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51


而仅有20人的捕鱼队,统筹船网等生产资料,并优化分工后,一日捕到的鱼竟然比以前岸边28家合起来还要多,就更让二人惊叹。
将船停在简易码头边,二人牵马下船。
王四是第一次登岛,田异则在几日前随徐泽刚上来过一次,登岛后,入眼处尽是忙碌的众人,有不熟识的,便会警惕的望向二人,待见到熊蒙交给王四的小旗后,自顾离开。少有的几个熟人和二人打声招呼后,又脚步匆匆负着芦苇而去。
山下原本的那排石屋已改造成捕鱼队临时营地和物资转运库房,旁边的一排连体通风草棚下,一帮老弱妇孺正在忙着加工芦苇,褚青背对着二人,盯着一个少女的编织手法频频点头,大声说道:“小芸小娘子设计的花样很好,你等都过来看看,谁学会了这个花样,便可获得三个工分,小芸教会一人,也奖励一个工分。”
上山的小路被拓宽到了五尺见方,几处乱石构成的夹道则被改造得更加险要,走过夹道,山谷内,一名少年正在放羊,看到田异二人,老远就热情的招手,王四便将马丢给他一并看管。
二人上到山腰,穿过了写有“宛子城”的山门,见到清澈的山泉被引到伙房前的池子里,一个妇人在池边淘米准备晚饭,两个少年正抱着一堆青草到公厕旁的禽畜圈喂猪崽。
用于居住的三户连排小房差不多都完工了,按数量算,至少能住两百余人,还有几间宽大的房屋墙已经砌到一人高,却不清楚是做什么用的。
正在抹灰的徐泽看到二人归来,对着施工的众人喊道:“乙队进度有些慢,晚饭前仍不能达到今日进度要求的话,队长扣除五个工分,队员每人扣除两个工分。”
徐泽走了过来,问:“情况如何?”
王四向前半步,面露狡黠,道:“六十五贯买了一条可载三五十人的快船。”
这么便宜?白捡的啊!徐泽顿时来了兴致,随意抓起一把地上的枯草擦擦手,说:“细细道来。”
“俺和田家哥哥先是到巨野城办完保正交代的事,又寻了一番,没有收获,问了水上行商,才知道俺们一开始就走岔了方向,要买船,须得到合蔡镇。
合蔡镇没有船厂,但东来西往的船忒多,俺们放出要买船的消息不多时,便有四五个商贾找上俺俩推销自己的货船。待这些商贾都走了,来了个军将,偷偷告诉俺们广济河辇运司有破损官船要折价售卖,还带俺们去看了那船,却是根本没坏,至少八成新。
俺们怕其中有诈,不敢贪那便宜。又费了一番周折,才打探清楚,原来是朝廷今年初改漕运转般法为直达法,担心下面发运司衙门的官老爷们使坏,就派了十个京城的禁军殿侍(无品武阶官,位在三班借职下、大将上)带人常年在各漕河上巡逻,这帮军将在河上飘了半年,嫌弃差事太苦,油水又少,还要丢下京城的营生,一个个怨得不行,就琢磨着报个船损,好早日回京城再操旧营生。
这些船本是兵船,货仓小,不适合长途载物,载人也甚不舒适,商贾用不上,普通百姓也不敢用,倒是被俺们捡到了便宜。
船大了不易操作,还是韩殿侍的人送我们进水泊的。”
咱大宋禁军到底是以经商为正经专业的职业军队,这服务杠杠的啊!
走到平台前,徐泽视力甚好,已经看到了山下简易码头边停靠的八桨快帆船,一个采莲女子正划着的小木船从帆船边经过,有小木船的映衬,八桨船更显身形“巨大”。
徐泽还有些不放心,问道:“买这种船没问题吧?”
