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8/851


无论赵宋朝廷在应州之事上扮演了何种不光彩的角色,河东路边地军州官员又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都不应该由敌国派官员调查并定其罪,甚至还要交敌国惩处。
谁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一旦放任同军开进河东路搜查被诱骗的百姓,河东将随之易手。
针对这种践踏本国主权的提议,赵宋公相蔡京提出了严正抗议,并拒绝在同宋两国应州危机备忘录上签字画押。
而赵宋帝国的皇太子赵桓则始终一言未发,甚至都不敢目视徐泽,全程瑟瑟发抖。
谈判陷入僵局,蔡京只能派快马急报东京,请教主道君皇帝定夺。
徐泽则恼怒赵宋朝廷办事效率极端低下,耽误了自己的宝贵时间,在蔡京向东京传信的同时,其人便挥师南下,迫近滑州白马县。
两年前,同军在大名府一战中,灭掉了赵宋数十万精锐大军。
随即,徐泽挥兵南下,威逼开封府,逼迫赵宋朝廷签订城下之盟,以武力强行割占了河北两路。
此事已经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却成了赵佶难以忘记的巨大心理阴影。
其人命朝廷接连投入巨量的人力和物力,于卫州、安利军至滑州一线营造了大量的防御工事。
寄希望以深沟壁垒限制同军快速南下,避免再蹈开封府被贼军迫城的覆辙。
事实证明,当帝国的皇帝都不敢直面敌人,超然众官的公相也要不惜老命跑到对方营中请求敌人照顾身后名时,再坚固密集的工事也起不到任何作用。
关胜带领的前锋兵出卫南后,就迅速拔除了两国边境滑州段的城寨烽堡。
面对同军的犀利炮火和勇猛进攻,宋军即便依托坚城硬寨,也没有顽抗的勇气。
同军仅用了大半天时间,就推进到了滑州西北门户白马县。
徐泽亲临白马前线,正准备攻城的同军将士看到了正乾皇帝的金吾纛旓,当即士气大涨,山呼万岁,声震动数里。
而对面的宋军见此情形后,果断开城投降,喜奔美好的未——
咳咳,尽皆垂头丧气地向同军乞降。
这些乞降的宋军很明智,只提了一点卑微的请求:
不论同军同意他们继续当兵吃粮,还是发配到燕云苦寒之地耕田种地,甚至服苦役筑路修河堤都可以,只求战后不要将他们遣送回赵宋就行。
此战,宋军士气大崩,望风而降,同军如入无人之境。
蔡京的急奏才传回东京,教主道君皇帝尚未与臣子们研究出对策,滑州方向就传来了同军南下,前线大崩,敌军已经兵临韦城城下的紧急军情。
性格极为强势的徐泽已经明显被激怒了,以同军恐怖的攻坚能力和宋军见鬼的士气,若不能说服徐泽退兵,东京城破将在徐泽一念之间。
到了这个时候,赵佶才想起中书侍郎白时中出使大同后后,向自己汇报的同军军势——军积如山、连营如海、兵威如云、大宋危如累卵。
而驻守长垣县的军头种师道却连番上奏,恬不知耻地保证西军将士知耻而后勇,求战心切,一定能挡住贼军南下,请天子放心云云。
生而富贵的教主道君皇帝确实不知兵,但其人却深知人心。
赵佶如何不明白,这军头哪里有什么底气挡住贼军?
其人分明是心中没有底气,怕自己关键时刻跑路而把他陷在了前线,才睁眼说瞎话,忽悠自己留在开封府。
其实,这次赵佶根本就不敢跑。
要是没有派蔡京和皇太子去濮阳县谈判前,其人兴许还有机会逃跑。
现在,皇太子已经被贼军扣住,其人若是还敢跑,徐泽肯定会立即率军攻破东京城。
届时,贼子不管是就势灭掉大宋,再一路追击赵佶,还是扶持赵桓上位做傀儡,再全天下通缉赵佶,都不要太简单。
不管哪种情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只要赵佶逃出了东京城,这天下便再没他什么事,且下半生将凄苦无比。
徐泽已经明确警告的情况下,其人哪里还敢再跑?
面对要河东和还是要开封的问题,教主道君皇帝做出了艰难——好吧,其实一点也不艰难的选择:
全盘同意徐泽的所有意见,谁要是再敢强出头抗旨不遵,杀无赦!
