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851


敢与敌人对射拼消耗的宋军士卒越来越少,而同军的弓弩手则更加大胆,站得更近,射得更准,甚至还有人放弃盾车的掩护直接射击。
由此,同军弓弩手对城上守军的压制效果更明显。
四日后,同军填完大部分壕沟,开始利用巢车配合唧筒,以猛火油烧毁城墙上的绳障和滚木、撞车、叉杆、夜叉擂等木质守城器械,守军的日子便更加难熬。
此战中,李逵还命令士兵们以手雷清除贴在城墙边准备反击的宋军。
其实,这种以陶罐为壳的新式武器的威力远不如后世的手雷,很难对躲在低矮土城墙后的无甲守军造成致命伤害。
但手雷爆炸造成的巨大声势,以及陶罐中的大量预置铁片因爆炸而到处溅射的恐怖效果,却极大的打击本就很低的宋军士气。
幸好王禀提前组织军民在土城墙后构筑了重城,就算土城墙失守,守军也能退到重城上继续防守。
但随着攻城战的时间延续,宋军越来越被同军压着打,伤亡与日俱增,士气越来越低,城中各种悲观情绪逐渐弥漫,越来越多的人怀疑守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王禀只能加大巡城力度,遇到危机就冲在第一线,竭尽全力以自身行动鼓舞民心士气。
不过,其人很清楚,同军并没有尽全力,大炮没有再响,也没有尝试爆破城墙。
只要同军愿意,组织一次强攻,最多付出百余人的伤亡,就能顺利攻破阳曲。
他们却偏偏不这么做,即便打得守军不敢露头,同军也没有派兵登城,始终以压制打击守军的有生力量为主。
王禀越来越觉得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阳曲城的防守战就像一个笑话。
同军只要想进攻,这天下就没有他们攻不下的城池。
敌人之前故意放着阳曲城不打,任由城中信使四出,原因只有一个——吸引朝廷和河东各地的援军到来再一锅端。
而同军扫平周边城池后又返回阳曲并连续攻城,持续消耗城中有生力量,只能说明他们的计划已经奏效!
敌人的目的很明显:即将进行大战中,阳曲城守军不允许出城半步。
现在,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
就算王禀不顾伤亡,强行带领城中剩余兵卒冒险出城,以己方的兵力和士气,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不够对方塞牙缝。
就在王禀犹豫要不要向张孝纯说出自己的猜测时,留在城上警戒的兵卒却跑来汇报了一个重大消息:同军开始撤退了。
张孝纯和王禀二人匆匆跑到城墙上观察。
晨曦下,远处的同军确实已经拔营,并开始有序向东南榆次县方向转移。
当然,敌人并没有全部撤走。
和上次一样,他们依然留下了东、南两座一大一小的营寨。
唯一的区别就是经过这么久的加固,敌人的营寨由土木结构变成了砖石为主,更加牢固了。
经过十几天高强度的守城战,历经生死的剩余兵卒看着撤走的敌人,明知道自己总算死里脱生,却尽皆木然,没有一人欢呼。
因为,他们知道等敌人卷土重来之日,就是阳曲城破之时。
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张孝纯也不是不懂打仗的单纯文官了。
其人扭过头,看着身旁苍老了不少的王禀。
“朝廷的援军来了?”
“回相公,应该是来了。”
“该结束了。”
王禀心中苦涩,却无言以对,只是在心中默念了一句。
“早就结束了。”
第一百九十六章
精诚团结斗同军
汾州治所西河县。
临江军承宣使熙河经略使姚古、奉国军承宣使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率领的两路援军六日前就已经相继赶到汾州,却没有立即向太原府发起攻击。
这次大战由将门军头发起,几乎是压上了身家性命和全部家当,只能赢不能输。
至少,不能输得太惨。
所以,各路将帅都拿出了百倍精神,不敢耍半点花招。
得到朝廷的出兵诏令后,种师中、姚古、刘光世就以最快的速度点齐兵马开拔,尽皆在预定发起攻击之日前数天赶到集结地。
三人都是老行伍,这么安排自有原因。
数万人马千里行军不是在地图上画一条线这么简单,全程十余天高强度行军和露营,吃不好睡不香,很损士气,乌合之众甚至才走出几百里就走散了。
大宋派往河东路解太原府之围的都是精锐兵马,自不会走散,但必须留足时间让疲惫的将士们恢复体力。
统兵将帅也需要利用这段时间摸清敌情做好大战准备,必要时还需派出斥候打探敌军的最新动向。
最关键的是朝廷三路大军并进,其中两路进抵汾州,再加上驻守此地的府州折氏兵马,必须在战前就协调好各自的任务和配合方案。
同军的战前推演中,燕青猜测姚古、刘光世、折可求会“争功诿过相互扯皮”。
其实,三人真不想扯皮,面对同军,宋军各部精诚团结共抗强敌都唯恐打不赢,又如何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扯皮?
只是,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很多事情就不好协调了。
十天前的情报显示同军主力正在攻打阳曲城,此时却未必还在阳曲,因为朝廷增派援军这么大的动静根本瞒不住。
以大同无孔不入的情报搜集能力,也许早就知道援军到达汾州的消息,说不定已经转移了位置,就等着宋军送上门去。
朝廷制定的战术是三路并进,同时发起进攻。
可实际上,同时出发能够做到,同时出击却没法做到。
原因很简单,各部出发地线到进攻目标的距离相差太多。
先攻到敌人城下的部队,就有可能遭到同军的迎头痛击。
这本就是宋军战术的一部分——以西线攻击距离最近的偏师吸引同军注意力,攻击距离最远的东线主力则直捣榆次县。
问题便出在了谁来当诱饵上。
燕青看到了由汾州北上太原府有且只有三条道路可通行大军,姚古、刘光世、折可求自然也看到了。
能充当诱饵的,最好是文水至交城再到清源县这条攻击线路。
因为这条线路要攻取的城池最多,注定无法打到阳曲城下。
且文水县离汾州最近,攻下了文水,再进攻交城县,就能吸引同军来攻。
而另外两路,则可乘机攻下祁县和太谷县,然后直入清源县,切断同军的退路。
所以,诱饵必须要有足够的兵力吸引同军来进攻,还要有足够的实力拖住同军直到其他各路人马合围。
不然的话,就没有意义。
朝廷要求种师中、姚古、刘光世统帅的兵马分别是五万、三万和两万,三人都不打折扣的落实了。
但这只是编制数,而不是实有数,各路具体有多少兵,种师中、姚古、刘光世其实并不清楚。
这句话听起来很荒唐,却不是开玩笑。
首先,是缺编问题。
宋军普遍缺编,且各指挥缺编的比率还不一样。
只有指挥使才知道本指挥缺编多少,再高一级的将官都搞不清楚自己的具体兵马数,主将更不可能知道。
临到出征临时清人也不现实,总有人得了急病不能出征,或是刚死了老子正在戴孝,等等,随便就能扯一大堆理由糊弄你。
身为统兵主将,也没有人会蠢到冒着动摇军心的风险清点自己麾下的兵马。
而且,此举也没有任何意义。
大宋向来都是朝廷按编制数发饷和开拔钱,各将各指挥按照朝廷发的饷钱打仗。
而朝廷指定出多少兵,本来就是取编制数。
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刚好多少万这么整齐?
其次,是“杂牌军”问题。
在朝廷援兵到达前,汾州包含府州折氏兵马在内,有两万八千余人,威胜军有一万二千余人,辽州有一万五千余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