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4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8/851


徐泽一惯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战前的准备越充分,战斗过程中才能越从容。
攻取海州之战虽由阮小七全权负责,但战前的计划拟定,徐泽却是亲自审定过的,自然清楚知海州州事张叔夜的资料。
其人特意交代阮小七和魏定国二人,若能活捉张叔夜,立即送到诸城。
当日,因为同军出其不意的出兵方向,朐山县军民根本不及反应,就被魏定国率军堵在了城里。
“和平交接”后,张叔夜见同军军纪森严,接管城池的手段娴熟,甚至还随军带来了几个做民政管理的官吏,占领城池的过程比大宋军队移防还要正规有序。
贼军准备如此充分,文武两手都这么精干,张叔夜自知输得不冤,心中对这支贼军的背景更加充满了好奇。
之后,其人随护卫的军士北上,也就没闹什么情绪。
在诸城,张叔夜见到了宗泽等人,了解到同舟社这么多年的布局,深深震撼之余,已经对徐泽有了不同的观感,但仍要坚持看到社首本人才决定是否投靠。
徐泽也有意和这个干吏见上一面,处理完朝廷来使之事后,就立即赶往诸城。
二人深谈半晚后,张叔夜心悦诚服,愿意追随,徐泽乃带着其人回到海州,亲自指挥下步攻略。
嗯,徐社首虽与朝廷虚与委蛇,但根本就没有靠谈判取胜的想法。
对赵宋,就要敲打,不打不长记性。
还要反复敲打,打到他们彻底认清形势为止。
只是仅派人淮南几大盐场肆掠,恐怕还不能达成这一战略目标,至少,不能让赵宋君臣迅速屈服。
因此,徐泽又选定了一处突破口——沭水。
沭阳本得名于“沭水之阳”,沭水源自沂山南麓,同沂水平行南流,过沂水、临沂、下邳、宿迁三县,汇入泗水再入淮河。
以此时的生产力和军事技术,大部分的山脉都是大军不可逾越的屏障,而宽大的河流既是屏障也是运输线。
所以,自古以来,大部分的地方都以山、水的自然阻隔划分行政区。
徐泽现在所站的位置,正好是沭水构成沂州、淮阳军和海州三地交界处,其人手指河对岸,意气风发。
“彼处地理位置极佳,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我有意在那里筑城一座,以沟通海州和沂州、淮阳军,同时大力修筑道路,使三地互通有无,促进民生,张知州意下如何?”
第一百一十九章
小半天一座桥
徐泽指向的位置,正是后世新沂市的大略方位,精于山川地理的张叔夜当然能看出此处的战略价值。
在这个三州交接的位置筑城,再跟上道路建设,不仅能让三地互通有无,更让彼此连为一体。攫欝攫
但天下的聪明人何其多,徐社首能看到的好地方,肯定早就有人看到,赵宋朝廷之所以放弃这么好的地方不设县加强管理,自有其原因。
沭水四季流量变化大,官府对其治理又很不够,导致洪水经常泛滥,冲毁周边。
所以,徐泽说这里“灌溉方便”,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他看中此地的,不是暂时无法兑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是战略价值。
在完成对沭水的有效治理前,往此地迁民垦殖,建县设官做不到,却不代表不能择一地势较高处修筑军事堡寨。
只是,真要在这里修筑堡寨的话,朝廷怕是要极度紧张,立即派兵来攻打了。
毕竟同舟社占着远离下邳的临沂,朝廷还能装糊涂,安慰自己贼人一时过不来。
临沂离淮阳军治所下邳甚远,两地虽有沂水相连,但朝廷之前在河畔构筑了几座堡寨,“足以”控制大军快速南下。
若是社首提议的此城筑成,则朝廷之前在两地边界处构筑的防御体系将失去作用。
淮阳军治所下邳也将如去年京东大战中的彭城一样,直接暴露在同军兵锋之下。
张叔夜刚刚加入同舟社,还不清楚徐泽的具体战略步骤。
其人觉得在此筑城固然有奇效,但筑城之后还要再面对四面环水,易守难攻的下邳。
相比直接率军南下夺取涟水军,进而威胁近在咫尺的楚州山阳县这个漕运要点来说,显得有些不合算。
“社首,在如此紧要的位置筑城,朝廷怕是要大动干戈了,为何不直下涟水军再取山阳县?”
