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4/851


按照之前的计划,各地共建会适时转换任务,改为保丁训练。
这项任务对长期备寇的河北百姓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之前的弓箭社与之类似,陌生的是保丁训练的流程和任务目标与弓箭社完全不同。
宋神宗曾诏令“募诸色公人及城郭乡村百姓有武勇愿习弓箭者,自为之社。每岁之春,长吏就阅试之”,弓箭社即由此来。
百姓入弓箭社需自备弓箭,自己训练。
地方官员只负责每年开春时检阅,检阅的内容主要是个人武勇。
而同舟社组织的保丁训练没有自备兵器的要求,但要冬日集中组训。
训练的重点也不是个人武勇,而是队列纪律和金鼓旗令识别等内容。
在社会改造政策全部落地之前,徐泽没打算大规模扩编河北两路的军队。
保丁训练既是培养百姓纪律意识,促进共建会彻底掌握基层的必要步骤。
更是保护社会改革的果实,防范和震慑各地大地主因利益受损而狗急跳墙的有效手段,还能为军队下步扩编打下一定的群众基础。
赵宋朝野这些年早就形成了共识,“北兵”之中,唯西军最强,京东、河东兵可列第二,京畿兵第三,河北兵最弱。
但在朝城之战中表现极为坚韧的博州兵,却颠覆了这一论断。
前期接受改编的各地驻军,经历了同军的严格教育和训练后,比起京东兵确实要弱一些,但所缺的不过是类似朝城之战这样的时机磨砺注魂罢了。
军士敢不敢战、想不想战、能不能战,受很多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单纯地以地域划分兵士强弱的做法过于武断。
这一点在保丁训练中体现最为明显。
从同舟社接管河北两路的实际行动中,朴实的百姓看到了真正为民做事的新官府形象。
而集训之前,共建会也会先讲明了保丁集训的目的和重要性。
百姓别的大话可能听不懂,以实际行动支持同舟社,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训练却是很容易就听能明白,尽皆爆发出极高的训练热情,训练效果并不比京东东路差。
当徐泽再次回到大名府时,年节已近,留守大名的孙石向其汇报了近期情报。
首先,围绕其人在大名书院授课的讨论热度也降了下来。
并不是士子们吵累了,而是有三个“卫道者”的家族先后因隐瞒田产、牵涉刑案等罪证被查,此举有力的震慑了“卫道者”,其余“同道”顿时作鸟兽散。
案子是裴宣亲自督办的,皆有真凭实据,绝对没有栽赃陷害、钓鱼执法之事。
但“卫道者”们却不敢这么认为,一个家族涉案是巧合,两个还能勉强解释过去,三个家族接连被查,谁不怕?
关键的问题是自家确实不干净,正是因为同舟社的政策严重侵害了其家族的利益,之前才会跳那么凶。
有不少人惊吓之余,自己跑到官府投悔过具结书,希望还能参加今科考试。
对这些心中有鬼看什么都阴暗的家伙,徐泽自没什么好同情的,他的胸怀就算再博大,也不会为这种没有眼色还首鼠两端的家伙网开一面。
科举考试尚未开始,同舟社就成功剔除了部分“政治审查”不合格的士子。
另外,相州汤阴的岳飞也传来了新消息。
其人参加了保丁训练,并因武勇过人且对军事训练领悟力极强,被乡人推举为队正。
之后,岳飞还带领本保在全县保丁大检阅中获得了“上上”之评,并在随后的即兴演武中技惊四座。
为了确保保丁训练快速出成果,徐泽曾命各军抽调部分军士到各县担任教头。
彼时,巡查各地驻军和教头履职情况的牛皋正好转到了汤阴县,竟然说动了岳飞投军,这事还真是出乎徐泽的预料。
“牛伯远究竟跟岳飞究竟讲了什么话?”
