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6/851


两军尚未隔着有一段距离,此时果断撤回还来得及。
但其人年轻气盛,被几千同军牵在这里大半个时辰动弹不得,心中早就充满了怒意,更不能放任敌人去追击本部渡河的人马,当即催动战马加速。
都是爷生娘养,他还真就不信邪了,面对铁骑冲击还敢变阵的家伙真死不了?!
第二百零一章
法师放翁夜叉传奇
没有亲身见证之前,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相信声势虽大但对人员的真实杀伤有限且发射缓慢的火炮能够打败机动灵活的骑兵。
实际上,如果能够冷静观察,就会发现用命中率不高的实心炮弹打击快速移动的目标,确实不如技术更成熟的弓弩更有效率。
而姚平仲就是这样的冷静观察者,姚古之前派出六千步兵夹击同军时,他便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其人坚信只要克服恐惧,率领马军不计伤亡地冲上去,就一定能轻易击破对方阵型。
然后,便是肆意收割抱头鼠窜的兵卒性命——这一幕在宋夏两国多年的交战中曾反复上演,并将继续下去。
无论对方装备弓弩、旋风炮,还是火炮,只要是两条腿的人,一旦被破阵,在马军冲击下,都只有伸长脖子挨宰的命。
其人选择冲阵的时间点极其巧妙,正是敌人最容易混乱的时候。
如果换成一般的宋军精锐,甚至不用近身,仅是马军冲阵的威势,就能逼得其部慌乱溃逃。
同军虽然比宋军更精锐,但也是人。
是人就会有恐惧,面对马军的冲击,又没有大阵保护,必死无疑!
只要咬牙挺过去,就能屠宰这些同军兵卒,甚至一举扭转战局。
可惜,其人没能成为挽救战局的大英雄。
甚至,马军都没有与同军接阵。
当一发呼啸而来的炮弹将姚平仲左前侧的一骑连马头带骑士砸个稀巴烂时,人与马的鲜血、碎肉、脑浆等混合物浇了姚平仲满头满脸。
片刻前还信心满满蔑视一切变阵步兵的年轻人被瞬间浇醒,当即没了与敌人拼命的热血,取而代之的是由脚底直透顶门的极度恐惧和彻骨寒意。
敌军的一轮炮击还没有结束,发起攻击的姚平仲便不管不顾地打马绕弧线左转,欲要横队而出,逃离这人间炼狱。
幸好冲锋前其人因担心马队的队形过于庞大而无法灵活控制,将三千马军调整为前后三个方阵而不是一个大阵。
也幸好大部分骑士近距离遭受同军打击后的表现与其人基本一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打马左转,才让他逃过了死于战马撞击践踏之下。
凭借着高超的马术和极佳的运气,姚平仲硬是越过了马军军阵横截面,并接着闷头逃命。
在逃跑的过程中,不断有宋军兵士被敌人的炮弹、箭矢命中,或者与同袍的战马相撞而跌落马下遭到践踏,各种惨叫声不钻入耳中,其人却始终不敢回头。
敌人的大炮和弓弩仿佛无孔不入的雷雨,不断收割马军官兵的性命。
处于极度恐惧之中的姚平仲完全进入了离魂状态,脑子中只剩下了一个想法——快逃,逃得越远越好!
其人已经不记得什么时间逃出了同军的大炮射程,也忘了究竟什么时候与马军脱离了接触,更不知道养父交给自己的两部精锐兵马最后的结局怎样。
只知道不能停,必须接着逃!
