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0/851


四是采集民情风俗,推进辽宋两地民风混同;
其实,设置监御史一职,并非临时起意,
之前同舟社改组时,徐泽就有这方面的想法,
只是彼时,同舟社极度缺乏治理地方官员。
徐泽也不能确定哪些官员会留下来,手下根本就没有合适的人选。
第二,有计划地推进治下各地官吏交流任职。
不仅仅是基层一线的地方官,还包括社务部各曹官员,
条件允许的话,除少数特殊岗位外,其余的最终都要轮岗。
同舟社治下各地基础不一,民风迥异,经济差异极大,
不深入一线了解实情,获取最真实的信息,
就只能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所有的政策必然会浮在面上。
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事关同舟社事业的成败,必须坚持。
第三,制定年度发展计划。
各部、曹都要制定,一年、两年和三年的计划全要。
第一百四十九章
天未变道先变
同舟社的发展策略,
外人看不懂,内部非核心成员也未必能懂。
说韬光养晦吧,
从南到北,由东至西,
所有的政治势力,全部暴揍一顿,真是逮谁咬谁,行事无忌。
说肆无忌惮吧,
明明已经有了拳打金国,脚踢高丽的实力,
面对最怂最弱的大宋,
徐泽却偏偏要闷声发大财,选择猥琐的只挖墙脚不吭声。
在这种形势下,
同舟社未来几年的发展形势其实很难预料,根本没法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
如果可以的话,徐泽当然希望能有有长期稳定,
给自己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同舟社一直挖空整个大宋。
但大宋朝廷那帮神仙大能混蛋归混蛋,却是一点也不傻,
他们迟早会发现徐泽的胆量和贪婪超出想象,靠绥靖买不来平安。
最终,他们将不得不选择对抗和打压。
只是,“神仙”的思维方式和常人完全不一样。
未来的几年,究竟会发生哪些事,谁也预料不到。
因此,徐泽并没有盲目照搬后世的“五年计划”。
也没有因为随时可能会打仗,就稀里糊涂过一天是一天。
实际上,同舟社从成立至今,徐泽就一直坚持边抓建设边扩大地盘的方针,
而且,扩大地盘也是为了抓建设,让治下百姓过得更好。
其实,徐泽并没有指望各部、曹能够一次性就拿出可用的发展计划。
不算之前的改组后的工作磨合期,
他又给了各部曹足足两个月的时间,让众人慢慢准备,
一次不行就多写几次,缺一手资料,不熟悉治下情况,
还可以安排快船送到辽东去调研,务必要做出可用的计划。
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临时任务,而是有着极深的战略考量,
但包括赵遹、宗泽、吴用等人在内,没人知道徐泽的真实用意。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过于“优越”,导致“古代”向四边拓展的收益都不大,
甚至,疆域扩张太大后,漫长的供给线,会使得维稳成本大过扩张所得。
这使得历代王朝一旦完成统一,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而将精力放在维稳上。
“量入为出”是王朝管理的常态,甚至是较好的状态,
大部分的时间里,其实是“入不敷出”。
至于制定长远发展计划,要哪玩意干啥?
封建社会讲究的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句话出自大儒董仲舒,有很深刻的哲学内涵。
一个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统治百姓,
就必须改制,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等,
以体现与腐朽没落的前朝不同。
但治理社会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变的。
这一点,其实并不完全是糟粕,在后世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如曾经的超级大国,后来的毛熊,
“根本大道”变来变去,受折腾的是普通百姓,得利的是谁?
问题的根源在于此时的生产力不足,
在“天”没变“道”也没变的情况下,天下的百姓“变”多了,
多到开荒、移民都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百姓吃不饱的前提下,怎么办?
任何时代都有远超常人的精英,新旧之交的人杰们更是精英中的精英,
并不是后世键政者以为的“古人”如何短视,
实际上,各朝各代的奠基精英们都有极长远的眼光,
也都认真的思考过王朝治乱循环的问题,并且想出了很多的办法。
但都无法突破“生产力不足”这道桎梏,
既然开荒种地的增长速度,永远都不可能赶上百姓的自然繁衍和增长,
生产资料的“发展”有极限,而人的“发展”却没有极限——
那鼓励发展就是危险的、要命的、自取灭亡的。
这一点,对当前的同舟社也部分适用,
若是没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消化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
仅仅是之罘湾不断增加的外来人口,就能把同舟社撑垮,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经历了人口锐减的乱世后,那些奠基王朝的人杰们痛定思痛,谋求出路。
但受限于生产力的不足,最终都只能无奈选择设计一个静态的、稳定的、不变的理想社会模型。
没有谁会痴望王朝万载,能维持几百年就行,国祚延续的时间越长,就越成功。
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