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851


柴进正
好走到二人侧,一直以来的座上宾被搞得如此凄惨,自己不管,反要向刚刚打败他的对手敬酒,即便是柴进,也意识到此时行为的不妥来。
若是洪教头还躺在地上也就罢了,现在洪、史二人却是相对而立,柴进是进也不得,退也不得,好不尴尬,只得将本要敬给史进的杯中酒一饮而尽,干笑两声,赞叹刚才打斗精彩。
徐泽很欣慰,史进在后院不受洪教头言语撩拨,出来后不急着辩解,比斗时沉着冷静,胜利后还能放低姿态。
半年过去,大郎不仅武艺精进,为人处事也成熟了不少。
几个陪侍的庄客兴许是受够了洪教头常的傲慢,见其一招落败,柴进的喝彩之后,全都捧腹哄笑,正笑闹间,却见到这尴尬场景,也都意识到不妥,忙止住笑,上前帮忙搀扶。
洪教头刚刚还目无余子,自视老子天下第一,没想到被人片刻功夫击倒,自是羞愧难当,躺在地上几番挣扎不起,最无助之时,相熟之人尽皆哄笑,反倒是对手史进施以援手,一时也百感交集,待其艰难站稳,用力挣开搀扶自己的庄客,朝史进拱手行礼。
“安自学成以来,持艺傲人,目无余子,今方知天外有天,谢兄台手下留!”
说完,转向柴进,还待说再几句场面话,忽地一阵目眩,勉强支撑住,终是没说出话来,后两个庄客拥上,赶紧扶着洪安回了后院。
柴进竭力挽回刚才的失态,再端一杯酒,上前道:“同舟社果真藏龙卧虎,景恒,请满饮此盏。”
史进还想着洪安蹒跚而去的背影,默默的接过酒盏,一饮而尽。
拱手道:“俺得回后院守好本职,庄主请慢饮。”
说完,转自回后院去了。
经洪、史二人搅和,这酒喝的也不怎么畅快了,几人聊些闲话,又喝了三巡,便散去各自安歇。
次早饭后,柴进送出庄门作别,交给徐泽一面新旗和若干土特产,徐泽回赠了一批香胰。
柴进只咋舌,香胰已经传到了沧州,但有价无市,富贵人家即便得上一块,平时也舍不得用,只有贵客临门才拿出来装点门面,今幸好听了劝,没按惯例送盘缠,几十两银子给寻常好汉确实是笔巨款,但若是送给同舟社商队,就太丢分子了。
直到商队走出好远,柴进才回,不同于以往送走过路好汉的豪迈,今心境却有些低落。
想那徐泽,孤到梁山,不过半年时间,就已经营得如此红火,牛皋、史进二人勇悍绝伦,却甘为其驱使,观昨景,商队内可比肩二人的好汉兴许还有不少。
柴进第一次怀疑起自己引以为豪的养士手段,苦心经营这么多年,大把银钱撒出去,也博了不小名声,怎的到现在,手下还只有一个史进手下走不过几招的洪安可用?
想到洪安,柴进强压内心的不快,这人就算再废物,也是如今庄上的第一高手,就当千金市马骨吧!
柴进招呼边庄客,道“去看看洪教师伤势如何了?”
“洪安,洪安那厮,适才已自后门走了。”
第二十五章
异同
有了柴进给的那面新旗,商队直到走出沧州境,一路再无意外。
穿过大宋玉女寨和辽国双港寨结合部的真空地带,踩上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白沟河,商队顺利进入辽国南京道析津府武清县。
三日后,和去年提前回到辽国潜伏的乌程接上头,又通过乌程联系上了褚青原来的接头人,再经一番操作,终于拿到了在辽国行商的合法凭证,众人这才放下心来,走出藏匿了三日的山林。
毕竟是边境地区,人烟稀少,又是初春季节,乍暖还寒的时候,不然的话,这么多人,还真难藏的住。
“诸位,彼处那些农人和我大宋有何异同?”
今日天气回暖,随着商队一路向北,道旁的田野上渐渐能看到闲不住的农人,观其服饰面容,和沧州乡人相差无几,徐泽边行边考校左近之人。
王伦道:“这些本就是汉人,上朔若干代,兴许还能在沧州找到兄弟姻亲。”
闻焕章一副悲天悯人之态,叹道:“可怜我华夏衣冠遗落胡尘,只盼王师早日北上,尽复汉唐故土,解救这万千遗民。”
“明也先生讲的好大道理,却是不接地气,只怕这些辽人未必想要俺们解救。”阮小七插嘴道。
闻焕章面色有些难堪,他不是书呆子,安仁村的几年,也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足生活,教书的同时,他也接触了一些社会底层,多少知道些底层百姓的想法,正因为此,才知阮小七的话无法反驳。
史进见夫子受窘,有心解围,谦虚地请教阮小七:“七郎,此话怎讲?”
“俺也讲不来,就是觉得虽然都是汉人,但分在两国。便是常走的亲戚,过了三四代也早疏远了,何况这什么十六州割出去快两百年,就算真亲戚,也隔了八、九上十代,早就不亲了。”
“别人日子过的好好的,祖上也从未受过我们赵官家一日恩惠,凭啥要咱们解救?说是解救,两国相争,这些边境州县的百姓还不知要遭多少罪,刀兵一起,他们不拿起锄头赶俺们就该知足了。”
吴用一脸惊奇的看着阮小七,感慨道:“多时不曾亲近,不想七郎竟有这般见识!”