脱离战场后,姚平仲一路向北越过蒙山,又逃到了阳曲县西北面,直至见到了上游东西走向的汾水河,其人才稍稍回魂,想起自己之前一时热血闯下了多大的祸。
马军败了,准备夹击同军的第三将肯定也逃了。
目睹这一幕,还在渡河的后队极大可能性会在慌乱中相互践踏。
面对这种形势,没有人能够约束过了河的大军,不当场炸营就是万幸。
以同军的勇猛彪悍,肯定会穷追猛打……
清源县的战斗怕是早就结束,父亲大人这个时候也许已经兵败身死,一切都完了。
朝廷四路大军北上增援太原府,半日之间,十万大军就烟消云散。
仅剩下东线的种师中部孤木难支,不出意外的话,很快也会被灭。
大宋危难之时,各将门联手逼宫才换来这次出兵机会,是要付出代价的。
若是打赢了还好说,可刚刚开始就遭遇了空前的大败。
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心性,绝对会借机发难杀几个人以平息国内外的舆论,顺便巩固其人岌岌可危的权势。
而折可求、刘光世、种师中这些人肯定不能杀,一般的小武将就算杀掉百十个也显示不了赵官家的天威不可拂。
唯有姚平仲这样身份的人最合适,就算其人历尽生死逃回去,也难逃一死。
姚平仲很快就想明白了自己可能遭遇的命运,当即打马向西继续逃命。
进入岚州后,其人找到一家上户,用自己的战甲和口吐白沫的战马“换”到了两头骡子,又经石州继续向西进入晋宁军。
其后,偷越两国国界,进入夏国左厢神勇军司,随即又转向西北方向,沿着明堂川一路逃入地斤泽沙漠之中。
凭借自身出众的武勇,编造身份隐姓埋名的姚平仲被当地小部族招揽为勇士。
后来,大白高国卷入同宋之争而举国征召背水一战,化名后的姚平仲也被抓了壮丁。
毫无疑问,面对此世所向无敌的同军,一直跟孱弱的宋军小打小闹还在战略上被压着打的夏军也败了。
这一次,运气极佳的姚平仲还是侥幸逃过一截。
其人随着败军一路西逃,并再次穿越国界,到达吐蕃诸部。
最终,姚平仲辗转进入逻些城,并接受了时轮金刚灌顶,乃以密宗无上瑜珈部弟子的身份隐居多年。
后来,大同天兵征服西域和大理,天下一统,万邦来朝,吐蕃诸部慑于天朝神威,尽皆纳土。
此时,长达两百多年的分裂,使得吐蕃诸部的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宗教信仰非常混乱,苯教、密宗、萨满等教各有市场。
考虑到吐蕃的特殊情况,正乾皇帝并没有盲目搞一刀切的改土归流,而是设置了宗教和行政两套班子管理其地。
吐蕃故地所有教派的领袖和核心传人都必须先前往燕京,接受了宣部的资格认证并经朝廷册封后,才有资格传教。
否则,就是歪门邪道,必须予以取缔。
当然,推广汉字、开发特产,加强高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常规操作更是少不了。
辅以种种手段,大同王朝逐步实现了吐蕃地区宗教、文化华夏化,使成为了华夏传统控制区。
此后千年,吐蕃故地再没有长久的从中原王朝分裂出去过。
姚平仲也随师尊前往燕京接受大同王朝的各教派领袖册封仪式,并主动向宣部官员坦白了自己的身世和早年经历。
彼时,其人紫红色的胡须长达数尺,脸带红光,走路不躲避崖、沟、荆棘,且快如奔马,一手草书非常奇特雄伟。
时任宣部尚书的王沆见过姚平仲之后,甚感惊奇,不敢擅自处理,立即向皇帝上奏了这一情况。
其后,经过严密调查,证明此人确实是当年清源县大战之中失踪的姚平仲。
不过,彼时大宋王朝早已烟消云散,正乾皇帝自不会与多年前的敌国逃将为难,大笔一挥顺便册封其人为清源法师。
清源法师一直活到九十六岁高龄方才坐化。
其人后半生除了每隔四年就前往燕京朝拜一次外,一直行走于吐蕃故地,不遗余力地扬言圣朝的文治武功和各种神迹。
在清源法师的鼓动下,众多的吐蕃贵族子弟自费前往燕京求学,又带回了汉地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极大的推动了吐蕃故地的华夏化大业。
当世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大诗人陆游听说了姚平仲的传奇经历后,特意跋涉千山万水,前往逻些城采访了已经八十九岁高龄的清源法师。
陆游,祖籍越州,因方腊之乱,其父随正乾皇帝的大军渡海迁居诸城。
其人出生于正乾四年,成长于大同王朝平定天下的阶段。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朝,强大的同军虽然南征北战,但王朝内部基础建设却始终不停,国力蒸蒸日上,各种新奇之物层出不穷,百姓生活一日好过一日。
生活无忧的陆游个性极其洒脱,年少时,为正乾皇帝亲自参与编写的所震撼,便生出了游遍大同壮丽河山,记录世间美景,描绘王朝盛世的大志向。
科举得中后,其人毅然辞官不做。
这之后的数十年,陆游一直游历大同的山川大洋,践行年少时的伟大志向。
其人晚年留下了三十六卷的鸿篇巨著,一直到千年后仍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被后世誉为“千古奇人”。
便是其中一篇。
当然,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后的故事了。
此时还远未得度的姚平仲还彷如丧家之犬般亡命于山野,当然不知道自己日后还有如此大造化。
但其人身具慧根,能断世事纷扰的能力已经初显端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6/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