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7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5/851


与此同时,酸枣县也上奏了大量溃兵、百姓私渡黄河入境的情况。
经溃兵证实,李成到卫州后确实与同军有过交战,开德府同军也的确攻进了安利军,并一直打到了黎阳城下。
不过,士兵们溃逃的原因却不是战败,而是李成及其嫡系人马失去踪迹,大军失去弹压而自行崩解。
一连串的急奏打乱了赵宋朝廷的全盘计划,借同灭李的计划就此落空。
但摆在赵宋朝廷面前的难题却不是调查安利军大战的真相,而是如何应对李成遁入兴中府的严重后果。
李成的危害来自于流窜,其部一路散布流言,已经接连祸害了河东路、京西路(孟州、滑州皆隶属于京西北路)、京畿路和京东西路,破坏力极大。
若是再放其人进入淮南东路,甚至窜至江南,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主道君皇帝急忙派出使者传诏李成,好言安抚其人,并命其部就地休整。
同时,又暗中调集各地兵马,以阻截乱军继续流窜。
恰在此时,王黼率领的使团回到开封府,带回了正乾皇帝遵守前约,并没有本国的动乱而再增加任何议和条款的好消息。
而河北方向,同军占领怀州、卫州、安利军后,就开始清剿境内为非作歹的散兵游勇,整顿三地社会秩序,并没有搜集战船渡河南下的迹象。
正乾皇帝严守议和协议,并没有因为李成出逃而借机命同军追入大宋境内,让紧张不已的赵宋君臣松了一大口气。
但同军毕竟已经控制住了紧挨开封府的卫州,让赵宋的首都直接暴露在大同帝国的兵锋下,又使得十余万宋军精锐兵马困守开封府不敢轻举妄动。
如此形势下,赵宋王朝的任何军事行动都变得束手束脚。
表现在阻截李成部乱军上就显得非常笨拙,以至于乱军在兴仁府如入无人之境,竟然又一路向南,逃到了南京应天府境内。
实际上,无论兴仁府,还是应天府,赵宋朝廷之前都部署有很多兵马。
可这些军队依托众多的烽堡,主要作战方向是从东攻来的京东路同军,而不是由北向南逃窜的乱军。
兴仁府守军于宛亭县和五丈河两次拦住了乱军,但都被李成轻易冲破阻绝。
原因很简单,朝廷害怕真逼反了李成,对其部的定位非常模糊,仍承认李成部兵马属于大宋禁军序列,也没有剥夺其人的官职。
反倒是李成目标明确,行动果决,一路穿州过县只顾闷头行军,似乎没有举反旗割据一方的想法,可若是遇到朝廷兵马敢于阻截,其人又会毫不犹豫发动攻击。
离开卫州时,李成就从近两万大军中挑选出了六千嫡系人马。
人员精简,不仅意味着兵员更加精锐,武器装备同样全面更新,其人还集中这一路搜刮的马骡驴车,使得部队的机动力大大提升。
如此一来,其部变少后,战斗力和机动能力反而远超一般禁军。
而通过行军和不断的胜利,乱军的精神面貌和作战意志一天一个新台阶
进入应天府后,李成于楚丘县再次击败了朝廷的阻截军队,缴获大量辎重补给。
稍作调整后,其人带着乱军向着应天府治所宋城进发。
其部虽然还没有公开举起反旗,但以李成为首的乱军团队意识已经在接连的胜利中逐渐形成。
眼见就要逼反李成,赵宋君臣也终于意识到朝廷之前的应对严重失误。
仓促之间拦住李成已经不可能了,若是真逼反了其人,让李成打下了宋城控制应天府截断东南漕运,朝廷除了再次请动同军助剿将别无办法。
而这个时候再次请动大同出兵的代价,大宋绝对难以承受。
至少,南京府以东土地战后别想收回。
更关键的是李成届时打不过再次逃窜,朝廷又该怎么办?
继续请大同出兵么?
