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1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891

  刘备的两万主力,终于赶到了泰山战场正面,右侧依托着汶水,向左展开阵型兵力,一副要全力营救奉高县守军的积极姿态。
  作为围城一方,如今名义上的泰山贼和青州黄巾“盟主”乌苏,也是早在四五天前就朦胧知道汉军援军要来了,也做好了以逸待劳的准备。
  五天前,他刚得到消息时,其实城下兵力还不算很多,他虽号称十余万众,真听他的也就七八万。
  而且很多人并没有来围攻奉高这种小地方,大家都要恰饭的嘛,围城兵力太多军粮供给也容易出现困难,用不上的多余兵力,还不如分散在各县就食,减少转运损耗。
  所以,乌苏也是在这五天里,临时从周边各县,甚至是齐郡、济南郡抽调回一些人马,集中起来想跟汉军打一场速战速决的压倒性战役。
  黄巾军和泰山贼这样的野路子武装,太缺乏完善的后勤体系了,长期大量聚集兵力真是吃不起。所以他们最喜欢要打大仗才集中、打完后抢完东西分完赃立刻各自散去。
  见刘备终于如期来了,乌苏心中居然还挺欢喜:“来得好!咱还怕把七万兵马集结起来之后,你反而跟咱拖着不肯决战,那咱集中粮草可就麻烦了。现如今刚集结好、士气正盛,就有决战可以打,那就再妙不过了!
  咱以七万对两万,至少要痛击刘备让他不敢再来!去年你仗着麹义的先登营助你,联手以多欺少杀我兄长。如今麹义远在渤海,你刘备关羽落单了,咱可就要报杀兄之仇了!”
  乌苏的哥哥乌延明明是被麹义射杀的,但乌苏找不到麹义报仇,算到刘备头上也无不可。
  乌苏也不怕背后奉高县城里的泰山郡守军突围,所以只留了大几千人驻守围城营地继续围困,而把至少六万五千人集中到了汶水河畔的正面战场。
  乌苏要的只是奉高县这座泰山郡郡治的地盘,好作为将来盘踞泰山的根据地。至于城里的守军和郡丞诸葛珪一族,乌苏跟他们又没什么深仇大恨。
  早在攻城之初,乌苏其实就是围三缺一网开一面,给诸葛珪机会跑了。
  但是诸葛珪自己不珍惜,非要用以死守殉城的姿态来证明“自己跟张举没有任何瓜葛”、洗刷家族的名声,才死守着不走,乌苏内心巴不得诸葛珪快点滚。
  两军列阵完毕后,时间大约是八月二十六日的上午辰时。
  乌苏稍微等了一等,一开始还希望汉军主动进攻——主要是因为青州黄巾缺乏精良的远程火力,骑兵也只有三千人,不想去撞汉军的前排弩阵。
  如果汉军主动出击,弩兵无法在前排保持行进射击的效率,那接敌前黄巾一方就能少死点人。
  可惜,刘备和关羽并没有出击,两阵对圆,双方呐喊、骂战,关羽和张飞也轮流出阵挑战想要斗将。
  乌苏一开始还不觉得关张斗将能耐如何——主要是去年秋天灅水南岸那一战,乌苏的兄长乌延还在“以随地乱洒的财物诱敌”的情况下,误打误撞用出了“饵敌之计”,一个反冲锋把张飞打伤在病床上躺了仨月。
  那也是没办法的,高手也有偶尔失手的时候,强如文丑中了饵敌之计直接就在乱军中挂了,张飞被乱军践踏只是受伤也不算丢人。
  但就因为那个战例,让乌苏对于张飞的武力值有所轻视。
  汉军挑战斗将时,他也就忍不住吩咐手下的一些将领出去一战。
  这些出身泰山贼和青州黄巾的没文化斗将,好多还消息闭塞不知道这两年关张在幽州的威名,倒也愣呵呵地应战单挑。
  结果连续折了三个龙套战将,几乎都是被秒杀。
  乌苏这才闭嘴,不敢再派人斗将。
  偏偏刘备却很执着于单挑,不想派大军冲杀,就让关张在阵前挑衅、小兵们齐声骂阵打击黄巾士气、狂喷乌苏胆小怂哔。
  “刘备这是想干啥?是想拖延时间、消耗我军士气吧?没办法了,斗将斗不过对方,骂战耗着太伤士气,就算刘备弩兵犀利,也只好强冲汉军军阵了。
  不然在这儿对骂一整天,汉军士气越来越高涨我军越来越低落,傍晚时他再冲杀,说不定六七万人还真打不过对面一两万了。”
  乌苏捋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终于在午时之前,下令全军正面进攻!