到底是刚刚投靠同舟社,张叔夜对“赵宋”的情感仍然很复杂,话中便多了一些试探。
徐泽欣赏张叔夜的才干,为了折服其人,之前在诸城抖了不少“料”。
但张叔夜尚处在考察期,徐泽当然不可能告诉他既要让赵宋朝廷屈服,又不能将其一下子打崩的大战略。
而且,徐泽还有些担心同舟社若在淮南投入过多的力量,又彻底阻断了东南漕运,让赵宋朝廷看不到希望,保不准就有哪个疯狂的家伙提出掘黄河以淹敌的建议。
这并不是杞人忧天,赵宋“以水阻敌”是有前科的,这个传统甚至可以追朔到仁宗朝。
过去百年期间,原本东流的黄河在赵宋朝廷的强力干预下,生生改道北流了,为的就是阻截可能南下的辽人。
赵宋历史上有名的“三易回河”中的第二次,便影响到了京东西路的梁山泊和淮南东路的淮河下游。
熙宁十年五月,荥泽河堤急,诏判都水监俞光往治之。
是岁七月,河复溢卫州王供及汲县上下埽、怀州黄沁、滑州韩村;
已丑,遂大决于澶州曹村,澶渊北流断绝,河道南徙,东汇于梁山、张泽泺,分为二派,一合南清河入于淮,一合北清河入于海,凡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这次决堤使得河北水系被破坏,黄河乱流制造了庞大的黄泛区,彼处大河行流散漫,河内殊无紧流,旋生滩碛,动辄就发生水患。
四年前,林冲便是因为黄河决堤形成的洪灾,在沧州待不下去了才来之罘湾投奔徐泽。
神宗朝的这次回河,还使得南清河带着大量的泥沙南下,让原本相对稳定的淮河失去控制,之后淮河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便骤增。
这就是赵宋留给其后金、元、明、清四个王朝大几百年享用不尽的“遗产”,也是同舟社日后不得不面对的大难题。
自古以来,治水都是举国之力才能为的大事,而且稍有不甚就会导致民怨沸腾,政权覆灭。
以同舟社现在的实力和地盘,徐泽当然不可能分不清轻重,做这等没头没脑的事,但也不能全无准备。
过去的几年,他一直在占领区内大力推进水利工程,既是提升农业基础建设水平的需要,也是为解决这一难题积累人才和经验。
但这些事就没必要对张叔夜讲了,徐泽做事向来都是藏头露尾,让人难窥其全貌。
“淮阳军本就隶属于京东东路,‘李子义’既为经略副使,在淮阳军筑城以沟通三地,乃职责所在。取海州已是不得已而为之,岂能舍近求远,再下涟水军和楚州,扰乱民生?”
张叔夜入社的时间太短,还没有适应徐泽说话的风格,猜不出社首的心思,张了张嘴,终是没有再说话。
徐泽转身,吩咐道:“开始吧!”
听到命令,李忠所在的工兵营立即出动,开始架设浮桥。
在此筑城这么大的事,当然不可能是临时起意。
自去年与赵宋朝廷达成停战协议后,徐泽就命时迁亲自带人测绘这一带的地形,并走访了周边百姓,询问沭水水文数据后,才确定最终的筑城地点。
以三师的战力,渡过不算太宽的沭水立营筑城,并不是多难的事。
但徐泽仍很重视,亲往一线查看,给了三师工兵营极大的压力。
架设浮桥前几天,李忠用小船带着丝绳在河面上往返丈量十余次,反复确认架桥处河面的准确宽度。
又于上游准备平底沙船二十余艘,载巨竹运至此处试架浮桥,
架桥时,先在河岸把每三艘联成一段一段的浮桥单元,然后衔尾运至河中,逐一拼接成桥。
这样能使众多人员同时操作,而且大量作业在河岸进行,更快捷更安全。
考虑到现在是夏日,上游随时都可能涨水,李忠除了在两岸打桩固定浮桥外,还加用了六个大铁锚,将浮桥固定在河中。
浮桥的中断,考虑到河水急流,乃用筏替舟,以减少迎水面,降低桥身受到的水压。
因为海州的“意外”陷落,淮阳军知军担心派的兵少了不够红五营吃,派得多了又担心下邳、宿迁守不住,其人不敢担责,只维持之前的兵力部署,没做任何调整。
所以,这一片平日里几乎没有宋军来此巡逻。
即便如此,李忠也不敢有半点含糊,严格落实桥面铺沙、上游设置铁索等手段,以达到防火攻、防撞击的要求。
在社首和张知州的见证下,工程营仅仅用了两个时辰便架设完了浮桥。
整个过程快速又有序,一如之前四师占领朐山的“战斗”一样。
晚饭前,三师就已经在河对岸筑起了坚固的营寨。
待淮阳军驻军的巡逻分队发现此处异常时,已经是两天后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8/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