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5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2/851


偏偏这贼子极度热心,要求每日都有新词,隔几日还点评一次。
是真点评!
徐泽虽然不会写诗作词,却是见过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且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历,每次的点评都言之有物,让赵楷羞愧难当。
通过这种“一对一教学”,郓王殿下这段时日终于认清了自己诗词的真实水平,越写越难受。
没想到徐泽还有如此过分的要求,就算回到东京都不放过自己,但赵楷人在魔爪之下,却不敢有半点为难,只是心里暗自发誓,回去以后再不作词。
“如此就好,郓王身份尊贵,当不会食言吧?”
“小王岂敢,一定记得!”
抛下心中咒骂不停的赵楷,徐泽看向张邦昌。
“张相公,听闻官家又重启了花石纲,大宋前些年就因此时耗尽了民力民心,致如今风雨飘摇,你贵为宰执,可要规劝天子为大宋保留元气啊。”
徐泽济南府誓师的一幕,已经在张邦昌心中留下了阴影,其人不敢拂逆徐泽的意思,只能老实应答。
“邦昌不敢忘职。”
“听说京西、淮西等地又起匪患,小患不除易致大乱,朝廷若平定不了,不要勉强,同军随时听调。”
“啊!邦昌记得。”
第四十八章
驻军整编计划
绝大部分团体之中,主动谋事、想事、做事的人其实是少数,尽扯蛋不干正事的也是少数,随大流只做事不谋事的才是主流。
优秀的团体里主动做事的人相对多一点,扯蛋的人要少一点,随大流的就会积极一点,而糟糕的团体则刚好相反。
徐泽在河北两路出巡一圈后,立即驱逐范致虚、邓洵仁、刘豫等朽官,又走朝廷渠道调来一批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轻官员,立即为河北两路官场注入了活力。
同时,其人指示还吏曹调整了部分官员考绩指标,使之更契合河北的实际。
如此以来,河北两路疲沓的官场风气为之一转,初步具备了落实同舟社新政策的吏治基础。
在此基础上,徐泽才命令培训完毕的共建会骨干返回各地建设基层组织。
磨刀不误砍柴工,河北两路共建会起步时间虽然晚了一些,但进展并不慢。
实际上,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
同舟社在河北两路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改革阶段,仅仅是结合夏税收缴对各地人口和账面田产进行核查,就因为侵犯了部分地主的潜在利益而遭到抵制。
这些人自然不敢明着对抗,但散播谣言,背地里说坏话等手段却驾轻就熟。
“祖祖辈辈没搞共建会,也照样种田照样吃饭,乡里乡亲,谁不识得谁,干嘛要入这个会?”
“造反也得吃饭,同舟社进了河北不还是要收粮,入会有什么好?等以后共建会拿着册子收粮拉夫的时候,有你们后悔的!”
“什么共建会,分明就是砍脑壳会,朝廷打回来,入会的个个要砍脑壳。”
乡村是宗法社会,大部分村子都和史家村、康家庄差不多,地主和佃户多有亲戚甚至血缘关系,基本是斩不断理还乱。
上户对下户的打压,地主对佃户的剥削,赤裸裸地来的并不多,大多手段隐蔽,且符合此时的刑律人情。
乡绅们也不是只进不出的,铺桥修路、救济孤寡之类的公益上同样没少做,这让他们多了一层伪善的外衣,说话也更有煽动性。
这就是同舟社以小吞大,一次性接手百余县的弊端,缺少大范围战争对反对势力的涤荡和震慑,底层组织的建设就缺少一些“战斗力”。
好在徐泽早有准备,朝廷转运河北的物资分配到各府州后,他便拿出部分钱粮,作为官府补贴,用于各地共建会组织的农业基础、水利工程、道路管网等项目建设。
加入共建会的百姓通过务工,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也在日新月异,朴实的百姓对这个全新组织的认同度也迅速提高,渐渐愿意讲真话了。
法曹则趁机入手,狠狠惩治了一批劣迹斑斑,民怨极重的上户,进一步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展露了同舟社随时都能掀桌子的反贼属性,有效震慑了反对势力。
