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2/891

  当然了,这里绝对不是在说刘宏是夏桀!这点必须澄清!
  话说到这份上,刘宏也不由耸然动容:“想不到啊,卢卿对于刘备的忠义之心,如此有把握,既然这样,朕也不会负他,就拿他做个试金石吧。召他进京当以何官职名义,卢卿可也想过了?”
  这个问题,卢植稍微多拖延了一些,甚至说了些别的备胎选项,以降低皇帝对他“早有预谋”的反感,最后东拉西扯,回到了“宗正少卿”这个选项上。
  然后,有把李素说的那些好处,挑了前两点眼下就能说的,略作包装说了一遍。
  具体措辞就不再赘述了。
  刘宏听后,果然觉得很有可能性,就批准了,让蹇硕帮忙拟旨。
  不过,皇帝要考虑的问题,显然比卢植和刘备的要多得多,他很快得想想辽东彻底平定后,接任的太守人选。
  这个问题卢植就不方便建议了,因为他只要一建议就显得很假,容易让皇帝觉得臣子在算计他。
  刘宏稍微问了几句之后,卢植才一脸自然而然的“刚刚想到”,回奏说:“陛下,刘备前日已派其副辽东长史、护乌桓校尉李素进京述职澄清。辽东之事,刘备精于兵略,李素明于内政。
  既然日后辽东战事已熄、当以牧民为先,陛下何不召李素问之,看可有得用人选?而且,若是陛下愿意让李素担当辽东太守,直接让他由长史转为太守也可。”
  这句话不是李素教他的,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场的话,听了恐怕会捏一把汗。
  刘宏要是真听从了,那可就把李素一个人丢在辽东当土皇帝了。
  不过刘宏也知道李素跟刘备的众多手下关系都很好,如果留李素长期担任辽东太守,那就等于没有起到“防止险远之人割据”的效果。
  所以他虚弱地摆了摆手:“若是让李卿接任,不是白费这么多周折了么,何况朕本有心留李卿也做京官。也罢,就把李卿招来,问问他可有其他人选。”
  ……
  蹇硕连忙去传话,同时让卢植先到园内另寻一处歇息、赐膳,一顿饭的工夫之后,李素就被召进毕圭苑来面君。
  “臣护乌桓校尉李素,叩见陛下。”
  一番礼仪、日常问对之后,刘宏就提起了刚才的话,让李素举荐未来的太守人选。
  李素假装想了一会儿,还说了些“日后战事已平,当以民政为重”的套话,不过他更了解情况,所以说得比卢植多,特地强调了“这两年的辽东需要一个大政府的太守,有足够的钱粮储备,能全面管好百姓的口粮借贷、屯田开荒”的情况。
  这种信息刘宏倒是第一次听到,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就让李素直说候选人。
  李素这才把糜竺推出来:“陛下,臣以为,现任幽州别驾、此前兼任战时转运的糜竺糜子仲,可担此位。糜竺为东海巨富,擅长经营,虽才干不及桑弘羊,却也非同一般。让他调度民力,统营开荒、周济渡荒,定然使百姓都能活下去。
  只是糜竺此前官位品秩还是低了些,直接接任辽东太守,怕有人不服。陛下若是有心,可先让他接任辽东长史、暂居副职,而不设正职。待观其后效,若今年冬天及来年开春春荒时,辽东饥民安排妥当、并无百姓因青黄不接而频频饿死,则说明糜竺政绩斐然,到时再将其转正为太守。若是周济垦荒饥民不力、再撤查也无妨。”
  李素这么说,也是为了显得尽可能大公无私,看疗效给官职,皇帝也更容易相信。
  刘宏果然频频点头,觉得李素的建议非常老成持重,又很符合实际情况需求。
  李素见状,这才最后悄悄补上一句杀手锏:“陛下,而且糜竺之前就多有创见之策,觉得辽东因为久饥,按寻常征收赋税之法,恐怕朝廷多年难以有收入。
  所以他觉得既然有富商帮助官府统包统筹开荒,则百姓税赋也应尝试统包。他曾经算过,若是由他统包辽东税赋,可以每年给朝廷五千万钱。”
  刘宏眼神剧烈地一亮。
  卧槽!边远地区的太守,好多都年年给朝廷的税收缺斤短两了!