“俺看好你,来同军吧。”
第六十五章
中兴有望
时间已经进入了宣和三年的三月,同舟社外曹曹首王四预料的金国灭辽之战却始终没有发动。
实际上,攻下上京临潢府后,就有一些金国贵族提出继续南下攻打中京大定府,进而灭亡辽国的建议。
但都被皇帝以辽国实力尚存、金国准备还不充分为由搪塞过去了。
耶律余睹投降并提供了大量辽国内部情报后,金国好不容易被压下的请战伐辽之声又再次高涨。
完颜阿骨打不得不频繁召见各路主帅,授以机密,要求他们控制麾下的请战浪潮。
只是,金国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权国家,各路主帅对麾下小帅们的约束能力也很有限,总有心热军功和头脑不清醒的家伙上奏请战。
眼见请战的人越来越多,皇帝只能命咸州都统司移送耶律余睹至会宁府,说是要亲自询问其人,详细了解辽国的虚实后再举兵伐辽。
随后,请战的众贵族没有等来皇帝的伐辽诏令,却收到了完颜阿骨打对猛安胡离答的处罚通报。
据说这个猛安没有请示朝廷就擅自任命自己的部属为谋克,这种事在中原王朝简直不敢想象,但在金国却司空见惯,只是以往没严肃处理而已。
皇帝的处分决定是杖胡离答一百,并免掉了其人的猛安之职。
从去年至今,就同舟社掌握的情报中,便有诸如强掳来降辽民为奴、部族内乱和相互械斗、统兵猛安谋克瞒报部曲、滥用职权等性质极其恶劣的问题。
没有暴露出来并被同舟社侦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很明显,金国起于蛮部底子太薄又过快扩张的隐患终于爆发了。
若是只管身前事,建立一个数十年国运的区域性野蛮政权,这些问题都不算什么大问题。
但要想建立一个持续百年以上国运的稳定国家,这些问题就绝不能忽视。
显然,志向远大的完颜阿骨打绝不会满足于前者。
其人政治眼光远超族人,这些年又从盟友同舟社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政权建设最需要的秩序和稳定。
从金国以上的情报来看,完颜阿骨打已经意识到国内问题的严重性,并用尽手段打压这些部族残余恶习,以期自己有生之年能完成金国的初步奠基。
徐泽推测在没有稳定国内,至少是完成军队的初步整顿之前,完颜阿骨打肯定不敢再出兵,至少是不敢启动灭辽计划。
不然的话,灭辽的红利让各军事贵族吃下大半,国家却会积累更多的问题,只待其人一死,金国就会自己乱起来。
可以预见,北面两大邻居暂时会消停一段时间,而南面的赵宋,这段时间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教主道君皇帝自与同舟社签订城下之盟后,就安分了不少,每日按时上朝点卯,按时练字作画,按时上床睡觉,并且很久都没有再出过宫了。
其人登基二十余年以来,就没有如此安静过,以至于如此陌生的皇帝让众臣竟然有些害怕。
天子胡乱折腾时,臣子们心忧国事,天子不闹了,臣子们也心忧国君——堂堂大宋天子莫非被人调包了?
好在,郓王赵楷回京时,安静了许久的教主道君皇帝终于显露出本色,让虚惊一场的臣子们终于能安下心来。
彼时,见到形象气质大变的皇三子,兴许是想到了自己万一被徐泽掳掠后的可怕场景,皇帝竟然不顾君仪,与儿子抱头痛哭,甚至因伤心过度而当场昏厥。
其后,天子龙体欠安,辍朝三日。
恢复常朝后,赵佶就抛出一道惊人的诏令:
迁都江南,立即,马上!
原因是逆贼占据河北,随时可以南下威逼朝廷。
大宋空有百万大军,却难挡叛军一击,身处开封府,没有半点安全可言。
唯有迁都江南,依托天险,方能有一丝与叛贼回旋的余地。
此议一出,众臣哗然。
国都并不是一座普通的城池,这里既有数百万军民,还有各种与东京、与朝廷密切捆绑的利益。
大宋并没有经历灭国大战,国都也没有沦陷,就自己迁到江南,甘愿偏安一隅,沦为地方割据政权的大宋还是“大”宋么?
迁都后,朝廷凭什么继续号令天下?
群臣凭什么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落入“敌占区”的家眷族人凭什么得到安全保障?
未战而逃,若是叛军继续南下,又凭什么号召军民抗击?
群臣纷纷劝谏天子收回成命,赵佶却不为所动,坚持要马上迁都。
皇帝御极二十余年,积威颇重,一旦定下决心,一般臣子绝不敢硬抗,敢硬抗的臣子也早被赶出了朝堂。
除了一个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4/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