随着管理的触角逐渐延伸至社会最底层,各地的情况逐渐清晰起来,同舟社终于实现了对河北两路的名义掌控到有效管理管理的过渡。
各地步入正轨后,徐泽暂时没有出巡计划,而是留在大名府,除了处理日益繁重的公务外,主要是集中精力举办军官轮训。
牛皋、李逵、武松各自负责方向的旧军队整编计划已经通过审核,正逐步展开整编。
当然不可能如李逵初步计划中的“一条龙”形式,由他们整编到底。
士卒整训由各军教导营自行组织,但营以上军官必须集中到大名府,接受社首亲自组织的轮训。
此举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在扩编过程中出现军队私有化和上下级人身依附问题,还有军队战斗力方面的深远考虑。
徐泽计划整训之后的各部队更戍,也要跨“军区”调动。
并且,不会继续维持赵宋这种撒胡椒面的做法,搞得到处都有军队,结果到处都不能打。
这种力量分散的驻军模式,明面上是让各军分散就食,以减少粮草转运的损耗和国家军费负担。
真正的原因所有人都清楚,就是怕军队造反。
赵宋除了京畿集中驻守皇帝的“亲卫兵马”殿前司外,各地都有军队,以相互制衡。
而且,一个“军”之下的各指挥还要分置全国,各路州的“将”也是由各军不同的指挥混编,导致军队组织体系非常混乱。
即便要打仗了,临时组建军队大编制,也不可能出现某军都指挥使指挥自己那一军的情况,还是武卫、宣毅、保捷之类的一堆指挥混编。
这种模式确实有效限制了军队造反的可能性,但也使得军队不再成为整体,失去了应有的组织度,在应对大规模战争和叛乱时非常笨拙和无力。
这才是赵宋军队不能打仗,尤其是不能打大仗的根本原因。
赵宋河北驻军编制三十万,实际十三万不到,徐泽计划初步整编十个师,加上已有的十三个师,总兵力十万余人。
现阶段,这些人足以应对同舟社治下含辽东、海东等海外领地在内的日常任务需要,应对赵宋和辽、金、高丽等单一方向的威胁也都没有问题。
但想靠这点兵力北伐,显然是不可能的。
取得燕云之地后,要分散军队驻守要点,要防备赵宋扯后腿,还要集中力量与“擅自撕毁盟约”的金军大战,靠这点军队绝对会出大乱子。
并不是徐泽不想多整编,仅仅十八个师八万人的驻军,就已经接近河北两路当前的承载极限了。
而且,朝廷给的钱粮也不能全部用来整军,还要准备大量“启动资本”,提升河北基础建设水平。
徐泽也是有傲气的人,做不出一直吃朝廷“救济粮”这么没面皮的事。
咳!
实际情况是赵宋这几年被君臣们胡搞,折腾得元气大伤,社会控制力大减,还对其过度吸血的话,这个腐朽的王朝随时都会莫名其妙地崩溃。
徐泽一点都不伪善,造反阶段,从赵宋身上持续吸血是肯定的,但不能过度,真把它给吸死了,也会影响北伐大业。
当然,偌大的河北两路并不是真就养不了更多的军队,但那要等到同舟社社会改革之后才行。
等控制在各大地主手中的隐田隐户被清理出来,再剥夺他们的特权,加上已经开始产出的京东、辽东和海东,以及朝廷的“补助”,短期内再多养十余万大军也不再话下。
但在河北两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之前,一支规模适中、精干高效的军队才是形势所需。
第四十九章
亡国大戏最后一幕
天灾人祸不断的辽国又出了大事。
“社首,这是乌程传来的最新情报。”
徐泽接过王四递上的纸片,情报大略如下:
文妃姊妹会于军前,京中谣传耶律挞葛里、萧昱和耶律余睹等人欲要“谋立晋王,尊今上为太上皇”,辽帝震怒,赐死文妃,诛杀萧昱和耶律挞葛里等人,耶律余睹独在军中,率千余骑叛逃金国。
决定辽国政治走向的重大情报是先飞鸽传书,随后再人力传递详报,因飞鸽传书字数有限,未经确实的消息一般不会写上去。
不过,仅凭只言片语,徐泽已经能够做出不少判断了。
“这事是萧奉先的手笔吧?”
王四肯定了社首的猜测。
“属下也认为是他干的。”
辽国皇后萧夺里懒性闲淑,有仪则,只可惜处中宫多年却无所出。
皇帝耶律延禧最宠爱的妃子元妃萧贵哥和文妃萧瑟瑟二人皆生有儿子。
元妃生秦王定和许王宁,文妃生晋王敖鲁斡。
另有梁王耶律雅里、赵王耶律习泥烈,不过这二位皇子皆是不得宠的妃子所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2/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