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新秩序(校对)第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5/851


再加上强大有力的军队威慑,这些战俘要有多蠢才会想着惹事?
看到此处,韩观已经不再想同舟社的真实背景了。
不管这个神秘组织什么来头,以其展现的严密、强大、自信和包容,在当前混乱的局面下,绝对能给顺化城提供强有力的庇护。
终于到了安复军官衙,韩观却没见着徐泽。
相互见礼后,留守官衙的赵遹道:“社首有回总社了,授权本官署理日常政务,韩刺史有事可以直接讲,若想见节度使,本官也可以安排。”
赵遹虽然衣着朴素,也没摆官架子,但举手投足流露出的儒雅和从容却让韩观很是震惊,便是东京留守司的要员们,也没有眼前这位长史的气场强。
从赵遹的话语中,韩观也听出了蒲离卜还活着,他们连契丹人都能容得下,应该更没必要害自己一个主动投诚的汉人。
“赵长史,下官前来,是要汇报辽阳最新动向,前些时日,皇帝遣人招抚高永昌,逆贼不从,还攻陷了三十余州。”
这些情报赵遹其实已经知道了,但仍听得很认真,韩观也见对方如此神态,索性和盘托出。
“前番安复军救援小城,全歼贼军之事传到镇海府,彼处奚人霞底部遣人相询,可否举族迁来苏州避乱?”
赵遹不动声色地问:“霞底部有多少人?”
“应该有九百多人。”
奚人属东胡一支,以游猎、畜牧为主,兼作农耕,善于造车,在辽国诸族中的地位仅次于契丹,属于“有钱”又有地位的种族。
高永昌起事后,为了获得更多渤海人支持,便对奚人大肆屠戮,奚部来投当不会有诈。
九百人的小部族而已,青壮顶天了也就三百百,在苏州根本翻不起浪,可以轻松消化。
前番贼军被俘后,境内渤海青壮偏多,始终是个隐患。
虽然徐泽刻意淡化种族问题,但这问题既然存在,就有起存在的市场,短期内很难消除,正好可以引进部分奚人,稀释其比率。
赵遹略作思考,道:“可以,整个部族集体迁徙,恐途中有意外,你通知他们将物资提前装车,二十四日我们会派水师战船到庄河口接应,超过申时不候。”
徐泽和赵遹讨论过同舟社在辽东的近期目标,得出的结论是以苏州为战略支点,顺化城为防御前沿,基本消化苏州之前,暂不向外扩张。
但辽国的生存策略不比大宋,“高筑墙缓称王”只会招来贪婪的豺狼。
这里的斗争艺术更直接,局势越混乱,越要高调亮出自己的拳头和肌肉,这样才能少很多麻烦。。
大军从陆地上跨州过县展示武力很难,但水师却可以到达辽东南部大部分地方的州县。
放着整个辽东半岛最强大的水师不动,那就太傻了。
韩观没想到这么大事赵遹竟然一口应下,而且还派水师战船一次性帮近千人搬家。
部族搬家可不比军队行军,牛、马、家具,还有乱七八糟的破烂玩意一大堆,没有人会舍得扔掉,需要的运力不小,要用到的船多了去。
赵遹这个长史就可以一口应下,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安复军的实力有多雄厚。
韩观当即不再犹豫,起身施礼,道:
“赵长史,顺化城城前番遭贼军围困,城中损失颇重,如今春耕在即,小城难以兼顾,
可否请贵部出一部兵马接管小城防务,再派劝农官指导本城耕作,小城百姓愿意一心种田,以全力供养大军。”
赵遹爽快应下:“可!”
……
第二十三章
求见
登州蓬莱县两河镇,青阳河下游。
五十六岁的登州通判宗泽手扶铁锹立在一片滩涂上,问陪同的辛介甫。
“辛员外,辛、李两家有纠纷的滩田,就是此处?”
三年前,“李俭通贼”一案上达天听,间接影响到了“四县老令”宗泽的仕途。
其人到任登州后,自然就关注了此案,知道其中一些细节,这次下乡考察,便直接住到了当事人辛介甫家里。
“回相公,正是此处。”
辛介甫担任共建会执事,清楚徐泽迟早要和超出朝廷分道扬镳,从最初的害怕、逃避到认命,再到主动作为,得了充分的磨砺。
几年下来,辛介甫内心坚韧了不少,眼界、格局更非昔日可比,面对没什么架子的登州通判,也能做到不卑不亢了。
宗泽弯腰翻了一锹泥土,捏了一撮,放进嘴里尝了尝。
“啊呸!”
