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851


金国现在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而且更严重。
辽国的崩坏固然与其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有关,但这些北地年连年灾荒,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内乱不断,社会各阶层对朝廷失去信心也有很大的关系。
金国崛起后连战连胜,成功继承了辽国的部分国土,也背上了大辽的包袱。
更要命的是大金在战略上失了先机,辽国最精华的部分尽皆被大同吃下。
如此一来,金国虽是新崛起的国家,战争潜力却还不如曾经走下坡路的辽国。
完颜宗翰率军来到上京道后,遇到最头痛问题的就是“打仗费粮”。
太祖皇帝阿骨打在位期间,宗翰是单纯的大军统帅,只要能打赢仗就行,基本不考虑这些乱七八糟的事。
但新帝吴乞买即位后,担心自己威望不足,为了拉拢其人,就给了他自建势力的特权,有兵又有地盘的宗翰就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问题了。
胜仗打得越多手中的钱粮越少,背上的包袱就越重,这是在出产多的西京道绝对不会遇到的问题,上京道却是常态。
因而,其人明知道耶律大石正在上京道的西北部兼并各部,迟早会成为祸害大金的力量,也只能先缓一缓。
完颜宗翰并没有一门心思打仗,组织人手开荒种地放牧以增加战争潜力的道理自然懂,也费了老大精力抓生产。
可天祚帝不比耶律大石,在辽人中的号召力更大,没有发现其人的行踪也就罢了,发现了还不去征讨就说不过了。
为了这次西征,完颜宗翰整整准备了半年时间。
结果,耶律延禧得知消息后果断弃师而逃,再次将金军甩在了后面。
好在此战中辽国都统耶律马哥被俘,最后效忠于天祚帝的“大军”被灭,只要持续保持对草原的压力,天祚帝就很难翻得了身。
不过,完颜宗翰也为此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尽管这次只出动了三千骑兵,但在后方协助转运粮草的民夫和护送的军队却数倍于此,所有的人都马要吃喝,每多耽搁一天,人吃马嚼的消耗就令人头皮发麻。
实际上,此战因为是奔袭战,金军还是有一些缴获的。
但辽国的家当早就被耶律延禧父子等人这些年的折腾丢得干干净净,上京道大部大部分地方出产又少。
有余粮的部族要么在竭力扩张,要么成为别人扩张的对象。
耶律马哥的人马本就不多,拥有的财产更少。
金军通过大战和随后的追击共缴获牛羊马匹万余,看起来确实不少,却禁不住大军数千里的消耗,回军的途中就吃掉了大半。
而为了这次远征,完颜宗翰之前在云中府的搜刮所得却消耗一空。
面对没粮就没法远征大漠的无奈现实,其人只能派信使回京,请求朝廷给予支持。
东京道却是另一片天地,在秦桧等人的尽心辅佐下,金国皇帝完颜吴乞买正在全力推动内政改革。
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巧和生产方式被引进。
就连之前女直人一直眼红却因为持续战争而没有力量进行的农业基础工程建设,也在大同帝国的帮助下相继上马。
此时正是以蛋孵鸡,小鸡长成后再又可以下更多蛋孵更多鸡的宝贵积累阶段,吴乞买如何会将宝贵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上京道的盲目扩张上?
而更关键的问题,则是完颜宗翰乃金国最大的军功贵族,其人手中掌握的的权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大金的稳定。
吴乞买相信阿骨打的眼光,宗翰应该不会做傻事,但为了大金的国运长久,也要尽量限制其人势力。
于是,皇帝给完颜宗翰回了信:
等朕种地五年,就支持你踏平上京道。
第十九章
打你屁股
金国皇帝和前线大军统帅打仗还是种地的路线之争一时不会有结果,给了兵败后的天祚帝再次逃窜的机会。
可是,耶律延禧虽然还保持着皇帝的尊号,却已经失去了皇帝该有的权威。
经过这些年的接连战败和北辽三代伪帝的反复折腾,“大辽皇帝”一词早就不值钱了。
失去了最后的忠勇军队,在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上京道,没兵的皇帝还不如一个小部族首领有权势。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正在疯狂兼并各部的耶律大石,还是其他的世袭部族首领,都有足够的动机控制或杀死没有自保能力的大辽皇帝。
耶律延禧也清楚这一点,因而不敢再滞留在上京道。
其人继续向西北跑出一段距离,确认摆脱金军的追击后,便折向东南面,再度冒险进入倒塌岭节度使司。
得到皇帝远来的消息,“老朋友”谟葛失再一次前来迎驾,并安排族人给大辽君臣充当“护卫”,还向朝廷馈赠了一批马匹、骆驼和食羊。
不过,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谟葛失进献的食羊仅够皇帝和重臣勉强果腹数日,至于忠心追随皇帝的侍从,则只能就着羊骨头汤和没有调料难吃要死的下水勉强吊命。
其人如此做,自有原因。
两年前,金军大举西进,云中之地落入金国手中。
但金人随后疲于应付难缠的治安战,坚持半年后撤回国内,云中之地陆续被残辽势力夺回。
去年,金军再次西进并击败残辽大军,却被鬼鬼祟祟的夏人摘了桃子。
不过,夏人也没笑到最后,最终还是大同帝国获得了西京道的控制权。
不同于过客般的金夏两国,也不同于管理粗放的大辽,大同对地方的控制极严。
取得丰州、云内州和天德军等地后,大同官府便开始编户齐民,以共建会取代原本家族管控社会底层。
此举自然遭到了各地大户的激烈反抗,无论辽、金,还是夏国,占领西京道后,也只是要大户的钱财,却很少动他们的人。
但大同此举却是要断他们的根,失去了对社会底层的掌控特权,大户还是大户?