  汉军阵前三千张单兵手弩严阵以待,随着乌苏军进入射程,便瞬间箭似飞蝗,又是一波“北海之怒”铺过去,箭尾的白羽把汶水河畔的松软泥土地插得跟芦苇荡子似的。
  血浆混入泥淖,惨叫不绝于耳。
  乌苏也算是生死看淡之人,咬牙忍着冲阵过程中的额外数千数量级的伤亡,只求尽快混战到一处。
  然而,让他懵逼的是,就在两军进入血腥搏杀后不久,战场的正南方,终于有一支规模巨大的援军缓缓而来。
  “是我们的援军来了!哈哈哈,臧霸、孙观这些家伙,平时不肯尊奉我,这次倒是还算仗义,看了我的召信终于还是派援军来了!”乌苏看明白后,第一反应是大喜,同时也有些意外。
  他当然给臧霸写过信让他来助战,但他内心早已骂了无数遍吐槽臧霸不仗义,知道臧霸真来的可能性很小。
  没想到啊没想到,那有枣没枣打一杆的随性之举,居然真的请来了数万额外援兵!
  这下秒掉刘备的把握就更大了!
  让臧霸直接拦腰打刘备的侧翼!把刘备的腰子都打出来!
  “兄弟们!是我们的援军来了!是臧将军带着援军来了!还不趁机奋勇杀敌、击溃汉军!三千突骑,全数出击!”乌苏欣喜地大吼大叫传达着军令。
  他之前留的那些后手、战略预备队,也全部丢到了牌桌上。
  现在就是全力打脸收割的时候,不需要战略预备队了!
  青州黄巾果然也短暂地全军士气大振了一把,冲杀得愈发卖力了。
  然而,仅仅过了几分钟,乌苏就觉得臧霸智商有点问题,恨不能亲自飞过去微操臧霸的部队:
  “诶?诶!诶!!臧将军你会不会打仗啊!这么大好时机你不趁机冲刘备侧翼拦腰捅一刀?你往我这边靠一起打正面干嘛?不知道包围作战的效果比单一正面迎击更好吗?”
  乌苏在内心喷了臧霸无数遍“不会打仗”,直到他发现向他侧翼靠拢的臧霸并不是想增援正面战场,而像是要一尖刀捅到他乌苏自己的腰子上了……
  有没有搞错?臧霸你丫捅错人了吧?
  到了这一刻,最后的幻想也只有放弃了。
  “天杀的臧霸!你居然背叛我?”
第一百三十五章
先到咸阳为王上
  硝烟散去,伏尸处处,断兵残马,错杂其间,汶水尽赤,为之不流。
  一场号称十万人的会战,在匆匆一个下午的厮杀后,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青州军的战死与重伤不治人数,总和也就不过万人,跟十万的总规模相比,不过是一成而已。但他们却退得很混乱,退得很彻底。
  作为官军一方的刘备也见好就收,在乌苏授首后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没有再疯狂追击以免横生枝节。
  刘备只是吩咐关羽、张飞以弩阵为先锋,确保阵型稳固不乱缓缓向前压迫。这样的速度,对于想撒丫子跑的敌人,是肯定追不上的。
  只有一些“友军都跑了,还在傻愣愣逆袭”的黄巾贼死硬分子,会撞到刘备军的弩口上,这样一来也正好对敌人进行了立场筛选,只杀最死硬反汉的那一小撮,锦上添花。
  随着夜幕落下,双方至少拉开了二十里的距离,彻底脱离接触。
  刘备稳固收兵,往奉高县城方向靠拢,准备进城过夜。叛军则一部部被臧霸、孙观收拢,在短暂的小摩擦后,重新“消除误会,尽释前嫌”——当然了,肯定不会那么快,臧霸估计要忙活好一阵子来整合内部了,没十天半个月腾不出手来。
  此战的战阵细节,实在乏善可陈,能彪炳史册的,唯有此战背后的歹毒阴谋。
  “臧霸!你居然变节投靠官军、偷袭乌大帅,你还有脸来见我们?”
