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851


稍后,岛民们又在一部分手持兵刃的强人带领下,集合在一起,冲向海滩,准备反击来势汹汹的敌人。
但等岛民们看清了船队“庞大”规模后,立即放弃了无谓的抵抗,一些人聚在一起激烈讨论,更多的人则是看着船队入港,茫然地等待未知命运的降临。
尽管张顺曾经来过一次,但他那次带的只是“小船”,也不敢确定澎湖湾内的具体情况。
在陌生的野港,大型海船船队入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人敢保证哪处水面下没有暗礁,这也是古代大规模登陆战,大多只能围绕港口城市展开血腥争夺的重要原因之一。
几艘改做测量船的艓船在前引导下,后面的船队缓慢进港。
见到岛上的岛民始终没有表现出对抗的意思,徐泽调整了登陆方案,将原计划的突击抢滩改为武力展示。
第一批登岛的,是甲胄齐全,披挂整齐的巡检司水营官兵。
其后,史家村和少华山混合编成的移民,也在王进和史进的组织下有序登陆。
看到登州刀鱼战棹巡检司水营官兵装备齐全,列阵迅速,没有半点嘈杂,只凭各色旗帜和清晰短促有力的口令完成登陆。
期间没有半点嘈杂,整齐而肃穆,配合闪着寒光的刀枪,宣示这批人绝不可挑战。
见此情形,原本还持着简陋武器的岛民赶紧丢下,不知道谁带的头,很快就跪倒一片,不少人嘴里还念念有词,趴伏在地的身子抖个不停。
“都抬起头来!”
徐泽见这些岛民可以“教化”,自然是想尽快收服此地人心,都这么跪着,怎么交流?但要是直接命令他们站起来,恐怕没几个人敢听令,只得先让他们抬头。
好在有人能听懂官话,一些人抬起了头,张顺很快从中找到上次管待他的人,一番说服,喊出来了忐忑不安的岛民首领。
“本官现代表朝廷,授予你海东郡澎湖寨巡检司巡检之职,望你务必严加整饬,替朝廷守好此地。”
徐泽直接丢给对方一个莫名其妙的职务,身边众心腹听了也是一头雾水。
莫说“海东郡”这个从未听说过的名称,朝廷也早没有“郡”这一级的行政区划了,但众人大多知徐泽的野心,全都心照不宣。
授官不应该授印么?
其实,徐泽是想给印的,只是刻印是个精细活,在浪涛不绝的大海上做不好。
不过,很快就会有的,萧让虽然被他留在了之罘湾,但金大坚却被带了过来,金印、石印、木印,想要那种都行,要不了两天就可交货。
船队在澎湖待了三日,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考察各岛上的自然资源,遗憾的是,没有发现徐泽想要的铜、铁、硫、硝等矿产。
不过,张顺却在测量港湾内水深数据时,发现了两株高近五尺的红珊瑚,这倒是意外之喜。
红珊瑚色泽喜庆艳丽,造型卖相极佳,且因为生长极为缓慢,如此高度,只在古书上见过,如今绝对是举世罕见,足以应付赵佶了。
徐泽只取了其中一株,另一株让它继续生长,多一株效果当然更好,但两株都送给赵佶,搞不好哪天就被他败光了,还难得装船。
二是对岛上居民进行编户齐民,既然是“置寨”,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所谓编户齐民,即凡官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保证赋税、徭役和征兵等官府行政运转的必要前提。
其实,现在的澎湖列岛上的岛民连饭都吃不饱,又远离大陆,赋税、血税都指望不上他们,本不用编户齐民,徐泽之所以要坚持编户,主要还是为了锻炼队伍。
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地盘,不管大小,人多人少,具体生存状态如何,有多大的战争动员潜力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小地盘嫌人少没油水不愿编户,等有了大地盘又没经验和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乡绅和胥吏们玩花活。
这事交由蒋敬责任,因为绝大部分岛民不识文字,真要把此事办妥帖,莫说三日,再加三日都未必够。
蒋敬先集合岛上各部头人,教他们用粗细长短不一的树枝表示男女老幼,而后以家庭为单位摆放,统计后,再安排人逐户核对。
岛上封闭的环境和落后的社会组织度,原本连税收都没有,大部分岛民自不会想到现在的编户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因此,仅用两日就得到了准确数据——列岛共有岛民一千六百七十二人。
三是指导岛民生产和管理。岛上土壤本就贫瘠,耕种技术又落后,产出当然低得惊人,只看岛民们普遍营养不良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生活有多惨。
这样的“负资产”不是徐泽想要的,苍蝇再小也是肉,只要能在台湾站稳脚跟,澎湖列岛以后就是重要的中转站,如何让负资产扭亏为盈,是当前必须紧迫考虑的问题。
好在徐泽为了移民,专门带上了同舟社的“种植专家”——梁忠,在梁山受了徐泽的启发,搞实验田种植并取得一些成效后,梁忠就上了瘾,迁到之罘湾后,他就做了很多种植实验,其中就包括海水种稻——当然失败了。
在尝过岛上的土壤,问了部分岛民本地的降雨情况后,梁忠非常肯定地说岛上虽然土薄,种稻麦得不偿失,但高粱和一些瓜果却是很适宜种植的,请示徐泽后,梁忠留下一些种子,并教岛民种植技巧。
高粱籽其实不仅可以用做禽畜饲料和酿酒,人也可以说吃,当然口感会很差,但对长期吃不饱饭的岛民来说,能饱肚子的食物就是天赐的好东西!