王四严肃回答:“俺问了好些商贾,这种事在漕河上很多,船稍稍改一下就能用,都是瞒上不瞒下,估计朝廷里的官老爷们也是心知肚明的,俺看韩殿侍有恃无恐的样子,怕是即便事情捅出去,也不会出多大的乱子。”
徐泽点点头,和这样有背景讲诚信,服务周到的禁军合作就是“放心”啊,感慨道:“这价位能买到这样的船,很不错,要是再有几条就更好了。”
“韩殿侍说了,他还能联系两个殿侍,但价格要贵一些,两条船一共一百六十贯,保正若要的话,先付他二十贯定金,可签千照(合同),但船要一月一艘先后送到水泊,不然的话,一个月撞损三条船,上面官老爷的面皮也不好看。还有,转运司每年都会扣押一些违例漕船,一些船主因为吃了官司,没了本钱,只能低价售卖货船,若是俺们有意,他也可以从中牵线。”
咱大宋禁军这商业意识真没得说,古今中外,所有军队里,大宋禁军绝对是无敌般的存在,咱服!
徐泽笑道:“哈哈,好,这事办得漂亮,明日你再辛苦跑一趟,跟韩殿侍说,两艘船我都要了,这生意既是见不得光,那个千照就不用了,跟韩殿侍说,再有好船也给我备着。”
第十六章
工分
王四的事说完,田异从怀里掏出两张纸,递给徐泽,说道:“寿张、巨野和合蔡三地的情况各有优劣,我对比了一下,列了个单子,请保正过目。”
徐泽转身,边往回走边看,田异识字不多,两张纸不下十个别字,但瑕不掩瑜。
在这两张纸上,他不仅列出了三地到梁山的距离、运输条件、商业活跃度等数据,还综合分析了各地优劣,认为寿张最近但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巨野人口最多适合稳定经营,合蔡镇来往商贾频繁,适合新产品推广和大宗交易,田异建议直接到合蔡镇开店,然后,再铺货到周边几城。
徐泽点了点头,肯定道:“你这份调查做得很好,符合我们以后的发展方向。这几天我也考虑了一些问题,我是这么想的,芦苇利薄,若要做大,需要的人手太多,只能做为初创期的过渡产品,放到合蔡就不大合适,暂时就选在寿张吧,店面不要太大,只要靠近县衙或繁忙的茶馆酒肆就行。赚钱只是一方面,借机摸清官府的消息才是重点。你浑家也快生产了,过段时间,我会安排人来接替你。然后,等你孩儿满月后,再安排你到合蔡镇。”
田异点点头,暗想自流亡到水泊边,本以为这辈子自己和后代都只能成为亡户或者水匪,没想到能遇到徐泽,虽然看不懂这位“保正”的具体盘算,但在酒店打杂多年,打磨的眼力劲,还是让他敏锐地感觉眼前之人,绝对是能干大事的人。
跟着徐泽才几天的时间,他便给了自己机会,只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的办,确实不能太操切。
同时,他还还注意到徐泽的话中的隐含之意,过渡后的产品是什么?又不禁有些期待。
田异还要回去,徐泽亲自送他下山,在山下凉棚里,徐泽又和褚青合计了一番,决定奖励田异和王四二人工分各200,田异暂时不上山,用不上工分,就先预支2贯钱给他。
梁山的工分含金量很高,一个壮劳力正常的整工也才10个工分,200工分在目前阶段已经不少了。
后世的“工分制”来源于苏联的集体农庄,后来在新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
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目前梁山的发展形势也有些类似后世的计划经济,但徐泽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搞计划经济。
实际上,后世也只有苏联实行了真正的计划经济,其核心模型是资源最优分配理论。
它的核心算法来源于列奥尼德·康托罗维奇提出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
简单的说,就是用庞大的算力来模拟那只“看不见的手”,用大量的数据计算得出生产最优解,然后以计划指令来调度整个社会资金、物资和人力等资源。
比如苏联制定的五年计划,一般来讲分为7个部分,60000个独立标题。
整个管理体系有40多个全联盟部和联盟兼共和国部,全联盟部下属280个管理总局,联盟兼共和国部下属400个管理总局。
因为这套经济体系实际操作极其困难,对基层人员的数学水平要求太高,新中国学了十多年,其中还有苏联专家手把手的教了五年,最后连门槛都没有迈进去,只是在门口看了看,便发现以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确实不具备实施这套经济体系的可能,最后只得另搞一套。
