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8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0/851


此战,不求真能翻盘打赢强大的敌军,只求能让同军意识到夏人的不屈,而放弃对夏人的残酷压榨,尽力保住夏地的传统。
因地理条件限制,夏国大部分人口和城池都集中在其东南部,而以兴庆府为核心的贺兰山谷地又是重中之重。
经过百余年的持续经营,兴州城池的高大和坚固程度远非顺、静、怀等州可比。
可惜,如此坚城的防御体系原本是为防守冷兵器战争而打造,面对全新的战争形态,天然就存在漏洞。
就如同能跟宋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夏军,面对同军时却节节败退一样,足以防住投石机密集攻击的兴州城却难以防住怒吼的火炮。
战斗仅仅持续了六天时间,坚固的夏国都城东城墙便同军轰开了一段缺口。
之所以能够进展这么快,除了同军兵力雄厚,日夜攻城不停外,还有大量的投降夏人参与了攻城的土工作业。
牛皋从岳飞攻下临安城的战例受到了启发,提前动员了部分夏国青壮随军来到兴庆府,亲手埋葬这个野蛮而腐朽的政权。
一面是同军猛烈炮火的军事打击,一面是本国百姓自发攻城的政治攻势,兴庆府守军的士气被迅速瓦解。
兵无战心,为了争取国灭之后的政治待遇,在东城墙被攻破后,李乾顺就放弃了与同军继续巷战的计划,并率宗室及朝中文武出城向胜利者投降。
正乾六年十二月初九,同军攻破夏国都城兴庆府,立国九十年的夏国宣告灭亡。
当日,大同帝国新组建的宁夏巡抚使司传檄夏国剩余州府及各监军司,要求各地文武谨守城池和防区,等待同军随后接收。
至此时,夏国静塞军司的东、北两面的重要城寨,大半在之前的战争中就被同军拿下,仅剩定、宥、盐三州和白马强镇军司等地,基本传檄可定。
但静塞军司以西的广阔领土,却因为荒漠和高山阻隔,仅有南线一条通道。
大同必须拿下已经控制在宋军手中的西寿保泰军司,方可继续向西拓展。
刚刚联手的同宋两国在完成灭夏目标后,便面临再次开战的局面。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天下何人不通同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月初七,秦州治所成纪县城。
秦凤路新任经略使李彦仙带着几名属将立在城门楼上,脸色凝重地目视同军攻城兵卒缓缓撤回远方的营地中。
大同伐夏之战开始前,其人就从同夏两国国力和应对战争的准备等方面,做出了夏国肯定阻挡不住同军攻击的战略判断。
并建议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放弃联夏抗同计划,转而趁夏国灭亡之际占领更多军事要地,以尽量减少大宋在西北地带战略上的被动。
秦州远离夏国边境,又控扼同军入蜀的通道,不可能参与这场灭夏盛宴。
李彦仙便趁着同军伐夏之机调整秦州防务,以应对同军灭夏之后的进攻。
但大同这么快就灭掉了夏国,并立即重启讨宋之战,还是有些出乎其人的预料。
只是,此时再想这些有的没的已经没有意义了。
早在过年前,同军就越过大散关攻入秦州,并于四天前围住了成纪县城。
同军这次的动作很大,仅攻城部队就动用了两个半师万余人,期间还要跨越三百余里的敌战区攻打城池,根本不可能做到掩人耳目。
所以,主持此战的同军将领刘舜仁就没有想过要对秦州发起突袭。
大战开始前,其人便命斥候不断扩大情报遮蔽范围,在拔除沿途敌军据点进一步探清秦州宋军实情的同时,也将同军即将攻入秦州的意图明确告知了秦州守将。
李彦仙虽然还没有做好应战准备,可也不会坐等同军打上门来。
确认同军已经即将攻入秦州后,其人便利用途中的有利地形设下埋伏。
这次没有了胜仗一窝蜂败仗漫山跑的降军打头阵,宋军肯定不能指望再打出一个“大散关大捷”。
李彦仙只希望一场小胜,哪怕歼敌数十也能鼓舞士气,有利于其后的守城战。
但刘舜仁却步步为营,三百余里路硬是走了整整六天时间。
同军将领用兵谨慎,李彦仙根本逮不到机会,只能放弃伏击计划,改为趁同军攻打陇城时内外夹击。
结果,其人左挑右选的三千精锐瞅准了时机入场,却冲不动只有千余人的同军阻援部队,还差点被随后赶来的同军包了圆。
仅此一战,便让秦州宋军知道了两军的实力差距究竟有多大。
此后,一直等到同军攻下陇城并继续西进围住成纪县城,李彦仙都没有再主动出击同军过——实在是打不过。
如其徒劳伤亡,还不如将有限的兵力用在防守城池上。
其实,早在去年的斥候战失利而被迫收缩防线时,李彦仙就已经看清了同军的强大,也明白很难守得住的残酷现实。
国势衰败至此,已非人力可以挽回,唯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为了激励士气,其人还是特意派人回巩州,将一家老小数十口全部接到成纪县定居,以示与城偕亡的决心。
不过,成纪县城能够抗住同军持续几天的炮火打击而不破,最大的原因却不是守军的士气有多高,而是同军根本没有尽全力。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同军攻城的动作确实很热闹,但李彦仙却是很清楚他们志不在成纪城。
其实,不仅李彦仙看出了同军的异常,其人麾下的战将也看到了。
“相公,同军兵力雄厚,围住成纪却不真打,莫非是想围城打援?”