被逼无奈,赵宋朝廷只能祭出最后的绝招——招安。
不对,李成一直都没有公开背叛朝廷,招安自然无从谈起。
准确地讲,是封官许愿。
另一边,已经率军进抵宋城城下的李成也犯了难。
其人并没有被接连的胜利冲昏头脑,直到此时还很冷静。
李成很清楚自己能率军转战数百里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本部兵马有多能打,更不是朝廷的兵马太弱没人治得了乱军。
说白了,其部之所以能转战数百里,并不是真的很能打,不过是借了同军南下朝廷应对失措的光罢了。
等朝廷反应过来,一面派人招安,一面调集大军围剿,孔彦舟、傅全等人可能有机会活命,他李成绝对没有好下场。
就算朝廷一时抽不出兵来,但要是没有一块稳固的地盘,一直流窜下去,队伍也迟早要散。
实际上,其部虽然出安利军后,又陆续收了一些不满朝廷或者说想做大事的好汉,但总人数却没有增加,反而在缓慢减少。
随着离乡愈远,故意掉队或逃跑的兵卒越来越多。
若不能及时解决这种不利的形势,队伍肯定要散。
可若是在京畿附近割据,莫说腾出手来绝对会不死不休的大宋朝廷,占据京东路的大同怕也不能轻饶了自己。
李成虽然看到了大宋的腐朽,并生出了在乱世做大事的想法,但其人却也清楚自己的斤两,从来就没有做过自建势力改朝换代的春秋大梦。
这种好事在同舟社崛起之前也许还有机会,但在大同建立之后就绝无可能。
这个天下终究是徐泽的,其他人都没资格与其逐鹿中原,最多也就浑水摸鱼。
京畿附近不可久留,淮南东路又在大同帝国的眼皮子底下,难道真要冒着队伍溃散的风险一路逃到江南?
第十六章
宋才同用
大同正乾三年、大宋宣和六年之春,大同帝国以大宋在归来人问题上敷衍行事为由,要求大宋河东路宣抚使司放开边防准许同军入境调查,两国大战一触即发。
为了平息大同正乾皇帝的怒火,大宋教主道君皇帝毅然决定牺牲自己的忠实家奴,以当朝太尉谭缜的首级换取大宋王朝的平安。
不想,使团派出期间隆德府突发兵变,同军南下拿下河东南路,使河东归于一体。
赵宋则由于李成趁机散布谣言而使得局面失去控制。
随即,大同帝国通过外交谈判向急于稳定内部的赵宋王朝施压,轻易获得了怀、卫两州和安利军,又补全了河北路。
军力本就孱弱的大宋失去了山川之险的河东和河北,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更甚。
以常理推测,蓄谋已久的大同帝国很有可能就此启动灭宋之战,而不想亡国的大宋王朝必然要举国动员奋力反抗,天下将因此而鼎沸。
大宋境内得到消息的野心家纷纷粉墨登场,掀起局部动乱。
没想到两国局势最为紧张之时,大同正乾皇帝却接见了大宋使团,并同意了教主道君皇帝提出的议和请求。
同宋关系突然紧张又迅速媾和,让看准时机浑水摸鱼的野心家们始料不及。
飞得有多高摔得就有多重,借势而为者必然要承受形势急剧变化的反噬。
接连在河东、京西、京畿和京东等路掀起大浪的大宋河北路招捉使李成便遇到了潮水退去,摸鱼人成为搁浅鱼儿的尴尬。
幸好,直面大同帝国压力的教主道君皇帝比李招捉更加窘迫,已经顿兵宋城之下纠结攻还是走的李成总算等到了朝廷的传诏使者。
教主道君皇帝在诏令中丝毫没有提及李成擅离防区的罪责,反而肯定了其部屡抗同军的功劳,并封其人为右武大夫、英州防御使、淮南西路招捉使。
作为回报,李成则要听从朝廷的调遣,前往淮南西路平灭已经做大的光州民乱。
不想做反贼的李招捉审时度势,坦然接受了朝廷的新任命。
光州地处淮南西路西北角,北有淮水,南有大别山,境内还有南北走向的柴水、黄水、灌水、决水等多条淮河支流,地理环境极为复杂。
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光州这等山水纵横之地自古就是民风彪悍,历史上曾多次爆发过民乱。
当然,民乱终究是民乱,别看闹起来动辄乱民数万,但甲械稀缺、组织度极低、打仗一窝蜂是通病。
正常情况下,维稳技能点满的赵宋王朝不惧任何民乱,若不是被同军和李成牵制大量兵力,类似光州这种没有政治纲领的突发民乱,朝廷派出数营兵马就可以轻易平定。
但若是错过了最初的平乱良机,等乱民站稳了脚跟,组织度和装备短板逐渐补全后就另当别论了。
因而,对赵宋朝廷来说,驱虎吞狼,调反骨仔李成到光州这等困龙之地平乱,确实不失为解决当前窘境的两全之计。
李成部装备精良,又经历过多次实战考验,对付光州民乱并不是多难的任务。
不过,此战的重点并不是打仗,李成也不是朝廷的忠实走狗。
其人之所以痛快接受朝廷的新任命,就是因为其部太需要一块立足之地了。
因而,再度开拔前,李成便先将召集麾下众将开会统一思想。
其人分析了同宋两国当前形势,认为天下迟早要大乱,好汉子生于世,当借此良机干一番大事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