可惜,大同不是金夏,在强大的同军面前,这些反抗都遭到了血腥镇压。
这些大户的反叛虽然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动荡,却也有正面意义。
大同官府社会改革前就秉承皇帝的旨意,做足了应对大户反叛的准备。
果断而残酷的镇压之下,反叛者人头滚滚,观望者为之胆寒,因社会改革而获利的普通百姓也增加了对新朝廷的敬畏之心。
期间,也有一些反叛者见识大同帝国的专政铁拳后,自知不敌,越过阴山向北逃亡。
由此,一直密切关注云中之地局势的谟葛失知道了大同帝国的强硬手段。
这些见机快的大户逃了便逃了,徐泽并没有纠结此事。
等朝廷在西京道巨量的钱粮投入,各项基础工程相继展开,原本一盘散沙的底层被组织了起来以后,这些人就再没有回来作威作福的机会了。
不过,西京道耕牧相杂,并不是单纯的农耕区,经济结构不一样,社会管理模式也必然不能一样,朝廷并没有搞一刀切。
各地的社会改革相继展开后,萧近海和岳飞等人便奉命率部深入草原,宣传大同帝国的德政和强大。
北部首领谟葛失最善于多头押宝,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触大同帝国的霉头。
见识了大同收服草原诸部的决心后,其人便遣次子葅泥括失前往燕京向朝廷进贡方物。
正乾皇帝愉快地收下谟葛失的进贡,并安排宣部官员带葅泥括失等人游览燕京名胜。
嗯,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向北部势力的探子展示大同帝国的实力。
生于阴山后的葅泥括失并不是土包子,他也曾见过辽金夏三国的牌面,但与大同一比,三国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了。
燕京之行让其人深受震撼,回到部族后,便极力向自己的父亲宣扬大同帝国的强大和富庶,以及正乾皇帝的英明神武。
葅泥括失的言下之意是北部多头押宝的好日子到头了,劝父亲正视现实,千万不要与强大的大同帝国作对。
谟葛失这些年能在多方势力中间左右逢源,自然不是死脑筋,当即接受了葅泥括失的建议,主动上表,请求大同官府派商队到北部来“扶贫”。
因而,当天祚皇帝再次带着自己的草台朝廷来到北部时,谟葛失虽然给了大辽援助,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内容。
以至于饥饿难耐的辽帝侍从居然要私下找到北部部民,用自己的衣服换取食羊。
患难见真情,一再患难却会消磨非常难得的真情。
北部首领谟葛失在天祚帝患难时曾给予多次援助,本就不是出于什么“真情”,而是夹杂着诸多利益诉求的政治投机。
历经磨难,早就不再单纯的耶律延禧也非常清楚这一点。
见识了谟葛失的“真情”后,天祚帝乃册封其人为“神于越王”,算是为二人的政治交换画上了句号。
实际上,耶律延禧这次潜回倒塌岭节度使司,本来是想偷越阴山继续南下,到其人一直寄予厚望的丰州、云中等地碰碰运气。
但见到了谟葛失前后的态度变化后,天祚帝想起了耶律大石曾经说过的话,意识到西京道彻底丢失,自己若是坚持南下,将有极大可能自投罗网。
甚至,都不需要跑到丰州,只要其人表现出继续南下的想法,谟葛失就有可能会将他绑起来交给正乾皇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