在灭国的巨大危机面前,赵宋朝廷展现出了极高的行政效率,不到三天的时间就迅速达成同宋两国河东问题相关协议。
第一百六十七章
又一场大战
徐泽说话算话,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就立即撤出滑州,并一直退到了大名府。
时隔两年,同军再度兵临开封府的军事危机成功解除,一场可能波及神州大地的兵灾就这样消于无形。
徐泽撤得非常干脆,毫不拖泥带水。
连滑州边境陷落的赵宋烽堡,其人都没有安排人手拆除,只是带走了这些地方请求归附的军民。
当然,收复失地的宋军是不会在乎少了这些人的。
滑州虽是前线,但也紧挨京畿,土地开发度很高,一下子腾出了这么多的好地,自然有大把的人欢喜得紧。
但同军撤兵后,赵宋派往开德府谈判的使者却没有立即回到国内。
蔡京之前因害怕误了徐泽的四日之期,路上赶得非常急,其后又因抗拒徐泽的威胁而被关了禁闭,导致大病一场。
双方谈判正式结束后,其人又在濮阳县休养了八天,才被人抬回东京城。
熟识鲁国公的人都能发现其人消瘦了一大圈,明显像是大病初愈的样子。
而不受教主道君皇帝待见的皇太子赵桓见识了大同正乾皇帝的威仪后,心生仰慕,自愿跟随徐泽学习治国理政之道,短期内是不会回赵宋了。
蔡京回到东京后,即以自己身为帝国公相,外不能与逆贼据理力争维护大宋利益,内没能看护好国本使其遗留敌国为由杜门不出,以示无颜再见天下人。
其人连续五次以年老体衰身体不适为由上奏,请求致仕。
教主道君皇帝坚决不允,反诏其人领管三省事务,以示君臣相得,大宋离不开鲁国公之意。
实际上,赵宋这个时候确实离不开定海神针般的鲁国公。
不说因同军南下而乱作一团的朝政,除了蔡京还真没人能理得顺,仅仅是徐泽扣住了皇太子不放,就让道君教主皇帝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时候,朝中必须有元老重臣主持方能稳住形势。
蔡京本就与皇太子有隙,两人明里暗里交锋多年,此番又一手将赵桓送进火坑,是彻底把这个性格阴郁的储君给得罪老了。
以赵桓睚眦必报的个性,一旦即位,必然要对蔡京进行政治清算。
这种形势下,赵佶离不开蔡京,蔡京也离不开赵佶。
在教主道君皇帝再三表现出“鲁国公不出奈天下何”的诚意后,蔡京也只好就驴下坡,继续为赵佶的江山死而后已了。
而在大同政权这边,同宋两国和约一签订,徐泽便回到了大名府。
待处理完处理河北事务后,其人就带领大军再次启程,却不是直接回到燕京。
北线,应、蔚、白、檀、锦、奉圣州等地传回的情报都显示金国确实收缩了兵力,正在积极平定其国内的叛乱,并没有背后留一手,关键时刻给大同捣乱的意思。
据牛皋传回的消息,白州和奉圣州展开的秋季剿匪攻势不是太顺利。
同军并没有打败仗,些许山贼、马匪还不够格。
而是这些晃荡在草原周边的贼匪基本不缺马,都有高度的机动力,打不赢却能跑得赢,深得“风大扯呼”的战术精髓。
经常是同军将士翻身越岭上百里却扑个空,很是头大。
倒是让已经进入草原的岳飞捡了大便宜,接连截住两波转移中的马匪,大杀一通后,既练了兵,又顺势扩充了骑兵的编制。
其人还传回了辽帝的最新消息:得知金军大部撤退后,耶律延禧再次出山,率领御帐亲军驻扎于落昆髓,继续收拢不愿做亡国奴的辽人。
金、辽都在蓄势,两国之间的大战远没有结束,随时都会再爆发。
大同政权很稳定,至少远比金、辽、宋三国国内稳定得多,徐泽便带着大军继续南巡。
没错,其人此次南下的真实目的,早在给赵宋的国书上便已写明——就是南巡。
徐泽非常清楚赵宋君臣的死德性,根本就没有指望靠一封国书恐吓,就能压服他们在应州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
对赵宋这样软弱、傲慢又经常忘记自身真实斤两的腐朽政权,最能让他们听懂的外交语言就是大兵压境,直接找上门来打脸。
之前,种师道向教主道君分析军情时,认为徐泽最多带一两万军队南下。
其人猜得基本没错,徐泽此次南巡,除了仪卫外,只带了两个新近整编的辽地师,确实不到两万人。
但加上大名府本身留守的兵马和临时征召的民军武装,多搭军帐、广撒斥候,营造上十万大军的效果,迷惑白时中这等军事门外汉却是绰绰有余。
而且,徐泽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打破东京城,擒获赵佶命其北面称臣。
只是对赵宋进行军事威胁,也用不了多少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8/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