还有捕鱼,因为洋流带来丰富的养料,环礁又利于鱼类躲避天敌,澎湖列岛附近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但受限于原始的捕鱼手段,岛民们终日忙碌,所得却很少。
同舟社自然随船带有各类捕鱼工具,连续两日的捕鱼大丰收,不仅教会了一些岛民新捕鱼技巧,更是让全部岛民敞开肚皮吃鱼。
看着这些生产力落后而退回原始社会结构的岛民,因为吃饱了几顿鱼,就对自己这些外来侵略者敬若神明,徐泽内心甚喜,多朴实的子民啊。
必须想尽办法提高岛民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吃饱穿暖了,才有更多的时间读书识字,不对不对——同舟社自己的教书先生都不够,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在岛上安排人传播文化知识的。
其实,原始社会是静态社会,受限于生产力低下和认知不足,岛民的生活所需仅限于吃、穿两样,这几天同舟社捕鱼多了后,一些岛民就无所事事,坐在沙滩上晒着太阳看同舟社捕鱼。
让岛民们花更少的时间,产出更多的食物,然后就有更多的时间晒太阳——怎么可能呢?
奴役他们,用皮鞭和棍棒让他们老实做事?
太低端了!
在徐泽的设想中,等台湾通航后,来此歇脚的船只不仅会带来粮食、布帛,还会有各类新奇且有用的生活用品,甚至调料和奢侈品。
想要?交换啊!
什么?咸鱼我们不要,你们可以用手工来换。
不会?没关系,我们安排人来教,包教包会包分配。
原材料太少?这个更好办,我们船上就有。
没钱?要什么钱!先赊给你们,赚了钱再买下一批。
什么,钱多了没用?
知道某某家的儿子没?
赚钱买了一对漂亮的手镯,娶了你们族长的侄女。
不要手镯?没关系,我们还有……
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膨胀的欲望中持续进步的,徐泽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过更好日子的欲望——没错,徐泽就要带着这些岛民走向“幸福”生活,而不是征服和奴役他们。
人,才是构成一切社会财富的基石,只有华夏文明,才能产生“共赢”和“带你致富”之类的政治智慧。
相对而言,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启的血腥屠杀和奴役,实在不上了台面。
当然,也有西方彼时刚刚脱离野蛮蒙昧,自身软实力不足有关,如果澎湖岛上有数万野蛮彪悍的岛民,徐泽也绝不敢采取现在这种处理方式。
……
ps:曰:“隋开皇中,尝遣虎贲陈棱略澎湖地。其屿屹立巨浸中,环岛三十有六,如排衙。居民以苫茅为庐舍,推年大者为长,畋渔为业。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间,各氂耳为记。棱至抚之,未久而去。”
第二十七章
杀鸡
船队出澎湖湾向东,未行多远,就能明显感受船只受到洋流的作用而偏离航线,不得不频繁改变风帆角度和船舵以调整航向。
在徐泽的前世记忆里,澎湖列岛似乎靠近台南方向,与下步的发展战略不利。
徐泽本想利用西北向的斜风,向东北斜向航行,阮小七和蒋敬测算风向和洋流速度后,建议不要这么做。
根据推算的结果,洋流太快,风向也不利,坚持向东北航行的结果,只会被洋流推回,如其费时费力斜向航行,还不如顺风顺水,尽早登岸后,再沿洋流影响较小的海岸线航行,正好一并绘制海图。
徐泽带蒋敬出海的目的,不仅是要他通过牵星术领航,在这点上,船队的几个老船工并不比他差,最重要的是记录航线各种参数,并绘制海图。
有了这些参数和海图,才能为以后往返台湾提供尽可能详细、安全的航线指导,这需要很专业的算学知识做基础,一般人做不来,至少徐泽不会。
事实证明,阮小七和蒋敬的推测是对的,等船队靠岸时,根据测算的数据,已经离开澎湖水平面向南横移了约百里。
因为准备充分,且航行的时间不到两天,也没碰到暴风,船队只是在靠岸的时候,前面引导船触了礁,但不严重,还有水密仓,等靠岸修修还能再用。
最大的问题是黑水沟流速快,浪急船簸,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晕船症状,急需靠岸调整。
船队沿着台湾岛西岸寻了大半日,终于找到一块可以休整的地方,放出去侦查情况的张顺和陈达先后一起乘艓船回到徐泽的旗舰上。
“社首,这一片没有暗礁,可以停船,那处沙滩也正好可以拖船上岸修理。”
二人各有分工,张顺主要探查水情,陈达则带人探查岸上的情况。
“情况不大妙,这里应该有人活动,我们找到这个——”
陈达交给徐泽一支半截的骨质箭矢,虽然是骨质,但绑缚技巧相当成熟。
“水营先上岸,斥候派到到五里以外,其余人寻找立寨位置,伐木准备立寨。打旗语,其余各船做好登陆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