知道故乡快到了,必须尽快在北岸靠岸,因为再往前船是开不过去的。
  他是本地人,二十岁才逃亡他乡,对附近的地形当然熟悉。
  黄河涛涛,至此中分,左右湍急,船莫能过。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砥柱山,成语“中流砥柱”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而三门峡之所以叫“三门”,也是因为自古在砥柱以上有三处险滩,分别叫神门、人门和鬼门,行船过此十死无生。过了鬼门关后,河水被砥柱山一档,才平缓下来。
  三门峡在这里达到了最狭窄,南岸的崤山高峻无法靠岸,只有北岸有津渡。不过在南岸的山壁顶端,还可以看到一根石柱,据说是西周初年周公所立,一千二百年来,早已风化无铭。
  但关羽素知其中典故——此柱高一丈五尺,本该刻有周公与召公、吕尚(姜太公)的盟誓,写的是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虑陕峡险要、使天下难以共治,所以决定“分陕而治”,西面归周公统管,东边归召公、吕尚。
  后世“陕西/陕东”的地名就是由此而来,只不过在当时这根柱子以西的半个天下都叫陕西或者关西,这跟柱子以东的半个天下都叫陕东或者关东。
  天下据此东西二分,其险要可知一二。
  “快在北岸寻浅滩靠岸徒涉,让船队回去吧。”关羽连忙下令,让骑兵找了个齐腰深的浅滩,徒涉下河靠上北岸。因为都有马,这点水深倒也不虞被冲走。
  如果下次来的是丹阳兵或者别的步兵部队,那就不能这般草率图快了,只能提前三十里、在刚才路过的东垣渡下船。
  从砥柱附近上岸后,往北行大约四十里,便是河东郡治所安邑县。关羽此次既然被改封为河东都尉,自然要去安邑正式交割上任。
  关羽来之前,听说白波军的根据地是河东郡以北的平阳郡,同时又与南匈奴休屠各部勾结,破了西河郡、太原郡、上党郡和河内郡。
  按照这个路线图分析,河东郡如今肯定也是残破的,估计也就郡治安邑附近、沿着湅水的解良、安邑、闻喜,加上黄河边的渡口县蒲阪、大阳、东垣,一共这六个县还在官军手中。
  而王屋山东北一侧的那几个县,比如端氏、蠖泽,肯定已经落入白波贼之手了,否则白波贼也不可能越过河东郡的东北角打到更东边的河内郡。
  不过目前看来,河内郡倒是应该被朝廷的兵马重新收复了一大半——白波军是今年年初爆发的,四月份时他们跟休屠各部的须卜骨都侯伪单于联手攻破了太原郡,杀害了并州刺史张懿。随后继续往南侵略上党、河内。
  五月份,灵帝收到旧刺史张懿被杀的消息,才火线提拔丁原为新任并州刺史。但丁原却没有能力回到太原上任,只能在司隶最东北角的河内郡上任,治所也移到了河内的野王县。
  丁原能在河内上任,看来是收复了河内郡一些县的,但无力继续往北收服,他理论上的州治如今还属于沦陷区(1)。
  丁原手下的张杨、张辽、高顺等将领,也被借调到了京城任职,充实西园八校尉的部曲。丁原自己兵微将寡只剩一个主簿吕布,还多亏吕布挂的是文职,所以没被大将军何进抽调走。
  所以如今的现状,就是关羽要守住河东西南大部分地区、确保黄河沿线,然后隔着王屋山与西北方向的敌军对峙。丁原和吕布在关羽东边,白波贼和南匈奴叛军在丁原的西北方,关、丁成掎角之势防守黄河北岸。
  关羽抵达安邑时,得到了河东太守樊陵的礼遇,太守亲自出城置酒迎接大军到来。
  毕竟是乱世嘛,河东郡还有三分之一的县在叛军手上呢,地方长官怎能不重用平叛将领。哪怕樊陵知道关羽就是来过个桥,不会负责把白波军彻底干掉,他也依然要礼遇。
  只是河东百姓已经负担很重,战争又导致地方残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酒肉劳军,只能随便吃一口了。
  “战乱之年,府君不必客气,关某也是河东人,自当怜恤父老不易。”关羽接过酒碗,喝完之后连连谦逊。
  “原来关都尉竟是本地人?那就好,为将者为保家乡父老,自当力战。”樊陵还觉得挺庆幸,一边敲边鼓地说。
  “我也知关都尉来此可能不会久任,咱也不求别的,把白波贼驱出王屋山三县,咱也能向朝廷交代了,至于平阳、上党白波,咱也管不了了。”
  其实樊陵也是个给宦官花钱买官做的典型,所以他这个河东太守也当不了多久,历史上明年灵帝驾崩后、宦官被诛前那段时间差,他就又额外使钱再略升半级去当了京兆尹,跳出了河东这个兵灾之地。
  只能说,当时司隶各郡的太守,是宦官们卖官的重灾区。谁让这里离京城最近呢,有些太守一年能找借口卖两次——即使第一个人花了钱,没做满一年任期,但只要你犯了错,确实有重大政绩失职,还是可以依法撸掉的。而偏远地区哪怕失职被撸,信使传递往还,说不定任期就拖满了。
  关羽听了樊陵的表态,心中也是一沉,对于在老家好好做点事、走之前有始有终的想法,也渐渐淡了。
  碰到这么个太守,还是听大哥和伯雅的安排,得过且过等讨张鲁的任命吧,稍微意思意思收复几个县,也对得起朝廷了。
  反正他自己的老家解良又没被贼人攻破!
  念及此处,关羽向樊陵请示道:“既如此,这几日兵马还需整顿、也得等后军陆续到了,才能收复王屋山诸县,府君可容我几日处断些私事?”
  樊陵完全没有意见:“这有何难,关都尉自便,可要为你提供些文书、让各县配合?”
  关羽谢过:“那倒不必了。”
  关羽只是想回老家解良看看。
  关羽家中早已没有亲戚,否则他当年也不会这么放得开亡命天涯,但少年时的朋友还是有几个的,所以才要看看。
  解良跟安邑都沿着湅水,两地相距不过六七十里,中间隔了一个管盐池的猗氏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