说话之人姓吕名圆登,不用看兜鍪下的光头,只听名字就知道他曾落发为僧。
其人原籍陕州夏县,早年曾落发于凤翔府灵山净慧寺,圆登乃是其法号。
吕圆登的人生经历与王闻之、赵宗印等人有几分相似,都是曾为方外之人,也都是因道君抑释崇道而流落红尘,又因为不同的际遇走上不同的道路。
李孝忠易名募兵于镇戎军抗击夏人时,圆登就投入其人麾下,并在其后的多次大战中立下大功,乃是前者最为得力的爱将。
李彦仙平日里也爱与博学敢战的圆登讨论战事,知道后者故意在城头提起同军围城打援,重点不在“打”而在“援”上。
乃是告诉将士们成纪并非孤城,要坚定守城的决心。
大同结束伐夏之战时,秦凤路宋军正趁乱全力抢夺夏国河西走廊诸地。
不仅泾原路经略使曲端、知熙州事刘锜等人先后出兵攻入夏境,新宋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也赶往熙州,亲自为刘锜坐镇后方转运粮草。
而大同帝国在灭夏之后就立即重启讨宋之战,明显是算准了陕地宋军兵马疲弊、防守空虚,要打众人一个措手不及。
秦州兵马因为没有参与灭夏之战,状态相对最好,若是秦州都守不住,还能指望哪里来援军,远在天边的朝廷么?
李彦仙其实并不相信会有援军,但为了不影响士气,其人也只能顺着圆登的话讲。
“援军?你是说泾原路?”
曲端持才傲物,性子极冲,与同样傲气冲天李彦仙针尖对麦芒相性不合,乃是川陕宣抚处置司公开的秘密。
二人同在陕地为将且防区互为犄角,却老死不相往来,从来没有统一行动过。
所以,同军开战对秦州的军事行动后,李彦仙虽然第一时间派出快马向张浚、曲端、刘锜等人告急,却没有想过此时靠秦州最近的曲端会来救援自己。
“正是!”
圆登见经略相公身边的士卒尽皆竖起了耳朵,斩钉截铁地道:
“曲经略麾下兵强马壮,伐夏之役连破强敌,收复失土最多,又最先退回境内休整,有实力牵制同军。
且秦州控制入蜀要道,一旦落入同军手中,则泾原、熙河两路也难保,就算是为了后路着想,曲经略也必定不会坐视秦州失陷。”
“曲正甫么?”
李彦仙话说了一半便抬手拈须,陷入沉思。
其人今年三十六岁,正是“而立”之龄已过,即将到达“不惑”的人生阶段。
三年前,大同第一次讨宋,其人尽散家财,招募了三千壮士便匆匆进京勤王。
那时的李孝忠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满脑子都是报效朝廷的忠孝节义和好男儿建功乱世的壮志豪气。
但经历了三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见识了大宋两朝君臣的昏聩无能之后,其人虽然仍不忘建功乱世的初衷,却早没了当初的热血和激情。
至少,李彦仙再不可能轻易离开秦凤路,并将自己辛苦拉出的大军交给某个无能相公无端白白消耗了。
这三年的生死考验,也让其人学会了从利益角度看人看事。
同军前年灭宋取得京西两路和荆湖北路江北之地,去年灭掉夏国又控制河西。
若是再攻下秦州的话,就能继续西进拿下岷州,进而截断川陕两地的联系,堵住泾原路和熙河兰廓路宋军的退路。
正常情况下,曲端如果有余力,应该会为了后路着想,全力援救秦州。
但问题就出在“后路”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