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0/851


教主道君皇帝交给秦桧的任务主要有两个。
其一,向河东路宣抚使谭稹宣旨,惩处擅自挑起边衅的边臣。
其二,联络金人,说服金军都统完颜斜也出兵牵制同军。
以秦桧的天资和勇于担当的个性,自不会被表面的任务所束缚。
其人明白,天子交代的两个任务其实只有一个——牵制同军,让徐泽不再或者不敢南下。
若是惩处边臣就能令徐泽息兵,那就惩处边臣。
若惩处边臣还不能令徐泽满意,那就只能请金人出兵牵制伪同了。
可是,金人要是这么好请,也不用他秦桧事到临头了才跑到北地来临时抱佛脚了。
这些金人完全不像野蛮人,一点都不纯朴,反而异常狡猾。
在之前的谈判中,金人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很多要求,钱粮甲械和铸炮工匠等等,他们都要,而且数量巨大。
这些野蛮人还不见兔子不撒鹰,必须先见到物资和工匠,才会考虑再出兵。
如此条件,使者自不敢答应。
所以,宋金两国并没有达成实际意义的结盟意向。
现在情况这么紧急,就算朝廷全盘答应金人的条件,以河东路的地形条件,想把物资运过去,又要花费多少时间?
大宋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仅靠秦桧一张嘴,如何说得动贪婪的金人?
其人甚至怀疑这些金人根本就没有诚意,纯粹就是想趁乱讹诈大宋的物资和技术。
跟这样无信无义的金人打交道,请他们出兵牵制同军,秦桧不认为是什么好主意。
相对而言,还是惩处本国的边臣更容易。
但是,此策的副作用极大。
为了平息敌国君主的怒火而杀本国忠心办事的臣子,会让朝廷失去忠臣之心,也会让具体操办此事的自己成为众矢之的。
秦桧倒是不怕被人指责谩骂,不招人恨是庸才,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得天子赏识,为天子办脏活,就别想讨到好名声。
嫉恨鲁国公的人那么多,别人照样屹立大宋政坛多年而不倒,权势还越来越重。
若能给秦桧如鲁国公一般的权势,其人愿意为天子干任何脏活。
但若是为了一个七品员外郎的芝麻小官就得罪天下人,那也太不值得了。
须知道,天子今日能为了平息徐泽的怒火卖掉郭仲恂,来日也能为了平息朝野舆论再掉卖他秦桧。
神宗朝也曾任过职方员外郎一职的邓绾有一句“名言”:“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被很多真小人奉为圭臬。
秦桧却极度鄙夷邓绾——小家子气,难成大事。
其人非一般人,自有非常志!
别人能够科场得中,就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哪怕中不了进士,能中同进士当官,也万分高兴。
秦桧却不一样,科举及第后,补为密州州学教授。
其人嫌官小,辞官不做,下一科又考,又中词学兼茂科。
此等视科举考试如探囊取物的牛人,基本都有一颗视天下如无物的雄心,能是邓绾这种为了做“好官”而不择手段的小人可比的么?
秦桧信奉的是“好官”要为,为“好官”就不要惧怕他人“笑骂”,而不是相反。
一心钻营不干实事,只想着做“好官”,为了“好官”什么都可以不要,这等人秦某耻之!
真正能成大事者,皆是有大抱负能干实事之人。
有作为方能有地位,有了地位又能有更大的作为,为了施展大作为,应不惧人言,这才是大丈夫所为。
秦桧不仅有大抱负,也的确有真才实学。
其人特意研究过徐泽的发家史,得出一个结论——此贼就是朝廷一手养大的。
天子若是一味顺从贼子之意求平安,怕是最终要搭进整个江山也无法求得平安。
秦桧敏锐地觉察到徐泽的目标绝不是开封,而是代州。
而且,徐泽就算要打开封,也必须是先攻下代州,进而全取河东路后才行。
敢战方能言和,大宋能与辽国结为兄弟之盟,并维持百余年的和平,靠的不是不断割地赔款满足辽人的胃口。
而是真宗御驾亲征,且大宋军民在澶州挡住了辽人的强大攻势,一战打灭了辽国亡宋之心。
今日也一样,若想解决应州危机,就绝不能满足逆贼的胃口而自毁长城。
妄想杀边臣而乞求徐泽息兵,只会导致贼子得陇而望蜀,胃口越来越大。
所以,秦桧带兵前往代州,根本就没想过要抓郭仲恂。
其人的头脑很清醒,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来河东是为大宋解决问题的,其目标就是让徐泽不敢威胁开封。
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杀郭仲恂以息徐泽之怒,或请求金人出兵牵制同军外,应该还有第三个办法。
……
PS:思虑再三,以下文字还是放本章后更合适。
描写大忠大奸的历史原型人物很容易触雷,太多人不喜欢看他们的形象有“突破”。
对这些读者来说:奸臣必须又奸又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忠臣必须大公无私,为大家而不顾小家,所有人都必须带有“天生XX”的属性。
就如梁山好汉必须开口“哥哥”闭口“义气”,除了杀人就爱喝酒吃牛肉一样,喊“社首”不行,吃猪肉也不行,这是曲解水浒,没那味儿。
可是,真实存在的人,谁又能是舞台上固定的脸谱形象呢?
窃以为,再大的大人物首先也是人,必然离不开他成长的环境和经历的事件,其成长和转变肯定有迹可循。
所谓形象“突破”,不过是将脸谱还原成真实存在的人而已。
关于秦桧,不多说,仅引用一段《宋史·列传·奸臣》的记载:
靖康元年,金兵攻汴京,遣使求三镇。
桧上兵机四事:一言金人要请无厌,乞止许燕山一路;二言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三乞集百官详议,择其当者载之誓书;四乞馆金使于外,不可令入门及引上殿。
不报。除职方员外郎。
寻属张邦昌为干当公事,桧言:“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
三上章辞,许之。
第一百七十章
敢不敢拼一把
代州治所雁门县州衙。
知代州事兼沿边安抚使郭仲恂正在官厅中来回踱步,思考着当前严峻的形势。
当初,河东宣抚使谭稹下令延边各州招诱辽地汉儿为军时,郭仲恂是拒绝的。
对地广人稀的北地政权来说,人口就是财富,流民就流动的财富。
但对于人口众多,土地高度集中的大宋来说,流民却是沉重的行政包袱。
大宋连国内的流民聚集都怕得要死,一遇大灾就忙不迭地招募流民之中的青壮为厢军,目的就是减少流民聚集的规模,并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安定因素。
邻国战乱,流民四起,朝廷不想办法阻止辽地流民入境,反而还要主动招诱他们南下,何其荒唐!
辽地汉儿确实悍勇,可以为军,但朝堂上的相公们是不是选择性地遗忘了他们也比本国百姓更加难驯?
须知道流民即使逃亡,通常也会拖家带口,甚至举族迁徙,除了能招进军中的青壮外,还有数量更加庞大的妇孺老幼一起行动。
这些人会给各地官府带来沉重的安置负担,一个处理不好,就是一堆的治安问题。
即便是人少地多,交通又很方便的河北各州,仓促间安置数万流民也是个大难题,更别说交通不便,出产有限,转运极度困难的河东了。
郭仲恂一开始就明白,延边诸军州根本养不活这么多的流民,仓促招诱辽地汉儿南下,就是给自己制造大麻烦。
比行政和治安问题更可怕的是外交上的压力,郭知州非常担心朝廷擅自招诱汉儿,会为金国和伪同送上日后入侵大宋的借口。
为此,其人专门向谭宣抚行文一封,汇报了自己的担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