  辽东那破地方,按照实打实足额收一点都没折扣,估计也就四千万,糜竺报五千万,显然是把新流民都算上去了。
  但正常的朝廷税收,新流民前两三年也是会想办法不交钱的!糜竺这岂不是每多一个人口就当年足额缴税了,这是什么效率!
  要知道刘宏卖了这么多年官,相当一部分原因也是看在税制崩坏,卖官钱其实有一部分是折抵了“包税款”——我也不管你上任了能搜刮到多少,只要你给朝廷一年交两千万,收不上来税朝廷也就认了。
  糜竺这个投名状,可是比直接给买官钱修宫钱还好听得多。人家是以副业大商人的身份,搞包税制,给的是包税款。
  刘宏一拍床板:“好!这糜爱卿果然有桑弘羊之才,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此之谓也!这便先授他辽东长史、待来年春荒若百姓果然安妥,便立刻正式加为辽东太守!蹇硕,先把两道旨意都拟好,到时候别忘了。”
  蹇硕:“是,奴婢这就去办。”
  糜竺这是相当于前前后后给了刘备三个亿、又给了皇帝五千万的破例买官钱(1),一共花了三点五个亿,才当上了永镇辽东的土皇帝。
  当然,还搭上了自己的儿子给刘备做人质,妹妹给刘备做婢妾,相当于也是人质。
  安排好文职之后,刘宏很快又想到辽东的兵事:要防止刘备的残余势力架空糜竺,肯定不能把忠于刘备的辽东军私兵继续留在那儿。
  而且,要验证糜竺试用期内百姓是否过得好、有没有拿不到粮食借贷而大规模饿死、到时候能否转正,都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朝廷空降官员来监视。
  刘宏智商是不低的,做了这么多年皇帝也懂御下之术。
  他稍微想了想,就决定任命一个辽东属国都尉过去,主持辽东的军事,顺便监视糜竺和验证糜竺的试用期工作情况,也好把关羽张飞那些人调走。
  不过,这种问题他显然不会再问李素或者卢植了,问李素问出来的人选刘宏也不信任。
  皇帝就是要全面听取。
  所以,刘宏仅仅是稍微思索了一会儿,就问蹇硕:“蹇硕,京师北军、西园军、司隶诸卫,可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能任辽东属国都尉?最好要知兵,品秩相差不大,籍贯、履历也适合到辽东做事,了解情况适应水土的。”
  蹇硕恭恭敬敬听着训话,把皇帝的要求一一在心中梳理了一遍。
  这蹇硕好歹也是当了好几个月上军校尉的人,对于中央的军队和将领都比较熟悉了,思前想后,他悄悄附到刘宏耳边低声建议道:
  “陛下,奴婢以为,旋门都尉徐荣,大致符合陛下的要求——徐荣此人,祖籍辽东玄菟郡,中平元年之前,本在辽东边军任职多年,历任曲军侯、当年刚刚升任别部司马。
  黄巾乱起之后,朝廷为拱卫京畿,于洛阳八关均设一都尉人马守关,大将军也召各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入司隶为守关校尉,徐荣便是当时从辽东调来雒阳的。中平四年时,在旋门关防备乱军入荥阳、成皋,也颇有微功,以谨慎闻于军中。此人在辽东领兵多年,可以大用。”
  蹇硕这番话,外行人不一定听得懂,这就需要稍微说一说雒阳附近的军事力量。
  在汉末的司隶,主要有三股军事力量,一个是传统的北军八校尉,也就是屯骑胡骑射声那些,一共八营四万人。第二就是新设的西园八校尉,上军中军下军那些,如今是蹇硕袁绍他们管。
  而第三股力量,就是黄巾之乱爆发的中平元年开始扩充的洛阳八关守兵。
  汉制凡是有关隘的地方,每个关也会设一个都尉、领兵两千人防御。守关的武官级别跟守一个郡的武官是一样的,都是都尉。
  雒阳旁边一圈有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座防御关卡(2),历史上徐荣就是旋门关的都尉,这个旋门关在虎牢关以内,正对着荥阳和成皋,所以徐荣对这里的地形非常熟悉。