宗泽吐掉嘴中的泥土,问:“这片田出产如何?
辛介甫如实答道:“这里都是上游冲积下来的淤泥,土质比较肥,但是靠海近,海水倒灌,卤有些重,庄稼长势并不怎么好,只能勉强算下上田。”
又伸手比划道:“以往只能种那一片,若不是这几年在上游建水库、沟渠分流了部分水量,这一块常改道的滩地根本没法种。”
宗泽手指远处临海的一片滩涂,问道:“若是把那片滩地全包给你家,按中上田收税,你依不依?”
辛介甫望了宗泽半响,问道:“相公是在说笑么?”
杨戬去年在汝州亲自抓的“稻田务”试点得到天子赞许,已更名为“公田所”,诏令京东两路和淮南两路推广。
在落实朝廷此项诏令上,登州知州王师中和通判宗泽的意见有了分歧,宗泽要求先下乡了解实情后,再决定副署还是上书。
王师中不敢不重视宗泽的意见,这位通判可是大宋官场出了名的敢言刺头。
当初宗泽在殿试时,就不顾字数限制,写下洋洋万余言,力陈时弊,批评朝廷轻信吴处厚的诬陷而放逐宰相蔡确,认为“朋党之祸自此始”。
主考官“以其言直,恐忤旨”,将宗泽置于“末科”,给以“赐同进士出身”。
宗泽任官后,从县尉干起,先后历五县共二十五年,“所至称治”,政绩突出。
却因为这副臭脾气,不断得罪各路神仙,始终不得晋升。
朝廷的诏令必须落实,又臭又硬的宗泽却是靠官威压不住的犟牛。
王师中由是想到了另一个自己不愿招惹的人,心中有了主意。
王知州把之罘湾这几年的发展好的坏的都说了一大堆。
尤其是赞扬共建会抓农村建设很深入,宗通判要了解乡下实情,就直接去之罘湾找共建会,你想要的情况都有!
宗泽是否清楚王师中包藏祸心无人知道,但其人下乡就直接找到辛介甫,显然是另有用意。
情报处早就探知了这一重要信息,辛介甫身份特殊,王四便提前向他传达了这条情报。
是以,宗泽带着儿子宗颖投到辛家下榻之前,辛介甫就已经知道了宗泽此行的目的。
但实际年龄小一岁的“监州”自己不说,他也乐得装糊涂。
“是啊,本官是在说笑,哈哈哈——”
宗泽无心再看滩涂,上了岸,随意坐到路边一块石头上,折断几根树枝,刮掉靴子上的污泥,站起,神情再度严肃起来。
“辛员外,麻烦通传,浙东乌伤老儒宗泽求见登州第二将徐将军。”
徐泽已经回到第二将官衙,还知道宗泽就在两水镇,但宗泽一开始并没有明说要见自己。
自第二将组建以后,登州就剩下知州一人可以调度徐泽。
但王师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愿再轻易招惹徐泽这疯狗般的军头。
是以,徐泽在登州的地位很有些超然,根本就无人管束。
而且,单论品级,他也在通判宗泽之上,自然不会跑去见宗泽。
他可是大忙人,要处理的事务多的很。
“京中今日有哪些消息?”
王四很清楚徐泽的习惯,非紧急重要情报,通常都是整理好了,等徐泽回来再当面汇报。
“正月二十三日,因去年泸南大捷,诏转各宰执官一阶,又任命童太尉宣抚河北和陕西诸路。”
徐泽手指敲打着桌面,王四知道徐泽要先理顺这条消息,停了下来。
赵遹去年平乱成功反而去职,朝廷中并非没有杂音,但也没人会为这事触天子的霉头。
只是,春节期间,相互拜年,有人才知道赵遹一家不知去向,遍寻不着,顿时捅了马蜂窝。
毕竟赵遹不是普通人,即便皇帝厌恶其人,也得留些体面,去职就算了,人也不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5/8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