  同为青州黄巾渠帅和泰山贼大王的尹礼、吴敦等人,带着败军后撤时,遭到臧霸诚意呐喊追赶,不得不严阵以待、以江湖道义痛骂指责臧霸。
  臧霸早已准备好台词:“二位冤枉我了!我今日助刘备斩乌苏,全是为了咱青州本地的兄弟们!刚才下午一战,我可有冲贵军阵地?没有吧,我从头到尾冲的只是乌苏与昌豨的阵地!你们口口声声江湖道义,恰才乌苏被斩、帅旗被夺之时,不也撤军先逃了?”
  尹礼、吴敦闻言不由勒马停下,好气又好笑反驳:“你助纣为虐甘为朝廷鹰犬,还敢说是为了大家?”
  臧霸:“当然,那刘备是辽东太守,他之所以能追击乌苏完全是因为州牧刘虞授权、追杀流窜到他州的乌桓反贼残部,乌苏一死刘备这灾星就得回幽州,不然他们的朝廷就会猜忌刘备!
  什么?你们连这个都不知道?居然怀疑我说的官场规则?要不说你们这些没当过官的人没见识呢!你要不信,随便抓个当过太守一级朝廷官员的俘虏问问……”
  臧霸一溜烟儿把李素提供的借口台词现学现卖说了一遍,表情还一脸的鄙夷。
  如同吴站长嘲讽他小舅子:连斯蒂庞克牌轿车都不认识?就是陈纳德坐的那种丫!
  做贼也要多读书啊!不知道朝廷运作的潜规则,做贼也做不好做不大的!
  经此一役,青州乱军的总人数,下降了大约一万多人。但组成的结构比例却发生了重大改变。
  臧霸与孙观兄弟的嫡系人马,从三万膨胀到了五万多。而其他山头加起来的总人数,则从将近八万人,锐减到了堪堪五万。
  很显然,臧孙两家联手,在青州乱军这个松散组织中,已经占到了51%以上的股份,俨然是新盟主了。
  而刘备也挺赚,他今天这一战几乎没怎么死人,就是弓弩箭矢之类的物资消耗比较大。但轻轻松松削减了一万多贼军规模,还拿到了乌苏、昌豨和张饶三人的首级,这些人头都是可以给朝廷表功的。
  不但把乌苏这个“最后的作乱乌桓胡酋”杀了,也算是不知不觉报了平行时空被张饶重伤杀妻之仇。
  算是彻底跟另一个世界那个坎坷的刘备,作了个命运的切割,从此迎接新的自己。
  而刘备手下今天带来参战的两万兵马,只有一万五千人是原幽州军,还有至少五千是从原本张饶、管亥那儿收编来的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士兵。
  这些士兵经过了一场正规大战的洗礼,多少也心态成熟稳健了些,可以有蜕变为朝廷军队的潜质。
  要不是打这种顺风仗的话,这五千新兵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才能成熟起来。
  ……
  话分两头。
  随着远处的隆隆喊杀声,诸葛瑾站在奉高县城头极目远眺,而后隐约看见是乌苏的主力大军奔流溃败之景,顿时惊得目瞪狗呆。而负责城防的孔县尉更是比诸葛瑾还震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