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851


又借明堂建成推赏赐,加童贯检校少傅,梁师成为检校少保,
宣和殿学士蔡攸、盛章、开封尹王革、显谟阁待制蔡儵、蔡翛,各迁官有差。
恰逢西蕃王子益麻党征降宋,
赵佶由是再次想起了一波三折的联金灭辽,
仍委检校少傅童贯全权负责通好金国之事,监司、帅臣不许干预。
但自徐泽翅膀硬了单飞后,童贯就只能从马政处得知登州有限的消息。
马政责官青州后,更是两眼一抹黑。
其人对宗泽又不放心,只能派人征求前登州知州王师中的意见。
可怜的王知军被公相蔡京抛弃后,正彷徨无依,
收到童贯抛来的橄榄枝,赶紧抓住。
过了大半年,王师中其实也不清楚登州的情形,只能硬着头皮举荐马政,
又说平海水师指挥使呼延庆通晓外语,又博学多闻善于辨谈,也可以委派。
马政虽然关键时刻摆了自己一道,
但不用马政,就只能让徐泽抢了功劳,
王师中当然不愿意让徐泽得好处,他这个举荐也可以理解。
这其中的细节徐泽当然不清楚,但马政的任务却是明白着的
同舟社现在还需要时间完成转型,接着陪他们玩玩吧。
放下第一份情报,徐泽拿起第二份文件。
第二份文书,是关于官员和胥吏使用管理与监督的建议书。
已经写好了两日,宗泽一直在修改,这次一并送来。
其人已经知道同舟社在海外还有庞大的“基业”,
但具体规模和分布情况,却不甚了了,
因此这份建议书主要是立足登州的现状所做。
宗泽并没有泛泛谈治国理政的大道理,而是结合自身丰富的基层任职经历,
客观的评价大宋官吏使用管理制度上的好与坏,
有事例有分析,非常详细,显然做足了功课,
徐泽估计有七八万字,全部用毛笔楷书写就,非常厚的一摞。
在意见书中,宗泽既讲了大宋在官吏制度上的有益探索和成功做法,又讲了一些乱象。
还从制度设计上的漏洞、前朝遗留的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不良风气等方面,
分析这些大宋官场现状背后的根源和危害,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宗泽认为,大宋官吏使用上的最大问题,不是“冗官”。
真正的“冗余”的,只是大量的荫补入仕者,
特别是荫补后,只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
而大宋的基层,恰恰是官员太少,不够用。
尤其是一线亲民官,其实并不轻松,
要处理的事务极为繁重,一般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长期的实践中,
很多本该官员亲历亲为的事务,就分给了胥吏和属僚。
由此,又产生了胥吏欺上瞒下,把持地方的各种问题。
宗泽并不认为要继续加强对胥吏的管理,
因为,大宋对胥吏的管理和防范已经足够严,甚至严过了头!
在他看来,不解决官员的问题,就无法从根源上解决胥吏的问题。
宗泽还就登州官吏的使用提了不少建议。
其人认为,在同舟社没有起事之前,
朝廷任命得官员与同舟社基层治理体系并行的情况,将长期存在,
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的话,
既可能会让一些“闲人”瞎搞事,也会导致大量管理力量闲置和浪费。
实际上,宗泽反映的这些问题,徐泽也在关注,
正应了英雄所见略同——真正想干事的人,总能看到问题所在!
第一百三十八章
新旧
自从在之罘湾见到了“失踪官员”的赵遹,
并逐步了解到同舟社埋于海面之下的冰山轮廓后,
宗泽就被同舟社的庞大布局和徐泽超强的战略定力所折服,
其人深信掌握这个庞大组织的掌舵人,绝不是谋朝篡逆的小人——
对于一个心怀苍生,布局九州的真豪杰来说,
割据政权大宋最多只能让他顺手为之,真不值得徐泽使用阴谋手段。
垮过了心里这道坎,宗泽仿佛焕发了青春,又有了无穷的工作热情。
快六十岁的人了,比一众衙吏还要有活力。
其人不仅深入治下,督导同舟社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还将州衙一众属僚、胥吏使唤得团团转。
针对共建会包税之后,
州衙内人浮于事,只坐衙、不下乡的怠政行为,
宗泽推出了与同舟社接轨的考绩评定标准,
明确要求所有“公职人员”每年一评,
不干事、干不好事、不干人事的,不仅会丢饭碗,还会受到严惩。
其实,用不着他吓唬人。
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流官必须依靠胥吏方能治理好地方,才给了他们上下其手的机会。
但同舟社另起炉灶,靠共建会就能把地方治理的很好,
对无法经常迁转的胥吏来说,就是巨大的生存危机。
要么混吃等死,待到同舟社彻底掌控登州后,被扫地出门,
要么主动转变思想和作风,积极按同舟社的要求办事。
对这群奸猾小人”来说,
这个选择,根本就是送分题,稍有脑子的人都知道怎么选。
所以,早在宗泽投靠同舟社之前,
这些胥吏就已经过着升衙摸鱼,收衙便为同舟社奔走的“地下党”生活。
如今,有了知州相公的公开支持,
由地下转为公开,用不着再偷偷摸摸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