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2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7/851


可若是循着相对安全的江心溯流而上,航行倒是安全了,
但与敌作战中,本方战船多的优势就没办法发挥出来,
且敌军占据上游,顺流放一批铁索相连的火船下来,
对正呈一路纵队队形航行在江心的庞大船队来说,将是巨大的灾难。
避与不避,船队都要承受惨重的损失。
但高丽北征大军已经开至义州城下,听说连日攻城损失不小,
就连骁勇异常的悍将郑思吉也受了伤,
兵马副使崔弘宰相公已经赶到义州,亲自组织大军攻城。
不谈攻城的兵力损失,仅是每日转运粮草的巨大损耗和人力投入,
都是高丽难以长期承受的沉重负担。
朝廷之所以同意派水师北上,打得就是东西夹击,速战速决的主意。
这让全光佑如何敢上报金缘,提议先回师椵岛,再等时机?
进进不得,退退不得,
全光佑在心里,将制定这个鬼作战计划的重臣们骂了一个遍,
虽然他也不太懂打仗,但比起这些重臣来,还是略懂一些。
这帮五谷不分的大老爷们,把打仗当成什么了?
根本就没考虑过实际的天文地理情况,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瞎折腾,
可把自己这些在前线拼死拼活的将帅害惨了!
若是老于用兵的尹文肃公、吴文襄公仍在世,
朝廷绝对不会制定这样粗疏,错漏百出的作战计划。
当然,全光佑也只敢在心里吐槽,他是绝对不会骂出口的。
毕竟,其人本身也是尹瓘、吴延宠二人倒台的间接受益者,
若不是金缘相公出任西北面兵马使,
也轮不到他全某人拿到统帅联合舰队“奇袭”鸭绿江水师,建立奇功的机会,扬名青史的好机会。
给事中拓俊京和左散骑常侍王字之等人还在朝中,
他们可都是当年跟随尹文肃公远征曷懒甸的宿将,
要是让这两人上位,负责这次北征,
那统帅水师的重任,再怎么轮,也轮不到自己头上。
所以,哪怕明知道不可行,他也必须硬着头皮上。
水文不熟,那就安排人手,一段一段江面地测,
实际上,这些工作从一开始进入鸭绿江就在做了。
但进展并不顺利,
鸭绿江水师不敢出海邀战庞大的高丽联合舰队,
但对上江面上的零星测量小船,却是一点也不怂。
他们有专门的平底桨船,载人多、速度快,还不惧浅水。
对着体型小很多的测量船直接冲撞,连箭矢都不用浪费。
联合舰队即使派出大型战船护卫测量船,因为担心敌军火攻,也不敢靠得太近。
如此,又耽误了两日,
直到今天,才勉强推进到靠近敌军水寨的位置。
再往前,鸭绿江水师防备严密,无法测量。
其实,也没必要再测了,
只要能够打赢这场水战,抢占了敌人的营寨,就能从容应对一切,
毕竟是已经进入了枯水季的内河,触礁或者搁浅的战船沉不了,
战后拉进水寨里,稍加修修补补,还可以再用。
午时,西北风止。
全光佑抓住难得的时机,指挥联合舰队循着之前测量好的航道北上。
旗舰上,全光佑看着前后左右百余艘大小战船,豪气顿生。
水战不比陆战,受限于技术和手段,是打不了阵地战的。
不能快速机动的战船,在水面上,只能使用一种战术手段——充当活靶子。
这一战虽然一波三折,
出兵后,反复出现新情况,攻击时间一再拖延,被兵马使金相公反复催了多次。
但只要战略方向没错,这一战的结局就已经注定。
从敌军步步退让,最终只能龟缩营寨内,妄图负隅顽抗的愚蠢行为,
就能看出,鸭绿江水师的统领官是个无胆、无智又无能之辈。
全光佑为之前在椵岛,见到鸭绿江水师的众多战船后,作出错误判断,选择请求增援的行为感到羞耻。
早知如此,当初就该直接全师压上,歼灭这股傻头傻脑的敌军。
如此,也能少分一些功劳给增援的开京水师。
现在的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只要联合舰队顺利驶入鸭绿江水师的营寨外,就锁定了胜局。
哪怕敌军提前将战船全部撤至营寨内,试图决一死战也没用。
水战最重战船和装备,精兵强将的作用虽然也很大,但远不如陆战中那样夸张。
陆战的时候,少数精兵强将奋勇当先,或许真的能扭转战局,
只要攻其一点,逼的敌人兵溃,形成雪崩之势,那对方再多的兵马也于事无补。
可水战完全不同,船若不如人,兵将们再奋勇也打不赢。
再精锐的水手操作着破小船,被巨舰一撞也要倾覆,船上兵卒尽成鱼鳖之食。
而船又多又强的一方,那怕士卒差一点,也能轻易击败视死如归的百战老兵。
现在得态势,就是高丽水师船多人也多,而且,船还更大更先进。
全光佑突然觉得有些索然无味,面对蠢笨且弱小的对手,胜之不武啊。
“命令,船队加速!”
行进至狭窄水道处,全光佑的将令传下不久,就听到前方战船上的士卒一阵惊呼。
“小心,火船!”
第一百零六章
蠢才
鸭绿江水师从上游放下的火船,让高丽联合舰队产生了一阵的慌乱。
但,也仅仅是慌乱了一阵而已。
进入鸭绿江前,全光佑就依据测量的水文数据,
将船队编成三路纵队队形。
为了防止敌军上游放火船,他又将几艘船头包有铁皮的战船,
放在船队的最前面,单独编为一队,足以应对一般的情况。
而敌军无人操纵的火船,缺少风力的推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7/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