梁山算是徐泽的“实验田”,目前因为人少事少,需要计划的东西也不复杂。
简单的说,一是搞到钱,有钱才有一切,二是解决众人吃饭穿衣等基本需求,三是解决安全问题。
百来人的吃喝拉撒睡,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根本用不上多少数据计算。
如每日所需米面数,按照计划经济理论,首先要考虑当前任务量造成的体力消耗,还要计算鱼肉补充的抵消,青壮和老弱妇孺区别,各人的身体状况和食量等,最后算出一日所需米面数。
但实际上哪需要这么折腾?只需要一次多买些米面,吃上几天,再算下每人每日消耗的平均数,以后人数再增加,按照这个数据增加就完了,即使有出入也很容易调整。
不过,等日后摊子铺大了,手下有几十万上百万人,涉及的又是更加复杂和全面的管理问题,还搞如此粗放的计划管理,肯定得出大篓子。
如今自己手里缺人,更缺能写会算的人才,更别提徐泽自己都一窍不通的解乘数法,没人才没基础,照搬后世的经验和做法,只能是作死。
后世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工分制”的各种弊病,摊子铺大就会产生很多问题。
但综合考虑,梁山目前也只有这个办法最好使。
不是徐泽理想主义泛滥,穿越宋朝了,还要坚持做社会主义接班人,非要复制后世的建设经验,而是有不得不为的苦衷。
首先是钱的问题,无偿劳动会极大地伤害众人的工作积极性,但按市场价支付工资的话,徐泽手里的钱也不多,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其次是管理的问题,梁山现在啥都缺,有钱也没地方使,而且工分制对社员也是个约束,毕竟如今山上啥人都有,不是所有人都能受得了严格的管理的。
总有人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实行工分制,想逃跑不仅要偷船(当然水性好直接游走也行),但即便上了岸,手里没钱也寸步难行。
再则,这也是徐泽建立自己内部的信用体系的一个尝试,好为以后经营更大的局面积累经验,说是工分,其实更接近“数字货币”的概念,以后还会印发工分劵,那就可以算是梁山内部的纸币。
现在梁山事业刚起步,船小好调头,运行得不好,推倒重来也相对简单。
后世这个制度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却不意味着现在梁山就可以吃大锅饭和滥竽充数。
人少,垂直管理,谁干得怎样,一目了然。
而且日常任务工分只是“底薪”,按件计工、死分活评、大小包工、收入分红,以及各类奖励和扣分项目会让你不得不紧张起来。
即便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徐泽也不会呆板地守着这套管理方法死活不变。
在他的设想中,本就打算根据形势发展和运行效果,不断调整同舟社社规,以期逐步完善。
……
第十七章
康仁
初五未时,水泊西岸。
康仁无力地瘫软在地,双眼空洞地望着水泊方向。
老天无眼,自己家这些年的罪还没受够吗?
自家以往也是风光过的,二十多年前,自家老子还是本族族长的最热门人选。
老爹兄弟三人,个个都是中上之资,家中上百亩良田,几个子弟同时入学读书,比起当时的康善才家可要兴旺得多,这才多少年,咋就败落成这样呢?
先是老爹和二叔死在梁山渔盗黄麻胡袭村事件中,紧要关头,还是康善才率众击退黄麻胡,救了自己一家。
后来,一向极有主见、水性甚好的长兄却莫名其妙地溺亡在村口水洼里。
随后,见自家家势败落,几个奸滑佃客带头闹佃,家里收不上租子,官府摊派反而加重,进得少,出得多,家势由是一日不如一日。
自家如今在官府登记的户籍还是二等户,名下还有好几十亩好田,可实际生活质量,也就比四等户稍好点。
康仁不是傻子,他很早就意识到,自家骤然败落背后的种种事件绝非巧合,隐隐猜到那双隐藏在暗处的手,也曾想搜集证据,告到官府,但有着同样想法并付诸实施的长兄死后,他从一场大病后愈发浑浊的三叔眼中读到了恐惧。
自此,康仁变了,变得游手好闲,软弱猥琐,总算,好像,貌似蒙蔽了对方。
三叔独女是远近皆知的周正女子,很多好人家来提亲,三叔舍不得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