  后来董卓焚烧洛阳劫持天子西迁,而曹操率领五千本部兵来追杀董卓,董卓之所以派徐荣在成皋截杀曹操,就是因为徐荣守旋门关守了七年了(截止到讨董那年),非常了解附近的地利。
  从这个角度说,历史上徐荣能大败曹操,也有一定的主场作战地利优势。
  另外,就因为徐荣是辽东玄菟郡人,历史上董卓西迁之后,辽东太守出缺,徐荣推荐人选的建议才显得非常有分量,加上他为董卓立了不少军功,董卓才听他的,任命徐荣同乡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这也是因为徐荣本人纯粹是个武官,不会民政,所以他当不了太守,才选之前有刺史政治经验的公孙度去当。
  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同了,因为汉灵帝需要的不是辽东太守的人选,而是辽东都尉的人选,要的就是武官,还是让蹇硕来推荐,选中近在京城周边的徐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整个司隶范围内,同时辽东籍贯、又是都尉级别的,就只有他一个人。
  公孙度又当不了辽东都尉。
  刘宏仔细听了蹇硕的细细分析,点点头,这才高声宣布:“便命旋门都尉徐荣,改任辽东都尉,备御鲜卑、扶余,兼察辽东民情,辅佐糜竺。”
  听了这个旨意时,卢植倒是没什么反应,李素却是心中一震。
  卧槽?这不会导致历史被改得太厉害吧?而且这徐荣可是狠人啊,虽然他本人应该只是想当将领,没有政治野心,可糜竺镇得住他么?
  到时候,还要在工作交接的时候,多留一手,要么把徐荣徐徐拉下水,要么防着他,总之不能让他被未来其他诸侯收买而反对糜竺。
  而且,徐荣要是被皇帝调走了,将来讨董的时候,孙坚或者曹操有没有可能就蝴蝶效应直接把董卓大败了呢?要是发生这么剧烈的变动,不知天下大势会演变成何等李素根本无法推演想象的状态。
  不过,似乎也不可能。
  就算曹操和孙坚取得更多的战役级胜利,他们也不可能攻破得了函谷关。董卓就算稍微吃点败仗,无非就是逃回长安时逃得更加狼狈一点。
  “罢了,不想那些了,还是想想看如何在跟糜竺交接工作时动点手脚稳住局面吧。唉,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啊。皇帝果然也不傻,还知道安排武官监视。”李素心中暗忖。
注释:
(1)笔者语:正常资历够的人则是只要两三千万就够了。
(2)实际上是六个关卡加两个渡口。孟津、小平津这两个名字带津的,都是雒阳北面黄河岸边的渡口。
第一百四十三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给刘备和徐荣的调任敕命,很快就发了出去。
  灵帝的旨意里为了试探刘备,写的是让他立刻进京。
  算算日子,信使快马到青州大约是九月十三日,而刘备赶来京城的速度肯定比信使要慢,九月二十之前能到就不错了。而且是只带几个亲随上任那种,兵马一个人都不带。
  给旋门关都尉徐荣的敕命倒是快不少,十一日就能到,理论上徐荣十三日就能回京,然后就该跟着李素回辽东交接工作。
  不过,司隶这边交接关隘防务工作也需要时间,所以拖到九月二十左右问题也不大。
  召回刘备的旨意发出之后,这几天里灵帝又心血来潮问过卢植该具体怎么安排刘备的工作,卢植这才把后续的话徐徐安利给灵帝。
  最终,灵帝觉得让刘备查查张鲁截杀汉使一案、弄清是否有宗室纵容的情形,似乎也不错,就顺水推舟答应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