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5/851


金国,会宁府。
仿若风中残烛的大圣皇帝的生命之火仍未熄灭。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完颜阿骨打也没有直接回到会宁府的皇宫中待死,其人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
八月十五日,大圣皇帝率大军抵达浑河北岸,接受了谙班勃极烈吴乞买率宗室及百官的拜见。
随后,其人又带着宗室百官走走停停,继续北行,以巡视大金的山山河河。
至二十五日,抵达部堵泊西行宫,皇帝陷入重度昏迷,御驾方才停止前行。
三日后,大圣皇帝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守候在御塌前的皇四弟谙班勃极烈吴乞买赶紧抓住阿骨打的手。
“陛下,南边有消息了。”
完颜阿骨打浑浊的双眼中透出一丝清明,眨了眨眼,示意吴乞买接着讲。
其人一直不肯咽气,就是为了等大同和夏国开战的消息。
只有确认了同夏交恶,金国日后在大同面前才有回旋的空间,他才能走得安心。
可惜,徐泽、李乾顺没有让他如愿,吴乞买也不敢欺瞒。
“夏国没有胆子开战,已经向大同上表称藩了,天祚帝也渡河回到辽——”
话未说完,吴乞买就感到自己的手被二兄抓紧了一些,赶紧停下话。
阿骨打的嘴巴翕动了几下,其人实在太虚弱了,声音微不可察,吴乞买赶紧俯身贴耳倾听。
“西……西京……不……不要了。”
吴乞买震惊不已,一世英雄的皇兄竟然会在临终前这么惧怕大同,但他不敢拂逆阿骨打的意思。
其人非常清楚,若能战略眼光,自己给二兄提鞋都不配。
阿骨打既然如此畏惧大同,甚至不惜临死还要割地给他们,肯定有极深的考虑,自己搞不明白,也不需要搞明白,照办就是。
“二兄放心,吴乞买知道了。”
阿骨打却不敢放心,继续叮嘱。
“秦桧……送……送去……燕……燕京。”
此秦桧就是宋人秦桧,去年在代州闯出天大的祸患后,其人就一路北逃进入云中府投奔金军,因精通政务而被完颜宗磐发掘,将之献给吴乞买。
金国极缺政务人才,有干才的秦桧很快就在会宁府崭露头角,是吴乞买很重要的助手,皇兄的意思让他很为难,由是停顿了几息。
阿骨打感受到了吴乞买的犹豫,干如鸡爪的又抓了抓,后者赶紧点头。
“吴乞买都听二兄的!”
阿骨打如释重负,松开了四弟的手。
就在吴乞买以为皇兄断了气准备嚎哭时,阿骨打逐渐闭上的双眼却突然睁得极大。
“把……把我……葬……葬在……咸……咸平……”
“陛下——”
金国天辅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圣皇帝完颜阿骨打于部堵泺西行宫驾崩,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元,庙号太祖。
继任者完颜吴乞买遵从其意,将他安葬于咸平城外当年率骑兵冲击同舟社商队的位置。
金太祖陵曰睿陵,大致遵照女直习俗,唯有墓碑上四个苍劲的汉字格外引人注目:
功德北疆。
大同天下
第一章
近乡遇故知
燕京府武清县东南临海之地,桑干河与界河在此汇聚,冲积出大片的肥沃土地,曾经也是人烟稠密之所。
晚唐末年,天下纷争,契丹人趁势崛起并通过资助石敬瑭获得了燕云十六州,此地就成了南北两朝对峙的边界,战乱频仍而致生民锐减。
后又因赵宋三易回河,黄河夺界河入海,常年泛滥南北沿岸,形成了不连片的沼泽区,竟逐渐让此处变成了荒无人烟之地。
大同正乾皇帝起于京东,重振河北,北伐灭掉了辽国小朝廷,将河北路与燕平两地重新连成一片后,又南治黄河,北通桑干,使两河造成的水患损失逐年减轻。
重新分得田地的百姓也迸发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激情,在官府和共建会的组织下修渠排淤,垦荒为田,再次改变了此地的面貌。
短短几年的农业基础工程建设还不能将荒滩沼泽再度变为良田,但勉强可供耕作,并在地势相对较高处建设村舍,却是足够了。
又由于大同王朝定都燕京府,政治经济重心北移,南来北往的商船汇聚,将巨量的生活和战备物资抵达此处。
大部分海船都没法经桑干河溯流而上直入燕京城下,船上的货物需在界河入海口的码头上岸,再装入内河船方能运至京师。
而每到寒冷的冬季,处于北地的界河与桑干河自会封冻,河运由此停止,没有结冰的海运影响却不大,仍有源源不断的海船趁着季风和洋流运来货物。
任何世界都不乏敏锐洞察商机的人才,很快就有人发现了武清县东南处的界河入海口是块可以福泽子孙数代的财富宝地。
这些人欲在此购地兴建连排货栈,以转运天下货物,坐收数代财富。
此举若是在赵宋,说难也难,难就难在需要手眼通天,才能打通上下关节,可一旦打通了关节,其他的事就不复杂了,但在大同治下却是不可能的。
早在当初修建界河转运码头时,朝廷就已经预料到了此处日后的发展,将入海口方圆十里以内的土地全部划为商业用地,并将之命名为塘沽县。
朝廷还制定了极为细致的建港规划,哪些地是国有不允许转让,哪些可以转为民用都有具体规划。
即便是民用土地,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个人能购多少地,作何用途,多少时间内建成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界河入海口设县并“限购”商业用地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南北轰动。
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朝廷在界河入海口下了一盘很大的旗,大到至少需要方圆十里的土地来承载。
很快,全国各地消息灵通的商贾便云集于此,掀起了抢购商圈内土地的热潮。
就连寓居京东路数年的柴大官人柴进也耐不住——
不对!
世间早就没有柴大官人了,现在应该叫柴掌柜。
柴掌柜当初被同舟社赶出沧州,寓居京东路之初,也有过恐惧、彷徨、愤懑等情绪,一度将自己关在寓所内不见外人,专心做“寓公”。
在大同强大的政府掌控力面前,其人终究是没胆豁出去利用柴氏的影响力,再造徐泽的反,只能无奈接受这样的命运。
柴进虽然小有家产,但也遭不住坐吃山空,更重要的是没有交际圈子的寓公生活实在太折磨人。
静心观察数月,发现没人要自己的命后,其人逐渐放下心来,走出寓所。
没了前呼后拥的庄客帮闲,换上粗布袍,走在无人认识的街巷上,柴进方才知道自己过去太看得起自己,抛掉前前朝天潢贵胄的可笑身份,自己什么都不是。
在同舟社的老巢京东路,“东京赵官家”都吓不住人,“沧州柴大官人”的名声更是一点都不好使。
其人也不敢向其他人透露自己其实是前前朝世宗皇帝的“嫡脉后人”?
嫌命长么?
无孔不入的监曹肯定会派人暗中盯守,就等着你搞事!
真正融入市井生活之中,见识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体会到他们的所思所感,柴进才知道自己的过去有多么轻浮可笑。
底层百姓关心什么?
吃饱饭!
这种理想简单么?
一点都不简单!
毕竟,在大部分人能吃饱饭就算盛世的时代,“吃饱饭”的梦想对底层百姓来说,太难了。
包含赵宋在内的历朝历代,“穷不过三代”几乎是铁律,因为大部分的穷人三代之内就会由于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断子绝孙了。
任何穷人祖上必然阔过,不然就不可能传承到这一代。
也只有在大同治下,这一“铁律”才能被打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