阮小七别过脸,不想理吴用。
去年在汪栋的酒店被徐泽一通猛侃,阮小七嘴上虽不说,内心却是触动极大,上山后,夜校的学习很卖力,只要得空,都会缠着陈淳请教五代史。
后来,随徐泽远行千里,一路见识不少,剿灭石盘岭山贼,又主持上元节运动会,经历的事多了,视野也随之开阔了很多,正应了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如今阮小七尽管仍然跳脱,却不再那么冲动,遇事习惯先思考。
徐泽很欣慰,人是会随着环境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包括他在内,同舟社所有的人都在不断地进步。
这也意味着这些“剧情人物”的彻底蜕变,不能再盲目的按照原剧情中表现去推断他们的行事风格,少了“知道历史走向”这个最大的金手指,对穿越者来说绝对是一大损失,但看着一个个流氓地痞般的“好汉”在自己影响下逐步成长为有用的人才,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吴用见阮小七不理自己,干咳一声,转移话题。
问乌程:“我看此间田地也有深沟用于排水,此处地形、土质、气候和河北也近,为何一河之隔的河北遍地水田,此处却全是旱地?”
大宋朝廷和各地官府自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开始,便不遗余力的推广种植占城稻,如今除了少数干旱地区外,全国基本都是稻麦交替种植,一年至少两收,这也是大宋国土远不及前朝,人口和赋税却胜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先生真是精细人!”
乌程态度恭敬,道:“南京道以前也学宋国的临近州县种过稻子,但前几年皇帝下诏,说什么水田不便纵马,不让种稻,才又改成旱地了。”
吴用问:“这是何故?”
“不知,兴许是怕影响冬日来南京避寒的国族(契丹族)贵人们驰马吧?”
徐泽问:“你可曾见过契丹贵人在麦田里纵马驰骋?”
乌程茫然摇头,说道:“幼时听我叔祖讲,早年曾有国族纵马毁坏麦苗,被官府抓去打了板子,但至我长大,都没见过这样的事。”
一直没说话的王汰插嘴道:“其实,辽国不准种稻和我朝两河之地强制种稻,是一个道理。”
“是何道理?”史进问。
“都是为了防御,我大宋试图以水田塘泊阻碍辽人南下,辽人则是怕我朝北伐,担心境内水田影响其骑战。”
闻焕章扶额,沉思片刻,两眼放光,道:“以往许种稻而今却不许,如此说来,辽国应是近些年国力衰退,对我大宋开始采取守势了。”
王伦猜到了闻焕章的心思,却没那么乐观,说:“当年太祖征北汉,以及太宗举国北伐之时,辽国也都是守势。”
当年,大宋初立,恰如旭日初升,十余年的时间平灭十国,气吞万里如虎,而后,举百战精兵北伐,尚且兵败高粱河,演绎驴车传奇。
呃,这个话题,没人敢谈。
“武清县城还有多远?”徐泽及时岔开话题。
乌程答:“不足五里。”
徐泽望着田野中三三两两的农人,暗道“奇怪”。
……
不同于大宋境内逢城不入的低调,进入辽境后,出于搜集情报、交易货物和掩人耳目的需要,商队反而必须高调,几乎是逢城必进。
在武清县城待了一日,继续延桑干河(区别于后世的桑干河,此时包含了永定河这段全称桑干河)一路向西北而行,望着身后低矮的城墙,徐泽想到了前天的怪感觉。
相对于大宋河北、京东动辄万户数万户的县城,武清县周仅几里的城墙内最多也就两三千户。同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聚居地,辽境内的城市人口密度显然要比大宋低的多,相对应的,出城劳作的农人才会“三三两两”,缺乏大宋动辄数十上百人一起劳作的热闹。
徐泽这两日专门打探过,辽国因为国情远较大宋复杂,税收制度也更加多样,反正他是没搞清楚,只知道武清是直属辽主的州县,税收基本上和十二宫一样“单纯”,主户只需缴纳自中唐就开始实行的两税,税种和税率比起大宋同阶层的百姓而言,反倒是轻了不少,当然,转户(等同大宋的客户)另当别论。
至于丁口不繁的原因,则是依然不解,反倒是相询之人被问的莫名其妙——大辽经济最繁华、人烟最稠密的南京道居然丁口不繁,哪还有何处丁口繁盛?
第二十六章
析津
辽国燕京城南,开阳门前。
同舟社商队正等待入城检查,由于携带了大量辽人没有见过的新奇货物,税吏为了定税,和褚青、徐泽磨叽了好半响。
队伍中,左右闲着无事的史进,趁机请教闻焕章。
“夫子,辽国南京为何又称燕京析津府?”
这个问题恰巧触碰到了闻焕章的知识盲区,他的回答很是缺乏底气。
“此地本为幽燕故地,是以得名燕京,至于析津,为师也不知,大约是契丹语音译吧?”
“恕冒昧,阁下此言有误。”
侧一个豪迈的声音响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